守望故鄉
——論顧艷的詩
作者:石佛
一
那年我在杭州孟莊中國作家之家度假時,和作家顧艷女士有過一次午餐長淡。我讀過她的許多文學作品,我知道她是一位非常優秀的小說家,不僅能詩繪畫,散文創作也頗具特色。當然,她對詩歌情有獨鐘。正如詩人坦言:寫詩,之于我就像一只長途跋涉的飛鳥。每一次飛翔,都是精神上淋漓盡致的釋放和遠游。
杭州是個非常美麗的城市,這個古城創造了許多傳說。秀麗的山水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尤其詩人顧艷的創作成果頗豐。
顧艷最近出版的《風和裙裾穿過蒼穹》是她的第四本詩集,匯集了兩百多首詩,先后跨度二十多年,仿佛是一部詩人精神的成長史。詩歌是最直接表達詩人內心隱秘的世界。如果說小說是虛構的藝術真實,那么詩歌就來自詩人精神藝術的真實。詩人在詩歌面前,虔誠而敬畏。
詩歌表達了詩人在困境中的掙扎,面對社會和歷史,是對人性的反思,以詩歌的載體從容地表現出來。
詩人早期的詩歌,對女人精神世界的深刻闡釋;因愛情而讓思想豐滿起來,因愛情而讓精神豐富。
其實詩人的痛苦是從內心迸發出來的,在沐風浴雨的日子里造化提升靈魂。忍受疼痛,微笑著生活。以女性詩人的超常膽識,抵擋人世間的風霜劍雨。
寫作就是走向成熟,就是擁有尊嚴的勞動,從而達到人生高度的升華。
顧艷是一位優秀詩人,富有一種執著精神,詩寫得美麗,歷經生活磨難而不抱怨,積極進取,心懷遠方。
欣賞她的短詩《書卷》:書卷上的文字寂寞孤獨\預言來自夢中渴望\我穿越八月豹子般的夜空\面對詩歌和大海\如潮的往事\踏浪而來……
……寒冷,每一陣寒冷之后\我便是自己的女人和男人……
那些抽屜里的創傷和絕望\一輩子將把我摔在孤寂中\我只好用筆刺破歲月……
《女詩人》:只有自己撫摸自己心靈深處的傷口\我在浮華的歌聲中穿越街道\為你祈禱為你真實的生命涂抹色彩\可你依舊憂郁地坐在畫中\如一束永不凋謝的白花\致命般冷艷地盛開著……
一個憂郁的女人坐在畫中。《書房》:我開始領略一種風采\古典的情韻\優雅地鑿穿世界\我磷火般的眼睛\鬼魅般的腳步\在你的城堡\精神的羽翼騰空而飛……
對于詩,是顧艷非常喜歡的一種文學形式;涉獵的中外讀本比較廣泛。她到美國做訪問學者,也是那么從容淡定,不急不躁,認真創作。應該說這是詩人豐富的人生閱歷和扎實的學養培育的結果。她的詩和她的為人相輔相成,銳利而有激情,在精神追求上猶如脫韁的野馬,向著最高峰進軍。
對于愛情、對于山川河流,表達的非常到位,給讀者刻骨銘心的獨特感受;一路如風的行走,是對人生境界的無私探求。創作的業績,給詩人帶來了這么多贊譽。詩人是智性的,植于靈魂深入骨髓的嚴肅寫作,從某種意上來說,有一種骨感的力量,感受高度凝聚、簡潔,傾其詩人的心血。文如其人、詩如其生,誠然,詩歌鞭撻卑微,贊美美好的生活。
在詞語密集的詩林里,把理想詩化。她的短詩精悍,意境悠悠,傳導音樂般的美感,或悲喜交織的載歌載舞,吶喊壯烈而真實,憂郁而遙遠。
詩人能夠忍耐孤獨,進行自我反思,因而詩不是無病呻吟,更不是形式的雕琢,但卻飽蘸著生存磨難頓悟后的哲理,用血汗抹去生活中的擦痕,讓心境結清,似乎她已經成功地把成長的殘酷消化成了精神享受,進入支撐靈魂植于詩的藝術王國。當然,在欣賞詩人的詩歌精進的同時,也感受到生活的哲理。顧艷的作品中更多聚焦的是善良滋養的愛與孤獨,懷抱理想,是一種大氣的正能量,一個獨具特色的詩人和現代人,在享受現代文明中用詩歌驅散消極的迷茫,撫慰思考的疼痛。
欣賞與品讀,感動了讀者與詩人心靈深處的共鳴。融和了一些想象,詩言的優雅自足,情感的澎湃,憂傷的語調是對往事的懷想,倔強的性格皈依虔誠的祈禱,細致而真實,詩人讓讀者心生親近之感,眺望未來。
長詩《女性獨白》,正如詩人的注解:表達了詩人深邃復雜的精神世界,一種痛苦精神的呈現,一種激烈的傾訴和抵抗,一種深淵般的精神救贖。其中,“一滴淚,打開一生的滄桑/我的腳印每前進一步/都開放成一朵血花/有誰知道我的獨舞/凝重而浪漫美麗而凄愴……
精神內核,總在不斷泯滅與不斷自我創作中,將心靈痛楚的因素幻化成舞蹈般的文字,進入一個全新的精神享受的人生境界。
是的,顧艷是一位敏感又執著的詩人,富有一種探索精神,把詩寫得非常精巧、犀利。雖歷種種磨難而不放棄追求,甘愿寂寞。讓讀者有信心、有期待新的驚世之作。誠然,她有一顆年輕的詩心。品讀詩人的作品,感覺她是一個非常純粹的詩人。
平心靜氣,細細閱讀的印象越來越深刻。她的詩作細膩,有一種女性自然魅力,更有旖旎的彩色柔情,不論是詩作還是生活中的人,卻大有巾幗不讓須眉的女漢子豪氣。她是非常獨特的詩人,語言有自己的風格,非常值得欣賞、也非常值得期待。
詩人是用心血凝聚而成的,秘密的詩歌語詞打造生活美的旋律,心靈的掙扎以及情感的憂郁,召喚人生擁抱幸福。
顧艷的詩,融匯了大海與城市的味道。她在語詞中感悟真情的海洋,尋找哲理情思而又讓靈魂升華;又在詩海里暢游,懷抱一種幸福的心態,打造明天耀眼的思想光輝。
二
詩人幾乎走遍了祖國的大好河山,閱讀地理,指點江山,激情澎湃的游歷了青藏高原,在西北大漠追風逐鹿,眺望長河落日。在陰山下,揮鞭放牧擁抱茫茫戈壁。在克拉瑪依:用瑪達花做耳墜/掛出一串星光……
絲綢之路上的東方女神。敦煌夜曲,四月的夏威夷,威基基海灘,珍珠港:走遍山水/唯一的慰藉/是自己踽踽獨行的足音……
塔山:我該用怎樣的歌喉吟唱你/我的骨骼 /血液/甚至我的飄揚長發/孤獨的騎手/靈魂飄入宇宙/心靈不再是荒原/蒙古包頂窗的云/我凝神靜思/亂云中 /奔騰而來的白馬 /攜帶著傳說中的神話/浸潤無數顆善良的心……
夏日之陽,秋之露珠,海的壯闊,花的情景,山的纏綿,以及大漠的雄魂。從一首首短詩的靈魂中顯現,在詩的境界里流淌,行走在國內外,閱讀美麗的地球,詩情奔放的目光伸向太空,打造獨特的景觀,卻是讓人無法復制。
讀她,總能讀出溫馨甜美的神韻,氣壯山河的姿態。那些詩歌不僅飄揚著西湖的味道,還有錢塘江的壯美波濤,從故鄉到遠方,并不是一味的流浪,而是從獨特的視角,觀照撫愛生活弱者和流逝的時光,情懷的召喚。因此,我們從詩品中享受到讓人心動的細節和完美的情境。
徜徉在情感世界,不經意間就會觸摸心靈的感動。當然,這種感動源自生命與歷史的真實,靈魂與現實之間必然對峙和持久的糾結擦出的藝術光輝。
詩人自覺地向世俗的味覺,也在向寫作的習慣持久地挑戰。一個詩人應該擁有的寫作狀態,令人贊美的是詩人目光銳利,詩的感覺富于一種誘人的氣場,從而鍛造的詩行真實而有力度。
現實的痛苦來源于世俗的生存,世俗與詩歌寫作之間的糾葛與交鋒,而這種痛苦又讓她在生活的憂郁之中,追求藝術的高度與尊嚴。她像位江南繡女那樣精心打磨手中的圖騰,力求讓每一個語詞都有足夠的詩的本質和靈魂的提升。
她的詩值得品讀。
寫作詩歌屬于靈魂的冶煉,心血凝聚,感世傷時,持有人間煙火,讓人品味。她的作品修辭感強烈,并不刻意依賴炫技,而是讓技巧在詩意的境界里蔓延滋長。優雅的創作姿態,以及謙遜的為人,還有她勤奮地創作,收獲累累,讓人心懷好感與敬意。
獨特語境的形成,語感的功效,詩理的情愫,與靈魂的融會貫通,恰恰成就詩歌那種獨特的美。顧艷的詩是現代人的詩歌,重疊了往昔與當代尋找的心靈故鄉,并以詩人獨特的細膩,完成了靈魂的回歸與救贖。在成長中思考,在思考中深入,并保持與眾不同的姿態與不懈的追求。她的詩歌閃爍靈魂的光環,具有舍我而有大愛的情懷。
善待他人珍惜自己,用詩的魔力把人間地獄變成天堂,這是詩人的情感怒吼,是一種精神力量,也是一種深情的愿望。
詩人的探索以及靈魂的拷問,助燃詩作充滿人性的光芒。她的詩歌意境細致綿長,她的作品有的單純有的復雜,不僅僅是語詞的高度,還有想象的空間,意象的超越。當然,作品的美感和女性特有的性情,悠然打開詩品厚重的頁面,讓女性的溫潤在詩行的行盡中,凝結成璀璨的光艷。
三
詩歌的語言既要深邃又要清純樸實無華,向著更高更遠更強的天空,孕育人性的光芒,憂患地關注人的生存狀態;也要像戰國時代的屈原,詩人具備憂國憂民的情感;特別是生活在現代生活的天空,需要創作現代語詞大氣磅礴的詩作。而個人在歷史與環境的洪流中沉潛下來,讓靈魂更加理智記錄前進的足跡,謳歌日新月異的時代。
顧艷的《傷口》:我的翅膀穿越云霧/以飛翔之姿/傾聽黎明中的濤聲/大海以無限的愛憐/泛濫我的血氣/讓我的傷口瞬間無影無蹤……
《生命》:忍受黑暗 我/孤獨又傲慢/寧靜于心臟突突跳動中/大海垂下的手臂/將以最坦蕩的語言/闡釋生命永恒……
《寫作》:讓思想順著風穿過高聳的塔/心與靈魂的漫長撕扯/在深淵中舞蹈 我舔著自己的血/熬過雪夜 /熬過無助和絕望/苦難滋生的玫瑰/幽香馥郁/月亮跳進我的窗欞/像是一種鞭笞/我慢慢飲下尖銳中的鋒芒/飲下饑餓與疲憊/大海在喧響/一座孤獨的島嶼/因為你而遼闊……
《失眠》:歲月的臉上 /因為愛/滄桑而美麗……
這些短詩,精悍而有意境。顧艷作為知識女性,不僅具有女性十足的個人情趣,又不乏對生活的深層探索。她具有可以深層探索的極大空間和超越個人經驗的前瞻性。
顧艷的創作準備越發沉穩和厚重。積累著,追求著,厚積薄發。她處于寫作的最好時期,獨特閃光的思維跳躍,舉起一顆執著于詩歌寫作的年輕的心。相信詩人走的更遠,盡到責任成就詩歌的美好明天。
詩人的寫作態度是真誠的、扎實的、樸素的,她不作秀,其先鋒的詩意是自然而然的;并懷有人性和語言的開掘精神,與自覺飛越的力度。詩歌是個人寫作,是天賦,是選擇,是天道酬勤。因此,更多的文學愛好者風起云涌,從而形成打造現代好詩的凝聚力。
秋天,是收獲的時季,也許對生活,對人類的愛與關懷,特別是積極,熱情的人生態度,讓秋風吹散心靈憂郁及苦悶的心理,在詩海里尋覓精神慰藉,讓詩歌創作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讓語言的河流自然流淌,讓情感的理智自由奔放。
人生如詩文,保持率真的性情,神凝而莊重;嘔心瀝血的詩句,似乎就是原野上耕作之人。因為執拗精耕細作,細而不矯情,擁抱純樸而不妖艷,飽含性情的絲絲縷縷的情愫,讓人回味。
讀她的詩體會到了一顆熱忱善良的心。有滿腔的憂思,有感動人的迷茫。無奈與傷感,似乎含淚的微笑,涌現詩人的臉頰。心頭一緊,眼睛發熱。面對世界一片純情,詩人發出叩問:是我無法阻止這個世界上道德淪喪嗎?
源于生活的詩歌寫作,絕對不是對生活的平淡復述,而應該是對生活真實體驗后的內在精神放射的光芒。
驚喜于顧艷詩歌中流出的人文關懷,一直認為詩歌是心靈的再現。顯現心靈,詩歌就是心靈。而一個成熟的詩人,其心靈有多大,詩歌就有多大。
我不知道究竟會有多少靈魂能在詩路歷程中涅槃。或者我看見詩人眼中有淚光在閃。認識詩人顧艷,理解作家,詩人。我感覺人生就像一首詩,懷抱平常心慢慢品味。然而,當你以一種特有的心情去細細品味時,你會發現生活越品越有味道。尤其是詩意的情境意象,讓你擁有了創作沖動和欣賞的愉悅心情。
四
既使詩歌沒有故鄉,詩人卻能夠創造出故鄉——精神故鄉。應該承認經典的詩作不僅僅是讀它,而是讀后的品味,從中體現對人生的思考,校正前進的航標,頓悟世間萬物那種超凡入圣的境界。
人們在俗世上生活,面對的生存利害是永恒的,就那些資源,你擁有的多,別人就擁有的少,人們自然期待一種平衡。人與人交往,讓你領略其中的光與彩、真與假、美與丑,對于人與事的訴說,或許你讀某些文章時會產生心靈的共鳴,那是一種美妙的心靈碰撞,也許你正困惑時遇到了一位智者跟你交談,在茫茫人海中偶遇知音,讓你感覺生活是如此的美好而富有詩意。
在詩意中,體會到一種古典的美與禪意,詩的形象與情感,詩人思想巧妙地形成三位一體,化入飛天的情致。
《中山北路》:日子在這里重復/一生的煩憂與疼痛/瞬間純凈得沒有一絲雜質/小街依舊古意盎然/夕陽下/我的眼睛在游移/流水/西風 /微翹的屋檐 /還有絲絲縷縷的樹根 /這俗世的生活/有靈魂飛翔/我單純如初……
《懷念故鄉》:多想采一束故鄉的草/喝一口西湖水/小時候 /母親溫暖的懷抱/把天空照亮……
《不可或缺的疼痛》:屏住呼吸 /用詞語撰寫容顏 /不可或缺的疼痛是一種滋養/記憶和經歷 /都是一筆不錯的財富……
一首詩包含精彩的句式,包含了深邃辯證的思想,從而達到更高的精神層次。詩人運用意象的運勢,用詩歌語言繪畫并雕塑成理想畫面。其詩歌鍛造的語言頗具張力,讓受眾進入深層旋律的想象。詩人還調動智慧的思維,形成詩意結構的獨特形態,把握女性詩歌淋漓盡致的傾述,體現豐富的內涵,直抒胸臆又延伸意象,寄托了詩人的主張,從而形成穿透力。
與時俱進,歌頌時代,啟發心智,蘊含哲理,登泰山而小天下。長途踐行于沙漠,疲勞饑渴時而遇清溪頓感神清氣爽。詩歌給予了我們神圣的精神力量。
拓展文學的視野,一意孤行地徜徉經典之中,品讀、思考、回味,才能有所發現和有所創作和有所收獲。
顧艷的詩歌創作富有激情,也許她的經歷給了她創作的靈感與沖動。應該說一個人在其一生中,閱讀一些文辭優美,思想性強的文章是必要的,關鍵是認識好人,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不僅可以提高文學修養,而且還能啟迪心智,陶冶情操和領悟人生。我們欣賞大師的經典之作,也欣賞生活中的人情世故。當然角度不同內涵就不同,處理問題和為人處世的心情,修養無不體現出來,和諧的人際關系給我們心靈的愉悅,幸福的享受;也為我們開拓更廣闊的想象空間。
詩人創作的詩歌,被讀者接受,體現了詩人與詩最大的價值在于給人們帶來心靈的慰藉,是一種不需要標榜偶像的神圣宗教。一首好詩,就是一座美麗的精神家園。是所有追求真善美者的心靈故鄉。是的,真正的好詩是同人類的最高尚的精神相互依存的,像《桔頌》。因為詩是從人類靈魂不甘于屈服的時候起步的,最初的詩總是充滿了人類豐富的想象和神話的意境。
詩歌為在現實中遭到不公平待遇,精神壓抑而迷茫者提供了一方凈土,提供了一個不同于現實世界的桃花源。這個世界比我們所生存于其中的物質世界更美麗、更富有更高尚。因此詩歌是讓人們相距遙遠的地方彼此思念,彼此欣賞又執著的想念;也是人生最美好的關愛境界。詩人顧艷的女性意識,獨特的詩人氣質,與人俱來;而她的勤奮努力,由此走向更加廣闊的世界。
詩人就是返鄉,守望故鄉,就是不計個人得失,在利益面前犧牲自己為社會、為朋友、為家人架起一座溝通幸福橋梁。不求回報,因為這是詩人的品德。人生的理想,更是博愛的胸襟,所以成就了優秀的詩人。
詩不僅是探索的闡述,還是精神追求的傾述。詩的境界,詩的思想,詩的靈魂,是詩人在大千世界創建了最美麗的證詞。在詩意的從容境界,領悟生活真諦,感悟美好生活。我們應該感謝詩人用血肉構造語言的載體,成為讀者溝通的橋梁,靈魂休養的別墅。由于詩人的引領,我們沉浸在美麗的境界,挽著美麗的夢,充滿自信地追趕生活的理想。
誠然,人的思想支配行動,而行動往往會溶入創作習慣;習慣會養成詩人的性格,那么性格就構成了一個人的命運。詩人的命運讓人理清心理歷程,創作歷程,思想歷程,凝聚智慧的結晶。她是非常聰慧而勤勉的作家,在著作等身的數量中以求質量。命是先天,運是造化。命運交織起伏的漫漫長路而修遠,廢寢忘食的上下求索,通向創作的終極目的,為人類留下美好的品德;還有優美的文字,那就是女性作家顧艷血肉交融的思想光輝。
載《中文學刊》2023年第5期
作者簡介:石佛,原名石松茂。河北滄州人,現居天津。曾就讀魯院十四屆高研班。中國作協會員。已出版了長篇小說《致命的欲望》、《關系》等十余部。曾在《小說家》、《天津文學》、《人民文學》、《中國作家》、《時代文學》、《小說選刊》、《文藝報》、《天津日報》、《今晚報》等報刊雜志發表了中、短篇小說、散文、詩歌等文學作品500多萬字,獲各種文學獎六十多次。其中《黑衣女人》、天津市文化杯長篇小說創作一等獎。《誰是主謀》獲2018《銀河悅讀中文》網長篇小說征文大賽創作三等獎。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