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為伍,圣城作伴
——淺析付俊詩作《余生,陪拉薩慢慢變老》
作者:史映紅
品析付俊詩作《余生,陪拉薩慢慢變老》,腦海自然而然地浮現出一些古圣先賢描寫秋天的詩句:“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唐·李商隱《夜雨寄北》)這是秋天的遙遙思念;“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唐·劉禹錫《望洞庭》)這是秋天的絢麗美景;“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唐·王維《山居秋暝》)這是秋天的爽朗明快;“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夜來風葉已鳴廓。看取眉頭鬢上”,(宋·蘇軾《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這是秋天的深刻感悟。
來品析第一節,“秋分之夜/微風吹拂/街頭活色生香”,地域不同,秋色秋景自然不同,人們面對浩蕩秋天的心境與情志肯定不盡相同。走遍大江南北,圣城拉薩的秋天是獨一無二的:天空像洗過一樣藍,云朵像洗過一樣白,樹木的顏色卻是色彩斑斕,紅黃綠藍紫,應有盡有,與遠遠近近的風馬,與高高低低的經幡一道,把高原秋色點綴的如夢如幻。“街頭活色生香”,僅僅6個字,把圣城拉薩車流的緩緩向前、井然有序;把人們臉上的悠然恬淡、平和安寧;把市場買賣的興旺興盛、繁榮繁華描寫得纖毫畢現。
“青春碎片/像螢火蟲一樣起舞/我不免在夜色的掩護下/哭一次”,時光荏苒,四季更迭,歲月匆匆,“40載歲月”,已與圣城一起走過。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圣城拉薩街道并不寬闊,車輛并不如涌如潮,高樓并不鱗次櫛比,商品并不琳瑯滿目,但一切都在萌動與醞釀中,蓄勢待發中,進而像火山噴發,呈現欣欣向榮之勢。
從廣袤肥沃的黑土地,從荷葉田田的西子湖畔,從渾厚蒼茫的黃土高坡,從莽莽逶迤的云貴高原,一批批韶光年華,一批批青春男兒,在青藏高原聚攏,在“世界屋脊”集結,在地球第三極啟航,他們接過18軍的重擔和祖國殷殷囑托,投入到高原角角落落和各行各業中,建設如火如荼,發展蒸蒸日上;很多人連自己也不曾想到,這一來就是40年,這一干近半個世紀。40年的心海是什么填滿的?娶妻生子,雙親漸老、或駕鶴西去,鄉關已疏、鄉音已改,親戚淡漠、朋友遠離,青絲到華發…… 好則,青春的容顏,颯爽的英姿,揮灑的汗水,鏗鏘的腳步,被布達拉宮記住了,被雍布拉康記住了,被雅魯藏布江記住了,被珠穆朗瑪峰記住了。
“我的因緣、繼續在拉薩、相逢、相互加持、滋養、每一個瞬間”,從這些詞句里,我們能輕易看到詩人心態上的淡泊寧靜和悠然安閑;情懷上的大慈大悲和敬天憫人;胸襟上的博施濟眾與樂善好施;這是什么?這就是高原各族人民世世代代秉承、祖祖輩輩堅守的與人為善、思利及人的優良品格,這就是一個民族的信仰與魂魄。老一代革命家薄一波曾言:“如果把人生比之為杠桿,信念則好像是它的‘支點',具備這個恰當的支點,才可能成為一個強而有力的人”;美國著名詩人惠特曼在《人生就是奮斗》里講到:“沒有信仰,則沒有名副其實的品行和生命;沒有信仰,則沒有名副其實的國土”。
“40載歲月/被拉薩收藏/在每一個角落/和每一片光影里/余生/陪拉薩慢慢變老”,“40載歲月”,貫穿了一個人的少年青年、中年老年;“40載歲月”,陪伴了青藏高原的封閉落后、日新月異;“40載歲月”,伴隨了邊疆的舉步維艱、繁榮昌盛;“40載歲月”,見證了祖國的由弱到強,璀璨輝煌。這些文字,能感觸到付俊對雪域高原和圣城拉薩無限的熱愛,這愛深沉、深摯,這愛持久、綿長,詩人愿意此生相托,終生相隨。
記不清是誰說過:“一首好詩其實并不需要多么繁復的技巧和絢麗的修辭,只要情真意切就足夠了”;付俊的這首詩語言精致,節奏舒展,走筆流暢,情感真摯,沒有虛情假意,更無裝腔作勢;讓我們品味到文字的力量和情感的溫度。
余生,陪拉薩慢慢變老
作者:付俊
秋分之夜
微風吹拂
街頭活色生香
青春碎片
像螢火蟲一樣起舞
我不免在夜色的掩護下
哭一次
明天
我將沿著我的因緣
繼續在拉薩
穿行
同所有相逢的人
相互加持
滋養在
每一個瞬間
40載歲月
被拉薩收藏
在每一個角落
和每一片光影里
余生
陪拉薩慢慢變老
作者簡介:
付俊,祖籍重慶,1984年進藏工作,先后在新聞單位、政府部門、國企和黨務部門工作。
史映紅:男,70后,甘肅省莊浪縣人,筆名桑雪,藏族名崗日羅布;在西藏部隊服役21年;曾在《文藝報》《詩刊》《解放軍報》《青年文學》等發表各類作品1000余篇;出版詩集《西藏,西藏》等4部,傳記文學《吉鴻昌:恨不抗日死》等,評論集正在出版中;曾就讀魯迅文學院第19屆高研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西藏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
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