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亢嘹亮的高原長調
——讀曾凡華先生的組詩《鄂爾多斯草原》
作者:胡紅拴
對草原的向往,讓我一次次踏上內蒙的土地,最近一次,應該是三年前的自駕游,從廣州到敕勒川,由南到北,縱橫萬余公里,遺憾的是未有西跨黃河進入河套,領略魂牽夢繞的河套文化。但又有幸,讓我讀到曾凡華先生的組詩《鄂爾多斯草原》九章,并在樂聲里聆聽了藝術家們對此組詩歌的真情演唱。
河套文化是草原文化和黃河文化融會貫通之后的產物,其漫長的生成發育和復雜的嬗變傳承過程,構成了河套獨有的文化特征。 在河套,陰山橫亙黃河之北,賀蘭山聳峙于黃河之西,蘆芽山屏障于黃河之東,套里的鄂爾多斯高原,在黃河“幾”字彎的懷抱里,享受著大地母親給予的溫暖。河套地區的變遷歷盡滄桑。黃河,草原,陰山,戰爭,則是河套文化形成的重要自然人文元素。于是,河套內多民族、多文化大融合后形成了多種文化有機交融的特殊河套文化體系,蘊藏了大量珍貴的歷史文化遺存,而河套內的鄂爾多斯高原上,高亢嘹亮的蒙古長調,也就成了灌醉身心的醇酒,也就成了悠揚的天籟琴音。
在這片白色的建筑群里
我終于領悟了何為白色魅力……
不是哈達那種白
也不是云彩那種白
更不是蒙古騍馬的那種白
這種白 無比鋒利
具有一種攪動人心的風儀
——《鄂爾多斯草原》之《魅 力——參觀鄂爾多斯“伊利”奶廠有感》
作為組詩序曲的《魅力》,開篇“起勢”,詩人就將讀者的心神拉上了高原,拉到了那個“風吹草低見牛羊”的高原秘地,那“天似穹廬,籠蓋四野”,那“天蒼蒼,野茫茫”,那白云神馳,萬馬奔騰的原野,神性的樂符,悠悠的長調,直抵人心,也挑起了人們探尋的雅趣,跟著那白馬神駒,心馳遠方,心馳鄂爾多斯草原。
如果說《魅力》表述了農耕文化傳承下的現代牧業的工業文化氣象,講述了“乳牛的奶/源源不絕/將這種別樣的白/烙印在了世人心田……”,那么,《燈花——謁成吉思汗陵有感》則在用詩行長調的高歌書寫著鄂爾多斯高原的歷史久遠與滄桑,書寫著“眼下 青燈如炷 往事如煙”的史海叩問和生命靈動多元的意趣:
成陵祭壇上那盞燃了幾百年的酥油燈
被某種神秘的力量籠罩著
一如前世的黑暗
為英烈的閃電所驅散
隱隱綽綽里
我看見有匹白馬在飛
飛的動作很自如 也很自在
在這凜冽而又充滿情意的殿壇上
總之 是有一種深不可測的宗教哲學存在……
——《鄂爾多斯草原》之《燈花——謁成吉思汗陵有感》
人類厚重的歷史、華夏文明堅實的足跡、成吉思汗的豐功偉業與曾凡華先生獨有的時代情懷催生了這首高原風歌,也讓人們在中國文化的五彩繽紛里目眩神迷,故事的延伸和變幻給人以歷史如歌的感受:
歷歷往事全都在壁畫里一一呈現
即使進入風燭殘年
殘年之風燭
仍能燭照世事萬象 哀樂人間
且將所有的愛恨情仇統統放下
放不下的只剩這炸開的酥油燈花
燈花熒熒如豆
如豆的燈花
點綴了萬里江山 巍巍華廈
或許
謁陵者的感受不盡相同
而我
總覺得有一股英雄之氣
在胸腔里久久回旋……
軍人出身的曾凡華先生,從不會忘記軍隊,不會忘記他引以自豪的軍旅生活,站在這大河旁的鄂爾多斯高原之上,軍人的血亦如那滔滔黃河的激流,而軍馬,更成了他此刻謳歌的詩寫“圖騰”:
這匹上過陣掛過花立過戰功的老軍馬
此刻 正在阿爾山的山南
咀嚼它最后的風華
已然泛黃的草 有些苦澀有些粗糙
它費力地咀嚼著 咀嚼著
品賞歲月留給它來日無多的
甜酸抑或苦辣……
世事紛紜如麻
過往的榮辱與悲歡已流水般遠去
近在眼前的
只有這褪去了鮮艷色澤的秋草
以及為數不多的幾戶草原人家
人家有人家要過的日子
時不時趕來關顧
是作為愛的一種表達……
——《鄂爾多斯草原》之《軍馬——阿爾山寫生》
是啊,人有愛,戰士更有愛,軍馬何嘗無愛?聽到“從草莽深處傳出的角號之聲/會令其興奮不已/渾身血脈賁張 鬃發迎風飄灑/那高高昂起的頭顱/又現昔日雄風/如蟄伏已久的將軍 重披盔甲/那不羈的眼神里/蘊含一種高士之氣/可以睥睨一切/笑傲天下……”
作為軍人,血管里流淌的是那“堅強、勇敢、敢于擔當”的戰士精神。面對大氣磅礴充滿野性的滔滔黃河,詩人的心神似乎也與大河融為一體,他為黃河的“拼生赴死,奔向大海”的執著個性引吭高歌,他為戰士的無畏精神引吭高歌,他為大河環抱的草原引吭高歌:
我站立于“雞鳴三省”的黃河岸邊
臨近秋杪 江風如咽
而腳下這條周期性泛濫的河
顯得曠遠荒寒
千百年來
這“常覆三軍”的古戰場
雄風依然 殺氣也依然
無定河邊
西夏軍的白骨堆積如山
……
羌笛吹落了關山之月
……
薩日倫花 黃紅兩色
“放肆搖曳”在九月的草原 ……
——《鄂爾多斯草原》之《大河——寫于“蒙晉秦”三省交匯處的黃河水滸》
漫步在曾凡華先生詩的世界,古老的鄂爾多斯高原又是鮮活且時尚的,生活的“街巷”和“廣場”,和美的生活場景,自然的萬紫千紅,萬物的生生不息,時時處處都“灌滿”了他的雙眸和心神,追憶歷史,品味生活,暢想大地和天空,隨時都會讓他與不同時空的細膩感受、悠遠情懷不期而遇。而生命的春花,更會在詩人的詩歌中情緣再續、風情依舊,花香四溢。
老額吉接生回來的時候
弦月也有點暈眩
善良如佛的她有如佛般的善良
全蘇木嘎察的狗都不咬她
她是伊金霍洛草原的助產士
接生草原未來的牧人
看見母親產后第一縷微笑
聽見嬰兒第一聲嘹亮啼哭
接生者總是雙手合十
心靜如佛……
2023.10.21夜于羊城菊味書屋
作者簡介:胡紅拴,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自然資源作家協會副主席、詩歌委主任,中國林業生態作家協會學術指導,《新華文學》主編,《中國詩界》副主編,《自然資源科普與文化》《大地文學》等雜志編委。歷任中山大學、廣東財經大學、廣州大學等高校兼職(客座、特聘)教授,中國地質圖書館客座研究館員,香港中文大學訪問學者;中國作家協會第十屆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作品散見于《人民日報》《解放軍報》《文藝報》《詩刊》《中國作家》《小說選刊》《人民政協報》《北京文學》《花城》《南方日報》《羊城晚報》等,出版《山道》《地球語匯》《南粵大地上的書畫家們》等各類書籍76部,主編各類文化叢書百余冊。獲中國新詩百年百名最具影響力詩人獎、中國長詩獎最佳成就獎、寶石文學獎等。作品有英、法、德、日、西班牙、尼泊爾等文字在海內外出版發行。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