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鄉愁中清醒的愛
——韓舸友詩歌中的唯美境界略說
作者:顧偕
我沒讀到太多這位不相識的域外詩友韓舸友的作品,看其簡介,驚訝發現竟然又是一位從四川詩歌大樹,金黃飄落的詩人。不過這位似乎有著豐富覊旅人生的詩人,像是早已飄落在了大西洋彼岸,且在美國的國際傳媒網,還做著《美洲文化之聲》的總編。
想來每個人身上的精神之根,都是自己永遠不會舍棄的的源頭風景。對于有詩意的靈魂來說,對故鄉畢生的流連凝眸,則更是一生離散在遷徙路上難忘的深層經驗。當然這其中依然包含著愛與夢想,尤其對于一名早已過了激情寫作年齡的詩人來說,這樣的現實詩章,即使需要有溫情的貫穿,但也更須注入理性的思考。“秋葉的味/我曾經品過很久/滴淚的葉片上/每條筋絡都刻滿/憂愁/思念的痛/被嵌入每一個深秋”;“也許山太高/遮擋住期盼的眼睛/也許海太闊/無法感覺靠近你的身體/春花秋月/只能借一縷月光/將憂傷和思念寄給你”(《鄉愁篇》)。
赤子之心不是抽象的,所有的傾心抒懷,若是做不到主題空間山河若夢的跨越,不能以探索和追求,實現一種司空見慣“離歌”變遷的壓力轉型,那么所有對鄉土家園的追逐,就會少了那種山水放歌的深厚化,任何鄉愁的質感和細節,也就難以具備張力形態內視性的澄明。意象寄托倘若僅是一般的性情流露,就難有人性品質融入的感染力了。因此韓舸友的這類作品讀來是親切的,那些去囯的絲縷寂寞,少有挽歌成分,相反一些壓力、困頓和艱辛,形成了一個詩化過程,反倒洋溢起了心懷壯志的一面。詩中的一切懷戀流程,于生命深處,千回百轉竟成了走向任何地方,都必須奮發的動力之源:
在思念的夢幻中
要多少情感煎熬
才能寫意出最美最秀的風景
——《記住鄉愁》
作為整體人類命運一分子,身居何處都當有自我的精神圖景和高邁的堅韌縮影。詩人的命運重擔,便是要時刻散發人性的光芒,在浮華時代以自身始終有的心靈飛翔美好高度,不管在任何蜿蜓旅途,都要讓認識和思考永遠交替并行。這是一種境界美,必然要宣顯出廣闊的意象之途,否則狹隘的呈現怎能照亮人生?寫作的意義恐怕依然會是陳舊的。所以我們欣慰地看到韓舸友這些包括“理性篇”、“鄉愁篇”、“愛情篇”等心思細膩的發揮,并不都在盲目溫婉,于題旨方面陷入了那種永不停息的情感哀傷。倒是在類似浪漫的堅守中,較好地提煉提升出了一種現實詩意。這些自然流出的既往情深之類,固然說不上是什么崇高主題,卻也不乏有著獨到價值精神,是完全屬于自己的詩歌。何況有些內容和句子,不都是婉約交織,還是有著一定揭示的份量可讓人深思的:
欲望
被閹割后主子才能放心
——《讀史札記》
兩千年前
就是一個自由的海港
隨意地穿越
不用簽證
每個人都在希望的路上
———《春秋》
假如再過千年
世界一定不是今天的模樣
欺騙和殺戮
所有的罪惡都會隨江河
消失于大海
那時見到的才是明媚的春光
——《沉香》
這便是詩人永遠值得慶幸的清醒,同樣在愛這里,一樣也會出現:“也許山太高/遮擋住期盼的眼睛/也許海太闊/無法感覺靠近你的身體”,并且最終都會“在風的引誘下難以自己/撫摸/擁抱/眼里卻藏著淚雨”。
韓舸友的這些作品,看似不需要社會和時代的參與,仿佛都屬于個人敘述,實質只要涉及到自由與理想,它所有的主體影像,就不再會是一般簡單的纏綿演繹或鄉愁的人情溫暖。這樣多少年相生相融美的流淌和構筑,即便其雅潔的面貌說不上有多少震撼,但抑或理性和清醒從未擊潰內心,靈魂并不都在高深廣闊中自由翱翔,所以哪怕今日撲面而來的不是什么遠古雄風,一派天然之象的自然走筆,尤其均不隱晦高蹈和揮之不去的那些平實,一樣不需要刻意拔高,亦同樣可以拓展開藝術的力度的。
詩歌的無窮,總有無窮的人在寫著。但我們還是要提倡創作的獨出心裁,因為惟有這樣,非凡就會成為可能。當然高峰之作不一定就意味著都是成熟的。正像韓舸友的這些頗具美學境界的詩作,它為平常物象增添了不少和諧貼切的理趣,清晰而不絢爛,在一系列新變環境,已然催生了力求更好的詩性賦予,相信若將此類題材拿捏把握和更上一層樓寫好,作者也能成為平凡的大師。
2023.11. 5于廣州黃埔頸椎痛復發時
顧偕 :當代著名詩人、中國作協會員、廣州市作家協會原副主席。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