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吟北方,或走筆草原
——淺析德西詩作《初見內蒙古》
作者:史映紅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廣袤的內蒙古像高聳的西藏一樣,同樣給人一種神秘感,那片土地像星辰一樣多的傳說,像沙礫一樣多的歷史故事和民間傳奇,印證了這片土地的神妙與深邃,渾厚與久遠;當你仔細品讀德西詩作《初見內蒙古》,似乎是對這些傳奇故事再梳理。
“我在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里認識你”,很多年輕人并不知道“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而稍微年長的人,對這個故事肯定耳熟能詳:那是1964年2月的一天,在內蒙古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一個叫那仁格日勒的生產隊,年僅11歲的龍梅和9歲的玉榮姐妹倆,因父親給鄰居幫忙,主動替父親放牧集體的羊群。“草原的天,小孩的臉”,天氣驟變,突遇罕見暴風雪,氣溫驟然降至近零下40攝氏度。羊群在風雪中狂奔,姐妹倆始終緊緊跟著羊群跑。她們心里只有一個念頭:一定要把集體的羊群保護好,一只都不能少!最終因長時間處于低溫環境中而嚴重凍傷,造成終身殘疾。1964年3月,全國各大媒體廣泛宣傳她們的動人事跡,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授予龍梅、玉榮“草原英雄小姐妹”光榮稱號。
“我在嘎達梅林的歌曲里熟悉你”,嘎達梅林出生于1892年,蒙古族,是草原上的傳奇英雄。16歲他到達爾罕旗衛隊當兵服役,歷任旗衛隊章京、昆都、扎蘭等官職,掌管全旗130名騎兵衛隊,后因反對達爾罕王和軍閥開墾草原而被捕入獄,被妻子搭救越獄。嘎達梅林于1929年冬至1931年春率眾起義,舉行武裝反墾暴動,轉戰于科爾沁草原,最后戰死在黃花敖包,終年僅38歲。由嘎達梅林掀起的這場反軍閥反封建的武裝斗爭震撼了科爾沁草原,喚醒了草原人民與封建蒙古王公和東北軍閥進行斗爭的勇氣。嘎達梅林的英雄事跡凝結成一部悲壯的史詩,即《嘎達梅林》交響曲,將嘎達梅林的傳奇故事與精神廣為傳誦。
“在七大召八小召的壁畫塑像里讀你”,呼和浩特是一座召廟文化非常盛行的歷史文化名城,這里的寺廟古跡如珍珠般撒落于塞外草原,素有“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個綿綿召”之說,因此呼和浩特也被稱為“召城”。城內現存有大小廟宇50多座,這些召廟的文化歷史和傳奇故事深遠深厚,將呼和浩特襯托得莊嚴肅穆,宏偉壯觀,神秘圣潔。
“在目及的蒙文里尋找30個藏文字母的影子”,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序>里曰:“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后形聲相益,即謂之字”;眾所周知,文字是人類進入有歷史記錄的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文字不僅僅是一個書寫和記錄工具,也不僅僅是一種交流和溝通符號;文字是一個民族的血脈與基因,是一個民族的血統與脈絡,是一個民族的象征與圖騰,“在目及的蒙文里尋找30個藏文字母的影子”,這一句并沒有多少奇崛的修辭,也沒有過人的詞藻介入,但相信能撥動很多人的情感之弦,一位少數民族詩人,在一個同樣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域,在大大小小的文字鋪天蓋地的世界里,努力“尋找30個藏文字母的影子”,襯托出詩人對自己民族的熱愛,對自己民族源遠流長文化的熱愛,愛它厚重深邃、光輝燦爛的歷史;愛它蒸蒸日上、欣欣向榮的現在;也愛它日新月異、扶搖直上未來。
“終于站在這芬芳的草原/重溫敕勒川的長歌/望見了大漠孤煙的背影在馬頭琴里踏弦回響”;通過這些描述,我們似乎看到了一望無際,芳草萋萋,野花遍地的草場;看到長河落日,“大漠孤煙”和悠長的駝隊;看到行云流水,快馬加鞭,弓馬嫻熟的馬背民族勃發的英姿。
“聽風中傳來馬蹄疾刺的聲音/越過悠揚的呼麥”,如果說上3句寫看到的景致,那么這兩句自然寫聽到的聲音,“馬蹄疾刺的聲音”,馬頭琴悠揚的聲音,胡笳嘹亮的聲音,這聲音或粗獷洪亮,或清幽脆響,或低沉渾厚,或圓潤柔美,書寫著一個民族的久遠與輝煌,抒發著一個民族的豪放和激昂。
“在清晨的蒙古包炊煙里升騰/時空里推杯換盞的遇見/卻是騰格里最溫暖的懷抱”,像一個清晨草原上的水墨畫,像一個蒙古包里歡聚一堂、正“推杯換盞”的視頻,除了場景描摹,詩人巧妙地在文字里融入人文關懷和鄉土情結;有一股撲面而來的人間煙火氣息在升騰、彌漫。
德西的詩不是為少數人而寫,她的文字是屬于大眾的,她不操縱詞語,不游戲語言,不裝腔作勢,她的文字可觸可摸、可聞可見,有一種畫面感,立體感。
有深邃歷史,有現實描摹,有文化底蘊,有引經據典,這是德西這首詩的基本特點,記得著名作家鐵凝曾說:“閱讀好東西更是一種文字與眼與心之間無聲的高級運動。這樣的高級運動能使神清氣爽,心靈的成長壯大離不開這樣的運動。只要人類尚存文字,閱讀便永遠會與人類同行”,不得不說,在品閱德西文字的時候,基本能做到使人“神清氣爽”。
初見內蒙古
作者:德西
我在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里認識你
我在嘎達梅林的歌曲里熟悉你
我在元朝的記載里走進你
在七大召八小召的壁畫塑像里讀你
在五塔寺的天文圖浩瀚的星空看你
在目及的蒙文里尋找30個藏文字母的影子
終于站在這芬芳的草原
重溫敕勒川的長歌
望見了大漠孤煙的背影在馬頭琴里踏弦回響
夢見了昭君出塞在塞上青城塵土飛揚
咀嚼沙蔥的清香
走在席里圖召落雨的路上
聽風中傳來馬蹄疾刺的聲音
越過悠揚的呼麥
在清晨的蒙古包炊煙里升騰
時空里推杯換盞的遇見
卻是騰格里最溫暖的懷抱
作者簡介:
德西:女,藏族,中國金融作家協會理事,西藏作家協會會員,昌都市作家協會副主席。
史映紅:男,70后,甘肅省莊浪縣人,筆名桑雪,藏族名崗日羅布;在西藏部隊服役21年;曾在《文藝報》《詩刊》《解放軍報》《青年文學》等發表各類作品1000余篇;出版詩集《西藏,西藏》等4部,傳記文學《吉鴻昌:恨不抗日死》等,評論集正在出版中;曾就讀魯迅文學院第19屆高研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西藏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
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