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尾章,更是序曲(三)
一一許詩中的意象和人性光輝
作者:鄒中海
在前面的一些文章已經講過:意象就是自然界的一些物質,比如花草樹木,日月星辰等都可以成為意象,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意象的源頭。但最終要成為意象,還必須經過詩人大腦的加工。這時的意象,就賦予了這些物象除形狀、顏色、氣味、動靜之外的多種含義。它是詩人情感的載體,不同的詩人對同一個物象,其引申出來的意義,也不盡相同。比如有的人寫花,他寫得芬芳四溢;有的人寫花,卻寫得很凄苦。區分一首詩的好壞,一是看詩的內涵主旨能否找到合適的意象表達,二是各意象之間能不能產生美感。簡言之,意象就是自然界的具體物質,經過詩人的頭腦加工而成的圖象。但它又不完全等同于圖象。圖象是直觀的、靜態的,而意象則是在圖象與抽象之間自由轉化,同時還需要讀者的互動和思考。詩人的切入點、代入感,都能直接影響到讀者意象的形成。由于意象的多元性,不確定性是它的特點之一。最顯著的例子就是普通人看云,他們只會從云的形態、流動、顏色等方面來觀察;但如果說是詩人看云,就會賦予云與人之間的心靈感應,所以哪怕詩人鋪墊得再好,也可能會造成理解上的偏差。許峰老師的詩,由于有人格魅力做支撐,所以認同感很強。有王維“行至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那般境界。王維的這首詩,就是通過“云”意象,寫出了詩人的精神寄托。對我們也會有這樣的啟迪:遇到困難時,不要著急,“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就是意象的精神意蘊。從這個層面來看,它的美遠勝于簡單的圖象。它千變萬化,變化無窮,想象力有多大,拓展的空間就有多大。意象又可分為“自然意象”和“人文意象”。比如許詩中的風、雨、雷、電、霜、冰、雪、荷花、木棉、海棠、長江、黃河、西湖等,包括他的主題詩集《詠物悟道一百首》《中國百座名山題詠》等詩集,都是“自然意象”;而在《四季如歌》主題詩集里的很多詩歌,比如閱讀古典名著或聽歌有感等作品,則是“人文意象”。“人文意象”的源頭,也源自于“自然意象”,不過經過了人們的第二次或三次創作,賦予了人類的思想感情,故而稱“人文意象”。不管是自然意象和人文意象,許峰老師的詩,都寫出了傳統意象的美。下面這幾首詩,是上次沒有講完的,現在再接著講:
《閱明史有感》
一朝權傾百媚生,勢微門前車馬清,
自古職場寡情義,莫怨忠信不傳承!
《題百味人生酒樓》
百味人生食百味,燕雀妙音喚客回。
誰道黎民愛藜菽,君王亦有嫌環肥。
《游西安》
萬國朝宗憶昔年,絲綢之路駝鈴喧。
炎黃子孫同筑夢,定再高懸霸主鞭。
這幾首詩,分別代表了“人文意象”和“自然意象”。第一首《閱明史有感》,代表的是“人文意象”;后兩首,則代表“自然意象”。這三首詩筆風一如既往的老辣,形象鮮明,兼顧閱史與抒懷,但最后的側重點,都落到了社會現實和對人類的終極關懷上,體現出詩人在辛辣的筆風后,有高潔的靈魂之美。其中以《游西安》的立意、境界最高,可以說大手筆:
“萬國朝宗憶昔年,絲綢之路駝鈴喧。
炎黃子孫同筑夢,定再高懸霸主鞭。”
詩人寫“游”,但他的著筆并不在“游”,也不是對西安這座歷史文化名城自然景觀的描寫,詩里沒有一句寫景狀物,直接上升到家國意識方面。鄧三君老師評說:“西安曾是十三朝古都,大唐盛世,萬邦來朝。清韓后期,逐漸衰落。可嘆中國巨龍,竟被稱為“東亞病夫”。好在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和崛起,中國夢,強國夢!上邦天朝的威儀,一定能實現。”
《題人生百味酒樓》的詩句非常有味道,第一句就能給人一種首尾回環的感覺,“百味人生食百味”,這句詩也寫出了塵世的滄桑。據鄧三君老師講,這首詩是詩人為一位老鄉餐館而題寫的作品。筆者認為,這首詩不能簡單地認定為是一首贈詩,因為詩人寫出了人生百態和行業的艱辛。不過因為詩藝高超,把一些深度的思想內核,隱藏得很巧妙。詩作把人間的酸甜苦辣咸,巧妙融入了一系列的菜肴中,使人有一種滄桑感。雖然這是一首贈詩,但沒有出現“祝賀”“贈予”的字眼,卻寫出了行業的艱辛,可以說非常別致了。這樣更能讓我們產生深思和珍惜勞動成果: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繼而對相關的從業人員表示尊重,效果當然也會更好。筆者在從事文學評論之前,搞了十七年餐館。餐館這個行業,真的是品盡了人生百味。它是餐飲業,又是服務業。餐飲面對的是天南地北的食客,眾口難調,盡管很努力了,仍難免有不盡人意的地方,有些人就會以此借故逃單或要求打折,至使利潤的微薄;服務業面對的是不同品味的人,受了委屈還必須保持友善的微笑,那些酸楚,干過餐飲的人,都會感同身受。詩人盡管沒有干過餐飲,卻是媒體人出身,有一雙火眼金睛。如果他不熟悉這些,是寫不出這個味道的。他的詩為什么有這么多的人喜歡,就是他寫出了生活的本真。有些人寫詩喜歡尋章摘句,對生活不去感悟,結果“紙上得來終覺淺”,沒有力度和深廣度當然會無人問津。其實詩的源頭活水,就是生活。陸游在一首詩中告誡兒子:“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這些不是讀了幾年書,就能寫得出來的。
我常跟一些有閱歷有生活經歷的評論家、詩人們一起探討許峰老師的詩歌,他們也和我一樣的觀點,并指出詩壇那些自以為是、引以為傲、卻像“八股文”一樣的陳詞濫調的詩歌是沒有半點意義的。他們重視的焦點,永遠都在格律和平仄上,而對詩歌最關鍵的詩意、哲理等內核,從來沒有言及過,這是這些寫詩者的悲哀。格律與平仄,包括語言,僅僅是詩的表現形式,其最終的指向,都是為詩意服務的,而詩意,構筑的是一種終極的人文關懷。我們評價一首好詩,永遠都不在格律上,而在詩意上。
《閱明史有感》是屬于詠史寓今的題材。這首詩涉及的范圍較廣,由官場擴展到職場,生動如一幅漫畫,有力地揭露了人性中的那些劣根性。
講完了上次未講的,再來看一看今天要講的詩:
二十、題黃州東坡赤壁
丁酉年秋重游故鄉湖北黃岡(黃州)東坡赤壁、品鑒蘇東坡名篇前后《赤壁賦》有感。
被謫受困志難酬,詩意人生寫春秋。
大江東去浪淘盡,唯見蘇翁雄文留。
二十一、游桐山隨感
位于鄂皖交界處,海拔千余米的桐山,是我等少年時代經常徒步二十多公里上山砍柴的地方!19歲離開故鄉從軍,至丁酉年年屆六十退休再上桐山,撫今追昔,感慨良多,留詩一首以述心懷!
青云直上桐山巔,百苦辛勞我少年。
昔日風華今不再,愿守青燈伴佛眠。
二十二、聽佛歌《放下》有感
人間情愫皆心生,晨鐘暮鼓亦難平。
愿奉精氣隨禪意,閑云野鶴伴佛行!
二十三、忘了吧
一一欣賞歌曲《忘了吧》隨感
人生苦旅多愁腸,拋卻虛妄醒神殤。
歲月難容梨花雨,撥開云霧享艷陽。
一一壬寅年深秋于恵州
二十四、觀音樂視頻《我們這一代》隨感
經年人禍憶猶新,勞筋餓體熬苦行。
問君能有幾世修,一生無悔動天神!
二十五、游子吟
一一欣賞歌曲《累了也想喝點酒》隨感
浮萍漂泊四海家,無根點翠難春夏。
夜酒不解愁滋味,唯盼天明日鋪霞。
一一寅虎年夏夜于恵州
二十六、聽歌曲《青藏高原》有感
第一次聽李娜唱《青藏高原》,深為她的歌聲而傾慕、而震撼,后聽說她因故出家為尼,再后來聽說她唱了不少佛歌,找來幾首吟聽,怎么也聽不出梵音韻味,頓悟:脫發不代表出家,誦經不代表皈依!不禁唏噓,故有此嘆!
禪意不知可容塵,梵音未必度凡心。
人世雜念何為過,六根難靜莫修行。
二十七、欣賞音樂《梁祝》隨感
筆情墨意訴芳心,琴哀簫怨慟昔今。
千古奇戀煙飛盡,粉蝶翩然逐紅塵。
一一壬寅年夏于恵州
二十八、觀電視劇《天下糧田》隨感
丁酉年冬觀電視連續劇《天下糧田》,品乾隆年間名臣劉統勛為官之道,有感而發。
一口紅棺傍身行,鐵靴踢盡路不平。
無私無畏方官品,奉己何來盛世成!
這組詩見于許峰老師主題詩集《四季如歌》第164頁一173頁。是三十四首《偶感.偶悟》組詩中的第二十至二十八首。全由鄧三君老師點評。其中《忘了吧》《游子吟》《欣賞音樂〈梁祝〉有感》落了日期。我們先來看第一首,也是組詩中的第二十首:
《題黃州東坡赤壁》是詩人回到故鄉之后,游東坡赤壁引發的聯想。詩人除按語中略有提示外,筆法和上文中出現的《游西安》這首詩是一致的,同樣沒有寫景狀物,直接上升到了人文上面。蘇東坡在黃州留下了“一詞兩賦”,一詞就是天下聞名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兩賦就是“前后赤壁賦”。詞“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驚艷了千年。蘇東坡寫這首詞時,其實是處于人生的低谷時期,但他豪邁、灑脫、大氣的個性,依然寫出了豪氣沖天的千古佳作。他的“一詞兩賦”,墊高了一座城市的高度,并為燦爛的中華文化,增加璀璨的輝煌。在個性上,蘇東坡和許峰老師,都屬于同類型的人。許峰老師有很多詩,同樣豪氣干云,比如《觀音樂視頻〈我們這一代〉隨感》:
“經年人禍憶猶新,勞筋餓體熬苦行。
問君能有幾世修,一生無悔動天神!”
許峰老師是經歷過苦難的,但苦難并沒有磨滅他的意志,反而更激起他的豪情,也最終成就了一番事業。詩言志,并能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動力,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蘇東坡在黃州留下的“兩賦”,文筆極美,而且極有人性的光芒。比如《前赤壁賦》中的句子“茍非吾之所有,非一毫而莫取”,就包含了詩人人品的高潔,既見思,又見品。但多數解讀者,都停留在文字的表面,忽視了詩人人性的光輝。解讀許峰老師的詩歌,同樣要從人性的光輝去解讀,盡量抵達詩人的內心世界,還原詩人的真善美。他在另一組《詩意花神》中,以荷花、金桂花、雪蓮花為意象的作品中,詩人品德非常直觀:“自是潔來還潔去,莫忘糟糠孕妖嬈!”《荷花》;“真情傾瀉何須艷,亦花亦果口留香。”《金桂花》;“甘受極寒凝真氣,只為蒼生送福音。”《雪蓮花》。形象、真情,有品味。這些詩句,被很多同道中人引為座右銘。
第二首詩也是游記類的抒情詩,這首詩與上一首的寫法完全不同,有一定的細節襯托,寫出了桐山的偉岸。在我們看來,海拔千余米的桐山,在中國的名山大川之中,可能不太起眼。但對詩人來說,有復雜的情感,也有崇高的地位,因為這個地方,是詩人從小砍柴的地方,是他的家鄉,心中的形象就非常高大:“青云直上桐山巔,”但也因為高大,對詩人小小的“我”來說,卻是生活的艱辛和磨練。于是,詩人筆風一轉,“百苦辛勞是少年”。講了少年時的艱苦。中國的文人都有很濃的故土情結,不管家鄉好不好,留沒留下什么樣的印記,總有一種縈牽夢繞的情感揮之不去。在這首詩里,詩人的情思,被歲月勾起,故地重游之后,竟萌發出“愿守青燈伴佛眠”的皈依之情。
第三首詩《聽佛歌〈放下〉有感》和第四首《忘了吧》以及后面的幾首詩,都是觀影聽歌后而產生的詩情,都屬于人文意象之類的作品。第三和第四首,可看作是詩人的精神皈依,這兩首詩和上一首詩的詩句“愿守青燈伴佛眠”的思想性有一定的關聯。我們可以推理,在這個時間段,許峰老師的情緒還處于波浪式階段,萌發過青燈古佛的念頭。但身在紅塵,哪里會斷得這么干凈呢?有家庭,有事業,有愛我的和我愛的祖國……實際上,這個過程,是一個很大的哲學命題。幾乎歷朝歷代的先哲先賢都在探索,因而也出現了玄理詩。包括大書法家王羲之在《蘭亭集序》都感慨:“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命運背后的那只手,有時確實讓人無能為力。但寄情山水、與物相冥的做法僅能起到短暫的安慰作用,真正起到作用的,還是靠自我意識的覺醒,積極樂觀,順應自然的心態,才能真正走出人生的低谷低潮。從藝術上或人性上來探討,借鑒王陽明的心學理論,詩人情緒波動的這個過程特別珍貴,它讓詩與人感通一體。王陽明以真誠惻怛來說良知。詩人是有抱負和良知的,又有很濃的親民思想,當他在某些方面未盡人意時,就很容易引起情感上的波動。
第五首寫出了“艱難苦困,玉汝于成”的境界。
第六首《游子吟》本是舊題材。但詩人的這首詩是在聽了歌曲《累了也想喝點酒》之后的隨感,講述的是詩人漂泊無定的生涯而聯想到社會上那些為了生活四處奔波的農民工兄弟。在思想境界上,也到達了孟郊《游子吟》的高度,并超過了古詩《游子吟》廣度。盡管孟郊的《游子吟》,寫出了偉大的母愛;但許峰老師的《游子吟》,同樣寫出了外來游子們的真實感受。這首詩還有一個可貴之處,不落俗套,大氣而有張力,游子不再局限于母親和兒子,而是泛指一個在外漂泊的群體。
第七首有撕裂感,詩作寫出了一些雙面人的虛偽性,揭露了偽善、偽修、裝模作樣的形態。真正的修行,是修心,哪怕身在紅塵中,同樣可以做到“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的云水禪心。如果心中沒有佛意,即便是在名山大川中,也無法抵達清凈無為的狀態。
第八首講的是為官之道,我沒做過官,是無法解讀的。只能從民心所向的方面來理解。我認為,當官不是為了做官,當官的目的,是為了造福一方而去當官。這樣才能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天下糧田》的主人公帶著棺材去當官,就已經明志,也看出了他把生死置之度外,為造福一方百姓而彰顯出來的使命擔當,具有特別大的震撼力。詩人以詩明志,也看出了詩人的為官之道和思想境界。
這些詩都是性情抒寫,體現出詩人高潔的靈魂。詩歌通過一些自然意象和人文意象,寄托的都是詩人的真情實感,傳遞出詩人的精神風貌。在這些詩里,詩人力圖通過人文和自然景觀,構筑出理想的精神生活,是一種完美的追求,啟迪我們進行思考,并如何在時代的發展洪流中,避免人性的扭曲而失去人性的光輝,這是其它當代詩歌都未能涉及到的領域,可以說獨一無二的。所以他的詩歌,是無可替代的。下一章節,我們再繼續講。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