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拓詩的廣度與深度
——讀丁衛華詩集《江南履痕》
作者:翁衡臨
富于想象,另辟蹊徑,于尋常物事發現詩意,從事物表象挖掘哲思,是詩人丁衛華寫作的一大特點。他的詩集《江南履痕》,便是一次集中的呈現。食物、藥名、節氣、風物、工業等,都能讓他寫出詩意,可見其知識廣博、思想深邃,才能詩情泉涌、信手拈來。
家鄉是生命的起點,也是情感的皈依,無論走多遠,詩情都會流淌回來,所以鄉愁詩永遠寫不完。詩集共分六輯,可以說,從輯一“生在蘇塘”到輯五“民以食為天”都與鄉愁有關,足見詩人對生活的熱愛,對親友的關切,對生命的悲憫,是何等的深情和深刻。
歲月變遷,只留下絲絲履痕,如《小水庫》所言:青石板寂寞/搗衣人已不見影蹤;但鄉情難忘,如《小屋》所書:雜草淹沒物是人非的戀曲/一段段過往/在記憶深處花謝花開。輯一不僅表述了具體的地名,如《巢湖》《西九華》;更是把鄉愁抒發得異常濃厚,如《涼亭》:臘味很濃/我漂泊多年的胃/容不下那么厚重的鄉愁。之所以容不下,不是鄉愁變淡了,而是太過厚重。
輯二“致敬父母”,詩人重點寫了與父親密切相關的二十四節氣,以表達對父親的深切懷念。他通過節氣的描寫,把懷念融入每一個農時,希望在文字里,看到父親忙碌的身影,仿佛父親從未離去。節氣在父親的心中,父親在節氣的懷里。而季節不僅有顏色,也有情感。《谷雨》:你走后的這個季節雨水特別煽情……江河湖海的深情/倒灌在我悲傷的眸子里/常年以淚洗面。《寒露》:那些單薄的關切/需要層林盡染的烘托/才能抵達深秋蕭索的盡頭/抽穗揚花的語境里/你傾注的愛意/殷實飽滿。詩人借花木的描寫烘托情感,不僅讓文字顯得優美,也讓情感變得真切。
詩人善于把抽象的詞語具化為客觀的物體,讓讀者離詩的本真更近,且變得可觀可感。《那抹茶香依舊》:武夷巖茶是最芳香的/你寄來的那壺友情濃郁依舊。《中秋帖》:少水的米飯/有多少夾生就有多少難以下咽的酸……讓這壺后悔/千年不醒。也喜歡把形容詞、副詞、動詞等當名詞用,如《二月二》:讓本來就瘋長的茁壯/有了更為蓬松的凌亂無序;如《談心》:讓我再一次點上后悔/在微弱的星光里/促膝談心。
萬物皆可用作詩名,是丁衛華詩歌的另一特點。藥名也被用作詩名,如《胰島素》《丹參》《厄多司坦》《二甲雙胍緩釋片》《單硝酸異山梨酯》等。他采用迂回的象征暗喻手法,讓此類詩看似詼諧幽默,更多的是深深的傷痛和無奈。
輯三“江南生活”寫的是地理物語,用唯美的景物,抒發悠長的情感,如《六如墩》《大漁湖》《林頭河》等。此輯寫盡了江南的柔美與柔情,如《在江南》:散落的心思/伴淅淅瀝瀝的纏綿/一路低語;如《古鎮》:江南慣有的柔情/可以融化紛爭/可以洗去鉛華/可以悸動一樁樁癡男怨女的愛意纏綿。
丁衛華的詩結構緊湊,環環相扣,都是一節到底,一氣呵成,讓閱讀的快感直抵高潮,讀來蕩氣回腸。而高潮時又能巧妙回旋,令人回味無窮。《海燕》:高傲地歌唱/那一曲膾炙人口的旋律/波瀾不驚。
“我們”是現代社會發展的主角,故輯四“我們在一起”不僅有著濃厚的生活氣息,也能感受到科技的無窮魅力。詩人將數理化與詩歌巧妙地結合起來,讓我們見識到理工科的詩性,并感受其中的奧妙。《美與化學同在》:圣奧的字典里/每一個活潑的化學因子都有綻放的美……化學的苗圃里/所有美輪美奐的熱忱/心如止水般/溫和、平靜、真摯。經濟的發展,讓精神生活愈加豐富,兩者完美融合。《在昆山開發區聽昆曲》:咿咿呀呀的昆曲與輝煌經濟一道雙劍合璧/天下無敵。
他在《同在大蘇州》中說:艱難總將遠去/舉杯暢飲的長三角之約/期待你跋履山川/共話桑麻。詩人相信,一切困難皆能克服,沒有什么可以阻礙前進的步履。他不滿足于做網友,期待暢飲話桑麻。而《醫藥之美》寫道:所有蘊含其中的美/結出的片片碩果/讓人間安康美好、愛意融融。詩人借此讓我們相信,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貢獻與美好。
詩人好交師友,珍惜情誼,從輯四一共寫了49個同學即可看出。正如他在《給我們》中說:我們一定會記下彼此的善良和高尚/所有步履堅定的明天/都是向陽而璀璨的。此輯的另一特點是,每首詩都有一個副標題,他致敬友人同學,表明人才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性,讓詩文飽有時代感。《維也納的旋律》:三十年后的我們會鉚住歲月長虹的氣勢/在長三角一體化的會客廳側/再邀請同學們一起坐論水鄉/談人生、聽絲竹、品佳肴。擁抱美好的時代,珍惜美好的生活。
詩人喜用擬人手法,尤其寫美食的輯五。《紅豆與黃豆》:蕎麥的先天性不足/每一次入口的細膩被粗狂替代/燒麥的油膩充足/閑置的柔和/一向以退為進。從中也可看出,每首詩不是寫一種食物(或食材),有的多達十來種,讓詩文顯得更加靈動有韻味。他認為,食物不僅美味,且蘊含情與愛。《油麥菜》:依偎在濃情蜜意里/璀璨的蛋花郎情妾意般恩愛有加。他能把普通食物吃出美味,且難以割舍,如《稀飯》《紅薯雜糧粥》《海帶》《綠豆稀飯》《藕片》等。因為偏愛美食,那段封閉的生活才一片詩意盎然,而把素簡的食物寫出深奧的哲理,又讓他的詩達到更高的意境。《咸豆角》:細枝末節的差異和整體的統一/始終貫穿其中/不破不立的古訓/借豆沙包和紫薯的寶地/揚名立萬。
工業題材的詩,是詩人探索出來的另一片綠洲,所以輯六名為“工業寫意”,有一種畫面感。有的詩名直接包含“工業”二字,如《工業園》《工業創造》;有的以工業流程命名,如《熔煉》《成型》《熱處理》等。詩中我們看到了工業的魅力,如《工業制造》:一氣呵成的絕唱/讓穩定和高效/有條不紊地持續上演。
生命不止,步履不停,詩人丁衛華的腳步不只丈量江南,他要走向更廣闊的山野城鎮,在大地上留下自己的痕跡,在詩中留下自己的感懷。他情感飽滿,表達真摯,用手中的妙筆,寫下一首首真誠感人的詩,仿佛一道道美食,令人回味無窮。
作者簡介:翁衡臨,揚州市作家協會會員,中國西部散文學會會員,文章散見于《散文百家》《西部散文選刊》《中華文學》《文學天地》《都市》《神州文學》《渤海風》《速讀》《青年文學家》等紙刊。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