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是最深刻的人生啟迪
——蘭喜喜《生而平凡》讀后感
作者:郁楓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離現在已經15年了。15年,時間已經消弭了我們心中許多的傷痛。所有遭遇地震災難損害的人們,在政府的幫助支持下,已經有了自己新的生活,建設起了自己的新家園。但對于那些失去親人的人們,只要還活在這個世界上,“5?12”就是他們永遠的忌日,就是生命無法彌合的傷口。記得2019年12月初,我和三位文友一同抵達汶川、北川,在北川中學的廢墟上,我們看到了賀川媽媽給自己兒子的第三十二封信,那種母親對兒子的的深切思念之情,能讓任何一個心靈為之啜泣。那些在大地震中失去親人、朋友、戰友、同學的人們,他們究竟經歷了怎樣的人生之痛,他們的心理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對生命,對生活的態度持有怎樣的看法?
當我一口氣讀完蘭喜喜老師的小說《生而平凡》,心里便有許多的釋然。
小說以志愿者小北的視角,敘述了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發生到5月22日搜救結束,大地震帶給人們的心靈創傷以及志愿者、幸存者在大災難面前所展示的人性善良、悲憫,進而從更深層次揭示了人與生俱來的真誠和溫情,以及對生命、對親情的珍視。作者以自己的立場,向讀者宣示了一個主題——人可以生而平凡,但亦可以高尚偉大。
“汶川大地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自建國以來最大的一次地震,遇難人數69227人,受傷374643人,失蹤17923人。其中四川省遇難人數68712人,失蹤17921人。學生遇難或失蹤5335人。直接損失達8451億元。”
這一組驚心動魄的數字,就是這場災難的為歷史鐫刻紀念碑,也是這場大災難留給我們的概括、抽象的線索。
我認為,小說《生而平凡》的成功,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小愛與大愛的抉擇,彰顯了小說人物的家國情懷。
小北和劉雨是大學時期很要好的朋友,當劉雨的家鄉發生大地震時,小北義無反顧的陪劉雨回到北川,幫劉雨尋找失去聯系的父母,當看到地震的造成的巨大損害場面時,他們自覺地參加到救援行動之中,搜救幸存者。期間,劉雨的父母雙雙遇難,小北的暗戀四年的女朋友離他而去,又邂逅了失去親人的黃怡。在目睹了災區人民苦難之后,他們毅然決然地加入到志愿者行列,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們。他們抬運遇難者尸體;對深受摧殘的人們,進行心理疏導;在廢墟里尋找生存者。這時候,他們舍棄的是個人的小我,選擇的是國家和人民的大“義”,他們暫時擱置個人的傷痛,肩起對國家對人民的大愛,展示的是新時代大學生忠誠、博愛、利他、服從的精神境界。這是平凡人在大災難面前所展示的善良本質,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所滋養的崇高精神。在大是大非面前,對自我利益的犧牲,就是最崇高的精神覺悟,就是一種高尚的精神指向,是一個民族成長強大的希望。
二.每一次流淚,都意味著成長
大地震的慘烈場面,令每一個人愴然淚下,哀痛絕望。在這樣的措不及防的大災難面前,這些剛剛踏上社會的大學生,在志愿者的行列里,在慘絕人寰的大災難環境中,以淚洗面,迷茫悲傷,但他們最終堅強起來,與國家和人民站在一起,同呼吸共命運。作者讓他們經歷驀然到來的死亡,直面生命的消逝,然后,認知生命的珍貴,認知大自然的強大,認知個體生命之于宇宙的弱小。他們曾哭得肝腸寸斷,他們曾迷茫得不知所向,他們曾脆弱得像個孩子,但經過災難的洗禮,他們快速成長,選擇了大義和擔當。作者很用心地讓他們親歷災難現場,經歷血和淚的洗禮,經歷絕望和彷徨的錘煉,直到堅定不移,大義凜然。當然,作者并沒有力圖去塑造一個個高大上的形象,而是把人物安排在特定的災難場景中,以一個常人的心態、常人的情感,表現常人的種種情緒,使他們成為抗震救災大環境中普通人的代表,并承擔普通人的命運,展示每一個普通人在大災大難面前的淳樸善良。無論是以臂膀摟著四個小學生的教師,還是被壓在樓板地下的小男孩,還有抱著兩個月大嬰兒尋找丈夫的女人,還有為了活著砸斷自己一條腿的從廢墟里爬出來女人,還有人已經死了,卻仍把乳頭塞到孩子嘴里的母親。他們每個人都想活下來,因為他們心有牽系,心有所愛,這些人間大愛,在這個特殊的災難環境中,就有了極其崇高的意義,也就成了小北、劉雨、黃怡等志愿者精神升華的催化劑。從北川到汶川,小北所經歷的是一次人生的覺悟與成長,亦是一個平凡者的心路歷程。正如作者所言:人也將為愛而活,唯其如此,生命的榮光才能永遠延續。
三.敘事簡潔,線條流暢
《生而平凡》,注重敘事的簡潔性,以小北的敘事視角,將許多個我們熟悉的、典型的故事片段串聯起來,不拖泥帶水,不繁瑣絮叨,而是取舍得當,以簡潔手法使人們熟悉的故事之間銜接平滑,給字里行間留出了讀者宣泄情緒的出口。整個10萬字的小說,講的是災難現場志愿者的生活,使那些通訊報道事實存在的故事,再一次生動地展現在我們面前。這是一次對國家精神的頌揚,對人性善意的褒獎,是對人民傷痛的安撫。
作家的寫作一定是持有立場的,這種立場也是作家自身精神境界的展示。作者以對平凡人物的精心刻畫,歌頌了人間大愛,歌頌了人間真情,歌頌了我們民族生生不息的奮斗精神。每一個故事,都折射作者的善良、真誠、正義,以及貫穿于其中的憂傷、憐憫和溫情。這彰顯了作家的優秀品質。我以為,一個作家只有不斷超越自己,不斷地摒棄自身的狹隘,他的作品才能夠最大限度地呈現出公平、正義、崇高和偉大。
四.藝術特色鮮明,個性突出
《生而平凡》除敘事簡潔明快外,在藝術特色的追求上,將人們熟悉的故事,以主人公的主觀情緒演繹得生動鮮活,給人舍棄細節的速度感和填充情感的飽滿感。書中將許多故事的粗線條敘述,就像我們生活中的講故事,簡單明了,恰到好處,戛然而止,但卻在故事的縫隙里,適當地填進了人物的情緒活動,使故事呈現出新鮮感、激勵性。
對話簡單、明了,是《生而平凡》的另一個藝術特色。在整篇文字里,對話少而簡練。對話之間的過渡也很簡單,不累贅,很少動作、情緒指示、過度,使故事的敘述通達順暢。適應了現代社會的快節奏和時尚性。
死亡,是最深刻的人生啟迪。死亡就是讓我們從絕望中覺悟,即使在最困苦的環境中,也要看到未來的希望。《生而平凡》就是一本教會我們看到希望的書。
以上是我對蘭喜喜老師《生而平凡》的幾點感受。
直到最后一個字讀完,我心里有許多不舍。主人公車禍的結尾,我認為弱化了人性向好的期盼。我覺得,應該讓小北和黃怡走向一個更有期待的生活,就像是災后人們對新家園的期望,他們應該代表一個新生活的開始。
以上,只是個人的讀書感受,不妥之處,懇請作者見諒。
2023.11.20
郁楓簡介
郁楓,本名范宗科。男,生于陜西省寶雞市鳳翔區。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陜西省作家協會會員,陜西省書法家協會會員。寶雞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著有詩集《生命的顏色》《在陽光的側立面》《秋天最末的憂郁》,隨筆《走進詩經》(與李君合著),長篇小說《熱土》《塵囂》。中短篇小說數十篇。在《延河》《雪蓮》《詩選刊》《中國藝術報》《陜西工人報》《西安晚報》《華商報》《文化藝術報》《寶雞日報》《秦嶺文學》《中國作家網》《光明網》等報刊、雜志、網絡平臺發表詩歌、散文、小說、文學評論60余萬字。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