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香裊裊,飄逸千年
——淺析陳躍軍詩作《尼木,點燃一支藏香》
作者:史映紅
多年來,養成一個習慣,總喜歡在下榻之處點燃一炷香,我并不是虔誠的專對上師三寶和神靈菩薩的供奉,也不完全相信藏香具有消毒殺菌、掃陰除霾的神奇功效,但是看著一絲絲、一縷縷裊裊升騰的銀色或青色煙霧,呼吸著只有天上西藏獨有的神奇芳香,似乎滾滾紅塵的蕪雜、街道市井的爭執、名利場上的爾虞我詐越來越遠了;而大地和自然的氣息撲面而來,草木和人間煙火的氣味迎面而至,書本和文字的純度與溫度、真誠與真情越來越近了。
也曾多次給要好的師長朋友送過藏香,從我內心講,那不是普普通通的禮品,那是來自西藏天地精華的祝福,來自雪域高原深厚歷史的獨特氣蘊,來自地球之巔獨有的文化積淀,師長和朋友們都非常珍愛。
躍軍詩作《尼木,點燃一支藏香》第一節里:“巨大的麥穗/鋪滿了拉薩的天空”,這“巨大的麥穗”,在布達拉宮之上自由飄逸,在八廓街上空自由翱翔,在色拉寺金頂之上卷舒有致,在羅布林卡之上揮灑自如,它是潔白的祥云,是升騰藏香的集結,是無數祝福的薈萃,是圣城拉薩獨有的景致。
“一陣陣芳香從歷史中傳來/一個人的背影清晰而深刻/一個個字母鐫刻著民族記”,這“一個人”是誰?為什么要把“清晰而深刻”的“背影”留給后人,并走進一位西藏詩人的文字?其實,熱愛和大概了解西藏文化和歷史的人都知道,公元七世紀的吐蕃王朝時期,藏王松贊干布曾派出16名青年才俊前往印度學習佛法,其中高僧吞彌·桑布扎學成歸來,他在傳授和弘揚佛法的同時,替心創造了藏文;又根據西藏高原的地域特點與物種分布,把在印度學習的熏香技術進行改良改進,添加了青藏高原獨有和道地的藏紅花、麝香、白檀香、紅檀香、紫檀香、沉香、豆蔻、甘菘、冰片等幾十種天然香料,按適當的比例、傳統的工藝反復研磨、炮制、搓揉,最終精制而成,這就是最初的尼木藏香。
是啊,我想“點燃一支藏香”的詩人躍軍,靜靜的沉思,此刻的心情應該與我一樣,暫且擱置紛雜的凡塵瑣事,把目光從窗外的樹枝或招展的風馬上收回來,放在一摞摞書籍之上,放進某一頁文字之中,或者提筆疾書。周作人曾在《論小詩》一文里說:“如果我們懷著愛惜這在忙碌的生活之中浮到心頭又隨即消失的剎那的感覺之心,想將它表現出來,那么數行的小詩便是最好的工具了”;詩歌泰斗艾青曾言:“沒有想象就沒有詩,詩人最重要的才能就是運用想象”;“煙霧緩緩升起轉身/俯仰,擺動/飄逸像一個藏族姑娘/在為我跳一曲鍋莊”,這是多么難忘和形象的比喻:閃轉騰挪,翩翩起舞,婀娜多姿,曼妙綽約;詩人通過一個意象,拓展一個傳說,從一個傳說再凝煉成一首詩,把一首詩又細化為若干動感十足的畫面,惟妙惟肖,活靈活現;在環環相扣中,在絲絲牽系中,讓自然形態與心靈與禪性意識互為表里,相互融合,能看出詩人在意象表現手法上的精湛。
細心的讀者不難發現,這一節詩人十分善于用詞,詞語詞寓得當,借喻恰到好處,氛圍營造舒適;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中走進詩人的氣場和意境之中,達到同頻共振,氣脈相通。
“我閉上眼睛/靜靜地任憑香味進入我的鼻子氣管和肺/乃至每一個細胞”,品讀至此,就想起躍軍的很多詩,他并不苛求高大上全,不苛求百好千好,通常以高原的人物事物風物的一個點、一個面、甚至一個背影為切入點,進行一種執拗的、沉實的、遵從內心感受的寫作;他的文字忠實于心靈,來自于電光一閃,散發著愛戀與溫暖的氣息,葆有對腳下土地上的一切事象的敏感與熱愛,這樣的文字,自然蘊含著濃烈的情感和持久的生命力;比如雪花的沸沸揚揚,雨珠的淋淋灑灑,清風的爽朗舒適,草原的綠草如茵,牧人的恬淡悠閑,溪水的潺潺歌唱,云朵的去留無意等。
當下,有一個使用頻率甚高的句子:“詩和遠方”,我常常自作多情地認為,這個“遠方”,應該就林芝和拉薩,澤當和阿里,天路和羌塘,雪域和西藏,因為那是一個能讓靈魂扎根的地方,是一個很多人趨之若鶩的去處,也是不少人精神信仰的源點。
詩人躍軍在那片高地生活工作已經二十多年了,故而,他的文字,通常把自然的、歷史的、人性的、甚至宗教的諸多元素與愛與美與善與他內心的諸多感悟加以糅合、融匯,凝煉成詩,就形成只屬于他的文字了。
尼木,點燃一支藏香
作者:陳躍軍
巨大的麥穗
鋪滿了拉薩的天空
一陣陣芳香從歷史中傳來
一個人的背影清晰而深刻
一個個字母鐫刻著民族記
清晨,我點燃一支藏香
煙霧緩緩升起轉身
俯仰,擺動
飄逸像一個藏族姑娘
在為我跳一曲鍋莊
我閉上眼睛
靜靜地任憑香味進入我的鼻子氣管和肺
乃至每一個細胞
親愛的,你是一杯酒
我寧愿一醉不醒
作者簡介:
陳躍軍:男,漢族,1979年生于山西芮城,1997年進藏,曾在《詩刊》《綠風》等刊物發表詩歌,著有《飛翔的夢》《用心觸摸天堂》《觸摸瑪吉阿米的笑》,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曾榮獲西藏新世紀文學獎等獎項。
史映紅:男,70后,甘肅省莊浪縣人,筆名桑雪,藏族名崗日羅布;在西藏部隊服役21年;曾在《文藝報》《詩刊》《解放軍報》《青年文學》等發表各類作品1000余篇;出版詩集《西藏,西藏》等4部,傳記文學《吉鴻昌:恨不抗日死》等,評論集正在出版中;曾就讀魯迅文學院第19屆高研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西藏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
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