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奇葩只尋常
——讀陳行甲人生筆記《在峽江轉彎處》
摘要:當年,陳行甲辭職的消息在社會面引起諸多話題,眾說紛紜。陳行甲的華麗轉身給我們更為深刻的的思考,成為一是街頭巷尾的美談。當陳行甲以一個公益人的身份再次出現在人們面前,一片嘩然,又是一場眾說紛紜。無論他激流勇退也好,還是參加公益行列也好,陳行甲必將是一個時代符號,被人們記住。當他筆記體《在峽江轉彎處》一書出版自帶人設,贏得一批讀者,這里不乏職場人們,不乏社會各個階層、身份的人們。在這里求證出,人們更加渴望社會文明,消除腐敗的心聲。書中陳行甲恬靜的文筆,平靜地敘述了他的出生、他的母親、他的妻子、他的家鄉、他的求學經歷,和他在職場的叱咤,還有迷茫,當他親手簽批抓了那么多腐敗分子,可謂驚心動魄,50萬巴東父老的信任,一個偉大的黨給他以力量,他把一個共產黨人的信念堅持到底,可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當他轉身辭職,仍不失一位風骨男人,他的一舉一動,無不詮釋一個好人的信念與信條。讀過這部書,可謂百感交集,思緒萬千,留下的不僅是思考,還有無限的回望與敬佩。
翻開陳行甲人生筆記《在峽江轉彎處》作者在原版之前加注了“重印前言”《當我談寫作時我談些什么》,這樣的前言便把讀者引進一個不同往常的“場”。我所購買這部書在書版權頁這樣記載:2021年1月第1版,2021年12月第8次印刷。
書的封面,有這樣一句話:“經歷過輝煌與荒蕪,忠于靈魂,重啟人生。他的人生之路,遠看是前行,近看是歸鄉”。封底中,陳行甲的兒子阿魚這樣寫到:如果有人問我,父親交給你最重要的東西是什么,我想我會這樣回答,我們不該忘記自己走過的路,同情過的人,呼喚過的正義,渴求過的尊重,是這些東西構成了我們深植于生活世界共同意義的根基。是這根基,讓我們即便在日后形形色色的世界里體會了失落、品嘗了誘惑、經歷了幻滅、領受了嘲諷、也不會輕易洗去自己那層名叫“共情”的底色。祝福一切“又熱烈又恬靜,又深刻又樸素,又溫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的人們”。
此文是我第二遍讀這部書后的落筆,此刻思路凌亂、飄飛、無定。之于作者本人,大可不必啰嗦,想必一個年代的人們都會有對他的關注或者說了解。
這部書遵循“日記體”或者“筆記體”的文學行走。字面溫馨,內容豐富,情緒平和,讀者內心起伏后回歸平順和思索。依次他的筆記行走這樣開始,“我和我的母親”“關于我們的事,他們統統猜錯”“如果有光,我就能看到你的眼睛”“人生的巴顏喀拉山”“密歇根湖上有一千種飛鳥”“在峽江的轉彎處”“你好,我的下半場”。
作者母親人初的時代,一窮二白是社會的倒影,母親差一丟丟就被外婆扼殺在那一貧如洗又無可奈何的現實里,因了過路的算命先生一句“這個姑娘伢你好好養著,她將來是貴人之母……”似有若無的話語,母親的命運得以改寫,外婆強硬的心軟得棉花一樣,不得已接受命運安排的一切可能,母親因此成了母親。母親性格里那種人性的堅強,和人心的溫軟,是陳行甲最完美的繼承與發揚,在他人生之路之上,是航標、是堅持、是底色、是力量。每一個人生迷茫的恰口,母親都是他最大的支持和力量,是世界上最懂自己的那個人。如果說母親是最懂作者的人,那么妻子則是最理解作者的人,作者無論如何行走后的回歸,回歸到他出生的地方,不說這里多么貧窮,多么落后,又多么水深火熱和不堪,他沒有嫌棄這里的一山一水,沒有忘記這里的父老鄉親,沒有畏懼這里的腐敗與威脅。他抑郁過,他重生了。他站直了,又激流勇退。他還給這片土地的火熱正義與恩德,他完成了心中的光與火的明亮,他的妻子不離左右。轉身走向一個更為壯闊的時空。
這部書的故事,足可謂驚心動魄,特別是他孤軍奮戰時的無助與贏得,他在無助時贏得正義的支持,光明之下一切丑惡都是不足一道的不堪一擊。
陳行甲寫到他在礦山公司工作,因為自己訂閱英文報紙,被推薦給縣政府隨省領導去沿海招商,將相關材料翻譯成英文的故事,當時縣里缺乏這方面人才,他用下午到凌晨兩點的時間,把材料翻譯完畢,并達到好用得不用改的程度。縣政府安排對外協作辦公室給他發200元補助,電話打了三次,陳行甲沒有有領這筆補助,理由是單位安排給縣政府做的工作,本是份內工作,只用不到一個晚上的時間,絕對不適合領這筆錢,當時200元錢很可觀,他的工資才是112元,而縣政府最先找到英語老師開口的翻譯費是800元。這之中的比對,是一個什么樣的說明呢?不言而喻。
陳行甲從縣外貿局副局長崗位上提拔到縣團委書記崗位,當天宣布任職時,他在場的忐忑,被宣布后,縣委書記會議結束前讓在會一把手留下另行會議的通知下達,他是走是留的不知所措,是好心的外貿局王局長善意提醒,他才沒有貿然離去。之后他曾任全縣最年輕的鄉鎮長,他考清華的研究生,他去美國學習前任興山縣委常委,在學習期間參觀考察了芝加哥周圍的農業管理部門和農業協會,以及不同規模的農場,他帶著使命,帶著責任,帶著調查研究去學習。
他說,清華兩年的脫產學習是他人生的巴顏喀拉山,是長江黃河的分嶺,他的人生之路在這里分嶺。當他站在清澈平靜的密歇根湖畔,注定是他人生當中值得回味的驛站,記憶中的那個湖,像是心心相印的朋友。他所走過的每一處,都是滿滿的精彩,滿滿的回憶。
2011年10月15日,陳行甲離任宜都市長到巴東任縣委書記,他寫到當時他不知道的是,命運最大的挑戰虎視眈眈底等著他,他與它的相遇猝不及防。他后來的工作處境險象環生,但是他卻義無反顧。
接下來的故事都在書中,我不摘錄了,此時我的眼中有淚水,抬眼窗外,晴空正好。
開篇我摘錄了一些信息,幾次印刷信息,還會再版多少次的話題。這里的意思無非是說,人們對這部書的欣喜與好奇,從書中找到佐證,了解最為真實的陳行甲。我敢說只要買了這本書的人,一定是為了看而買,不是為了裝飾書柜,更不是單純為了某種敬佩或者佩服。我還敢說,買了這本書的人,重度第二遍的人不在少數,而且會有看上三四遍的人。這本書,讀著讀著就讀到了一種明媚的精神,和一種精神的明媚,這種元素是稀缺的,是富氧的,是能佐證使命與初心的。不是一本雞湯,而是一鍋醇香的雞肉,有各種佐料的調味加持,有那些故事的真實,文字的真誠,文學性不低的存在與承載。
陳行甲是理科生,但是他文字見長,在學校時就有超長的文字發揮,到機關后對文字的精益求精到了無可苛責的地步,他能在那個純手工謄寫的時代,會把一份上萬字的文件謄抄五六遍,甚至更多,為的是一種對文字的敬畏和內心的安然。
讀這本書讀到他的相遇,他是有福分的人,遇見母親、遇見妻子、遇見兒子、遇見師友、遇見被賞識、遇見被尊重、遇見人心、遇見巴東50萬父老鄉親。
讀這本書,除了讀正文,這是陳行甲的足跡過往,心聲認知,責任使命。還要讀這本書的前言、序言、跋與后記,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風光、風景、風采,都是關于陳行甲的,還有陳行甲的特立獨行,火熱與純粹的人生。
他大學同學肖立以《我的“奇葩”同學陳行甲》為題為《在峽江的轉彎處》所作的序言,是赤城的惺惺相惜,真摯的以誠相待。序言里寫,大學畢業他回家鄉,清華畢業他選擇家鄉,回到山里,我的同學在我眼中簡直是在奇葩的道路上一路狂奔。他在巴東高調反腐,贏得”一身正氣、一身殺氣、一身朝氣,難得基層老百姓認可的好干部”“全國優秀縣委書記”的殊榮。他以奇葩地做出辭官從善的選擇,讓無數人贊之憂之憾之惑之。他的故事成為一個時代現象,引發無數的疑問和思考,這可能才是這本書真正的價值所在。
如果陳行甲真的成為一個無法復制、稍縱即逝的美學符號,那無疑是陳行甲的悲哀,也是這個時代的悲哀。他同學的所言,正是這本書好看的人文和高尚。
多希望,我們你們他們咱們可以向陳行甲一樣追隨內心,歷盡千帆,歸來少年。
真誠、善良、積極、陽光、激情、清醒而獨立、勇敢而無畏、天然不做作的率真,根治于內心的道德,以及唯美而精致的工作和人生態度,都是陳行甲的品質,值得人們去學習。
附錄中,曾經陳行甲的部下曾兵為《在峽江轉彎處》所寫的《我所了解的陳行甲》更為客觀,全面,公準。文字最后這樣寫:巴東這塊土地上不止陳行甲一個好官。千年以來,寇準就在這里任過知縣,我相信,今后還會有不少陳行甲式的官員留在老百姓心中。
我們有理由相信,新時代在習總書記為核心的帶領下,祖國興旺,好官輩出,中華強盛。
在視頻中,多次翻到陳行甲公益路上的風采風姿,依然那樣自信滿滿,陽光充沛,所說所唱所行走依然那樣的陳行甲,無可替代,這是讀者的期待,更是陳行甲的本來,是萬千人們的祝福。
合起這本《在峽江轉彎處》,站起身透過窗口遙望,夜色更深,星空更璀璨,遠近目力所及的樓宇,把夜空分割,卻與夜色融為一體,那些燈光里的樓宇,好比一座座或秋色流瀉或積雪披覆的山峰,在遠近矗立,透出燈光的窗口仿若懸崖鑿出的洞口,修行人們的觀想與冥思散射出奪目的光影,此時,陳行甲在公益的大路上奔忙,身影和氣概在他的書中,折射成明媚。
此文,借用陳行甲同學所用的“奇葩”一詞,擴展為題,是我的讀感,是我的尊佩和共情。詞不達意,相信不一樣的讀者會讀出一樣的情懷與感動,是這本書與陳行甲的可讀之處。
2023年8月15日于巴彥浩特
作者簡介:
溫智慧。滿族。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
魯迅文學院少數民族創作培訓班第12期,第35期學員。內蒙古文藝評論家協會第四、五屆理事。阿拉善盟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