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不該隨和
作者:常耀宗
隨和之隨就是隨意、隨便之意;和就是和哈、和順之意。隨和,即看大家是怎么做的,看潮流是如何走向的,自己便一路緊隨狂奔而去,成了人們常說的“墻頭草,隨風倒”,最終找不到自己,難以自成一家。相對于文藝創作,如何在大潮流中妥善地保留自己的“原則”,保全自己的本真,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簡單說,搞文藝創作,須有自己堅守著的、別人所沒有的東西方好。
作為新時代的文藝作者,針對某現象我們應該轉換思路、拓展視野發出不同以往的響亮聲音,力圖讓人們看到更為全面、深刻的東西,從而引領和提升大眾的思想、精神和審美需求。
文藝既需要贊揚也需要批評,弘揚與鞭笞都是作家文藝家的社會責任。當人人都贊美時,我們不妨把生活中的丑惡、落后與缺陷揭示出來,用諷刺和嘲笑予以否定,勸諭人們認識和匡正錯誤、缺點或不足,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導向,促使他們上進,向善向美。而這對于激發廣大民眾參與其中的熱情也會起到介入與推動作用。說到底,文藝作者善于發現問題是工作扎實、作風深入的一種表現;敢于及時反映問題,是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的表現。只有敢于正視問題,做一個誠實的記錄員、報信人,以此提示人們積極采取措施加以解決問題,才能把我們的工作不斷推向前進。
其實,窺一斑而知全豹。許久以來,我們的文藝作者面對事物已然形成了一種習慣成自然的定勢,每一創作總是表現優不表現劣,一團和氣,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仿佛一切事物永遠都不存在什么問題。殊不知,一味地粉飾太平,迎合潮流,回避矛盾,掩蓋問題,到頭來既損害了大眾文藝創作生態,使其失去本來面目,又影響了整個文藝創作風氣,甚而妨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的持續健康繁榮。文藝最忌隨聲附和,亦步亦趨,缺少了膽識,缺少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及完整清晰的價值判斷力,文藝也就退化失去了它應有的作用。所以,指出問題、直面真相的文藝作品不見得就是負面的、消極的,只要其出發點是為了改正問題而來的,只要是對癥下藥、綜合施治,擁有健康向上的文化審美趣味的文藝作品我們就應該鼓勵、提倡。
無獨有偶。內蒙古詩歌公眾號發布的楊玉海的詩歌《楊花吐蕊,春深不知愁》,它放眼國際國內多苦難的大環境下,以物喻人,以諷刺的語調奉勸沒有憂患和危機感的人們,要認清當前形勢,面對生活和命運中的真實難題,承擔起接受時代挑戰之重,以愛自己就是愛祖國就是愛世界的雄渾博大氣魄和力量,建構起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共贏共享。應該說,楊玉海以他的詩歌為文藝為誰創作、為什么創作這兩個命題做了較好的闡釋和腳注、點撥和引導。這樣的作品,才會真正活躍與繁榮我們的文藝事業,才會更加夯實我們文化自信的基石和底氣。
季百春認為,揭示社會生活本質,不僅依附于審美的表現,有時也依附于審丑的表現,甚至有時審丑的表現力與感染力在一定程度上要超過審美。這種丑的程度愈深入,它蘊藏的內涵就愈深廣,生活的視察和心理沖擊力就越強大。就此意義上講,批評更具建設性,更具親和力、吸引力,更能引發讀者情感上的共情與共鳴,更能激勵人、啟迪人,因而也必將進一步催生文藝現象的豐富與發展。
文藝的不隨和,除了敢于對現實問題說“不”,還要對欲寫事物表現出應有的視野廣度和思考深度。特別是當國家面臨危難之時,我們不能賦事物以表面贊美,泛泛而談,而是要把我們的心、我們的作品與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緊緊連在一起,為國家的安定與發展、民族的興旺與發達凝聚起強大的精神力量。
譬如,追溯歌曲《義勇軍進行曲》的誕生,正值日本帝國主義踐踏我國東北三省后又在華北大地上肆意橫行時,對此,一方面國內抗日聲此起彼伏,一浪高過一浪;另一方面國內反動腐朽勢力卻沉醉于燈紅酒綠、歌舞升平中。在此形勢下,為了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積極投身抗日大潮,田漢和聶耳幾經曲折創作出了《義勇軍進行曲》,此歌1935年公開發行,之后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我們說《義勇軍進行曲》之所以成為經典作品,就是因為它通過對生活的反映來干預、參與,乃至重新建構起我們的社會生活,就是因為以這種家國情懷來塑造中華民族精神,激勵我們勇毅前行,報效祖國。今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中華文化繁榮興盛,需要體現愛國主義精神或時代精神的作品,需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正所謂“一枝獨秀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鑒于此,這就要求我們的文藝作者改變以往一些老習慣,包括文藝的姿勢和口氣,爭取以更多維、多彩的面貌贏得讀者的青睞。
反觀《義勇軍進行曲》的創作,它并沒有以當時反動勢力渾渾噩噩的狀態來說事,而是從當時大背景、大局勢出發,以警醒、概括性的語言和高昂激越的旋律,升騰出強大的氣場和無窮的力量,促使后進者知恥而后勇,前進者繼續奮進。而這,正是文藝發揮的功用。文藝是多元的,但不論是發現問題、思考問題之作,還是胸懷家國、心系人民之作,只有真正深入人民的情感內部,才能緊跟人民的愛憎樂憂,弘揚人民的真善美、針砭人民的假丑惡,用美善戰勝丑惡、以光明驅散黑暗,給人以鼓舞的力量與美好的希冀。
魯迅說:“文人不應該隨和,而且文人也不會隨和,會隨和的,只有和事老。但這不隨和,卻又并非回避,只是唱著所是,頌著愛,而不管所非和所憎;他得像熱烈地主張著所是一樣,熱烈地攻擊著所非,像熱烈地擁抱著所愛一樣,更熱烈地擁抱著所憎。”想一想這話,我們的文藝也該不隨和了,也該樹立浩然正氣,把正確的態度觀點,積極的價值取向傳遞給大眾,用文藝之光不斷為社會發展增添正能量,照亮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呼喚文藝的不隨和,不僅于當下有現實意義,而且于長遠有歷史意義。
作者簡介:常耀宗,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內蒙古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內蒙古作協會員、內蒙古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集寧師范學院內蒙古當代文學協同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烏蘭察布市評論家協會會員、察右前旗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己出版散文、隨筆集兩部。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