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后記》談開去
——評楊瑞芳的《你是世界的眼》
作者:趙海忠
楊瑞芳的《你是世界的眼》出版已經有些時間了。讀了詩集里的作品,我深為其赤誠、敏感、真心所打動。早就說寫一篇讀后感,卻苦于找不到一個合適的角度。
一、盯上《后記》
為了履行諾言,近日又翻檢《你是世界的眼》,最后我盯上了她的《后記》。
一般詩集、文集后記,先說過程、談主張,最后致謝而已。楊瑞芳的《后記》卻寫得如其本人一樣樸實。開首就是:“詩集一校完畢,也收到恩師萬奇先生為詩集所作的序”。大凡詩人,視自己的詩作如珍寶,詩集能夠出版更是心潮澎湃值得大談特談的喜事。楊瑞芳不急不躁,首先用一大段文字記述這師生之誼,是她尊師重教性情的自然的、而且必須首先見諸于文字的流露。
《后記》第二段還是念念不忘師友:姜澤陽、李子廣、石羽、韓永賓、王玉平、蘇翔等等。楊瑞芳出版這部詩集的時候,已經是集寧師范學院的副教授,多年教授中文系的《寫作》《文學鑒賞與寫作》課,兼任校報主編、統領二三十個學生記者。難得她這樣毫無傲氣甘做小學生的姿態和深情的銘記。詩集的序,請萬奇老師來寫;詩集名《你是世界的眼》,是讀姜澤陽老師詩集后所寫的一首詩名。
最后,楊瑞芳在1100字的后記里,只給自己留下一點點篇幅,比較局促地寫了自己作詩的情狀以及詩主張,兩處、僅200余字。
我通過這樣的陳述想說的是,楊瑞芳把對別人、別事的感念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而且給予最大的篇幅。
二、“你”
與上文文意相連,我注意到,“你”在詩集中出現了多次,達230多處,造就了詩作的及彼指向、及人心腸。
比如:“你是世界的眼”、“今日,讓你涉過河床”、“要多久,你站成了永恒”、“把你的精魂 小心地收藏在 歷史之外”、“我與你,是愛嗎”、“第一次捧起,你的香味酥了全身”、“原來,你在這里 你是流逝的時光”、“一不小心被你擊中”、“你糾纏著我,流淌的四肢 水一樣浸潤”、“你行走在生命的邊緣”、“用惠特曼的聲音歌唱你”、“我需要和你坦白”、“在你的文字中游走”、“見你,在嶺南的瘴氣中撥霧而來”、“那是你的嘆息”、“你與文字肩并肩行走于世間”、“在你斑駁的書箋下”、“你覓到了孤獨者的浪漫”、“文字是你的盛宴”、“蠶食著你對過往的一點點眷戀”……
這些詩句,我不介紹上下文,讀者也會感覺到美麗與神妙的詩意。抒情詩多次使用“你”,有柔情,不硬呼,是平視,不降低,造成對象感、場面感、溝通感,形成交互性、親切性,有效擴展詩作的張力,也是對書寫對象的確認,詩作獲得了念他特性——即對對象的高度關注,也是抒情主人公友善和包容的體現。再品讀上述詩句,作者像介紹熟悉的家人一樣介紹“你”、像對待尊貴的客人一樣對待“你”,詩作被籠罩在熱情推出、尊重對象的氛圍中,讀者會形成平等、禮遇、融入的閱讀心境。
那么,沒有“我”嗎?非也。
三、“我”
有“你”之境,并非無“我”之境。展讀詩集,作者同時大規模使用“我”字,且略比“你”多些,詩句坦誠,直抒胸臆,委實作詩之正宗。
“我就這樣走近你呀”、“當我把生動鋪成畫卷 茫茫戈壁告訴我”、“我看見你”、“今夜,今夜我不關心人類 我只想你”、“而我知道,你正向著 生命中的愛情獻詩”、“今夜,我只讀你”、“飄落在我的夢囈”、“我分明看到了你的淚”、“我沒見過你的茁壯”、“生和死,一樣讓我仰望”、“我認出你的時候”、“我是教師,亦是煙火女子”、“我會把李白杜甫放進調味罐中腌制”、“我像一個落魄的秀才”、“我又幸福的如同一個富翁”、“我向低,向低……”、“你,成了我的一種痛”、“我永遠無法醒著”……
這樣的句子在詩集中有240余處,形成了強烈的主觀色彩,多方位、多角度塑造了抒情主人公形象。抒情詩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確認“我”的存在,甚至要有些張揚。詩集中伴隨“我”的,不是空喊口號,不是蒼白臉色,露真臉、亮真相、抒真情。上述詩句,句式肯定,語義明晰,真情直率,有力支撐起詩集的主體性框架,讀來敞亮踏實、厚重無欺。如果沒有或較少“我”,則詩意少個性,詩情不自信,最終會影響詩作的感染力。“我”的存在,可以基本控制詩意方向,大致規范讀者理解,正所謂:“我踩著不變的步伐 是為了配合你到來 在慌張遲疑的時候 請跟我來!”
四、“心”、“情”、“愛”
夠了,《你是世界的眼》憑借“你”“我”富有詩性活力和生活底色的組接、勾連,已經砌筑了特色鮮明的詩意象群,完成真誠和個性的“與文字悄然作伴”行程。但是我想,作為一部現代抒情詩集,光有“你”“我”及其附屬意象,而沒有“心”、“情”、“愛”一類的字眼,未免說不過去。一查,《你是世界的眼》中,“心”用了90多處,“情”用了70多處,“愛”用了40處。
“心”:“雙手攀著心靈的窗口”、“鐫刻在了戈壁的心臟”、“你劈開了自己的心”、“傾心思戀著啊,夢中的山河”、“讓風撫摸著依然滾燙的心臟”、“一顆跳動的心臟終于累了”、“理想,從心底沉淪”、“怕心跳 打碎,時間的靜謐”、“選擇在大海的心臟 生根,發芽”……
“情”:“你愛著,生命的情歌”、“你用大情懷來書寫”、“對著詩情發誓”、“都是蒼涼中唯一的抒情”、“用所有的柔情來思念”、“異域埋下了詩情的伏筆”、“我分明看到了你的淚 對世界悲情一瞥”、“家園,還是骨子里的柔情”……
“愛”:“用虛空與愛意 覆蓋永恒的山巒與大地”、“愛與哀愁就把酒言歡”、“阿爾山,我的愛”、“也成了人們的最愛”、“我就是一個愛你的孩子呀”、“相信愛的起源”、“用愛把夜守成沉默”、“而這些愛,都是沉淀”、“醞釀著一場風花雪月的愛戀”、“我用文字愛你千年”、“愛的字典,一半是火焰,一半是凄涼”……
“心”、“情”、“愛”,這些主觀色彩十分濃烈的字眼,猶如血脈,猶如神經,分布浸染整部詩集,從而進一步使其肌理豐滿,詩意彌漫。完全有理由說,楊瑞芳有意無意之間,通過幾個字詞的調遣使用,象用預構件組裝一樣,搭建了《你是世界的眼》詩意的大廈。
五、有“恨”嗎?
有“心”,有“情”,有“愛”,哪有沒有“恨”呢?翻遍全詩,竟然一個也沒有!倒是萬奇老師的《序》來了兩個“恨”。一處是:“人們說,詩歌可以悲,可以憤,然而怨恨的終點一定是愛?!绷硪惶幨牵骸霸诘鸵鳒\唱中,把家國,愛恨亦或責任用女子的心思表達出來?!惫?,萬奇老師與我,一個經典性論述,一個數據化佐證,英雄所見略同,說的是一個道理、一個事實。
這就和本文開頭部分的文字、意思銜接住了。詩如其人,楊瑞芳的詩里沒有“恨”,與她本人的性格和為人是一致的。我和楊瑞芳同事20年,對她的做人、教書、辦報、處世有基本的了解。在內蒙古詩界,楊瑞芳也有不錯的口碑和威望,特別是常常出現在女詩人的聚會、吟唱活動中。
詩無達詁,有時亦無需詁?!赌闶鞘澜绲难邸氛嫹謩e是:詩意人生、濃情淺唱、四季長吟、歲月流觴、心靈驛站、故園情韻;附輯是:存謝友評,是個福利。整部詩集詩意充沛,情感豐厚,詩句不艱澀,字詞不深奧。具體詩作何種意象、何種情思、何種手法,閱讀窺望她是最好的途徑。引錄詩集《你是世界的眼》第一首詩作《你是世界的眼》的第一節,作為這篇小文的收尾,同時向姜澤陽、萬奇老師等致敬,向楊瑞芳等詩人致敬。但愿這個收尾,是讀者捧讀《你是世界的眼》的開始,希望工業時代還有人操守詩意,既關注職稱、津貼、課題,也不要讓非功利的文學越去越遠:
雙手攀著心靈的窗口
窺望,一盞燈下的幽思
我就這樣走近你呀
聆聽你溫柔的獨白
聆聽你的生命,在你的
存在中的回聲
揪一縷愛的芬芳,灑向
清冷的月光
媾合的紅塵在月光下
是一張網
你,超然在網之外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