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網

首頁 > 評論 > 正文

中國北方鄉村文化的一幅全景圖

111


中國北方鄉村文化的一幅全景圖

——評趙海忠長篇小說《匠者》

 

作者:王芳

 

記得俄羅斯偉大作家列夫·托爾斯在談文學創作時曾說過,要有一個點,要讓所有的光聚集在這個點上,同時又讓所有的光從這一點上放射出去。趙海忠創作的長篇小說《匠者》聚焦了由匠人為主體的北方鄉村日常生活場景的同時,也由此放射出了更廣闊的社會生活面,以及歷史的變遷。小說中的杏村是微縮的中國北方農村,從時間軸上從1905年——1988年,前后近80年,從空間上游走在鄉間田野的各色匠人鼓匠、畫匠、木匠、鐵匠、餅兒匠、籠兒匠、糊裱匠、皮毛匠、泥瓦匠、裁縫匠、釘盤碗兒匠等構成一部鄉村匠人之大全。同時這些各類匠人又與蕓蕓眾生勾聯在一起,牽扯出各行各業,不同性別、不同年齡的人,涉及了150來個人物,有農民、牧民、赤腳醫生、獸醫、小商販、老師、學生娃、駐地軍人、車把式、包工頭等,勾勒出一幅北方鄉村生活的全景圖,聚焦了鄉村生活的千姿百態,涉及了自然生態、人倫道德,民俗風情、眾生百像等,是一部鄉村生活的“人世間”,更是一部鄉村文化之大觀的作品。

小說在開始時就寫道,“塞外鄉間,跑動著各種手藝人。這些手藝人不同于其他農民,一技在手,在村里的身份僅次于干部。普通百姓,四季辛苦勞動,秋天分全年口糧,手中很少有活錢。養豬賣幾十塊,過年前給孩們做一兩件新衣。夏秋季節賣雞蛋、兔子,買醬醋油鹽、針頭線腦。手藝人不然,他們能靠技術掙現金”。(《匠者》第一章001頁)

鄉土中國是文化的一片厚土,是傳統文化的根脈,是尋根的線索,那里有文化的原生態表現形式,有最接地氣的生活樣態。或以音樂曲藝、繪畫剪紙,或以泥雕面塑,或以服飾,或以飲食,或以節慶,或以婚喪嫁娶,或以民間故事、神話傳說等多元的表現形式與傳承形式決定了她的豐富性和多樣化、地域性、通俗性、民族性與傳承性。進入20世紀80年代之后,由于現代化進程的加快,鄉村生活的轉型,鄉村人口的大量流失等原因,消失了的村莊,失傳了的手藝和越來越多的匠人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而他們卻又是鄉村生活豐富多彩的生動記錄,甚至是鄉村生活的點晴之筆。匠人不僅只是具備某一種謀生的手段,制作和創造了生活實用產品,也是技術和文化的傳承者、傳播者,甚至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人。他們的行動軌跡本身具有放射性,也決定了小說面的開放性和小說蘊含的文化價值。

作者從日常生活著眼寫出了手藝人的幾代傳承,他們身上所具有的中國人身上的吃苦耐勞、勤勤懇懇、善良淳樸、精耕細作的品質,也寫出他們作為手藝人的精明,甚至狡黠,自卑而又自傲的、相互較勁的特點。作品讀來有四點深刻感受。

 

一、作品彰顯了鄉土文學的特質

 

讀《匠者》如同看了一場又一場的鄉村大戲,鄉村生活撲面而來,生動有趣。作品描寫的內容接近鄉村生活的本真,植入了鄉村司空見慣的傳統生活方式和喜聞樂見的多種藝術形式。小說看似沒有宏大的敘事,只是一個個手藝人的挨個出場,在他們的勞作中引發出日常生活中的趣事和矛盾沖突。“村里沒啥娛樂活動,鄰里矛盾、家庭糾紛甚至豬拱狗刨、樹折草斷,都是難得的紅火事稀罕事”。(《匠者》第一章027頁)

小說里寫了許多的紅火事,幾乎每一章都有鄰里矛盾、家庭糾紛甚至豬拱狗刨、樹折草斷,都是難得的紅火事稀罕事。其中較為出彩色的是第二章“音畫退狼”,七鼓匠和三畫匠的矛盾沖突和與狼共舞的驚心動魄場面。第三章“糊裱人生”,賀大頭家蓋房盤炕洞引發的火災,馬裱匠和馬隊長拔麥子打擂臺。第四章“水火精靈”,三干頭掉進粉笸籮的鬧劇。第五章“焙炒歲月”三干頭與與賀大頭在炒莜面坊打架的激烈場面。第十章“通達之御”古車豁子和馬車店老板娘的打情罵俏,斗嘴、打賭。第十五章“好女巧靈”小啞巴與巧靈比劃出來的愛情表白。第十六章“熟皮別趣”,三干頭和姜皮匠打架掉入泡皮大缸的狼敗相等,好戲一出又一出,悲劇、喜劇、鬧劇、荒誕劇輪番上演,北方山村充滿了勞動與生活的鮮活氣息。

畫匠和鼓匠是靈魂人物,在所有的匠人中這兩類匠人和藝術最為沾邊,木匠次之。

紅白喜事在烏蘭察布地區民間稱作辦事業,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窮有窮的辦法,富有富的辦法,畫匠、鼓匠、木匠就是這事業中不可或缺的人物,他們謀生的手段也是鄉村最活躍的藝術形式。小說第一章就是大鼓匠、七鼓匠和三畫匠在沈家的白事業上出場,七鼓匠和三畫匠、八木匠在整個作品中與許多人物都有交集,把不同的匠人和生活場景聯綴起來,依次出場,組建了一個鄉村文化大舞臺,琳瑯滿目,精彩紛呈。作品著實地傳承了一場鄉村傳統文化的盛宴。

 

二、體現了作者守護鄉土文化的自覺

 

鄉土文學另一個重要特質是它的地域性。眾多匠人身上凝聚了鄉土文化的深刻印記,是烏蘭察布地域文化的生活符號,構成了一道獨特的文化景觀。杏村是特定的地理和文化空間,游牧文明和農耕文明的交匯地。

“杏村位于烏蘭察布高原東北角,也叫杏東,西南行三百多可到達黃河‘幾’字彎的右上角。往北三百多公里,就是中國和蒙古國的邊界。明中期以后,晉陜冀魯民眾背井離鄉,到內蒙古謀生,杏村一帶是常選的落腳地。再往北,土地更貧瘠降水更少,農人很難立足。清朝開始墾務與增廳設治,更多內地百姓來到此處。后來當局招墾實邊、恩賞撥地,乃至設立公司出賣開墾土地。最初無所謂村,人們只是跑青,春天來此夯墻搭屋,編寫地號耕種,秋天收割完運糧返回。漸漸才有人定居下來。”(《匠者》004頁)。

除此之外作品還特意提到了烏蘭哈達火山這一獨特地貌。小說像是一個導航定位系統,把讀者直接導入到了烏蘭察布。

杏村的歷史有著世代傳承的文化。鄉土文化是一種有著鮮明個性的文化。她的美在于她的獨特性,《匠者》中的大鼓匠、二鼓匠、七鼓匠吹奏的嗩吶聲發出的是民間音樂的吶喊,二人臺、呱嘴是民間藝術的獨特形式,巧靈的剪紙和三畫匠的炕圍畫兒是鄉土文化獨特的審美體現。霍鐵匠的鐵匠爐敲打出上千年來的農耕文明,各種農業勞動和生活的器具一應俱全。田老太壓粉、二板爹和沈家父子炸麻花、老牛炒莜麥的手藝傳承的是一種地域特色鮮明的飲食文化。古車豁子、賀大頭、賀大頭媳婦、三干頭、三干頭媳婦身上釋放著原始生命激情,這一切構成了鄉土文化的鮮活性、自由性、獨特性和不可復制性。

作家莫言說“如果一個作家的童年是在農村度過,那么他是非常幸運的。”趙海忠能夠把鄉村生活寫得活靈活現得益于他對鄉村生活的熟悉,他就生長在這塊土地上,小說中的人物就是他身邊出現過的人物。小說第十一章對鄉村學校的描寫,那位黃先生也許就是他的老師,簡亦繁或許就是他自己。他就是吃著土豆、莜面長大的。小說無論是自然描寫,還是生活場景描寫,還是語言,熟悉的鄉村生活場景畫面立體式呈現出來。畫墻圍、裱仰層、壓粉條、炸麻葉、炒莜麥、推碾子,殺豬菜、壓棧糕等,還有鄉村司空見慣,耳熟能詳,土得掉渣的人名和生活化的民間俗語,方言,如“認燈”、“歇晌”、“板蛤蟆”等。還有就是作品多處描寫的鄉村風景,如第十一章“風從四面吹來,麥浪按照風的方向起起伏伏。有時一浪到底,人的目光追著麥浪,逐漸抬高升遠。有時打個旋兒,麥子互相之間糾纏,忽然來一股勁風,就解開了。有時還會從中間開始,麥浪猶如水波,緩緩地擴展開去。就這樣,足有二十幾天的工夫,麥浪游來蕩去,由墨綠、淺綠到淡黃、深黃,可以開鐮了。”(《匠者》239頁)“這是世界上最安靜的村落,一點點聲音也沒有。幾十戶人家窩在這山坳中,連最輕的呼吸都聽不見。月牙只有一點點,像個磨久脫蹄的馬掌掛在西天,發著冷冷的清輝。星星數量不多,每一個都閃閃發亮,清麗得像要滴下水來。西邊,杏樹林枝干搖來搖去,可惜聲音傳不到村里,儼然另一個被遺忘的世界,不知道演繹著什么神話般的故事。”(《匠者》93頁)

以上這一切元素構成了一幅中國北方鄉村生活的風景畫。

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考察中國古村落時曾經指出,要深入挖掘、繼承、創新優秀傳統鄉土文化,把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有機結合起來,把我國農耕文明優秀遺產和現代文明要素結合起來,賦予新的時代內涵,讓我國歷史悠久的農耕文明在新時代展現其魅力和風采。

鄉土文化是一種鄉愁,是歷史和故土的記憶形式,每一種文化形式都是一種鄉情、鄉音,都能喚起游子對故土的懷戀與回味,沒有了鄉土文化也就沒有了鄉土氣息。鄉土文學是鄉土文化最好的呈現形式,因為文學比其他形式更能夠廣泛地呈現鄉土情結。鄉土文化又是一種焦慮,面臨著沖擊與失傳。有許多形式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有傳承人來傳承,它不能斷流。鄉土文化的消失意味著一種文明的消失,保護守衛鄉土文化是作家的責任,《匠者》承擔了這種責任,讓我們重新拾起漸行漸遠的鄉村生活所保存的文化樣式。

 

三、日常生活中的歷史視野

 

小說二十二個章節看似都在寫日常生活的凡人瑣事,但在對鄉村瑣碎生活的敘事中作者不經意間將時代的車輪在杏村輕輕滑過,半個多世紀發生的歷史事件穿鑿其中,清末烏蘭烏蘭察布土地開墾,走西口及外來人口的流入,抗戰時期日本鬼子的三光政策,解放前鄂友三的匪患,農業學大賽,修梯田,知識青年上山下鄉,人造衛星發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中蘇邊境摩擦,中日邦交正常化,恢復高考,中越自衛反擊戰,土地承包等80年間的歷史變幻自然而然的帶了出來,如第八章《八匠之首》中僅是廖廖數語就傳遞了一個時代的重大轉折。“喇叭褲、披肩發、迪斯科風靡末梢波及杏村。”很自然的使作品就有了史詩的輪廓,有了歷史的深刻記憶。

作品曾經寫到的“杏村是一本小畫冊,任時間之手一頁一頁翻過去,寒來暑往,春夏秋冬。那翻過去的,就再也回不來了”。(《匠者》184頁)小說結尾三個章節是大鼓匠邀請杏村的匠者聚集在上海,他們的話題有對往日歲月的回顧,也有對滄桑巨變的感慨。杏村匠人們曾經使用過的器具、勞動用的各種農具以及主要的農作物都被收藏在大鼓匠自建的文化博物館里,杏村的歷史被珍藏下來。“杏村手藝人觀看展覽,回憶歷史,新鮮而感傷。這些手藝人知道,有些行當,他們是末代從業者。曾經的手藝,生計的轉換,落寞的處境,百感交集,一言難盡”。(《匠者》438頁)

 

四、藝術描寫的周到細膩之至

 

趙海忠曾經寫了一部專著《觀石集——紅樓夢微觀藝術論》,他專門研究了脂硯齋批語中多次提到紅樓夢的“細,周到細膩之至”,從字詞之微、場面之微、人物之微、形數之微、世態之微”研究了紅樓夢描寫之細。在《匠者》中我們也看到了“周到細膩之至”,也感受到了作品的字詞之微、場面之微、人物之微、形數之微和世態之微。

除了對人物衣著、神態、動作非常細膩,尤其寫匠人們工作時的情景,一招一式細到極致,馬裱匠裱仰層和田老太和粉面的數道工序,沈家炸麻花的絕竅,釘盤碗兒的修補技藝,細到如果照做就能入行的地步。

莜面是烏蘭察布飲食文化的符號,作品有不少與莜面相關的情景描寫,關于莜面的做法和吃法就寫到了拿糕、傀儡、缽頭兒、魚魚、窩窩等。第五章專門寫了炒莜麥的詳細過程。

“只見老牛雙手開工。大鍋用一把笤帚慢慢打理。火嗓子眼兒處用炒莜麥棍兒轄著,稍稍蠕動進退,以求莜麥粒有所翻轉。不一會兒,就聽得“啪啪”響。幾顆極飽滿的莜麥粒,像一個個跳板跳水的男女運動員,“叭”的一聲高高跳起,劃著優美的弧線,配合著前空翻、后空翻、側翻等動作,優雅舒展,景象萬千,先后跌落鍋中,不激起任何動靜。炒鍋頂部的莜麥漸漸變得金黃,在各種味道混合的炒房,竟然能聞到這些黃莜麥散發出的一股獨特誘人的香味。老牛定睛瞅了幾瞅,非常果斷利索地用炒棍使勁兒一頂,再用小簸箕就勢一接,這些黃莜麥就卷個弧面,一粒不剩飛入簸箕。(《匠者》第五章90頁)

還有就是描寫車馬店老板娘搓莜面的場景。

“她墊穩大案板,雙手開工搓莜面魚魚。先是撅了劑子,一邊四個擺好。雙臂自然打開,手壓住劑子,上身和手臂前后小幅度晃動,自有韻律。雙手在案板上向內搓行,手掌外側,四股莜面魚魚獲得了生命,如淙淙細流,像幼蛇出洞,亮晶晶、細錚錚,一會兒就搓到案板中央。老板娘控制著手臂的方向,在兩手即將挨住的時候,竟然一遠一近交叉,莜面魚魚如訓練有素的兩支隊伍,彼此謙讓,穩穩地錯了過去,兩只手臂呈“X”形。雙臂不能再往遠時,兩手忽然將莜面魚魚提起來,在案板兩端繞圈,落下窩住,如一個新造的雀巢,像一團水漩中的細草”。(《匠者》185頁)

這些過程描寫真是怎一個“細”字了得。

如果說《匠者》讓人意猶未盡之處,就是對大鼓匠這個人物著墨有些欠缺。這是一個有故事的人,一個悲劇式的人物,是開局和結尾的重要人物,但不如作品中其他人物鮮活,開局之后離場有些匆忙,如果更好地展開他和戀人之間悲歡離合描寫,小說會多一個亮點。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講話中強調指出:“要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把藝術創造力和中華文化價值融合起來,把中華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追求結合起來,激活中華文化生命力”。

《匠者》挖掘、記錄了中華民族農耕文明的歷史記憶、生產生活智慧、文化藝術結晶和民族地域特色,同時也提出了一個如何保護、傳承、利用傳統文化的問題,這也是目前我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自強的內在要求,或許這也是小說的現實意義之所在吧。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作家網新圖標

主站蜘蛛池模板: а√在线地址最新版| 免费一级毛片不卡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国产| 亚洲最大在线视频| 97日日碰人人模人人澡| 激情综合色五月丁香六月欧美| 宵宫被爆3d动画羞羞漫画| 午夜夜伦鲁鲁片| 亚洲图片小说区| 一级毛片一级毛片一级毛片aaav | 美女视频黄a视频全免费网站色| 激情小说在线播放| 天啪天天久久天天综合啪 | 日本熟妇色熟妇在线视频播放| 国产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黄色在线网站| 九歌电影免费全集在线观看| 91免费国产在线观看| 男女做性猛烈叫床视频免费 | 亚洲欧美日韩丝袜另类| 中国老熟妇自拍HD发布| 国产你懂的在线观看| 永久免费无码网站在线观看个| 在线亚洲人成电影网站色www| 四虎国产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三级网在线观看| 青青青免费网站在线观看| 欧美高清视频www夜色资源网| 国产综合无码一区二区辣椒| 亚洲区小说区图片区qvod| WWW四虎最新成人永久网站| 美女羞羞视频网站| 妞干网手机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国产电影| poren日本|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天天干天天操天天玩| 亚洲欧洲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8下载|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好吊妞视频这里有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