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鮮活生動的農村歷史風情畫卷
作者:智廣俊
前幾天,我通過微信圈,得知趙海忠教授以農村匠人為題材創作的長篇小說《匠者》一書,已經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發行,當即網購了一本,先睹為快。正是臘月年底,家家大掃除備年貨忙得不可開交,可我拿到書一讀就欲罷不能,家務活兒也顧不上干了,不顧老伴嘮叨數落,起早貪黑,兩天時間就把書讀了一遍,大呼過癮。這是一本通過描寫農村各色匠人,再現了烏蘭察布市農村近代農民豐富多彩的生產和生活場景的書。書中農民的生活再苦再累,但大家都在辛勤勞作,千方百計地改善生產和生活條件,頑強地挑戰困難,尋找生活中的樂趣,執著地追求快樂幸福。尤其是匠人們不斷創新,制作出新的物件,給村民帶來更多的喜悅和滿足。匠人們苦樂交織的故事仿佛就發生在昨天,勾起了我在農村生活勞動多年的記憶,他們是那樣的親切可愛。他們的經歷讓我有時哭有時笑,情不能自禁。書中歌頌了勞動光榮,創造偉大。這本書為各色優秀匠人樹碑立傳,是一幅描繪近代烏蘭察布市農村生動鮮活的民俗風情畫卷,文學風采獨具一格,具有史詩般的價值。
農村中的各種匠人,是具有一技之長的手藝人,他們憑借自己的手藝為村民服務,是農民中的佼佼者,備受村民的敬重,有關匠人的故事在民間廣泛流傳,往往帶有傳奇色彩。這本書講述了鼓匠、畫匠、紙匠、粉匠、炒莜麥匠、木匠、鐵匠、釘盤碗匠、裁縫師傅、車倌、教書匠、種菜園頭、泥匠、皮匠、炸干貨匠、民間草醫、以及女紅剪紙高手,約有十八種之多,基本涵蓋了上世紀內蒙古農村生產和生活領域的方方面面。
匠人歷來是文學作品中的重要寫作對象,但多以故事傳奇、中短篇小說、報告文學、散文隨筆等文學形式來表達,將十八種匠人的故事寫進一本長篇小說中極為罕見。《匠者》一書沒有明顯貫穿全書的主要故事情節,書中人物描寫也有點分散,書中的主人公有十幾個之多。各種匠人業有專攻,他們之間一般沒有直接的牽連,所以用長篇小說的形式很難將他們的故事熔于一爐。本書寫作巧妙在于,通過七鼓匠三畫匠八木匠幾個搗蛋小屁孩成長為有為青年的過程,以他們成長經歷為經緯把各種匠人串聯在一起,而且故事主要發生在一個村,這種寫法就具備了長篇小說的各種要素,符合長篇小說的一般規范。而且第一個出場的主人公大鼓匠由于落實黨的政策,又回到了上海老家,成為一個有品位的文化賢人。他創辦了一個民間性質的博物館,將村里十八種匠人所使用的生產工具,制作出來的勞動成品,擺放進了博物館里,并且還原了工匠們的勞動場景,使之成為了人類的歷史文化遺跡,吸引大批游人來參觀。村里的匠人應大鼓匠之邀,去上海參觀了博物館。當他們看到一生鐘愛的行業,雖然有的已經被科學技術的進步所淘汰,退出了歷史舞臺,但進了博物館就成為了一種文化歷史,成為了文物,感受到自己過去勞動的價值,重溫了手藝人的榮光,讓他們激動興奮,感慨不已。這種前后呼應的寫法,突顯了勞動神圣,勞動人民光榮的創作主題思想。《匠者》一書故事結構編排與常見的長篇小說不同,與《儒林外史》有異曲同工之妙。
最難得的是,作者把鼓匠、木匠等十八種行業技藝特點描寫的十分精當精彩,匠人的勞作流程,簡直可以看作是行業的技術規范。而且編排的故事具有傳奇色彩,能夠吸引人,打動人。
比如,寫八木匠自學木匠,給自家制作家具,連續失敗了七次,第八次夢到了魯班爺的點化,終于開悟了,成功制作出了家具,這是八木匠名頭的由來。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八木匠夢到魯班爺點化,這是有可能的事。他把這個夢境傳播出去,也是一種自我營銷的高明手段。書中寫到八木匠曾盤桓牧區幾日,見牧民家中有一種用紅木或榆樹料制作的小件木器家具,多層抽屜,形制小拙,古樸雅致,厚重金貴,用來存放主人值錢的小物件。牧民需花費幾匹馬的代價來換取。他大受啟發,回來借鑒仿制,制作出了一種全新樣式的梳妝盒,受到婦女們的喜愛追捧,逐漸成為了當地出嫁姑娘的一種標配嫁妝物品。新樣式梳妝盒使他成就為地方上一個有名的巧木匠。
皮毛匠已經是一種失傳的手藝。加工皮衣先要對牛羊皮加芒硝漚制,其過程臭味熏天。本書繪聲繪色描寫了皮毛行業勞動制作流程,特別是對珍貴狐貍皮的特殊加工工藝的描寫,用文學手法為本行業留下了珍貴的歷史資料。這本書完全可以當作史志資料、民俗讀物來看待。
釘盤碗匠也是一種失傳的手藝。書中的釘盤碗匠姓黃,沒名字,大人小孩都稱其為釘盤碗,他的故事很有傳奇色彩。比如,村里老沈是山西省做干貨鋪的世家,后來流落在杏村,社會改革開放了,他又做起了家族生意。他有一方家傳玉石印章,可惜斷裂了,來找釘盤碗匠整修。釘盤碗匠心靈手巧,創造性地加工磨制以駱駝骨頭為原料的骨片,采用釘盤碗手藝,用骨片把斷裂的玉石料字號章包裹在一起,做成了一件別具一格的工藝品。他甚至還可以為皮毛匠補二米多高腌制毛皮的大缸,讓人嘆為觀止。
加工馬鈴薯粉條在民間也是一種手藝,其手藝人俗稱粉匠。書中田老太是一個很有個性的粉匠。加工完粉條,鍋中剩下的碎粉條、粉疙瘩殘留物,主家往往用鹽湯加油花蔥花來拌,用來犒勞幫忙的人。書中的三干頭是一個好占小便宜的人,他瞅準主家加工完粉條,正準備吃碎粉的關頭,推開院門進家也想混吃一碗。偏偏鄰居們討厭他,主家故意不拌碎粉吃,在場人都對他冷臉冷語。三干頭只好尷尬地退出了家門,可他故意使壞,假裝不小心碰翻裝粉條的笸籮,白粉條跌落在泥地上,不能吃了,于是吵罵之聲陡起。三干頭老婆是一個從天津來的下鄉知青,為人公道,見識頗高,聞聲出來,先罵自家女婿想混吃一碗碎粉條的沒出息,接著數落主家忘恩的小氣,說當年他家失火,三干頭曾幫過忙,后來又承諾賠主家20斤粉面,平息了一場紛爭。書中多有這種杯中風波的故事,故事雖然小,但真是好笑也好看,從小事上看出在場每個人品行境界的高低。
每逢村里辦白事宴,畫匠與鼓匠要碰頭,畫匠要裱畫棺材,鼓匠要在靈棚左右兩側吹奏樂器。鼓匠和畫匠有了矛盾。鼓匠人多勢大,欺負了三畫匠。三畫匠就挑撥人小上不了場的七鼓匠,讓七鼓匠把畫棺材的顏料液體灑在了二胡弓弦線上,灌進嗩吶、笙的孔竅里,結果,到了起靈關頭,鼓匠吹不響嗩吶,二胡拉不成調,一下子成了大事件。緊要關頭,大鼓匠站了出來,向主家和圍觀人群謝罪,當場把嗩吶二胡等樂器扔進了燒紙火堆里,發揮口技技藝,獨自一人演奏哀樂。大鼓匠在演奏過程中回顧了自己坎坷的經歷,反思了自己對三畫匠的不是,即興發揮,曲調婉轉低沉,哀怨自責綿綿,把圍觀人都聽醉了。代東主持人猛然醒悟到大鼓匠的不容易,大喝一聲,起靈!靈車走后,大鼓匠一下子癱倒在地上,不省人事。眾人趕忙用馬車送往醫院緊急搶救,徒弟們哭成了一片。事件的經過,算得上驚心動魄。通過這個事件的描寫,贊美了匠人的敬業精神,這是一曲對手藝人的贊歌。
我年輕時也學過泥匠,這是一種粗笨苦力營生,書中描寫泥匠愣韓用泥葉抹房頂的三道工序,第一遍把泥攤平,通過泥葉能夠感到摸房泥的質感。第二遍壓實,泥漿受到擠壓變薄,壓出的泥水外溢,滲入舊房泥。第三遍抹光,愣韓像繡花一樣將泥面抹的光溜溜的。那些大穰,猶如一條金項鏈,軟軟地彎在泥中,千變萬化,甚是好看。把抹房這種上不了講究的勞動場面描寫得如此精彩,我向趙教授脫帽致敬,您真是把抹房的技術要領、泥匠的心靈體會寫活了,我當年就是這樣抹房的。
讓我佩服的是,趙海忠作為一個教授、大學里的校長,怎么能夠把十八種匠人行業的行規和技術要領挖掘得這樣的深,匠人們勞動場面寫得如此活靈活現,這要做多少考察調查工作呀。書中22章,基本上每章描寫一種匠人,每章人物故事新奇不同,情節曲折,高潮迭起,引人入勝。趙教授為了寫作這本書,多年收集素材,而一旦成竹在胸,只用不到兩年業余時間一揮而就。成書出版,猶如寶劍出鞘,青光閃耀。
書中還有烏蘭察布市特有的風情特寫。比如踢毛毽,有多種踢法,干踢、剪子股、反身、掏、繞花腳、擱手背、擱腳尖、頂眉骨兒等十幾種踢法,更有拉毛踢毛復雜的踢毽子比賽游戲,反映了民間娛樂的豐富多彩。書中寫了狼要吃人的過程,群狼聽從頭狼的安排,圍著人轉圈,撒尿,用蹄子揚起沙土,嚇昏了人,狼才下口;有金雕捕捉野兔,雙方斗智斗勇的精彩場面;有孩童在雪地里用馬尾巴毛制作的活扣,來捕捉鳥兒的技巧,小孩套捉住小鳥的歡樂;過年制作冰燈的手藝;還有牧民揮動一丈多長的鐮刀,在草地上瀟灑割草的場面,這都是經典的文學描寫。我相信每個烏蘭察布市人看了《匠者》書中的描寫,都會會心一笑,難以忘懷。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而語言卻富有地方的特色。過去一方人說著一方地域的方言,用地方方言寫地方人和事,最為傳神。然而用地方方言寫作,又影響著文學作品的傳播,外地人難以理解地方方言,這就是一對矛盾。趙海忠在書中所用的語言多是將地方方言改造提升的一種書面語言,既保留了方言的特色,又讓全國人都能理解。比如,烏蘭察布人罵人癡呆的用語為“癡球貨”,而趙教授改為“癡囚貨”,語義更為準確,更為文明。諷刺人說話啰嗦,引用的方言是“快別嚼蛆了”。嘲笑某人不具備基本技能,卻想有所表現的行為是“本事有所限,還想吃個燜山藥拌炒面。”實際上農民的口頭語是“本事有球限”。再摘錄幾句精彩方言,“猶如吃了一個搟面杖,癡癡地不說話”、“褲襠里過年,沒見過世面”、“擂大諞小”、“高吆二喝”、“母牛尿尿,水淋擺帶”、“笑得前彎后仰,嚇得豬雞發愣怔”。這種土話俗語表達是多么的形象生動,又讓外地人可以看懂領會。語言風趣幽默精彩傳神,是該書的一大特點。
下面摘錄書中一段描寫,讓大家體驗趙教授書中的語言是多么精彩。書中描寫馬裱匠卷紙煙的過程,敘述得很有特點:“馬裱匠很麻利,雙手順向把備好的半寸寬的紙條窩個三七開的槽,然后用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一撮煙絲撒到槽內,取量適中,理得均勻。關鍵是卷。他左手手心向上,松松地護住,不使煙紙變形打折或翻轉。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將一頭抓死捏實,稍一使勁,搓成個像繩子一樣的頭。然后緩緩擰轉這個紙繩頭,越來越勻,越來越緊,七分紙慢慢把三分紙卷在懷里,服服帖帖的,一支煙就算基本卷成。”路遙在《平凡的世界》一書里也描寫過農民卷紙煙的過程。對照兩位作家描寫卷紙煙的文章段落,可以看出趙海忠的文學功力可以與名家相媲美,情節描寫甚至更為精細生動。吸煙的過程是這樣描寫的:“馬裱匠喉結滾動,嘴里匯些唾液,伸出舌頭,優雅地在紙的夾層舔了一遍,順勢快速指壓粘合。他掐去尾部多余的細椎管兒,丟掉,煙尾部分就成了一個松塌塌的敞口。反手之際劃著火柴,將煙點燃,‘吸吸溜溜’的聲音尚未結束,煙霧就被‘哈’的一聲吐出來,又用鼻子倒吸氣,煙霧變成兩條小青蛇,線條分明逆向鉆入鼻孔。足足過了二十多秒,顏色淡了不少。”我知道趙教授不吸煙,由此可見,他在觀察上很是銳敏,這段文字,活脫脫地描寫出了過去烏蘭察布農村人吸自卷紙煙的情景,讓人忍俊不止。
書中賀大頭的媳婦是一個有點風騷的女人,她撩逗八木匠,而八木匠卻不屑理睬。書中寫到:“賀大頭媳婦反身瞟了他一眼。八木匠看著她彎彎曲曲的側影,想‘這要是塊兒木料,可就什么也做不成了。’”。七鼓匠還是一個孩童時,到山上挖藥材賣,大錢交給了母親,小錢攢下自己做主買了一雙新球鞋,穿上很是得意,可是父母對他的所為有看法,故意理都不理,七鼓匠很是郁悶。書中描寫:“七鼓匠難過了一會兒,出門游街,逢雞必踢,遇狗必追,竟如石猴子出世一般張狂。”這種描寫真是活靈活現、生動傳神。
文學作品的價值體現在原創性上。趙海忠寫的《匠者》一書,用長篇小說來寫十八種農村匠人,這在文學形式上是重大創新突破。其講述的故事具有強烈的地域特色,原創性很強。并且塑造了姜皮匠、田老太粉匠、炒莜麥的老牛炒匠、園頭李大爺等全新的人物形象。主人公七鼓匠、八木匠、三畫匠更是刻畫得栩栩如生,生動感人。《匠者》一書為中國文學藝術長廊貢獻增添了新的文學典型人物形象。
一般來說,采用宏大敘事的寫法,才能寫出具有史詩性的經典文學作品來。比如中國四大名著中的《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都是宏大敘事的寫法。但居四大名著之首的《紅樓夢》,寫的卻是一個家族里族人之間的利益紛爭、名利計較、情感糾結、兒女親長的日常生活。后人評價《紅樓夢》是百科全書式的作品,具有史詩性的價值。因此,我認為文學作品最重要的價值在于深刻剖析人性,文學是寫人的,文學就是人學。趙海忠教授是研究《紅樓夢》的學者,他是中國紅樓夢學會會員。《匠者》一書傳承了《紅樓夢》的寫作精髓。
《匠者》一書只寫農村平凡匠人,只寫匠人們勞動制作,反映了他們的甜酸苦辣的生活,展示了他們精神風貌。該書也沒有過多地在男女愛情上著墨,而是深刻剖析了人性的善惡,歌頌了勞動的光榮偉大,很接地氣。這本書淡化了對農村政治運動的描寫,但通過馬隊長、民兵排長等人物很好地樹立了黨的基層干部的形象。馬隊長公道正派,胸懷寬廣,心地善良,很有見識,村莊在他的主持下,寬容地收留了各種流浪匠人,而且生產隊唯才是用,充分發揮匠人的特長。包括下放“壞分子”郝裁縫,從上海流落到農村避難的大鼓匠,都把杏村當作再生之地,發揮自己一技之長的大舞臺。馬隊長領導杏村人將村里的生產和村民的生活搞得有聲有色,這就是一位黨在農村中的好干部。這也就是農村真實的政治。這本書很像《紅樓夢》的寫法,有著強烈的政治意義,但政治隱藏在日常生活中。
《匠者》一書在創作上可謂獨辟蹊徑,自成奇峰。我認為經過時間的檢驗,奇峰很有可能被公認為高峰。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