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心靈的真實與真情
——張斌散文簡評
作者:常耀宗
文學的價值和魅力離不開作品的真實性,這真實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把生活的真實升華為藝術的真情,文學作品才有感染力和生命力。幾年來,我品讀內蒙古察右前旗張斌的散文作品,深深感到這種振聾發聵的凝聚和存在。
散文《生命的重量》展示給我們的是作者痛失愛女的心路歷程:“……十多年了,……我不敢去多想我的青兒,但她卻不時會撞入我的靈魂,刺著我的心。有時我還會夢見那個聰明可愛的如天使般的嬰兒——一如過去的樣子,漂亮的大眼睛,彎彎的眉毛,玉脂般嫩白的臉;夢見她吃奶的樣子,還有咯咯的笑聲……”。沒有心中真切的感受哪來如此清晰、感人的懷念之情?“在紙箱封住前,我忍不住用手摸了摸青兒已冰涼的臉頰,又看了孩子最后一眼——我知道從今以后再也無法看到她了。孩子就這樣被我送走了。”作品在表述女兒出事、妻子悲痛的同時,真實地袒露出了作者的真情,也就是情真意切的傷痛與無奈,而這些傷痛與無奈從筆端流瀉出來,凝聚而散發著濃濃的憾動人心的情意,讓讀者讀之會情不自禁地鼻端發酸,熱淚盈眶。其實,不用讀完全文,你隨意翻到文中一個瞬間性的描述,都會感受到一種無形的情感的沖擊。經歷了大傷大悲的人生才能更加體悟到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經受了苦難不幸的心靈才能更加體味到生命的堅韌與重量。正如作者所說:“……其實,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是來負重的……就讓自己心中的明燈燭照我的前程,去勇敢地承受人間的艱辛與坎坷,坦然地面對人生的苦樂與成敗,這樣,澄明而透徹的心會豁然開朗,心無旁鶩,勇往直前……人生的價值是在不斷的工作中、奉獻中和進取中體現……”,以哲思啟迪人,作品把痛切的感受、真實的情感流露和傾訴出來,體現了作者可貴的真實品格,顯示著作者真實品格所特有的人格力量,也從側面映照出作者的人生態。“連日的黃塵終于被大雪驅凈 ,天也晴朗了起來。春雪滋潤的荒蕪的大地一定蘊藏著勃勃生機,我期待中的北方的新綠又快來了。寒冬過去真正的春天還會遠嗎?”這段隱喻式的句子,流露出作者堅韌不屈的精神來直他心中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熱愛和追求中,是的,只要心中有春天,美尚易臻也。
真情是美好的人性。一篇文章,如果沒有真情,就像一個人沒有靈魂一樣。真情,是文章鮮活的生命,在《鸚鵡》一文中,由于“我”的疏忽,夏夜一只貓從開著的窗戶鉆進了家,欲傷鳥籠里的兩只小鸚鵡,危難面前母鸚鵡與貓展開了殊死搏斗,用弱小的身軀護衛著它的孩子,縱使遍體鱗傷,生命垂危,母鸚鵡仍艱難地銜食去喂它的孩子們,直至它生命的最后一刻。作品以鸚鵡母愛情感為主線,始終洋溢著母愛的濃厚氛圍。除開頭與結尾運用了倒敘手法之外,作品基本按照時間順序,扎扎實實敘述,使平凡的事跡變成了偉大情感的有效載體,鸚鵡的母愛情感,隱于平實卻中無比偉岸,藏于動物間卻立位高端,已代表了一種超乎人類最普通的情感力量。對于這樣一只以平凡見偉大的母鸚鵡來說,也許淡化技巧是最適合的敘事方式,作者在作品中切實表露了這一理念,實現了敘事方式與表達意義的自然結合,達到了感情與理性的有機統一,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張斌是一位努力把一些事物都“精神化”的寫作者,是一位獨特的行者,他需要、尋找、保持著這樣一種狀態,一種具有詩意的生命情狀,保持著心靈世界的本真。讀他《感念清華》一文,便可知他是用心來寫作的。真心者,資料的占有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作者緊緊抓住眼前所見到的事物和景觀,對它的描述總是尋找那些與其心靈和思想相融的因素,在自然、歷史、文化、人情的氛圍彌漫中,寫下有情有景、有敘有議、有哲有思的文字,讓讀者大開眼界。作者通過自己強烈而獨特的感受和對人生的感悟,讓真實與真情在心靈的撞擊中顯得愈加分明。請看文末作者如何說:“一個人一步步從遙遙的遠方走來,又一步步向漫漫的遠處走去,我以為路就是道,道就是心,路在腳下,道在延伸。其實,人的路就是人的心,心是什么?心就是精神,就是思想,心是人的智慧和學識,也是人的心態和性格。人是要有點精神的,這就是對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因此,一個人可以放棄一切,唯有精神不可丟棄,信心不可喪失。‘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秉承著清華的精神,我堅定地走著我自己的路。”這些閃爍著智慧光芒的語言,揭示了文章的主旨,蘊籍著哲思之美。通過《感念清華》,不僅讓人看到的是作為散文家式的張斌,而且讓人發現了一個學者型靈魂。文章思想厚重而文字輕靈,集史、識、才、情于一體,堪稱“老生派”散文之杰作。
張斌是一位對社會、生活、工作充滿熱情和激情的人,他的散文對生命、對命運的關懷,對人類道德精神的關注,始終貫穿于文章中,增加了文章的分量與質量。在這一點上,他的《熱愛生命》很有代表性。“熱愛生命,就是要特別珍愛我們自己的身心健康;熱愛生命,就是要時刻珍愛我們的生活、事業和家庭……人生苦短,世事難測,白云蒼狗,滄海桑田,一帆風順的人生其實是沒有的,如果我們不堪人生的蹉跎與重荷,而庸庸碌碌地虛度此生,那只能怪我們自己了。……人的生命總有一天會自然終結的,可人的思想與精神卻可以永存以至不朽。”文章的主題思想充分表現了作者強烈的生存意識、生命意識和憂患意識,顯示出他全新的人格魅力。這是心靈的真情流露,是對生命的思索與殷切的呼喚,這是推動社會發展、開創新生活的勇敢奮斗精神,是對人生、社會深度思考后的一種人文精神,表現出新一代知識分子生存檔案的性質,讓讀者感到樸厚真切、至性至情,獲得更多的人文滋養。
文貴以實以情動人,真實真情,永遠保存在人們心靈中那最柔軟的部分……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