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頭,圣潔拂過
——淺析巴桑羅布作品集《倉央嘉措略傳》
作者:史映紅
時令已到農歷十一月,北方嚴酷寒冷的日子終于姍姍而至,近幾日,接連不斷的雪花沸沸揚揚,在窗外翩翩起舞,左右搖擺,新雪輕輕壓在舊雪之上,讓潔白更加潔白,讓圣潔更加圣潔。我身處都市,大雪的蒼茫遼遠,潔白的一望無際,總是被遠遠近近、高高低低的樓房、馬路和樹木遮蔽,但是我想,如果在村莊、田野、草原、河谷、山川,那一定是“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毛澤東《沁園春·雪》)吧!常言說:“雨雪之際好讀書”;值此雪冷荒寒、湖河封凍的日子,再沒有什么比依著暖氣捧書而讀讓人愜意的了。
因為窗外飛雪亂舞的原因吧,此刻,滾滾紅塵的嘈雜,車流人海的沸騰,安寧清靜了很多,凡塵瑣事暫時可以不理,慢慢徜徉在巴桑羅布老師的《倉央嘉措略傳》里,一字一句,一頁一頁,像磁石般吸引著眼球。這本書是我好朋友、原西藏大學文學院教授次仁央宗大姐快遞來的,大姐在電話里還說:“巴桑羅布老師的這部作品非常好,老弟應該會喜歡的,一定記著寫個評論哈”。次仁央宗大姐博學多識,博古通今,為人耿直真誠,仁義厚道,在內心我非常敬重她,她的話我哪能不聽?
大著剛剛收到,便急不可待地拆開包裹,就被象牙白的封面吸引住了,封面上半部分是由銀色蓮花與云朵巧妙相牽相連,或者相依相靠、圍繞而成的、極具藏族文化特色的民族圖飾,下半部分同樣是由銀色撰寫而成的藏漢雙語書名,給人一種簡潔清新、樸素寧靜的感覺。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總書記高度重視文物保護,多次就文物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對提升文物保護水平提出明確要求,為做好文物保護工作領航指路,他強調:“要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還指出:“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通過這段時間反復閱讀,總體上感覺《倉央嘉措略傳》是迄今為止關于倉央嘉措大師研究方面的、第一部真正史學意義上最為完整、最為正規、最為權威的歷史人物傳紀,下面從三方面進行淺析。
有理有據,資料詳實
大家都知道,倉央嘉措誕生距今已經有三百四十余年的歷史了,他既是一位宗教領袖,又是一位詩歌天才,故而,古今中外很多人對他的討論、談論一直持續著,從來沒停止過,可以說,對他這樣一位身居高位、萬人仰望、眾人矚目的歷史人物探討,自然而然地,“跨越了歷史,跨越了語言,跨越了民族,跨越了國界,跨越了文化”。
僅當下,用巴桑羅布老師的話說,“有關倉央嘉措的研究書籍就有幾十個版本”;在這些書籍中,可謂眾聲喧嘩,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倉央嘉措略傳》嚴格遵循典籍史料,以史為鑒,極力擺脫各種神話傳說,拋棄偏見與野史干擾,擯棄宗教迷霧和諸多門戶之爭,認真堅持歷史延革和脈絡發展,以求真務實的態度,對倉央嘉措大師生平及相關歷史事件進行了反復多次的考證和周密辨析,正真做到言之有據,出之有證,析之有理,見解獨到,讓人信服。
巴桑羅布老師在這部著作創作之前的很長時間里,幾十年如一日,反復深入、細致多次地研讀《白瑪林巴傳》《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傳·明亮金穗》等多種大部頭第一手原始藏文典籍;廣泛翻閱了五世班禪喇嘛洛桑益西、七世達賴喇嘛格桑嘉措、勒龍杰仲·洛桑赤列、郭莽僧院堪布·降央協巴、強巴林堪布等許多同時代及八宿活佛讓熱等高僧關于倉央嘉措的有關記載;翻閱和研讀《倉央嘉措秘傳》,即《阿旺曲扎嘉措傳》的拉薩和阿拉善兩種版本;以及《六世達賴喇嘛傳·蛇心旃檀》;涉獵和翻閱倉央嘉措所著的《門隅烏金林寺志》及門隅《君民世系起源明燈》《門隅水羊清冊》等原始藏文史料;翻閱當代關于倉央嘉措的其他所有能夠進入視線的大量文字材料;特別是翻譯、引用了倉央嘉措膳食官的《最后出行紀實》等第一手珍貴史料。
詳實、科學的資料,具有無可辯駁的說服力,比如第八集《五世圣旨與蟄居錯那》里:“他在錯那的活動,在錯那的生活從1685年藏歷十一月十四日一直到1697年藏歷四月底。他在錯那生活、學習時間最長。除了在那里待了那么長時間之外,他在拉薩也待過,但是沒有在錯那的時間長。1697年到拉薩,然后1706年就離開拉薩”。比如第九集《第二次尋訪測試與修學》里,“他學了《聲明學》、學了梵文、學了《妙音聲明論》、學習了《四部醫典》及其《釋續》、學習了《三聚經》《積樂祈禱》等;他學習、熟記許多經典著作。前面提到的他學習德斯·桑杰嘉措的《白琉璃》及《白琉璃除垢》等著作,是有關天文歷算的,也涉及數學,《聲明學》是語言學的范疇”。比如第十七集《修學佛法,開始宗教活動》里:“倉央嘉措于藏歷火牛年的十月二十五日,也就是公元1697年登上了達賴喇嘛的寶座。藏歷十月二十五日這一天是宗喀巴大師的祭日,是很重要的宗教節日。在這一天倉央嘉措登上達賴喇嘛寶座”。還比如第四十六集《盤桓當雄》里:“倉央嘉措在當雄期間主要著作名錄:“祈愿喇嘛、本尊、空行母延長壽命福咒譯文九字詩句284行,共計約2600字;2.應其供養官、膳食官、禮賓官和書記官等隨從的祈求而作祈禱詞九字詩句44行,約400字;3.宗教理論九字詩句250行和散文體近千字,共計約2300字;4.于喇嘛導師感恩戴德頌9字詩句27行,250字;5.天地景觀頌詞十一字詩句10行,共110字”。
魯迅先生在《書信·致姚克》里曾言:“其實只要寫出實情,即于中國有益,是非曲直,昭然俱在,揭其障蔽,便是公道耳”;巴桑羅布老師在大著《倉央嘉措略傳》里,把爭論不休的話題,把喋喋不休的探討,把沸沸揚揚的傳說,把道聽途說的流言,用科學的、有理有據的、令人信服的、讓人無可辯駁的史料加以證實,一一澄清,脈絡分明,可謂功德無量。從這些極其詳實、細微之處,能輕易看出巴桑羅布老師嚴謹的治學態度,嚴格的學術要求,嚴苛的自身修為,他追根溯源、博覽群書,他廣征博引、旁求博考,作出讓人信服的科學解釋,作出能經得起時間檢驗的過硬成果。
深入淺出,通俗易懂
當下,不少作家和詩人有一個通病,寫出的作品,故意求高求深,賣弄學問,生怕別人說自己沒有才華和學識,故而,他們的文字,要么生澀難懂、詰屈聱牙,要么拗口別扭、艱深晦澀,要么云里霧里、如墮煙海。關于倉央嘉措這樣一位宗教領袖和詩歌天才,這樣一位相對久遠的歷史人物的傳紀,涉及到太多太多的歷史人物,涉及到太多太多的歷史事件,加之這些人物名字相似度比較高,很容易混淆和出錯;另外,由于年代久遠,口語和書面語,藏語和漢語,正史與民間傳說,政教混談等諸多問題都是現實的存在。但巴桑羅布老師在《倉央嘉措略傳》的寫作中,力求堅持做到深入淺出和通俗易懂,他在身患重病,行動極其不便的情況下,克服重重困難,他虛懷若谷,戒驕戒躁,功成不居,他持之以恒,娓娓講述,緩緩創作,終于讓《倉央嘉措略傳》順利面世。
《倉央嘉措略傳》至始至終在文字上力求口語化、通俗化、易懂化,不拘泥于條條框框、規規矩矩的限制,而是盡可能做到化繁為簡,凝煉精辟,條理清楚,一目了然。巴桑羅布老師善于把曲折復雜、莫衷一是的歷史事件,把深奧深邃、深幽難懂的道理,把眾說紛紜、眾聲喧嘩的歷史現象表述得淺顯明白,簡明扼要,盡可能做到讓王教授讀得懂,讓王大媽也能讀得懂。
比如第三集《第一次尋訪活動》里:“他們那個‘頂層設計'在藏語里頭講,有‘外、里、密’這三層意思,外面是一套搞法,實際上開展一些實質性的工作,同時有一些事情要秘密進行,就是一些核心工作要秘密進行”。比如第三集《第一次尋訪活動》里:“接下來他們又看到了一個非常奇特的景象,就是有七個婦女背著水桶,背水回來。排著整整齊齊的隊,形成一道風景線,而且帶頭的婦女還口里念念有詞:愿吉祥、教化、成就與任運等”。比如第十四集《聶氏白瑪林巴與烏金桑布》里:“烏金桑布到了拉沃隅松以后,在白噶爾宮覺沃·頓珠他們的支持下事業有很大的發展,在那個地方成就了一番大業。首先他們建了三個寺廟,一個是桑杰林寺、一個是措杰林寺、一個是烏金林寺。這三個寺廟在門隅地區是最早的寧瑪派寺廟”。再比如第四十七集《迷茫的押解路》里:“倉央嘉措的天地景致頌詞是這樣的:這里把景色和環境分開看/以往的圣地美景依舊沒變/蒼穹高處清澈而生新云朵/圣地聚富圓滿心生歡樂情/此等業力本是前生所修成/無人知曉此乃非金剛菩薩/還向東方朝著已暖方向去/具足八大祥徽大威德圣兔/別具特點高高在上眼前美/與之相連具光圣地白額頭”等。
讓人印象深刻的還有巴桑羅布老師在創作過程中,巧妙而形象地用運一些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俗語,讓人眼前一亮,讓感悟變得非常容易,使理解更為透徹和清晰,比如“光打雷不下雨”“惶惶不可終日”“門不當戶不對”“飛蛾撲火一樣”“恨鐵不成鋼”“特立獨行,我行我素”“燒香香煙繚繞、頌詞祈愿朗朗”“拉薩還是拉薩舒適,拉魯比拉薩還舒適,拉薩與拉魯之間那,宮后的魯康更舒適”等。
文筆雋永,語言精美
《倉央嘉措略傳》已經閱讀很久了,這部作品不像一般意義上的學術著作,或者說讓學術著作變得淺顯易懂;在謀篇布局上,在走筆行筆過程中,在遣詞造句方面,巴桑羅布老師不呆板不拘泥不限制,每一章、每一集、每一段之間,能環環相扣,絲絲相連,無縫對接,品閱時不枯燥不乏味;文字上的美感,行筆的節奏感,整體作品的架構感非常合理,銜接緊湊;即便是有事,或者暫時離開,耽擱耽誤一些時間,回來接著閱讀也能與前面的文字、情節和內容及時相接。在幾乎所有的章節里,巴桑羅布老師總會這樣寫:“上一集我們介紹了……”“這一節我們主要介紹……”“具體事由我們在下一集繼續介紹……”等,內容連貫,情節連貫,時間連貫。
《倉央嘉措略傳》共九章五十集,印象還深刻的是,每個板塊與章節既各自獨立,又相互承接,并且每個章節的標題非常富有美感,既凝煉精致,又形象生動,還能對這一章、這一集的內容加以高度概括,比如“夏烏風云”“贊普后裔:佛母世家”“大五明學科,小五明學問”“火牛年盛世”“箭聲變笛聲”“五世一錘定音”“風卷殘云”“特立獨行,我行我素”“禍起蕭墻”“一代英才隕落”“盤桓當雄”“迷茫的押解路”等,學術之美與文學之美巧妙結合,給廣大讀者留下深刻印象。
品讀了許久,對這部泱泱大著里許多章節非常難忘,遣詞造句恰到好處,文字走筆精美精致,這里,想與有緣的朋友分享,即便分享極少一部分,但我認為很有必要。比如第五集《靈童出生地動態之二》里:“下花雨可能有兩種含義,如又喜又悲、悲喜交加,喜慶與依依不舍、離別時的落淚等,親人離別嘛”。比如第六集《從烏金林到達夏烏》里:“當他們到達列邦措湖的時候,又遇見了迎送婚事的隊伍,就是有迎親的,也有送行的,接送新娘嘛、好不熱鬧,呈現一派喜慶的景象。所以他們始終是在風和日麗、祥和萬丈的氣氛當中離開了家鄉。在這樣的情景下離開家鄉,象征著好的運氣,也顯示出對未來充滿信心、前景光芒萬丈的預兆”。比如第三十八集《特立獨行,我行我素》里:“但是達賴喇嘛卻沒有一點異常,照樣做指示、做文章、寫信、做詩、唱歌,十分清醒,絕無差錯,而且還興致勃勃地接見賓客,隨意敘談,談笑風生”。比如第四十二集《一代英才隕落》里:“五世達賴喇嘛的《經懺錄》說:驅逐無明黑暗的是具有法、財、欲、果四德的智慧;深廣智慧之船,渡過兩制無邊的大海,帶來康樂的國君,愿你像金剛一樣永固長存”。再比如《附錄一:倉央嘉措與達旺》里:“達旺,是我國門隅地區最有名的主要重鎮。歷史上,達旺長期為整個門隅宗教、政治和經濟文化的中心。達旺谷地多開闊,平均海拔2000米以下,這里氣候溫和、四季郁郁蔥蔥,景色優美、物產豐富”。
習主席2014年10月15日《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里指出:“文藝創作不僅要有當代生活的底蘊,而且要有文化傳統的血脈。‘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
眾所周知,倉央嘉措文化集宗教文化與世俗文化為一體,也集精英文化與民間文化于一體,既是一種歷史文化,又是一種正在傳承、流行和演繹中的文化。倉央嘉措文化跨越了三百四十年的歷史,不僅受到廣大藏族人民的鐘愛與傳承,更得到中外其他各族各界人民的廣泛頌揚與親睞。巴桑羅布老師不顧年老體弱,以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廢寢忘食,孜孜不倦,終于讓《倉央嘉措略傳》順利完成,與廣大讀者見面,他用實際行動記錄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用實際行動傳承了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血脈”,多像這嚴冬里的瑞雪,浸潤著大地,浸潤著萬物,浸潤著人心,給大地、萬物和人心以靜謐、平和、吉祥和希望;可謂善莫大焉,功亦大焉。
作者簡介:
史映紅:男,70后,甘肅省莊浪縣人,筆名桑雪,藏族名崗日羅布;在西藏部隊服役21年;曾在《文藝報》《詩刊》《解放軍報》《青年文學》等發表各類作品1000余篇;出版詩集《西藏,西藏》等4部,傳記文學《吉鴻昌:恨不抗日死》等,評論集正在出版中;曾就讀魯迅文學院第19屆高研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
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