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處精靈,或青藏符號
——淺析武瑞杰詩作《云端的符號》
作者:史映紅
看到詩作《云端的牦牛》,你想到了什么?瓦藍瓦藍的天空之下,碧綠如茵的草場之上,一群緩慢移動的牦牛,像無垠草原上的一個個標點符號,讓高原這一宏篇巨著,賞心悅目,百讀不厭。
看到這個構思精妙的標題,我想到牦牛盤曲而上的犄角,刀削斧刻般的面孔上,鑲嵌著一雙鼓鼓的黑寶石般的雙目,望著遠方和高天,它終于起步,粗壯有力的四肢和寬厚的蹄掌,踏高峰如履平地,踩冰河如跨小溪。
看到這個富有詩意的標題,我想起一頭高大威猛的野牦牛,它是雪山之王,此刻像一座飛速移動的山頭,長長的鬣毛揚起來,巨大鼻孔冒著呼呼熱氣,四蹄踩起一團團塵埃,久久不散;把高原踩在腳下,把白云踩在腳下,把冰雪撕得粉碎。
看到這個形象靈動的標題,我還想起詩仙李白在《詠石牛》里的兩句詩:“自來鼻上無繩索,天地為欄夜不收”;骨隆奇峻、威武遒健的牦牛,鬣毛卷浪、挺拔偉岸的牦牛,隱忍堅毅、一往無前的牦牛,是高原的圖騰,是青藏的精靈。
武瑞杰詩作《云端的牦牛》第一節,“白色的風漫過天際”,把青藏高原的嚴寒躍然紙上:風里裹挾著暴雪,暴雪中挾裹著大風,巨浪一樣涌過來,撞過來,襲過來,“漫過天際”,橫沖直闖,摧枯拉朽。
“云端行走的力量”這一句,又把青藏高原的高聳漾然于紙,牦牛在青藏行走,也在云端行走;在云端行走,也在青藏行走;它“毛發柔軟”、漆黑,目光堅毅;它不緊不慢、傲視群雄、氣定神閑;它“與黑夜無數次廝殺”,與“白色的風”暴反復角逐、廝殺;也許命運早已注定,它的一生,與冰刀雪劍為敵,與狂風閃電為伴,與險峰深淵相鄰。
第二節,“雪凝在石巔/山谷寂靜無聲”,這兩句詩人描摹高原特有的景象,高峰聳云,“雪凝在石巔”,亙古不化;無數座高峰,像一個個須發如銀的智慧老人,看云卷云舒,看日月更替,看世事蒼茫。“山谷寂靜無聲”,智者不言,靜水深流,詩人將抒情與哲理巧妙加以結合,平緩的走筆中隱含著一縷遼遠的意境。
“影影綽綽的花影/點綴夢境”,略帶押韻的句子寫得很美,富有詩意,陌生化的處理,讓讀者品味到輕松和愉悅,回味無窮。
“深海隆起的眸中/黑與白閃動”,黑夜的黑,白晝的白,黑鬣毛的黑,“雪凝在石巔”的白,“深海”的黑,白云的白,黑帳篷的黑,凝雪的白,這些詞句,詩人似乎注入了流水般的音樂特質,詩句之間、意象之間的跳躍性并不十分突出,但語言特有的詩意中蘊含著一縷縷書香之氣和異域特質,清俊雅致,哀而不傷;情文相生,情愫掩映。
著名作家周大新說:“自然界養育了人類,作家應該用文字向她表達心中的敬畏和愛意”;中國作協副主席閻晶明也言:“中國文學自古就有歌吟自然,寄情山水的傳統,當代作家更應將山川草木、江河湖海視作現實的一部分,生動描寫,動情抒懷,以生花妙筆塑造可愛的中國形象”。在這一點上,詩人武瑞杰用他的詩行進行了很好的詮釋。
“牦牛消失,云朵落于草地/孩子天邊走來”,現實的宿命感,歷史的滄桑感,歲月的深厚感,都似乎包容其中,卻又似乎言猶未盡。記得有位評論家說過:“好詩不在于它給了你多少,而在于它給你提供了多少想象空間”,是這樣的,聰明的讀者,您還品味到了什么?
云端的牦牛
作者:武瑞杰
白色的風漫過天際
云端行走的力量
毛發柔軟
與黑夜無數次廝殺
時光里交替
成一片土地的溫暖
雪凝在石巔
山谷寂靜無聲
影影綽綽的花影
點綴夢境
深海隆起的眸中
黑與白閃動
牦牛消失,云朵落于草地
孩子天邊走來
陽光,穿透厚重的時光
——淺析武瑞杰詩作《雙體陶罐》
讀武瑞杰詩作《雙體陶罐》,很自然地想起殷龍龍在《一周圖片精選》里的兩句詩:“辛追夫人說:‘活在博物館里,可以不計時間。你回來吧'/我伸出手:一千年給素紗蟬衣,一千年給金烏帛畫”。
品讀《雙體陶罐》,還想起東蕩子在《樹葉曾經在高處》里的四句詩:“大地將把一切呼喚回來/塵土和光榮都會回到自己的位置/你也將回來,就像樹葉曾經在高處/現在回到了地上”。
品讀《雙體陶罐》,緊跟著詩人的想象,這個想象是詩人用文字連接而成的一段小視頻,“在新石器的時代/用手,用陶土,用石器/再加點顏料,天然的/打磨,燒制,塑造”;可以想象,那些衣衫襤褸、衣不蔽體,甚至一絲不掛的先祖,把注意力都用在工作上:他們挖好搬運來陶土、揀去土里的雜物、仔細加水、攪拌均勻、反復揉搓;用靈活輕巧、無所不能的手,用精心打制的石器,“再加點顏料,天然的/打磨,燒制,塑造”。這個過程無疑是繁復、緩慢的,也是一絲不茍的,更是嚴絲縫合的;這項工作,是由他們當中最熟練的能工巧匠來完成,他做這項工作的時候,傾其所有,傾注了先祖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傾注了他對族群和子孫無盡的、殷殷祝福。
“朱墨彩繪里/成雙體,驚艷/一體盛月光/一體盛時光”,精美的器具,是先祖的聰明與智慧,是先祖的精致與創造;多少個日月輪回,多少個四季更迭,多少場凄風冷雨之后,它撥開歲月,它重見天日,它閃亮登場,“一朝蘇醒/艷了時光”;它巧奪天工的“雙體”,“一體盛月光/一體盛時光”。
記得德語詩人保羅·策蘭曾說:詩歌“要求成為永恒,它尋找,它穿過并把握時代——是穿過,不是跳過”;這一節,詩人似乎在演奏一曲展現歲月、或者說展現時光的歌謠,激昂向上,激越遼遠;晝夜交替,四季輪回,天地在變,人心在變,但也有不變的事物,它頑強的存在著,存在于天地之間,深情講述著無數縷“月光”的皎潔,講述著無窮“時光”的驚艷。
武瑞杰的詩有感喟,有慨嘆,有反思,有內省;看得出來,詩人在平淡的生活里不斷尋求真相,在庸常的日子里執著尋覓純真,在分行的文字里努力書寫真情;我認為這個路子很對也很正,希望他堅定走下去。
雙體陶罐
作者:武瑞杰
你誕生在古老
沉默五千年
一朝蘇醒
艷了時光
在新石器的時代
用手,用陶土,用石器
再加點顏料,天然的
打磨,燒制,塑造
朱墨彩繪里
成雙體,驚艷
一體盛月光
一體盛時光
在地下醞釀
香了歲月的心扉
作者簡介:
武瑞杰:筆名:椰子寒、云帆、曉行等。在西藏昌都工作,擔任西藏木青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兼任昌都市文聯《藏東文學》責任編輯。系中國詩歌學會會員、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會員,西藏作家協會會員、西藏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昌都市作家協會理事。出版長篇小說《夢想的教室》,作詞歌曲《奮進路三江情》《馬鹿仙女》《心在一起》《最美的紅》等,作品散見《詩刊》《山東文學》等。
史映紅:男,70后,甘肅省莊浪縣人,筆名桑雪,藏族名崗日羅布;在西藏部隊服役21年;曾在《文藝報》《詩刊》《解放軍報》《青年文學》等發表各類作品1000余篇;出版詩集《西藏,西藏》等4部,傳記文學《吉鴻昌:恨不抗日死》等,評論集正在出版中;曾就讀魯迅文學院第19屆高研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
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