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力量
——讀長篇小說《諾言》
作者:張常勝
國慶假日,收到肖寧從北京快遞來的50余萬字長篇小說《諾言》殺青本,不禁欣喜。這是凝聚著王炬、肖寧兩位作家構思一年,寫作近兩年,剛剛擱筆的一部軍工題材的大作。
這也是一部被包頭市青山區委宣傳部申報進入“包頭市重大主題文藝精品創作項目”、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宣傳部“亮麗內蒙古”重點圖書出版工程的作品。更為開心的是筆者有幸見證了這部長篇作品的寫作過程與誕生,并全程參與了作品申報。
50萬字的作品5日就通讀了一遍。掩卷沉思,不禁感嘆“有至情之人,才有至情之作”啊。
當下經濟轉型、思想多元、價值觀裂變,《諾言》可謂一股清流,再次把我們引領到了思想的高地,引發出對初心與信仰的思考。小說以梁、孫、賈、范三代人的社會生活變遷,以梁佳禮軍工事業及個人感情生活的發展為主線,描繪了抗戰、解放、新中國建設、新時期幾個階段的感人故事。書寫了以梁佳禮、林玉影老一輩知識分子勇立時代潮頭,不畏艱險,勇挑重擔,敢于斗爭,敢于實踐,對待軍工事業熱忱無比的豪情與雄健精神;也書寫了那一代人高尚、無私、守望相助的友誼與愛情。
《諾言》文字流暢,語言生動形象,以精準的筆墨勾勒出人物豐富、復雜的心理。特別是小說中多次出現的梁佳禮日記,雖然內容言簡意賅,卻是故事展開的神奇之筆。既作為篇章的導引詞,又保留了故事的真實性,也觸發了讀者閱讀的興趣,進一步增強了小說的吸引力,讓故事的蔓延有了抑制的堤岸。同時,也是作者對主題內容的有效把控,顯現出作者對小說結構、故事框架極佳的駕馭能力。
小說由主人公對待軍工事業的虔誠,延伸出理想、事業、家庭、生命的價值和啟示。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人仍然可以選擇不計個人得失,相信組織,熱愛祖國。
《諾言》雖是一部反映主旋律的軍工題材作品,卻沒有陳詞濫調的說教。其內容來的真,真的情,情的真。愛崗敬業,熱愛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永不過時。
“清洗百年屈辱,復興中華民族”“齊繪同心園,共圓中國夢”。這不是口號式的快意,它需要每一個國人為之努力。希望和目標的燈盞,永遠閃爍在旅途的前方。目標向前延伸的速度遠比腳步來的快,但我們不能永遠被拒在成功的門外;我們要永不停歇地追趕,一代又一代地走下去。
偉大與渺小,短暫與永恒,是有可能統一的;永恒與不朽,絕不是一個故事的終結。
小說中,梁佳禮從一名商家的少爺、大學生,到成為一名愛國的熱血青年、共產黨員;從發誓為黨造槍炮,到成長為一名新中國的兵工產業工作者,其身上的閃光點熠熠生輝。為了建設打鬼子的兵工廠,梁佳禮獻出自家投資3000塊大洋占股一半的德國進口機床不說,還答應另一個股東娶其大自己七八歲的女兒范美菊,把另一半股份的聘禮一同獻給黨。盡管是一時的權宜之策,最終為了踐行那個諾言,不得不含淚娶了神神道道的范美菊。
梁佳禮的家國情懷令人感動,盡管與范美菊感情基礎差,卻依然履行著一個男人的諾言,盡全力照顧著妻子兒女。當與失散的戀人林玉影再度相遇,為了不傷害妻子,不傷害曾經的戀人,梁佳禮過起苦行僧般的生活。他把個人的小愛化作對事業的追求,他再次承諾要全身心地投入100高射炮建造工程,要為共和國成立十周年獻禮,要造出新中國的第一門高炮。梁佳禮嘔心瀝血,受盡生活的折磨,依然癡心不改,再一次兌現了心中的諾言。
林玉影這個形象刻畫地非常細膩,燕京大學物理系畢業,很早就投身革命,又留學蘇聯,精通英、俄、德等外語,是黨的高級知識分子、工程師。抗戰時期,同梁佳禮在八路軍兵工廠相識相戀,后被組織派往蘇聯學習,遭遇意外事故被疑遇難。回國后到兵器部工作,援助包頭兵工廠建造第一高炮時到廠部專家組工作。再次見到了曾經的老領導,原梁佳禮的師傅、現任包頭兵工廠廠長武翔。武翔做通了林玉影、梁佳禮的思想工作,讓林玉影配合梁佳禮翻譯建造高炮急需的設備外文資料。兩人拋開私情雜念,相互配合。梁佳禮更是煥發出更大的激情,全力投入高炮的建造上。期間,范美菊受人挑唆與二人為難。弄出一幕幕戲劇般的情節,令梁、林二人尷尬不已。
范美菊是一個為了愛不顧一切的農村婦女形象。她對梁佳禮的愛如火焰般的熾烈,不惜燃掉自己。范、梁之父是習武的師兄弟,也是商業上的合伙人。小說沒有交代范美菊為何選定小自己七八歲的梁佳禮為婿,但可以想象范、梁兩家交往時期,雙方必定有過見面。作為一個鄉村姑娘范美菊敢于拒絕媒妁,施展自己的心機,主動追求認定的心上人,絕對令人佩服。一個敢愛敢恨的女性呼之欲出。雖然,她的愛給梁佳禮帶來了不少困惑與無奈,但她的付出與真情也得到了梁佳禮的回應,為其生下兩兒一女,得到了周邊人的認可與理解。范美菊的“瘋病”表現在對丈夫自由的限制和對丈夫身邊其他女性的防范。雖有些過火,但在她的世界里,梁佳禮就是她的天,是她神圣不可侵犯的領地,任何女性的接近都會令她不安,促使她走向崩潰的邊緣。范美菊的愛是病態的,但她的愛是真誠的,不容忽視的。她的愛以悲劇終結,留給人的卻是永恒的思考。愛不是一廂情愿,如果沒有兩顆心的碰觸,那絕不是愛,而是人生一筆巨大的損耗。
范美菊的每一次犯病都與梁佳禮相關,她瘋癲的《斷橋》《三娘教子》唱詞令人潸然淚下。一個為愛而癡的女人,總會得到世人的同情。這個可憐女人最終犯病時走失在茫茫的雪夜,留給了梁佳禮和親人們難言的苦痛。范美菊走了,也給表妹孟春花(孫大錘之妻)留下對梁佳禮、林玉影的憎恨。孟對梁、林婚姻的干涉,依然顯示著范美菊的存在,范美菊成為梁、林之間一道天然的鴻溝。盡管,二人最終在老年時沖破世俗的藩籬結合了,卻是在林玉影的生命彌留之際。這個悲愴的結局不得不讓人感嘆命運的弄巧。這又似乎再次證實,美好的愛情總是波折的,而悲劇給人的震憾遠超歡天喜地的團圓之局。
或許,這才是真實的生活。盡管,生活是殘酷的,可一代又一代人依然憧憬著愛情,依然對未來充滿著希望。
這是人性,亦是生活。
梁佳禮對生活和對事業不懈的追求,恰是那代兵工人真實的寫照。他們在艱難中忍受著無限的惆悵,但他們沒有虛擲歲月,他們那種祖國的需要就是自己的目標,把一切獻給黨的兵工精神將永放光芒。
小說中孫大錘(孫鐵旺)參加革命資格老,從事軍工生產早,為人仗義、心直口快、樂于助人,但文化水平低。在抗戰時期,破壞日本人交通線時是勇扒鐵軌的英雄。但在新技術面前,心有余而力不足,產生了吃老本的思想。但在梁佳禮的帶動和感召下,成為一名擔當、負責、積極學習新技術的基層軍工人,后成長為鍛工車間的工段長。為100高射炮建造和生產做出了重要貢獻。孫大錘的形象正是廣大軍工人的畫像,代表了當時絕大多數軍工人。
賈連義出生于焗鍋匠家庭,從梁佳禮、孫大錘的小跟班到成長為一名軍工人。賈連義頭腦活泛,有著經商的天賦,在改變自身生活條件方面頗有作為。作為梁佳禮的徒弟在制造100高炮中,加班加點,毫不含糊,成為梁佳禮得力干將。賈連義知恩圖報,待人以誠。而賈連義的妻子郝蘭鳳,綽號小蘋果,愛慕虛榮、喜歡享受,把賈連義對她的愛當做自己作威作福的資本。不珍惜賈連義的一片真心,與王慶安勾搭成奸,把賈連義在牧區做小生意賺得錢都用在情夫身上。還為王慶安買了一輛昂貴的永久牌自行車。為了與王慶安在一起,竟然做出了告發賈連義在牧區投機倒把的行為。成功與賈連義離婚后,卻遭到王慶安無情的拋棄。最終,淪為娼妓后跟著一個趕大車的人走了。期間,賈見其可憐還偷偷救助了幾次錢。賈連義的善良品質獲得了同門師妹荊秀梅的認可,兩個沒有愛情的人在同情中結了婚,生下三兒一女,一舉破除了賈連義不能生育的傳聞。
這就是生活,有時誰也說不清楚。
小說中荊春梅這個女性的塑造較為有趣,青工荊春梅欽佩師傅梁佳禮的人品、技術,曾對梁佳禮產生過一種特別的情愫。這源于年輕女性對英雄的崇拜,是女性美好純情的流露;絲毫不損其人格與品質,反倒烘托出梁佳禮難得的人格魅力。賈連義、荊春梅男女雙方,作為師兄妹雖然十分稔熟,卻交集不多。賈連義與小蘋果離異后,小蘋果被情人王慶安丟棄,當小蘋果終于嗅出賈連義的好,試圖再次走入賈連義的生活時。荊秀梅再也看不慣小蘋果對師兄的盤剝與糾纏。在替賈連義伸張正義之時,兩人卻成就了一段始料未及的婚姻。這是小說中不可多得的一幕喜劇,讓沉重的天空有了一絲亮色。
小說中還塑造了兵器部副部長盧雷、廠長武翔幾個領導人物,他們曾經都是梁佳禮根據地兵工廠的老領導,而武翔還是梁佳禮的師傅。兩位領導千方百計為100高射炮的建造創造條件,全力支持梁佳禮的工作,最終為100高炮的如期完成做出了完備的組織保障。而梁佳禮團隊亦不負眾望不僅建造出新中國第一高炮,還制造出u2導彈發射架,為導彈增加了射程,成功地擊落美蔣軍高空偵察機,捍衛了祖國的領空。
車間主任魏懷恩這個形象,也比較典型。年齡大、技術也不錯,但存在老好人思想,還有些幫派思想。開始在主任助理王慶安的挑撥下與分管生產的車間副主任梁佳禮有了矛盾,到后來被梁佳禮忘我的工作與擔當感化,成為梁佳禮團隊建造100高炮堅定的支持者。
對英雄人物的景仰,是人所共有的。《諾言》在表現這個宏大的主題時,沒有說教式的做派,而是讓故事中的每一滴浪花,匯聚為激情澎湃的海洋。
面對生活中的負能量者,作者并未放過。且寫得生動、逼真,象煞有介事。這并非作者的杜撰,恰是現實生活的折射與反映。王慶安這個人物刻畫的極好,讓其自私、鉆營、扇風點火、不顧一切向上爬、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丑惡嘴臉暴露無疑。這既是對投機分子無情的鞭撻,又是對“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梁佳禮式人物的禮贊。
一部好的作品總能使人產生快感,擴大我們的視野,陶冶我們的情操或砥礪我們對理想目標的堅守。《諾言》就是這樣的一部作品,它真誠脫俗,以情化人,真實而生動的沖突,給人以豐富、深邃之感,啟迪人們對人生的思考與開掘。文藝作品不僅是人類的精神之花,也是社會生活影像忠實的記錄。正是《諾言》把那個激情燃燒歲月里忘我的奮斗,永恒地定格,歷史的剪影才顯現出理想和生活的美好。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茍且,還要有詩和遠方,更要擁有愛;不僅要有個人的小愛,還要擁有熱愛祖國的大愛。朝起暮落,日夜兼程。星光不問趕路人,時光不負有心人。只有守護好內心的火焰,不和生活糾纏,步履不停,方能永葆初心,走向未來。最終才不懼歲月蒼涼,春華秋實心無愧,生活處處皆風采。歲月繾綣,葳蕤生香;這便是《諾言》帶給我們的啟示。
總之,《諾言》這部長篇比較成功。當然這也得意于肖寧一家三代兵工人的經歷,且肖寧曾做過6年的車工,以及他大腦里儲存著無數個精彩的故事;而王炬亦在包鋼工廠里做過2年的車工組長,其妙筆生花的能力更能給人以不斷的驚喜。
其實,寫軍工題材作品不易,不僅要熟悉軍工廠的工作流程,還不得泄密,可以說是帶著鐐銬的舞蹈。但兩位作者做到了,文中所涉及的軍工細節均為網絡公開資料,在此我們要為他們點贊。
作者簡介:張常勝,內蒙古作家協會會員,包頭市作家協會副主席、秘書長。出版有散文集《流年》《燭火》,詩歌、小小說、報告文學、文藝評論等作品散見報刊、媒體平臺。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