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礪奮發 勇毅前行
——讀茅盾文學獎小說《雪山大地》
作者:沙馬你呷
去年,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的獲獎作品公布后,我迫不及待地跑到書店里把所有獲獎作品都買回來。其中,我最喜歡的是楊志軍的作品《雪山大地》,這部小說文字篇幅長達586千字,堪稱一部鴻篇巨著。
書中主人公父親一個偶然的機會,下鄉深入了解了當地牧民的生存狀況。負責接待他的,是那位從部落世襲頭人華麗轉身公社主任的角巴德吉。角巴德吉性格率真、行事果斷,甚至略帶自負,然而在牧民心中,他卻是無可替代的威望領袖。父親來到沁多公社調研,他給角巴說:我吃糌粑已經吃了好幾年,再不會說藏話就連糌粑也對不起啦,現在除了缺個藏族人的名字,其他方面跟藏族人已經沒有兩樣啦。角巴就給父親取了一個名字:強巴。后來,藏族人叫他強巴科長。父親在此次蹲點過程中,被安排在昔日下人桑杰的帳篷中暫住。然而,一次意外的發生,讓原本寧靜的生活泛起了漣漪。桑杰的妻子賽毛,在救助父親的過程中,不幸被激浪卷走,永遠地離開了人世。蹲點結束,父親帶著深深的感慨返回縣城。在離開前,他決定將桑杰那又聾又啞,卻有著超凡靈性的兒子才讓,帶回西寧尋求更好的醫療救治。不久之后,父親憑借卓越的表現,被提拔為代理副縣長。然而,這個榮耀的背后,卻隱藏著一個讓他頭痛的難題:上級要求他撤換角巴德吉。然而,父親深知,在牧民心中,對于那些他們不服氣的人,他們甚至連正眼都不會瞧一眼。撤換角巴德吉,無疑等同于破壞了沁多的和諧生態。在經過一番艱苦的斡旋之后,已成為角巴德吉女婿的桑杰,接替了主任的職位。角巴德吉與桑杰攜手,全力以赴,甚至不惜生命,支持父親實施一系列重大行動:在教育幾乎為零的草原上,父親白手起家,建立了第一所小學、中學,讓牧民的孩子得以接受教育;在饑荒時期,西寧保育院遷至沁多草原,孩子們得以果腹;面對牛羊泛濫成災,父親成立貿易公司,勸說牧民出售牲畜,以減輕對草場的壓力,同時也讓他們對金錢有了現代化的認識……
小說中父親,這一形象,塑造的爐火純青,他恰似巍峨的雪山屹立不倒,顯得偉大而莊重。他對廣袤的草原懷有深深的愛意,對淳樸的藏族人更是傾注了滿腔的熱情。畢竟,是藏族人救了他一條命,他以實際行動回饋,帶領了千千萬萬個藏族人走上致富的道路,跟上了社會主義的新時代,他將自己的一生都投入到牧區的建設之中,無怨無悔,用他的辛勤和智慧澆灌著這片土地,讓草原變得更加肥沃,更加生機勃勃,變得更加和諧美麗。
母親苗醫生,一位昔日西寧的外科醫生,她的故事是父親故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她那原本平穩而固定的生活,因一次偶然的機緣,將她的命運與沁多草原緊密相連,自此再未分離。在這里,西醫稀缺,醫療資源匱乏,母親便幾乎成為這片土地上唯一的西醫守護者。雖然她的醫術并非無懈可擊,但在這里,她卻以醫術和仁心治愈了無數患者,由此編織出了一個屬于她的美麗傳奇,被當地人親切地稱為“草原上的神”。然而,一場令人震撼的醫療事件,揭露了一個近乎殘酷的真相——大量麻風病人被遺棄在名為“生別離山”的荒涼之地,那里沒有人煙、沒有醫療、沒有藥品,幾十年的光陰里,他們只能自生自滅。母親,這位出自外科世家的醫生,義無反顧地承擔起了照顧這些病人的重任,她拒絕了大醫院的院長職位,選擇留在生別離山,創立了麻風病研究所,并擔任所長一職。長年累月的與麻風病人的接觸,母親不幸感染了這種疾病,在孤獨與隔絕中,她既是研究員,又是醫生,以堅韌和執著書寫著生命的壯麗詩篇。
這是一部充滿詩性的小說。小說的每一章節的開頭都嵌入了一首精致、短小的詩作為引領,顯得小說詩情畫意。如第一章:向上的路銜接著冰白與蔚藍/生命的制高點如此地光亮啊/愛與太陽跟蹤而來/向他說一聲扎西德勒。如第二章:風從祈福真言的石堆上流過/從哈達覆蓋的雪山大地上流過/從人心的藍白紅綠黃上流過/風唱著扎西德勒/從愛的空間流過。詩性的語言也形成獨具個性的敘事風格,如:“就像父親后來總結的那樣:所有的偶然都帶著命中注定的意味,緣分在它一出現時就帶著無法回避和不可違拗的力量,點亮你,熄滅你,一輩子追隨你,這還不夠,還要影響你的所有親友、所有后代。”
這是一部描繪西部藏族地區時代巨變與草原牧人精神天路的著作。小說不僅展現出對草原問題強烈的憂患意識,而且在真實地反映草原人民解決問題、建設新草原的過程中,洋溢著激情與樂觀。作品既揭示了草原生活的嚴酷,又洋溢著盎然的詩意。它講述了一代代人的堅守和三代人的傳承,譜寫了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
這是一部凝聚民族團結進步的精神史詩,它鑄牢了中華民族的共同體意識,使之成為我們民族精神的不朽基石。父親一個漢族人,他不僅完整地融入了藏族人的生活方式,更是將藏民族的文化與精神內化于心,他比藏族人還關心藏族人的事情,他的一生,全家人的心血,都無私地奉獻給了這片雪山大地。在這片圣潔的高原上,雪山不僅接納了他,更將他塑造成為一座精神的豐碑,一座象征著民族團結進步的雪山。他的故事,是漢族與藏族兄弟情深的生動寫照,也是我們國家民族和諧共處的最佳詮釋。
這是一部描繪人與自然,人與動物和諧共處理念的小說,它不僅展現了自然之美,動物之靈氣,更深刻體現了人與自然、人與動物的密切關系。告訴我們青山不負人 人不負青山的道理。
楊志軍說:一個人的歷史就是國家歷史的一部分,一個人的精神就是一個時代精神的一部分。一個人的情懷就是一個民族情懷的一部分,寫作者的另一個名字叫做,永遠的攀登者。
初讀《雪山大地》,我頗有感慨。如同雪山之巔的狂風,激蕩著我的思緒。每一頁的翻動,都仿佛走過了一片神秘而莊嚴的土地,讓我不禁要深情地呼喚:扎西德勒!這是對作者最真摯的贊美,也是對書中所描繪的每一個瞬間最深刻的回應。
再讀《雪山大地》,我感悟到雪山大地實際是父親的雪山,母親的大地。父親力求進步,剛毅堅卓,發奮圖強,永不停息;母親則博大寬厚、溫柔善良、堅守醫道、普濟蒼生。父親說母親是一位看見病人就手癢的人,母親說父親是個一干事就是不要命的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這句話就是,我對這本書最深層的領悟,它始終激勵我卓礪奮發,勇毅前行。
沙馬你呷,四川省涼山州金陽縣文聯。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