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之舟”,隱忍前行
——獻給西藏牦牛博物館建館十周年
——淺析萱歌詩作《致亞格博三章》
作者:史映紅
在我近些年的文字閱讀與詩歌評析中,以牦牛為題材的作品可以說舉不勝舉。被譽為“高原之舟”和“雪山精靈”的牦牛,頻繁出現在文人墨客筆下,溢美之詞、謳歌之語、頌揚之聲不絕于耳;堅毅頑強,倔強隱忍,迎風斗雪,負重前行,是牦牛品性的真實寫照。
詩作第一節:在高原之上的高原,在雪山之上的雪山,在“世界的最高處”,與白云作伴的是牦牛,與霜雪為伍的是牦牛,與冷風并肩的是牦牛,與星月共處的還是牦牛。詩人用“日出到來前出生、行走于世界的最高處、你的夢想與朝霞同時升起、所有的光芒降臨亙古的高原”等詩行,寫牦牛的別樣與奇崛,獨特與唯一;詩人通過對牦牛性格與氣質的謳歌,贊揚了一種斗志,一種堅守,一種精神,這種精神我們耳熟能詳,就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奉獻”的老西藏精神。這樣的精神成就了一位深愛西藏,與牦牛結下不解之緣的“老西藏”人,他,就是西藏牦牛博物館創始人吳雨初,藏族同胞親切地稱他“亞格博”(老牦牛的意思)。
通過詩人簡約地鋪排、勾勒,我們感受到真正的高原氣息和元素:蒼茫、寂冷、亙古、洪荒,這里沒有荷葉田田、楊柳依依,沒有竹林蕭蕭、細雨霏霏,沒有輕音裊裊、和風習習;只有霜雪如刀、疾風如劍,只有星高月冷、戈壁荒寒,只有雪峰屹立、“亂石荒灘”;這里讓一切懦弱走開,卑怯遁形。十年前,正是在這曾經的“亂石荒灘”上,一座前所未的、被稱為“世界第一座牦牛博物館”巍然聳立于拉薩河畔,驚艷了人們的目光。
“藏族老阿媽的祈福和從風雪中的阿依拉山口趕來的牦牛/一直在從昨天走向今天”,讀到這里,我們眼前就浮現出一個場景:純凈蔚藍的天空之下,雪峰連綿的峽谷之間,一群黑色牦牛潮水般涌過來,泥石流一樣沖過來,排山倒海;黑緞般的長長的鬃毛,像漆黑的瀑布;這些牦牛雙角彎曲而堅挺,鋒利而高傲;目光堅毅豪邁,四蹄生風,大步流星;它們來自哪里,又去向何方?
這句詩的后面有一個并不遙遠的現代故事:據吳雨初老師講:“那年阿依拉山口大雪,積雪四米多,我們五十多人被堵于此處,餓了五天四夜,馬料都快被人吃光了,絕望的時候,是嘉黎縣和另外鄉的牧民們趕著牦牛群,拱開四米深的大雪,給我們帶來全縣人民準備的烙餅,是牦牛救了我們的命?!?/p>
能看出來,萱歌被亞格博這段經歷所感動,深深理解了亞格博的牦牛情結,以及后來所萌生的在西藏建一座牦牛博物館的夢想。作者用這些年在西藏的親身感受和生命的獨到體驗,用自己恪守的深層次的內心細微剖析,體悟高原民族與天地、與自然、與自身、與神靈之間不斷爭執、不斷凝視、不斷和解、不斷回歸的靈光乍現的瞬間狀態。
“走向讓世人震驚的世界第一個牦牛博物館/這是命運的恩賜/這是雪域高原悠悠的夢幻”,是的,這既是“吳雨初們”“一代人蓬勃綻放的熾熱”,也是詩人在西藏這片充滿靈性土地上最虔誠的守望,是高原民族固守自己理想信念、呵護內心平和不可動搖的精神力量。
“十年/不畏風雪嚴寒/你用不肯老去的目光和執著/擦亮了世界屋脊牦牛的魂靈/憨厚,忠勇,悲憫,盡命”;“世界第一個牦牛博物館”,個人淺見,它最重要的功能,或者說作用,是“擦亮了世界屋脊牦牛的魂靈/憨厚,忠勇,悲憫,盡命”。讀到這里,我想起“青山處處埋忠骨,一腔熱血灑高原”的焦裕祿式的好干部孔繁森;想起被譽為“中國青稞之父”“青稞領域的袁隆平”尼瑪扎西;想起秉持“家是玉麥,國是中國,放牧守邊是職責”的山南隆子縣玉麥鄉“愛國守邊最美格?;ā钡淖扛隆⒀胱诮忝?;想起45年如一日,在自家院子里每天升國旗的日喀則聶拉木縣樟木鎮的“國旗老阿媽”次仁曲珍。
他們有的“忠勇”,有的“憨厚”,有的執著,但每個人都像牦牛一樣,用大愛情懷,用廣博胸襟,以“悲憫”之心,為祖國“盡命”,為人民“盡命”,為高原“盡命”。
西漢詩論著作《毛詩序》里有言:“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宋代詩論家嚴羽在《滄浪詩話》里也言:“詩者,吟詠性情也”;詩歌泰斗艾青更是一言中的:“只有在詩人的世界里,自然與生命有了契合,曠野與山岳能日夜喧談,巖石能沉思,河流能絮語;風,土地,樹木,都有了性格”。萱歌深情地寫“阿依拉山口”,寫“亂石荒灘”,寫“世界最高處”,寫“亙古的高原”,寫“世界第一座牦牛博物館”;詩人不僅僅是在回味故事,而更多的是希望讓“自然與生命有了契合”,讓“曠野與山岳能日夜喧談”,也讓“風,土地,樹木,都有了性格”,這性格是牦牛的性格,是高原各族人民的性格:堅韌不拔,吃苦耐勞,誠信守義,勇往直前。
這首詩萱歌用獨到新穎的視角,用若隱若現的詩意詩蘊表達,寫出了現實里的真情,塵世里的虔敬,平凡里的崇高,庸常里的偉大??此撇⒉粡碗s的書寫,卻蘊含著深沉的寬仁與慈悲,大愛與情懷。
致亞格博三章
——獻給西藏牦牛博物館建館十周年
作者:萱歌
一
你在太陽到來前出生,行走于世界的最高處,亂石荒灘上,你的夢想與朝霞同時升起,所有的光芒降臨亙古的高原。
二
浮云不再搖曳。一壺苦辣的烈酒澆灌你的熱情、想象力。
我看到,荒原深處,沿野貢藏布,藏族老阿媽的祈福和從風雪中的阿依拉山口趕來的牦牛,一直在從昨天走向今天,走向讓世人震驚的世界第一個牦牛博物館!
這是命運的恩賜,這是雪域高原悠悠的夢幻,這是走出麥地卡,注入新時代的一代人蓬勃綻放的熾熱,青春,愛的誓言。
十年,不畏風雪嚴寒,你用不肯老去的目光和執著,擦亮了世界屋脊牦牛的魂靈:憨厚,忠勇,悲憫,盡命。
三
“每次起風的時候,牦牛冰涼的頭骨仿佛讓我回到了史書漫漫的扉頁。你在荒原筑起一道巖畫般的文字,日月星辰每日都在聆聽回蕩的銅鈴聲……”
致敬,亞格博!
注:亞格博,是藏族同胞對西藏牦牛博物館創始人、榮譽館長吳雨初先生的稱呼——藏語意思是“老牦牛”。
作者簡介:
劉萱:筆名萱歌,西藏女詩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為西藏《雪域萱歌》公益性文化平臺創始人。九年來,《雪域萱歌》開創了西藏自媒體十二個“第一”,榮獲華語詩歌春晚“2023年度優秀詩歌公眾號》稱號。著有詩集《生命.階梯》《生命高地》《西藏三章》;2018年出版了西藏第一本有聲詩集《西藏三章》,在《詩刊》《十月》《人民日報》《西藏文學》《散文選刊》《西藏日報》作家網、中國詩歌網等全國性報刊(網)發表詩歌、散文等數百篇作品,并獲全國獎項;詩作入選《2018中國新詩排行榜》《2019中國新詩排行榜》《每日一詩 》《許你一世格桑花開》香港作家出版社《凝注的文學風景》等文本。
史映紅:男,70后,甘肅省莊浪縣人,筆名桑雪,藏族名崗日羅布;在西藏部隊服役21年;曾在《文藝報》《詩刊》《解放軍報》《青年文學》等發表各類作品1000余篇;出版詩集《西藏,西藏》等4部,傳記文學《吉鴻昌:恨不抗日死》等,評論集正在出版中;曾就讀魯迅文學院第19屆高研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
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