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牧歌唱出生態憂慮
——《滿都麥小說選》管窺
作者:常耀宗
滿都麥的作品我并不陌生,他寫的小說、散文、專題史料、兒童作品、評論和歌詞獲過多種獎項。不過,從數量和影響來看,他的主要創作還是偏重小說,而小說給人突出印象的則是他寫草原生態的作品,《滿都麥小說選》正是這類作品的結集。
過去我也曾讀過寫內蒙古草原的作品,但多數是以觀光者和局外人的眼光來看待這個地區的風貌以及人們的生活境況。如寫風土人情的表面特征,多數是一種獵奇式的美麗描繪。而滿都麥的小說則不同凡響,因為寓“我”在其中。“怎么?我竟跟狼同流合污,變成了狼的同類?他因意識到這一點而不寒而栗,毛骨悚然。他的腦袋嗡地沉了下去,他發現自己已經不是什么男子漢,而是一個卑劣的屠夫和劊子手。”《碧野深處》講述了黃羊----狼----受傷的人三者之間的故事。小說中的主人公納吉德代表了人類的良知和理性本真,他在懺悔中領悟了存在本身的含意,其間亦隱藏著作者善意的提醒:自然間的生物鏈不能也不應去破壞!“因為狼的天性就是食肉,這個世界本應該有它們生存的空間”“聽到馬群的嘶鳴聲,頓時感到有一股熱流涌遍了全身。”《夜茫茫,他在荒原上》中留洋歸國的主人公為保存一部蒙古族秘史艱難地逃亡著,路遇狼,狼奇跡般地“饒恕”了他,聽到駿馬的嘶鳴,他振作起了生的勇氣和信念。狼也好,馬也好,草原是它們賴以生存的地方,它們是草原的精靈。愛護馬愛護狼就是愛護草原愛護生態,這是作家給予我們的忠告。“敖包下,白樺林中的烈火整整燃燒了一個月,烈火中馬嘶狗吠人泣的聲音一直沒有斷。這撕裂人心肺的聲音,時而低沉下去時而高亢起來,一直在烈火中喧響。”一些人的姿意妄為,使草原在哭泣在滴血,痛斥他們的良知和人性喪失殆盡,鞭笞邪惡欲望占滿身心后的丑態行徑,喚醒人類保護草原保護家園的天性,這就是《馬嘶·狗吠·人說》揭示的主旨意義。
“從生態平衡角度講,狩獵最終危害人類自己。尤其是在草原上,獵狼絕對是錯誤的,沒有狼、馬群和牲畜,在這片土地上都將變得遲滯、怠惰和沒有精神”“唉,能有幾個人懂得大千世界上的生靈萬物相互依存的千絲萬縷的聯系呢,在這片土地上,最危險的敵人不是狼,而是以殺生為業的獵人。”巴拉丹無意中救過一只被他剪成四耳的狼崽,在狼與人相遇的剎那,不幸中的萬幸四耳狼救了巴拉丹。《四耳狼與獵人》強化了人與自然之間的靈性相通、情感相近的生命事實,倡導以一種敬畏和愛慕的心情崇尚自然、護衛自然。“真是不可思議啊,一個民族如此遺棄和背叛祖先樹立的圖騰,又在意味著什么?是古老淳樸的民族走向異化消亡的象征?還是脫胎換骨進步的開始?”人性的徹底異化是變本加厲的野蠻和殘忍,最終自身必將走向滅亡。《人與狼》中的一次次追問,是作家對草原生態文明發出的強烈渴念和呼喚。“人離開了故土,就像吃奶的嬰兒離開了母親。只要還有一口悠悠氣,我是一天也不舍棄祖先的遺產和生我養我的這片草原。”兩個蒙古族老人的對話明著顯示他們不離棄草原的深厚民族情結,暗里顯示了他們對民族生存狀態和文化前景的深深憂慮。現在人們扶犁墾荒根除綠色,炸山、挖地、開礦建廠,工業時代和后工業時代人類會給后輩兒孫留下些什么呢?又能夠留下些什么呢?于此草原生態問題的嚴重性、迫切性、長遠性一一涌入讀者腦際,百思千慮后頗有啟迪,這就是《戈壁深處》帶給我們的美學意義。
我國古代《左傳》中有“天人合一”的追求,其中就有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之意,也就是“順自然而不違”。但時代發展到今天,由于人類對自然的破壞、對資源的無限制開發,致使生態危機成為全球性的危機。而這又不是人人都能認識到位,并有足夠的警覺的。鑒于此,凡是關注生態環境的人們都應該讀一讀滿都麥的草原生態小說,他作品中流露出強烈的生態保護意識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寄托了他重建美好生態家園的愿望,對我們有醒世作用。
草原是馬背民族的家園,滋養了蒙古族一代又一代人,但有誰能全面地了解以前和如今的草原是怎樣一種境況呢?滿都麥以他生于草原長于草原,以他在草原上的所見所聞,以生活的真實和藝術的虛靈,以深刻的描寫、引人入勝的敘述、犀利尖銳的剖析和鮮明生動的揭示,為我們展現了草原生態被破壞和污染的慘境,控訴了那些唯利是圖、竭澤而漁、不計后果的愚蠢行為和某些人,為整治生態環境、維護生態物種的多樣性和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發出了有力的呼號,令我們悠悠深思。
回望草原民族“逐水草而遷徙”的游牧生活方式,不僅使草原民族能夠在觀念上愛慕自然、敬畏自然、崇尚自然,而且從生活方式到生產方式都不事奢侈,不事浪費,一物多用,物盡其用,同自然生態息息相關,融為一體,將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當作一種重要行為準則和價值標準,一以貫之,使之能夠在知、行統一上得到升華。
時值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際,我們應該讀讀《滿都麥小說選》,它對我們進一步改善環境狀況,建設美好家園有啟迪作用。《滿都麥小說選》是草原牧歌,它唱出了作家對生態環境的深深憂慮,即人類要維護世界生長變化過程中的自然本性,而不應該用人為的強制方式去破壞這個過程的本來面貌。所謂順應自然,就是審時度勢,不強作不妄為,順應自然的發展方向,順勢而為之,自然而有為。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