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碑,站著的刺刀
——淺析周東浩詩作《紀念碑》
作者:史映紅
反復品讀周東浩詩作《紀念碑》,腦際就浮現出與紀念碑相關的圖片、視頻和曾瞻仰過諸多烈士陵園的情景,難忘的是前段時間看過一個關于松山娃娃兵的小視頻,分享如下:80年前,在云南松山戰役中,7000多名孩子拿著比自己還高的槍,沖上抗日戰場,很多孩子犧牲時最大的僅15歲,最小的才9歲,他們是我們每個中國人都應該記住的——松山娃娃兵。
一個國家究竟到了怎樣的絕境,才會讓一群孩子去搏殺?1944年,歷時三個多月的松山戰役在云南省保山市龍陵縣打響,當時中國遠征軍傷亡慘重,死亡人數達到驚人的7700多人,后因兵力實在不足,只能逼迫招了7000余名自愿參軍的娃娃走向戰場,跟日軍血戰,他們最大的不到15歲,最小的才9歲;但他們絲毫沒有畏懼,扛著比自己還高的槍,迎著炮火與敵人血拼,沒有一個中途退縮。據說戰斗中一個年僅9歲的娃娃兵被俘,日軍問他想怎樣死?小戰士拍了拍身上的土,挺直了腰桿,堅定地說:“當我走向戰場的時候我就已經死了,但死也不投降”。好一句死也不投降,死戰到底,就這樣1000多名娃娃兵壯烈犧牲。當時一個外國記者到營地采訪,問一個小戰士抗戰勝利后打算干什么?孩子摸了摸頭,想了想微笑著說:“那個時候啊,我應該犧牲了吧”!記者當場淚奔。一寸山河一寸血,這群孩子本該在讀書的年紀,卻走上了戰場,保家衛國,尸骨堆滿了松山陣地,那一刻他們不只是孩子,更是中國軍人。娃娃兵可能沒吃過糖果,沒進過游樂場,卻在國家最危難的時刻挺身而出,奔赴戰場,小小年紀,毅然決然地勇赴國難。有人質問他們指揮官,為什么讓一群孩子上戰場?他們可是國家的未來啊?指揮官回答讓人潸然淚下:“丈已經打到最艱難的時刻,如果他們不上,這個國家就沒有未來啊”!
今天,我們的孩子能無憂無慮的快樂度過六一兒童節,應該就是他們所期盼的未來吧!多么希望有來生,希望這群孩子能回來,看一看這盛世美好;也希望我們所有人記住他們,這些英勇無畏的松山娃娃兵。
來看第一節:“所有站立的物體/只有紀念碑/像連長的一柄槍刺”,是的,站立的事物實在數不勝數,但是只有紀念碑的站立,讓我們有一種氣吞山河的震撼,有一種排山倒海的激越,有一種摧枯拉朽的力量。“紀念碑站著”,它是在問天,問蒼穹,問人間正道;“紀念碑站著”,我想起近代著名政治活動家譚嗣同就義時站著,他鏗鏘之語:“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也站著;我想起著名抗日將領吉鴻昌就義時站著,他在雪地上寫下:“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也站著;我想起無產階級革命家夏明翰就義時站著,他的“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也站著;我想起抗日民族英雄楊靖宇犧牲時站著,他對勸降的趙廷喜講:“老鄉,如果我們中國人都投降了,那還有中國嗎”?也站著;我想起抗日民族英雄趙一曼犧牲時站著,她對日寇說:“我的目的,我的主義,我的信念,就是反滿抗日!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中國共產黨萬歲”!也站著。
“太陽站在天上/光線前后左右丈量/找不出一個影子”,我曾在以前文章里寫過:其實很多時候,絕大多數烈士陵園長年大門緊閉,門庭冷落,門可羅雀,一年當中,就那么幾個重要節日,一些社團、部隊和學校組織祭拜瞻仰;其余時間就“找不出一個影子”;周東浩的言外之意:就是期望我們全社會和更多的人們,有更加強烈的對烈士祭拜愿望和瞻仰意識,以此來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執行力,任何時候都戮力同心,眾志成城,戰無不勝。
第三節:“參觀的人也站著/把紀念碑/讀成一塊站立的大書”,是的,所有的烈士陵園和無數座英雄墓碑,是我黨我軍光輝歷史的精彩濃縮,是我黨我軍偉大精神的精華凝聚;毛澤東同志指出:“如果不把黨的歷史搞清楚,不把黨在歷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辦得更好”;鄧小平同志曾講:“每個黨,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歷史,只有采取客觀的實事求是的態度來分析和總結,才有好處”;江澤民同志也講:“要努力學習中國歷史特別是中國近現代歷史和黨的歷史,并通過這種學習努力掌握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黨的優良傳統”;胡錦濤同志曾言:“要通過開展各種紀念教育活動,促進廣大中青年干部進一步學習黨的知識和黨的歷史,深入了解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不斷增強黨的意識,更加堅定自覺地為黨的事業而奮斗”;習近平同志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強調:“要教育引導全黨大力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賡續共產黨人精神血脈,始終保持革命者的大無畏奮斗精神,鼓起邁進新征程、奮進新時代的精氣神”。
這首詩共用了12個“站”,讓人印象深刻:對詩句語氣的沉摯,對詩行走筆的豪闊,對詩作氣勢的豪邁,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今年是我黨誕辰103周年,無數革命先烈先輩的傲骨錚錚,功勛赫赫,忠魂凜凜,將浩氣永存;李大釗、瞿秋白、方志敏、向警予、楊開慧、劉胡蘭、江竹筠……是其中杰出代表,他們的革命氣節,獻身精神,光輝事跡,千秋功勛,都凝聚在烈士陵園和大大小小的紀念碑上,故而,烈士陵園和英雄紀念碑是我們的黃鐘大呂和雄文寶典,是中華民族的脊梁,是華夏兒女永遠秉持的精神品質;我們要一代一代的學習傳承和發揚廣大。“身正直行,眾邪自息”《淮南子·繆稱訓》;“正氣內存,邪不可干”《黃帝內經》,只有這樣,國家才有希望,國防才能強大,社稷才能穩固。
紀念碑
作者:周東浩
紀念碑站著
遠處站著樓房和樹木
所有站立的物體
只有紀念碑
像連長的一柄槍刺
太陽站在天上
光線前后左右丈量
找不出一個影子
像紀念碑
腰板筆挺且輪廓分明
參觀的人也站著
把紀念碑
讀成一塊站立的大書
石碑上的那些名字
如方隊
站得整整齊齊
站得沉穩大氣且氣字軒昂
清明節站在細雨里
紀念碑似乎與季節無關
草叢中站著去年的花圈骨架
天空中站著四月的裊裊香煙
站立在紅土地上的紀念碑
是其中最堅硬挺拔的一種
作者簡介:
周東浩,曾有多年軍旅生涯,先后在《人民日報》《解放軍報》《中國作家》《詩刊》等眾多刊物發表詩歌、散文作品;出版詩集《沿著春天走》等。
史映紅:男,70后,甘肅省莊浪縣人,筆名桑雪,藏族名崗日羅布;在西藏部隊服役21年;曾在《文藝報》《詩刊》《解放軍報》《青年文學》等發表各類作品1000余篇;出版詩集《西藏,西藏》等4部,傳記文學《吉鴻昌:恨不抗日死》等,評論集正在出版中;曾就讀魯迅文學院第19屆高研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
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