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丁啟豹詩詞有感
作者:陸健 朱林國
伴隨著中國社會的當代轉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發展在積極邁向中國式現代化征程的過程中,不斷釋放新的思想動能和知識獲取的新力量。作為世界上值得稱頌的詩歌大國,我們在文化強國、文藝強國、文學強國和詩歌強國的道路上,既堅持守正創新,又不乏寄情寓景之志。無論是小詩人大情懷,還是大詩人小感觸,都散發著作為詩歌大國子民的藝術信仰和思想智慧。
回望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回味那些在記憶里值得反復品味并被深深記憶的優秀古典詩詞,我們不由得為之驕傲稱贊,當然也不得不在現時代商品意識和文化消費的語境中,保持一種現代知識分子應有的堅定與自信,坦然與擔當,悅納與適應,超越與新變。在全世界都沉浸在現代物質文明高度發達背景下生活帶給人們的愉悅和沉浸之時,有多少人還把熱愛閱讀、熱愛寫作作為一種與時俱進的追求?又有多少人還愿意為經典詩詞提供展現的舞臺和可以獲得精神享受的表達空間?又還有多少人會用心去去關注輝煌的魏晉詩壇、唐宋詩詞所表現出的一個時代的文人志士思想和社會狀態?等等這一切似乎都被淹沒在商品社會化浪潮吞噬下的物質欲流之中,能夠獨善其身或者獨領風騷亦或者獨樹一幟的人,也許能夠在經得起物欲橫流洗禮的精神勝利者和始終保持純真態度與持之以恒信念的詩人群體中獲得發現。
在中國當代詩壇上,有不少以寫作古體詩詞為創作方向的詩人,他們用自己真摯的人生感悟和詩詞智慧,書寫守正創新的藝術真諦,傳遞人世間真純質樸的閱讀享受和生活啟迪。就像我們在此著重推薦的詩人丁啟豹,多年來精耕細作、筆耕不輟,出版了詩集《丁啟豹詩選》(2003年解放軍出版社)、《讓心飛翔》(2014年河南人民出版社)、《詩情墨韻》(2017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并于報刊中發表大量詩作,獲得業界好評。同時,他所敬重的格律詩專家、年屆八旬的西中文前輩也經常指教提點,使他獲益匪淺。
作為活躍在中國當代詩壇古典詩詞寫作領域里的詩人,丁啟豹的古詩詞創作對客觀事物觀察細致,運筆所到之處舒緩有力,在熟諳中國古典律詩、絕句創作規律的基礎上,巧妙使用典故,使作平添風采。閱讀啟豹先生的詩詞,感受其中流淌著一股錚錚鐵骨般的柔情和細膩的語言表達。
丁啟豹還是一個鐘情中原文化、懂得敬畏詩歌和書法藝術的學者。雖然他常常稱呼我為老師,但是在我這里卻能夠感受到啟豹對尊師重道傳統的敬重。同時我也清楚在很多方面他強過我許多。近期,他的佳作迭出,我們可以試舉幾例。比如轆轤體《賀雙湖詩社成立》七律5首和《辛丑菊月詠菊,步大觀園海棠詩社韻》七律6首詩篇。這被詩人冠之“七律十一首”名稱的詩篇,給人很多人生感觸和精神慰藉。閱讀這十一首律詩作品,絲毫沒有僵硬臨摹的痕跡,也沒有一味仿古作秀的嫌疑,有的是詩人對所描寫之景、之物、之情、之志的深刻感悟和思想。正如18世紀法國作家布封在他入院法蘭西學士院發表的演講《論風格》中所提出的“風格即人”一樣。
《賀雙湖詩社成立》七律5首,是以“轆轤體”的方式創作而成。轆轤體是一種首尾相互自然銜接的詩歌體式,以回文的方式形成一種回環往復的表達效果,這種詩體最早見于宋代秦少游的創作之中,在蘇東坡的詩作中得到發揚,成為“轆轤體”寫作的絕佳典范。丁啟豹的這首七律《賀雙湖詩社成立》,顧名思義是為慶賀雙湖詩社成立而做的賀詩,以七律的詩歌章法下筆成詩。從整體的結構上看,結構完整整飭,符合“轆轤體”的創作規程和語體規范,行文遵循八句五韻的要求,從其一中的“微”“暉”“歸”“非”“飛”,到其二中的“非”“歸”“威”“肥”“暉”,再到其三中的“歸”“揮”“暉”“非”“飛”,到其四中的“微”“飛”“暉”“非”“歸”,再到其五中的“飛”“菲”“暉”“歸”“非”,每一個韻節都處理得恰到好處,盡管還沒有做到完美,但從整首詩的呈現來看,已經能夠做到形神兼備,形像神似。從詩歌的內容上看,“雙湖詩社”的成立在詩人心目中占據重要的位置,啟豹以其縝密的心思講述他是如何在老師的恩澤下,“云鬢改”、“錦衣歸”、“開新紀”、“辨昨非”、“遣詩心”、“雁南飛”。創作上的進步和人生境遇的新變,離不了給予自己營養的恩人和老師的幫助,寫詩和做人是一樣的,“錦衣歸”的背后是在恩師指點下的自我意識清醒,“辨別是非”、“了結是非”、“看淡是非”、“訴說是非”、“不談是非”。在人生態度上,詩人在經歷過“苦旅衰微”之后,便是在“幸遇恩師”后開始新的人生紀元,不再有少不更事時的“輕漫”和年過五旬時的“逞威”,開始以豁達的心態淡忘曾經的功名與過失,一切看淡,只為等待“晴空萬里”、“魚躍鳶飛”、“壯志醉臥”、“澄襟耕讀”,盡情漫步欣賞翰園的芳菲美景,實現自我的精神愿景和心靈指歸,既有鐵漢柔情的內斂,又有不失風度和人格魅力的樸質真純。
在《辛丑菊月詠菊,步大觀園海棠詩社韻》七律6首中,詩人丁啟豹通過“憶菊”、“訪菊”、“種菊”、“對菊”、“供菊”、“詠菊”這六個不同場景的描繪,表達自己在辛丑菊月信步大觀園海棠詩社時的人生感喟,有回憶,有經歷,有行動,有寄思,有情志,有鐵骨柔情。這6首七律在詩歌的結構上完整有致,層次次第分明,圍繞這詩人的心理線和行動線展開,以“菊”為意象物,通過“憶、訪、種、對、供、詠”的環環相扣,抒發詩人對“菊花”隱逸高尚品格的贊譽,借物抒懷,寓情于物,既是對詩人參訪大觀園海棠詩社活動的抒寫,又是對詩人鐵骨柔情酣暢淋漓的表達。從詩歌創作技巧上來看,整體上這6首七律大量引用典故作為重要的呈現元素,一方面是詩人博采眾長以豐富詩歌創作的方式,另一方面是詩人充分表達自我情感情志的技巧,給人以更多的知識傳授和審美享受。
除了啟豹的七律古體詩創作之外,他的七絕和詞作也頗有韻味,精致有佳。七絕《鄭州西流湖十景閑詠》10首和《十大隸書名帖淺吟》10首,與詞作奉和《辛稼軒韻<摸魚兒>三闕》、《鷓鴣天 ? 放煙花》、《癸卯端午吟章三首調寄鷓鴣天》3首、《水龍吟·恭王府海棠雅集步韻》、《摸魚兒·答佩韋師<勉諸弟學詩>》,都內涵豐富,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和感應。
他的七絕《鄭州西流湖十景閑詠》10首,主要圍繞“佛光寺”、“白鷺洲”、“北崗桃源”、“網紅瀑布”、“晴云閣”、“群釣”、“王維詩碑”、“霸王點將臺”、“魁星樓”、“千金梅嶺”這10個景物進行“閑詠”。不僅表達了對佛光寺比丘尼復建寺院殫精竭慮的贊賞,也表達了對“健翅白鷺”、“桃源嬌鶯”、“西流瀑布”、“晴云閣”景致的抒懷之情,還表達了對“姜子牙”、“王維”、“項羽”、“王卿”、“董千金”等歷史人物故事的追憶之情,情感細膩,沉穩冷靜。而七絕《十大隸書名帖淺吟》這10首,則主要圍繞“西狹頌”、“衡方碑”、“鮮于璜碑”、“張遷碑”、“石門頌”、“華山碑”、“禮器碑”、“史晨碑”、“乙瑛碑”、“曹全碑”的隸書名帖碑文故事,展開描寫。全詩不乏“雄邁超凡”、“撇捺橫波”、“列陣威武”、“大巧天工”、“意趣橫生”、“楷撼華岳”、“綱勁雄強”、“爾雅超凡”、“波筆高挑”、“無羈無絆”、“任憑馳騁”和“秀麗生動”等充滿著“鐵漢柔情”意蘊的表達,既生情,又生動。
啟豹古典詩詞創作內容和風格是多式多樣的,有宋詞豪放派風格的一面,像奉和《辛稼軒韻<摸魚兒>三闕》中“怎能忘,幾番拼搏,軍中袍澤多去。金戈鐵馬聲如虎,同斬敵酋無數。”充滿著對軍旅生活的憶念和對戰場上將士們英勇殺敵、保家衛國場景的贊美。他的《癸卯端午吟章三首調寄鷓鴣天》3首也同樣精彩。這3首詞作,圍繞“端午”這一意象要素展開抒寫。通過對“癸卯端午”、“童年端午”和“乙酉端午”的描寫,表達詞人對屈原的寄思、對童年時光的懷念、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光陰易逝的感嘆。同樣,《水龍吟·恭王府海棠雅集步韻——賀迦陵先生百歲大壽》這首詞,是為表達對我國當代著名教育家、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學者葉嘉瑩先生的敬重之情而創作的。他要在葉嘉瑩先生百歲之時唱酬春光明媚之景,敘真情,表真意。正如同詞中所言:“幸雄心猶在,壯懷不已,情安住,詩鄉里”。在詩詞的世界里,詞人視葉嘉瑩為大先生,為傳道受業解惑的老師,他要表達自己對葉嘉瑩先生詩情、詩志的敬仰,正如“未曾忘卻,初心夙志”所言。葉嘉瑩先生在詞人這里,不僅是一位長者、先生和老師,更是一位啟迪智慧和指點明燈的智者,讓人茅塞頓開,雨止霧散。因此,“感先生教化”是詩人丁啟豹發自肺腑的真言,表達著他對先生深深的敬愛之情。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