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哨卡
——淺析丁戎耕詩作《哨卡記》
作者:史映紅
慢慢品讀丁戎耕詩作《哨卡記》第一節,你肯定與我一樣,腦海呈現出諸多難忘鏡頭:有的將領冒著大風大雪站在行軍的十字路口,展開隨身攜帶的軍用地圖,仔細觀看,而他身后,是一列長長的隊伍,人困馬乏,疲憊不堪,將領面色凝重;有的指揮者在作戰室不停來回走動,不時快步走在懸掛的軍用地圖前,仔細觀望、沉思,再決絕地回頭,干凈利落地告訴作戰參謀下一步如何調兵遣將、排兵布陣;有的在簡陋的臨時指揮所里,不時聽到炮火轟鳴,槍聲凌亂,幾個人圍著鋪開的軍用地圖,聚精會神地細看、商討、反復斟酌,但仍舉棋不定;有的在豪華古樸、寬敞宏闊的作戰大廳,對著巨幅地圖,時而高聲講解、侃侃而談,時而下達作戰命令、擲地有聲,時而處置作戰不力的將領,緊張嚴肅、凜然嚴厲,眾多將領不敢出聲。
作為一名曾經的軍人,曾經高原邊疆部隊的連隊指導員,有事沒事,我也“喜歡站在兵要地志圖前/久久凝視祖國山河”,特別是西部的大,西藏的高,北京的遠,邊城墨脫和亞東的低,雅魯藏布江的長,我了如指掌,熟記于心。“一寸山長,千尋溫暖/一寸水遠,萬丈眷戀”。西高東低,與14個國家接壤,陸地總面積960萬平方公里,海洋面積475萬平方公里;34個省級行政區,其名稱順口溜我滾瓜爛熟:“四江三海兩寧甘,兩湖兩廣兩河山,云貴川藏福吉安,新建瓊渝港澳歸,京津蒙新陜臺灣”。是的,我每次看完下沿緊貼著辦公桌的中國地圖,連體弱多病的雙親似乎也不太牽掛了,連孤獨無依的妻兒也似乎不太想念了,像上緊的發條,忙于連隊的各項工作。
詩作第二節,詩人使用了“勾勒、左手一掌、右手一把、一揮手”四個動詞,使用了“邊防線、火炬版圖、昆侖的大風雪、黃河長江、入海的濤聲、南海島礁、朝云晚霞”等諸多名詞,我們能感知到一名邊疆軍人對祖國的熱愛,這灼熱的愛,像撫摸老母親粗糙溫暖、松軟慈愛的手,像撫摸兒子紅潤細膩、白嫩光潔的臉,這是血脈的同頻,是脈搏的共振,是臍帶與根系的緊緊相連。
詩作三、四節,地處“滇西北最西北的雪山上”“有一個名叫獨龍江的哨卡”“積雪深處依然能探到我青春的體溫”;丁戎耕在《自序:我的遙遠的獨龍江》里寫到:“滇西北,橫斷山脈巍峨綿延,從東向西,雄峙三座雪山:碧羅雪山、高黎貢雪山、擔當力卡雪山;滇西北,橫斷山脈蜿蜒跌宕,從東向西,縱貫四條大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獨龍江”;遙遠的滇西北,高聳的滇西北,西北之上的西北,西北以遠的西北,一座“叫獨龍江的哨卡”,非常適合青春的揮灑,激情的飛揚,夢想的放飛,血與汗的恣肆。是的,那么多的青春歲月,那么多的韶光年華,訓練、執勤、站崗、巡邏、瞭望,無數次走向界碑,無數次擁抱界碑,日日夜夜,年年歲歲,站著是界碑,夢里是界碑,界碑是天,界碑是地,相濡以沫,同甘共苦,生死與共。
邊塞哨卡,邊陲雄關,最適合詩歌的孕育分娩、茁壯成長,“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唐·王昌齡《從軍行》)氣勢磅礴,激情高亢;“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唐·王昌齡《出塞》)意境雄渾,赤膽忠心;“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唐·王翰《涼州詞》)熱血丹心,蒼涼悲壯。
戍邊將士的心靈,自古以來是相通的,到邊疆的那一天,隨時準備以身許國,視死如歸;在邊防的每一天,隨時做好舍生取義,血灑疆場,他們明白“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明白“覆巢之下,豈有完卵”?更明白“國之不存,何以為家”?
詩作結尾,詩人“沿著高黎貢雪山深處的/茶馬古道,再回獨龍江”,雖然“我和昔日戰友都已雪染雙鬢”,但“哨卡卻依舊是當年的模樣”;親身經歷的戍邊歲月,昔日相伴的站崗放哨,無數次撫摸過的座座界碑,朝夕相處的過命戰友,一切仿佛就在昨天,但的確已物是人非,大家“雪染雙鬢”;“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一寸疆土,萬古升平;青春逝去,韶華不再,軍緣漸盡,筵席終散,戎裝雖卸,使命猶存。變的是戍邊軍人的面孔,不變的是戰士的信念和永恒的軍魂;變的是國防人的黑發到白發,不變的是高原軍人的初心和誓言、使命與擔當;變的是祖國的強大、人民的富強,不變的是邊防軍人對和平的守望、戰爭的警覺。
丁戎耕的《哨卡記》,有當下寫實,有遙遠追憶,有未來展望,有深沉凝思;我們能感知到邊防軍人巡邏路上的艱難艱辛,能感知到偏遠哨卡官兵生活的單調枯燥;也能感知到邊防軍人在苦不嚴苦,苦中有作為的奉獻精神和家國情懷;給我們以咀嚼不盡的韻味,以悠遠綿長的情致。
哨卡記
作者:丁戎耕
我喜歡站在兵要地志圖前
久久凝視祖國山河
一寸山長,千尋溫暖
一寸水遠,萬丈眷戀
我喜歡沿著邊防線勾勒這火炬版圖
左手一掌天山昆侖的大風雪
右手一把黃河長江入海的濤聲
一揮手,滿袖南海島礁的朝云晚霞
我喜歡把目光和手掌
停泊在滇西北最西北的雪山上
那里有一個名叫獨龍江的哨卡
積雪深處依然能探到我青春的體溫
那里的山路是我的動脈,江水是靜脈
七座界碑都是戍邊人的雕像
這地圖上的彈丸之地
是我們怦然跳動的心臟
今夜,我沿著高黎貢雪山深處的
茶馬古道,再回獨龍江
我和昔日戰友都已雪染雙鬢
哨卡卻依舊是當年的模樣
山川匍匐,這里的山脊叫邊界
這里的大地叫領土。我多么不想
從這個夢里醒來,因為在夢里
我還是那個二十三歲的邊防排長
作者簡介:
丁戎耕,1972年5月出生,魯北古城人。1990年3月入伍,曾在駐云南滇西北邊防某部、駐新疆南疆某部帶兵戍邊守防。1996年進入軍事傳媒領域,歷任《解放軍報》記者、編輯、部門主任,解放軍畫報社社長,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網絡部首任主任,中國軍網、國防部網、強軍網等軍事網絡傳媒新矩陣首任總編輯。著有《大國兵心》等非虛構類專著三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詩歌寫作,作品散見于《人民文學》《詩刊》《解放軍文藝》《星星詩刊》等。
史映紅:男,70后,甘肅省莊浪縣人,筆名桑雪,藏族名崗日羅布;在西藏部隊服役21年;曾在《文藝報》《詩刊》《解放軍報》《青年文學》等發表各類作品1000余篇;出版詩集《西藏,西藏》等4部,傳記文學《吉鴻昌:恨不抗日死》等,評論集正在出版中;曾就讀魯迅文學院第19屆高研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
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