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岸鹽運最后的挽歌
——探討《仁岸鹽商》折射出的世俗悲歡及家族的宿命
作者:劉榮譽
甲辰年的盛夏,謝成的遺作——長篇小說《仁岸鹽商》打發(fā)了我的閑暇,讀罷掩卷長思,意猶未盡。
一
我對謝成先生的了解不多,從他年齡及我與他子女們交往的角度,他是我的長輩。我第一次讀他的小說是在十多年前,我在赤水報社任副主編,文藝版登載讀者寫的長篇小說《黔邊:一九四九》讀后感,之后我把兩卷本的長篇小說《黔邊:一九四九》通讀了一遍,遺憾的是沒有寫出文學評論,至今覺得愧對謝老。
我的社交圈給我的關于謝老的文學夢想的故事很模糊,據(jù)說他是古葫謝氏家族后人,祖上及家族俱是書香人家,幼時家境殷實,文革前高中生,在赤水一中讀書時就是文學愛好者,參加工作后繼續(xù)舞文弄墨,因文字曾在“政治方向”上引起過風波。學校畢業(yè)后,據(jù)說他在赤水當?shù)氐钠髽I(yè)工作,我認識他時,他已經(jīng)下海經(jīng)商,是赤水第一批房地產(chǎn)開發(fā)商之一。幾十年來,他的文學夢想從未熄滅,越燒越旺,從詩詞、散文,短篇小說開始,最后竟完成了兩部長篇小說創(chuàng)作。他不是體制內(nèi)文藝工作者,也不是專業(yè)作家,只是一個業(yè)余作家,對文學如此癡情,能有如此成就,實在令我輩敬佩。
生活中的謝老穿著樸素,敦厚和善,謙遜有節(jié),從不夸夸奇談,我理解就是不追逐名利,包括把寫小說當成愛好,沒有功利色彩摻雜,很純粹的一個人。
記得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黔邊:一九四九》出版后,他背著裝滿書的竹篾小背篼,走進市委政府機關大院,挨個辦公室贈閱的情景,多年后仍然定格在腦海里。那部小說是反映赤水這座城市從黑暗走向光明,迎來解放和新生的重大主題,但赤水文藝界沒有為這部小說舉辦發(fā)行會,也許正迎合了他低調(diào)行事的作風。但我讀過這部小說后,卻為他鳴不平,以后多次呼吁有關部門要把黨管文藝落實到抓文藝,呼吁文藝界要為當?shù)刈骷业闹匾鏖_發(fā)行會,以此營造濃厚的尊重作家,尊重文藝創(chuàng)作的社會風氣。
《仁岸鹽商》是他繼《黔邊:一九四九》后的又一部長篇力作,大約是在初稿完成后不久,我偶然聽他提及,他把初稿分享給作品中歷史人物的后人“把關”,因為他們是多年的朋友了,但遭到小說中歷史人物后人的反對,這似乎對他打擊很大,不知道對他后期修改產(chǎn)生了多大影響。但我想,他把生活真實與藝術真實混為一談了,自尋煩惱,或許這就是作家的誠實品格左右作品藝術價值的因素。
《仁岸鹽商》初稿完成于2016年深秋,不久,謝老不幸罹患癌癥,在與病魔作斗爭的過程中,他忍受了難以想象的痛苦,從付梓出版拿到手的第一版看,書中還有不少錯漏,應該是還沒有修改完成,便于2018年撒手而去。好在謝老的家人,在他去世五年后,整理出版了他的這部遺著,算是告慰了謝老的在天之靈。赤水文學,在遵義沒有地位,但這部《仁岸鹽商》一定會為赤水文學加分,從這個角度說,我們赤水文學也要感謝謝老的家人。
二
黔北文學的魂是鄉(xiāng)土文學,從20世紀20年代蹇先艾的《水葬》《在貴州道上》算起,已有百年。改革開放后,黔北作家群星閃耀,何世光的小說《鄉(xiāng)場上》《種苞谷的老人》、李寬定的小說《良家婦女》、李發(fā)模的詩歌《呼聲》、石定的小說《公路從門前過》《天涼好個秋》、趙劍平的小說《小鎮(zhèn)無街燈》帶著泥土的氣息,把黔北這塊土地愚昧、落后、麻木、憨厚、躁動、覺醒、反叛、抗爭、勇敢的現(xiàn)實和品質(zhì)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奠定了黔北文學在中國文學史的地位,這個成就可以說是空前絕后的。黔北文學的根是鄉(xiāng)土文學,這是文學研究一直公認的,赤水籍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陳谷一是高產(chǎn)作家,寫過很多鄉(xiāng)村題材的小說,也寫過很多都市題材的小說,但他最成功的就是《地債》三部曲,我曾這樣評價他的創(chuàng)作,也得到他本人的認可。我繞了這么一大圈,無非就是想說,黔北作家離開鄉(xiāng)土題材難有作為,我想這與作家們的生活體驗息息相關。20世紀80年代,黔北文學之所以迅速崛起,得益于作家們上山下鄉(xiāng)當知青的生活體驗。
作家謝成是勇敢的,他敢于超越黔北文學的舒適區(qū),探索黔北文學不擅長的題材進行創(chuàng)作,開拓了黔北作家的視野,豐富了黔北文學的題材,這種勇氣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仁岸鹽商》選取的題材是赤水河鹽運,赤水河自古以來就是川鹽入黔的重要通道,是巴蜀文明輸入貴州的文化走廊。1745年,清朝乾隆皇帝下旨,撥巨款三萬八千多兩白銀疏浚赤水河后,赤水河鹽運納入官辦民營,迎來中興時代。赤水河鹽運古道史稱仁岸,一直都是川鹽入黔四大口岸之首,下起合江,上迄茅臺,赤水河鹽船絡繹不絕,朝廷疏浚赤水河百年后,仁懷直隸廳同知陳熙晉寫下16首膾炙人口的鹽運詩歌,如“東門沱下水粼粼/浦樹沙鷗畫不真/邪許數(shù)聲船泊岸/一篙猶帶錦江春”,描寫了仁岸東門碼頭鹽船穿梭的美景。鹽運興起后,很多外省人到赤水經(jīng)商,其中以陜西人經(jīng)營鹽運最為著名,他們的鹽運生意由家族世代傳承,逐漸成為當?shù)孛T望族,當然也是鹽商家族的一部奮斗史,鹽商家族成為當?shù)鬲毺氐纳鐣F(xiàn)象。時代來到清末民初,由于中國社會政治動蕩,軍閥割據(jù),赤水河鹽運成為各方勢力爭奪的香餑餑,關系著貴州省的政治沉浮,鹽商的命運隨著社會變動處在風雨飄搖之中。20世紀20年代初,國民黨軍閥周西成主政赤水,赤水這座貴州邊城,成為除貴陽外的另一個影響貴州政治走向的政治中心,而恰在此時,貴州省的第一個縣級地方黨組織——中共赤合特支也在這里誕生,各方政治力量聯(lián)袂上臺,赤水的鹽運命運經(jīng)歷了起伏跌宕……
作家謝成是土生土長的赤水人,他雖未親身經(jīng)歷那個鹽運時代,但他從父輩那里聽聞了很多赤水鹽運的故事,也親眼見證過赤水河上的鹽運。赤水河是赤水的母親河,赤水河是赤水這座城市一切故事的載體,這座城市的故事其實就是一條赤水河的故事。作家謝成生于斯、長于斯,他熱愛赤水這塊土地,他選擇赤水河鹽運歷史題材創(chuàng)作,對于作家來說,這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擔當,他生怕這些生動的故事在時間長河里隨風逝去。對于黔北文學乃至中國文學來說,以赤水河鹽運題材的小說創(chuàng)作填補了空白,《仁岸鹽商》以迥異的題材表現(xiàn)出的個性化的價值影響將是深遠的。
三
《仁岸鹽商》以仁岸四大鹽號之一的義盛隆總經(jīng)理鄺登亭家族由盛及衰的命運刻畫為主線,以辛亥革命后赤水的革命形式演進為暗線,生動揭露了地方軍閥豪強的腐朽和黑暗,以赤水河鹽運的落寞反襯無產(chǎn)階級革命浪潮到來的主題。小說塑造了鄺氏家族鄺登亭、鄺二娘夫婦,鄺幺爺鄺登敏、鄺幺娘夫婦,以及鄺登亭兒子鄺杏生、鄺杏雨,內(nèi)侄項幫昆,外甥梁業(yè)廣,孫女鄺振華、鄺振英,寄孫子鄺振勛、鄺振聲,堂孫子鄺毛鐵、堂孫女鄺幺妹,地方軍閥周西成、侯之擔、和紹孔,馬面師爺徐縣長,商會會長陳玉生,玄鶴道長,媒婆周三嫂,商人、哥老會仁字旗舵主鄒華仙,侯軍參謀長華照明等一個個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描繪了民國時期赤水這座小城樸素的世俗生活畫卷。
1887年后的清末,仁岸鹽運大浪淘沙,最終剩下義盛隆、永隆裕、永發(fā)祥、協(xié)興隆四大鹽號,恰在此時,陜西人鄺老西來到赤水販賣鹽巴,投入到早期來赤水,同樣是陜西鹽商張家的義盛隆鹽號。鄺家至鄺登亭這一輩已經(jīng)在赤水站穩(wěn)腳跟,鄺登亭當上了義盛隆鹽號經(jīng)理,兄弟三人,老三鄺登敏還是武秀才,父親鄺老西遺訓不分家,鄺家依靠鹽運成為赤水城有頭有面的大戶人家。辛亥革命后,自貢到赤水港水路軍閥割據(jù),鹽運風險陡然增加,鹽運開始走下坡路,四大鹽號壟斷市場被打破,散幫運鹽開始興起。恰在此時,鄺登亭在父親留下的宅基地上新建房子,鄺家自然要修高房大屋,因宅基地風水不佳,開工后出現(xiàn)鬧鬼的怪事,這是鄺氏家族由盛而衰的魔咒。先是鄺登敏在合江城參加革命戰(zhàn)斗,不幸殞命,丟下鄺幺娘和兩個女兒。不久,鄺登亭自立門戶,開張了新記鹽號,與兒子杏生去瀘州跑了幾趟鹽運,生意漸有起色,這次碰上了蔡鍔的護國軍在合江與北洋軍閥交戰(zhàn),鄺登亭死于北洋軍兵痞槍下。鄺家大小姐鄺杏雨與對門的知識青年王成義相愛,王去上海參加革命,為了不讓杏雨傷心與她不辭而別,杏雨害了相思,鄺二娘信奉媒妁之言,與媒婆周三嫂密謀把杏雨嫁入安家,杏雨與長得像豬的安公子圓房后,發(fā)現(xiàn)身邊人不是自己日夜相思的王成義,一氣之下逃回家,一病不起,無藥可治,香消玉殞。已經(jīng)是鄺家支柱的鄺杏生為了扭轉(zhuǎn)鹽運虧損,受王成義相邀,在茅臺投資燒房釀酒,一年后,兩人滿載燒酒從茅臺起錨下行,準備運到合江、瀘州大賺一筆,鹽船在落妹灘船毀人翻,杏生被下游苗族姑娘高美救起,按照苗族部落規(guī)矩,杏生娶了高美,并在苗寨滯留半年。因為杏生杳無音訊,鄺二娘賣掉了元厚、土城的鹽倉和赤水的鹽號。杏生大難不死回到赤水,雖然與妻子劉芙蓉和兩個女兒相聚,他卻高興不起來,他家經(jīng)營三代的鹽運毀在自己手里,高美也在分娩時離開了這個世界,杏生一病不起,撒手西去。鄺二娘為了挽救鄺家香火,先是過寄了鄺幺娘的外孫鄺振勛,因害怕財產(chǎn)全部落入鄺幺娘之手,又過寄了復興鄉(xiāng)下的同宗鄺振聲來繼承鄺杏生的遺產(chǎn),后來鄺二娘逼兒媳吃鴉片自殺。聽說紅軍要進赤水城,鄺二娘在床底下挖個坑,把積攢下來的全部家底一千多銀元藏進去,自己到河對岸的侄女鄺國英家躲藏去了,留下鄺二爺?shù)亩磕乱淌丶遥椂锘貋砗螅l(fā)現(xiàn)銀元不見了,一口咬定是穆姨作的案,逼得穆姨吞鴉片自殺。為了攀上權貴,穆姨包辦把孫女鄺振華許配給徐縣長馬面師爺侄子,振華不從,鄺二娘李代桃僵,把二孫女鄺振英嫁進徐家。鄺振華、鄺振勛、鄺振聲都離開了那個像枷鎖一樣的鹽商鄺家,毅然加入共產(chǎn)黨參加革命,作為鹽商的鄺氏家族隕落了,而作為紅色革命的鄺氏家族獲得了新生,盡管鄺氏家族的鐵牛、鄺鑌鐵、鄺幺妹、梁業(yè)廣為了革命事業(yè)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但段十爺、段碧孫、鄺振華、鄺振勛、鄺振聲、項懷玉沿著烈士選擇的道路,堅毅向前去迎接新的革命浪潮的到來。
《仁岸鹽商》以散文化筆法,娓娓敘述了鄺氏家族由盛而衰的跌宕起伏的命運,為了復興鄺氏家族,鄺登亭、鄺杏生父子的努力都失敗了,表面看是逃不過“富不過三代”“三世而斬”的魔咒和宿命,實則是在清末民初離亂的社會環(huán)境里,蘊藏著赤水河鹽運不可避免地走向衰亡的歷史命運。小說給了一個交代,鹽運最終被官僚資本家所把持,國民黨政府不顧國計民生,巧取豪奪,讓百姓過著“斗米斤鹽”的悲慘生活。
四
《仁岸鹽運》以鹽商鄺氏家族的興衰為主線,以辛亥革命后的革命形勢演進作為暗線,推動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把人物命運濃縮在辛亥革命到1935年紅軍四渡赤水的二十五年時間段里。這是一個特定的時代,各路勢力粉墨登場,有袍哥、兵痞、道士、地下黨、軍閥、商會、滿清遺老、縣官、媒婆、巫婆,赤水城儼然成為了利益的角斗場。先是四川軍閥來了,再是赤水的革命軍來了,后是國民黨貴州保安大隊來了,最后是貴州軍閥周西成、侯之擔駐軍赤水,每一次都要赤水商會“出血”,動不動就是一萬大洋起底,四大鹽號只得分擔,苦不堪言,地處政治和軍閥勢力漩渦中心,四大鹽號別無選擇,只為保一方百姓平安。在這樣動亂的社會背景下,所有鹽號鹽商都江河日下,搖搖欲墜。
小說塑造了眾多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鄺二娘刻薄、吝嗇、薄情、自私、陰險、勢利,她借著不分家的祖訓,一人把持鄺家財權,對鄺幺娘極盡欺凌,侄女國秀重病也不出錢醫(yī)治;丈夫和女兒杏雨去世,她沒有掉一滴眼淚;兒子杏生病逝,她密不發(fā)喪,算計著給杏生抱養(yǎng)兒子來繼承財產(chǎn),把財產(chǎn)留在鄺二爺這房;為了攀附權貴,她把孫女嫁入徐縣長家,把侄女國榮嫁給赤水城名醫(yī)做小老婆,她不給錢讓兒媳給兩個孫女添新衣裳;她背地壓價買入鄺幺娘女婿段家的田產(chǎn);她借故逼死劉芙蓉與穆姨,她眼里只有錢!錢!錢!項幫昆是鄺二娘家的內(nèi)侄兒,原來是一個普通船夫,他靠著圓滑世故和周西成套進乎,借著為周西成母親選陰地巴結,成功當上商會會長和鹽運稅官總管,左右逢源,但他出身低微,保持著良知。周西成道貌岸然,冠冕堂皇,表面看,開疆拓土,興利除弊,愛民如子,殺伐果斷,深謀遠慮,實則陰謀狡詐,為了增加稅收,他打擊匪盜保護鹽船,鼓勵百姓種植鴉片,為了達到主政貴州目的,千方百計積累實力和收攏民心。鄒華仙一身正氣,有勇有謀,深藏不露。馬面師爺徐縣長陰險狡詐,色厲內(nèi)荏。周三嫂勢利圓滑……在作家謝成筆下,小說中的人物性格都是根據(jù)角色自然生成的,毫無矯捏造作,但在讀者眼里,他們的形象栩栩如生,十分可愛,聯(lián)袂上演了一幅幅生動的世俗畫卷。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作家大量運用方言,讀來親切,比如:“不知幾時,杏生的媽也來到堂屋,一瓢把他爺倆的話舀了過去”,小說中類似的赤水方言很多,又生動又形象,方言對塑造人物性格個性特征非常有用,也是再現(xiàn)赤水世俗生活的一部分。
《仁岸鹽商》是一部歷史題材小說,小說中的每個人物都有真實的故事原型,鄺氏家族的原型是鹽商黃氏家族,鄒華仙的原型是原護國軍連長、在赤水城開旅館的商人鄒華軒,鄺幺妹的原型是革命烈士黃星元。小說中更多的人物則是直接用歷史人名,如梁業(yè)廣、周西成、毛光翔、王家烈、侯之擔、陳玉生、和紹孔等,在作家看來,沿用歷史人物名字更能展示歷史風貌,引人入勝。但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照顧歷史真實限制了寫作者的想象空間,容易讓寫作者在生活真實與藝術真實之間游離,我想,真要找出《仁岸鹽商》的不足的話,這個算是。
五
《仁岸鹽商》雖然再現(xiàn)的是赤水河鹽運的沒落,但它對鹽運線路、鹽船形制、鹽運制度、鹽運流程、灘流水情等進行了細節(jié)描寫,值得后人拿來研究鹽運文化。比如寫在張廣泗疏浚赤水河后,陜西人張淳來到赤水經(jīng)營鹽運生意,小說列舉了他的貢獻,“鹽從合江轉(zhuǎn)入赤水河,裝的是吃水五尺深的大牯牛船,每船裝鹽五萬斤,但只能拉到赤水東門碼頭,這是歷來就有的。赤水到猿猴就新造了中牯牛船,中牯牛形似大牯牛,尺寸小了許多,吃水四尺,裝載一半,二萬五千斤。猿猴到二郎造了小牯牛船,吃水兩尺半,裝載一萬五千斤。中小牯牛后駕是舵,船行下水時就要在船頭加一根長艄做前駕,以應付激流險灘,關鍵時撥正船頭。二郎到茅臺水更淺,灘更急,就利用當?shù)厝耸褂玫年P刀船。關刀船吃水可以淺至一尺多,裝載幾千斤,前后都用長艄控制船的方向,非常靈活。因為船艄的劃水尖向上翹起,像一把關羽的青龍偃月刀,故名關刀船。”再比如,鄺杏生與王成義結伴上茅臺村的所見所聞等都具有史料價值。
從文學作品研究歷史,歷來只能作為參考,但無論如何,從鹽運文化研究的角度,我們都要感謝謝成先生。習水有赤水河鹽運博物館,赤水有《仁岸鹽商》。
總之,《仁岸鹽商》不但填寫了貴州文學創(chuàng)作題材的空白,而且是一本集文學藝術性和鹽運文化研究價值的好書。
2024年7月27日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