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春的詩:胸懷廣闊
作者:賴廷階
一個詩人的胸懷決定了他作品的詩意有多濃厚、有多令人神往。讀了詩人季春的詩歌,就從作品里感受到了他詩歌的胸懷廣闊。
決定了詩歌的境界的,來自詩人的內心,只有內心視野廣博,才會有能力寫出有胸襟的作品。
看透歷史本質
詩人看透了歷史,看透了詩歌的環境,看透了詩歌的局面。穿透歷史而來,一個孤獨的真正詩人、作家,寧愿孤獨,也要走光明的創作。
在歷史、歲月的一個時刻來臨,人應該如何做?
人不應該只顧自己,也要想一想別人。《夏至孤獨客》一詩寫道:“我想穿一襲長衫/讓灰色對望窗外的灰色/在淺淺的雨聲里/讀一些可讀可不讀的書/然后努力的進入被人設計好的角色/認認真真的大哭一場//可是斜風無雨啊/一座千年沒有修善的單孔橋/在天空迷茫處一吹兩散/夏至的黃昏沒有明亮的挽歌/野草擦拭殘酒的悲傷//許多平平仄仄已隨城北的小河/消逝的片甲不留/就連回望的古渡也是空帆虛擬/何必追究/你在與不在我的左右//據說,長衫對折成八裁紙/就會寫出文字的鋒芒/但是,我不能這樣自私/后來的一行大雁/應該有完美的天空,或回歸或出發/那是他們的自由”一個詩人從歷史的語境里穿越而來,要捍衛自己的光明,就不會隨波逐流,就不會人云亦云。
真正獨立的詩人看到在時間的長河里,好的東西反而得不到尊重,這讓人感慨不已,其實,歷史就是現實的反應。
人的一生,其實,都是在時間的布局里面,在歷史的棋局里面。“我想穿一襲長衫/讓灰色對望窗外的灰色/在淺淺的雨聲里/讀一些可讀可不讀的書/然后努力的進入被人設計好的角色/認認真真的大哭一場”一個人的力量是很小的,人要認識到自己的局限、卑微,才能做更多的有價值的有意義的事情。
歷史具有滄桑,歷史不會解決任何事情,都是往事成空。“可是斜風無雨啊/一座千年沒有修善的單孔橋/在天空迷茫處一吹兩散/夏至的黃昏沒有明亮的挽歌/野草擦拭殘酒的悲傷”人在歷史里,只能與光同行,才是正確的努力。
人都會隨分飄散,那種故意做的場面,表演出來的誰在誰不在,不重要,重要的是解決本質的問題。“許多平平仄仄已隨城北的小河/消逝的片甲不留/就連回望的古渡也是空帆虛擬/何必追究/你在與不在我的左右”人具有獨立性,就不在乎與所謂的誰誰誰在一起。獨立,發光,與光同行,就是真正的人生。
不自私,給更多的人機會,這就是真正的大氣——“據說,長衫對折成八裁紙/就會寫出文字的鋒芒/但是,我不能這樣自私/后來的一行大雁/應該有完美的天空,或回歸或出發/那是他們的自由”人要積德,給別人機會,讓別人擁有天上的幸福。把福音傳給別人,讓別人能在天上飛翔。
一個真正有胸懷、大氣、氣魄的詩人,對歷史負責,對現實負責,對那些虛無縹緲的附和、吹捧、評論,就不必在意。獨立詩人具有獨立價值。一個大詩人不會不顧自己,更會培養一群后起之秀,讓他們擁有璀璨的天空。
把精神本質的福音傳播給更多的人。把福氣給別人,把進入崇高價值的機會給別人。經過洗禮,讓更多的人得到夢想的天堂,飛入天堂。
讓復活成為現實
人要把握最寶貴的生命,擁有關鍵的機遇,就要做好貯備、準備。
很多人的親人遇到疾病、事故,死了,希望復活、被拯救過來,繼續活著。人都希望永遠滴活著。人死了之后,都想復活,重新醒來。
在現實的生活里,在時光流逝之中,一日之晨多么寶貴。清晨的重要性,因為它具有生機勃勃。《清晨簡筆畫》一詩寫道:“這又是一個咬文嚼字的早晨啊/昨夜沒有狗叫和雞鳴/刷牙,洗臉,去衛生間平凡人的必修課//當五月走到盡頭應該學會遺忘/可是疲憊的馬蹄依然沾滿你的草香/這要感謝昨天小區的打草機//本以為,走出年少的草原/駐足的氈房,悠揚的篝火,醉人的酒歌/就會隨風而去//但是,思念是高雅的意境/高雅的比冰山還要冷漠/比濃霧封鎖的燈塔還要迷茫//如此,今天晚上我要狠狠心/早睡一分鐘/然后復活白日里漸漸消失的廢墟”這首詩最重要的是寫到了黎明、早晨的寶貴,因為每一天從黎明開始,就是戰勝漫漫長夜、戰勝黑暗,才能有真正的光明。光明一來,黑暗自動消失。
人要學會度過人生與歷史的長夜。“這又是一個咬文嚼字的早晨啊/昨夜沒有狗叫和雞鳴/刷牙,洗臉,去衛生間平凡人的必修課”人都要在生活的瑣碎事情里修煉自己。
歲月如梭,在時間的歷史流逝里,要有緊迫感,去做有價值的事情。“當五月走到盡頭應該學會遺忘/可是疲憊的馬蹄依然沾滿你的草香/這要感謝昨天小區的打草機”人會懷念消失了、不會再回來的、時間里的美好,但人更要思念天堂的永恒美好。人獲得永恒的美好,就是最有價值的生命。
人都是經過之后,才明白,其實,人可以獲得天上的啟示,就能少走彎路。“本以為,走出年少的草原/駐足的氈房,悠揚的篝火,醉人的酒歌/就會隨風而去”人的記憶在人生之中,會保留一些刻骨銘心的記憶作為記憶財富。但人要記得永恒之美。
真正的思念,是思念光明。一個人的獨立思考,因為具有超越性,就會有星星的明亮。“但是,思念是高雅的意境/高雅的比冰山還要冷漠/比濃霧封鎖的燈塔還要迷茫”人獲得崇高,就要脫離污穢與低級趣味。
所以,養成厚積薄發,養成穿越長夜的耐心,就為了日出的光明。“如此,今天晚上我要狠狠心/早睡一分鐘/然后復活白日里漸漸消失的廢墟”對自己狠一點,就是戰勝自己身上的人性弱點,戰勝自己的罪孽。
要得到真正的黎明,迎接黎明的晨星,就需要為在黑暗的盡頭復活,做好積極的準備。復活之前,需要在長夜里,沉入黑暗深處睡覺,這就像是死亡。懂得經歷死亡,就是得到了人生的洗禮,就能復活在黎明,光明滿血復活。
解開人性的糾結
如何解決人生的問題?罪孽、死亡都是人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只有請求超自然的力量來解決,來拯救人。
人的墮落、欲望、罪孽產生了人的一切問題,導致了肉身的死亡。死亡與罪孽就是人生最大的糾結。
解決問題,不再糾結,就是放下的智慧,就是釋放的智慧。
糾結就是出于矛盾狀態之中,放下糾結就是已經處理好了問題,能夠豁然開朗。《糾結》一詩寫道:“放棄一條鮮活的鯽魚/讓它重回熟悉的長河/這個舉動,不是我良心發現/只是覺得,今晚一定會/月黑風高//一個二百五垂釣愛好者/忍受空白的寂寞終于咬鉤上魚/是何等興奮/可是,恢復理智后我比魚還要悲傷//精美的食物擺在眼前/當你伸出欲望的手指占有的時候/看沒看見,你的左右鄰居/也在舉筷//空空蕩蕩的漁簍/在電瓶車左把手上垂頭喪氣/此時此刻,正是下班高峰/一個老者在十路口的東北角斜躺著//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個接一個從他身旁走過/大汽車,小汽車,一輛接著一輛/沒有鳴笛/我,也僅僅停留一秒//放棄一條鮮活的魚是對還是錯/我沒有想太多,也許平凡人的思維/是無法知道冰封的河面/有多么冷漠//我準備把釣魚的工具/明天消毀/關鍵是賣了,也不值幾個錢/給朋友?我已經沒有朋友了”這首詩講了一個故事,是人生的“釣魚”,在夜色里垂釣,把釣到的魚放掉,這就要考慮得與失的問題,這個事情很能說明為了晨光里的復活,就要做好很多準備,包括如何在黑夜里早一點“睡覺”。
生老病死才是人生最值得糾結的問題。雖然這首詩表達的糾結是關于放棄一條鮮活的鯽魚,但以小見大,實際上,是給別人活路。
當一個人給別人生路,給別人機會,好比放一條鯽魚活路,給與重新回到活水中的機會——“放棄一條鮮活的鯽魚/讓它重回熟悉的長河/這個舉動,不是我良心發現/只是覺得,今晚一定會/月黑風高”遇到事情,還能考慮良心、良知、人性、靈魂……這樣的人寥寥無幾、鳳毛麟角。
能夠控制別人,控制一條好不容易上鉤的魚一樣。“一個二百五垂釣愛好者/忍受空白的寂寞終于咬鉤上魚/是何等興奮/可是,恢復理智后我比魚還要悲傷”一個人好不容易獲得利益,要放棄,這是需要巨大的勇氣,但是不能害別人性命,哪怕一條小命只有一條鯽魚那么小。
人與人的關系,好比互相垂釣,互相把對方作為釣魚對象。“精美的食物擺在眼前/當你伸出欲望的手指占有的時候/看沒看見,你的左右鄰居/也在舉筷”人們僅僅只是為了食物、為了欲望而活著,沒有更多的人為了靈魂得到拯救而活著。
一個人釣魚,都想獲得勝利的感覺——“空空蕩蕩的漁簍/在電瓶車左把手上垂頭喪氣/此時此刻,正是下班高峰/一個老者在十路口的東北角斜躺著”道德敗退,導致老人碰瓷或者是老人倒地、沒有人扶起來。這就是冷漠的表達。
人們都希望目擊別人成為失敗者而不是垂釣的勝利者——“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個接一個從他身旁走過/大汽車,小汽車,一輛接著一輛/沒有鳴笛/我,也僅僅停留一秒”人們都追求利益,不會為了一個人追求善良而停留。善行不會引起冷漠群體的注意。
一個釣魚的人,想到了一條魚就是一個人的時候,有了憐憫,這是有了愛的表現——“放棄一條鮮活的魚是對還是錯/我沒有想太多,也許平凡人的思維/是無法知道冰封的河面/有多么冷漠”人海茫茫都是冷漠,都不希望別人過得好,看到別人遇到事情、遇到麻煩就幸災樂禍,這樣的人太多。
給別人讓路,把活路留給別人,不去計較那么多,這才是真正的思考。
不再去傷害一條魚,不再去傷害別人,這是覺醒了的人,這需要靈魂的洗禮之后才能做到這一點——“我準備把釣魚的工具/明天消毀/關鍵是賣了,也不值幾個錢/給朋友?我已經沒有朋友了”因為具有獨立人格的人,不隨波逐流,不愿意加入污穢,就形單影只。不——光明陪著這樣的人在一起。
當人給與其他人活路,就給了自己生路,這就是生死大事。
人在世上,互相給與活路,就能經歷靈魂洗禮,獲得重生得救,遠離地獄,進入天堂,戰勝了死亡,有了真正的活路。
仰望的重要性
仰望天上,是人活在地上的一種盼望姿勢。仰望天上,因為天上有超越人間的力量,那種力量是拯救靈魂的源頭。
為什么要把目光投向天上?因為只有天上能夠超越人間的問題、解決人間的問題。
把目光投到天上,因為在地上找不到答案,就要尋求天上的啟示,唯獨天上的啟示就能解決問題。
屈原的《天問》就是向天上提問,需要仰望,才能面對天上。
怎樣面對歷史上的大詩人屈原?很多人都緬懷,這是審視天地之間、人的歷史環境,有怎樣的環境,就會產生怎樣的詩人。真正的詩人都會用光明回答自己所處的歷史、環境。《午夜的節日》一詩寫道:“你的天空破碎的千瘡百孔/沒有云來/也沒有灰鴿的翅膀//一襲楚國的長衫融入古銅色的悲歌/在自我陶醉的虔誠里迷失/沉默的角樓努力地伸出欲望的手指//我不知道/還有多少顆沒有被拜訪過的星星/在哭泣和微笑中自圓其說//端午節的午夜/半醒半醉的汩羅江,恢復了/二千三百多年的憂慮/而我僅僅是岸邊麻木的留白”每一個具體的詩人都會有自己具體的歷史與生存環境,當屈原面對自己的環境,面對自己所處的歷史關鍵時刻,詩歌是一種回答。
屈原所面對的問題,是歷史的現實、本質問題。詩人提出問題,但如何解決?詩人就是提問。
設身處地地考慮當時屈原所處的環境。“你的天空破碎的千瘡百孔/沒有云來/也沒有灰鴿的翅膀”遇到惡劣環境,人就無力解決問題所在。
當時屈原所在的楚國實在是岌岌可危。“一襲楚國的長衫融入古銅色的悲歌/在自我陶醉的虔誠里迷失/沉默的角樓努力地伸出欲望的手指”當清醒的智者為了家國而憂國憂民的時候,欲望者還在沉湎于欲望。
一個具有超越時代才華的人,被拒絕,可想而知,那樣的痛苦是真正的痛苦。“我不知道/還有多少顆沒有被拜訪過的星星/在哭泣和微笑中自圓其說”努力,努力,追求崇高,仰望,問天,屈原追求的都是大的情懷。
屈原的家國情懷是愛國主義精神的經典范例。
無論什么時候,人有危機感,這是十分明智、清醒的表現。“端午節的午夜/半醒半醉的汩羅江,恢復了/二千三百多年的憂慮/而我僅僅是岸邊麻木的留白”獨立、清醒的詩人,才能真正理解屈原的痛苦,理解屈原的無力。
這首詩是寫屈原、端午題材的一首很突出的作品,有自己獨立的品格,看到了本質,寫出了歷史、國家、權力的命運與真相。
這首詩引導我們仰望,在天上找到生命高度的答案,這是真正的尋找。人要接受來自天上的甘霖活水澆灌。
人生是歷史的客人
一個人的人生總是在具體的歷史之中。如何在歷史中認識人生?
人生只是歷史、時光的客人而已。
怎樣認識人生與歷史?歷史上的風云、蕓蕓眾生都已經成空。碑文記錄了一些歷史的信息,如何讀懂碑文所言說的人生、歷史、家國、命運?《碑文》一詩寫道:“遠古的水聲停滯在碑文之上/許多繁文縟節/枯草沒有見證什么尊嚴//我總覺得駿馬的天堂/會是叱咤風云的刀槍劍戟/風過,卻是散落一地的杯盤狼藉//沒有什么戰鼓,在厚重的泥土中/重新嗚起/只是聽到普普通通的雞鳴五更//也只在有天亮,才發現/當初嘔心瀝血的鋒芒,沒有/工工整整的流芳千古//風蝕掉的文字/是不是墓主人,最最重要的/一段輝煌呢”就算一個人在歷史上有著所謂的輝煌,那樣怎樣?現在都成了空。當我們面對歷史上所謂的豐功偉績,要知道的人的去向——人死了,去哪里了?去天堂,才幸福歸宿;下地獄,那就很悲催。
歷史遠去,任何人的所謂成就、所謂豐功偉績都是一場空。“遠古的水聲停滯在碑文之上/許多繁文縟節/枯草沒有見證什么尊嚴//我總覺得駿馬的天堂/會是叱咤風云的刀槍劍戟/風過,卻是散落一地的杯盤狼藉”所謂豪情萬丈,瞬間都會成為煙云。
曾經歷史的戰場,現在成了和平的村莊。“沒有什么戰鼓,在厚重的泥土中/重新嗚起/只是聽到普普通通的雞鳴五更”平凡的生活中,得到光明,與光同行,這就是踏踏實實的日子、踏踏實實的人生。
也所謂追求流芳千古,其實,都不過自我感覺而已,歷史都會抹掉那些自作多情、自我標榜的夸夸其談。“也只在有天亮,才發現/當初嘔心瀝血的鋒芒,沒有/工工整整的流芳千古”墓碑上記錄就算再怎么怎么樣,都成空,如煙。
當然,只要是為了拯救生命,讓人得到洗禮,也需要傳揚、作見證。“風蝕掉的文字/是不是墓主人,最最重要的/一段輝煌呢”為愛做見證,為讓更多的人得到福音、得到今生幸福、永遠幸福,這樣的努力,是被后世人記得。
這首詩提醒活著的人,人生應該怎樣度過,才有價值。既然人在歲月里,在歷史里面,都是隨著時間的飄散而飄散,那么,人就應該追求超越時間的生命,追求在愛里、在光明里的永遠幸福。
人要追求永恒生命只有愛是永恒的,人要進入在愛里的生命,就要經歷洗禮,讓靈魂在洗禮之后,進入愛的永恒,這樣,人生就不會是一場空。
審視人性的復雜
詩歌要審視人性的復雜,詩歌處理人性的復雜到位,就有深刻的詩意。
人性的復雜,體現在一顆心的規則多變。經典的話語說:人心比萬物都詭詐,誰能視透?
追求孝,本身沒有錯。人總是喜歡、熱愛做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因為歷朝歷代,蕓蕓眾生,在孝這一方面都做得不好,所以,才會特別強調孝的重要性。越強調,越說明普遍做得不好。
詩人對“孝”進行了審視。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過。同樣,未經審視的歷史,就值得懷疑。《二十四孝圖》一詩寫道:“一只白鳥/飛過銹跡斑斑的二十四孝圖//清晰的不能再清晰/有一跡五彩斑斕的鳥屎正在風干//二千五百年了/不急不躁的翻閱虛擬的良知//冬天的魚,因為/感應了赤裸男人的體溫躍出了冰面//為了省下一份糧食救母/要深埋出生不久的兒子//一切中的一切/有名有姓的插畫在午后陰云下零亂//可惜了當初的白紙/可惜了文字誕生的初衷//但愿我明天出門的時候,別遇見/二十四條破敗不堪的鐵鏈掛在初夏的白楊樹上”詩人對為了孝而孝,提出了懷疑,形式主義的孝、往往就會變成一種表演,就會名不副實,就會產生其他悲劇,這是刻意為了孝而做出來的其他殘酷事情。
人性復雜,人性里面有很多邪惡的內容,人性有墮落、罪孽,為了得到一方面的所謂名譽,就會瘋狂做其他邪惡的事情。孝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但不能扭曲曲做。
用純潔的心靈與眼光來看歷史上的二十四孝——“一只白鳥/飛過銹跡斑斑的二十四孝圖”審視一個重大主題“孝”,是需要智慧、素質的。
具體來說,二十四孝的圖案雕刻在石頭上,讓人們孝順是應該的。“清晰的不能再清晰/有一跡五彩斑斕的鳥屎正在風干”應該如何看到孝順?孝順是用心做成的,是美德,隨時良知,是做人的基本。
真正的孝順需要傳承,需要傳揚——“二千五百年了/不急不躁的翻閱虛擬的良知”其實,人的道德水準與整個時代有關,真誠的孝順才是真正的孝順。
真正的孝順不是表演,而是出自人應該做的基本事情——“冬天的魚,因為/感應了赤裸男人的體溫躍出了冰面”“為了省下一份糧食救母/要深埋出生不久的兒子”“一切中的一切/有名有姓的插畫在午后陰云下零亂”“可惜了當初的白紙/可惜了文字誕生的初衷”真誠的孝順是不需要用來吹噓的。從心底里流出來的甘泉,才有真正的灌溉價值。
我們需要健康的時代,需要健康的孝順,需要真誠的社會整體道德崇高,才能形成自然的孝順社會風氣。
希望孝順在今天成為一種自覺的行為。“但愿我明天出門的時候,別遇見/二十四條破敗不堪的鐵鏈掛在初夏的白楊樹上”真正的孝順需要一個真正的時代:有生命尊嚴的時代,孝順就是天然的美事。
這首詩具有深刻的思考,提出了對歷史的疑問,作用與人性,對糾正人性的黑暗,具有警示作用。
現在雞湯類的所謂詩歌就不具備詩歌的深度。
這首詩很有思想深度,有深度的詩歌來自有深度的詩人。
結語
《遠古的水聲停滯在碑文之上》是詩人季春的組詩,這組作品讀過之后,有深刻印象。
在記憶里留有深刻記憶,只有有功底的作品才能給讀者做到這一點。
季春的詩歌創作形成了自己獨特、與眾不同的魅力,他的詩歌有著深度、有著審視看透的能力:看透歷史、看透歷史中的蕓蕓眾生、看透人應該如何在時間里活著。
《遠古的水聲停滯在碑文之上》這樣的作品有自己的品質,引導讀者,打開視野,如根深入深處,讓人心得到詩歌的灌溉、洗禮。
詩人的胸懷帶來了所寫作品的風景:胸懷博大,詩歌就具有氣象。
附錄
《遠古的水聲停滯在碑文之上》(組詩)
季春
《夏至孤獨客》
我想穿一襲長衫
讓灰色對望窗外的灰色
在淺淺的雨聲里
讀一些可讀可不讀的書
然后努力的進入被人設計好的角色
認認真真的大哭一場
可是斜風無雨啊
一座千年沒有修善的單孔橋
在天空迷茫處一吹兩散
夏至的黃昏沒有明亮的挽歌
野草擦拭殘酒的悲傷
許多平平仄仄已隨城北的小河
消逝的片甲不留
就連回望的古渡也是空帆虛擬
何必追究
你在與不在我的左右
據說,長衫對折成八裁紙
就會寫出文字的鋒芒
但是,我不能這樣自私
后來的一行大雁
應該有完美的天空,或回歸或出發
那是他們的自由
《清晨簡筆畫》
這又是一個咬文嚼字的早晨啊
昨夜沒有狗叫和雞鳴
刷牙,洗臉,去衛生間平凡人的必修課
當五月走到盡頭應該學會遺忘
可是疲憊的馬蹄依然沾滿你的草香
這要感謝昨天小區的打草機
本以為,走出年少的草原
駐足的氈房,悠揚的篝火,醉人的酒歌
就會隨風而去
但是,思念是高雅的意境
高雅的比冰山還要冷漠
比濃霧封鎖的燈塔還要迷茫
如此,今天晚上我要狠狠心
早睡一分鐘
然后復活白日里漸漸消失的廢墟
《糾結》
放棄一條鮮活的鯽魚
讓它重回熟悉的長河
這個舉動,不是我良心發現
只是覺得,今晚一定會
月黑風高
一個二百五垂釣愛好者
忍受空白的寂寞終于咬鉤上魚
是何等興奮
可是,恢復理智后我比魚還要悲傷
精美的食物擺在眼前
當你伸出欲望的手指占有的時候
看沒看見,你的左右鄰居
也在舉筷
空空蕩蕩的漁簍
在電瓶車左把手上垂頭喪氣
此時此刻,正是下班高峰
一個老者在十路口的東北角斜躺著
男男女女,老老少少
一個接一個從他身旁走過
大汽車,小汽車,一輛接著一輛
沒有鳴笛
我,也僅僅停留一秒
放棄一條鮮活的魚是對還是錯
我沒有想太多,也許平凡人的思維
是無法知道冰封的河面
有多么冷漠
我準備把釣魚的工具
明天消毀
關鍵是賣了,也不值幾個錢
給朋友?我已經沒有朋友了
《午夜的節日》
你的天空破碎的千瘡百孔
沒有云來
也沒有灰鴿的翅膀
一襲楚國的長衫融入古銅色的悲歌
在自我陶醉的虔誠里迷失
沉默的角樓努力地伸出欲望的手指
我不知道
還有多少顆沒有被拜訪過的星星
在哭泣和微笑中自圓其說
端午節的午夜
半醒半醉的汩羅江,恢復了
二千三百多年的憂慮
而我僅僅是岸邊麻木的留白
《碑文》
遠古的水聲停滯在碑文之上
許多繁文縟節
枯草沒有見證什么尊嚴
我總覺得駿馬的天堂
會是叱咤風云的刀槍劍戟
風過,卻是散落一地的杯盤狼藉
沒有什么戰鼓,在厚重的泥土中
重新嗚起
只是聽到普普通通的雞鳴五更
也只在有天亮,才發現
當初嘔心瀝血的鋒芒,沒有
工工整整的流芳千古
風蝕掉的文字
是不是墓主人,最最重要的
一段輝煌呢
《二十四孝圖》
一只白鳥
飛過銹跡斑斑的二十四孝圖
清晰的不能再清晰
有一跡五彩斑斕的鳥屎正在風干
二千五百年了
不急不躁的翻閱虛擬的良知
冬天的魚,因為
感應了赤裸男人的體溫躍出了冰面
為了省下一份糧食救母
要深埋出生不久的兒子
一切中的一切
有名有姓的插畫在午后陰云下零亂
可惜了當初的白紙
可惜了文字誕生的初衷
但愿我明天出門的時候,別遇見
二十四條破敗不堪的鐵鏈掛在初夏的白楊樹上
作者簡介:馬紀春,筆名,季春,錫伯族,遼寧沈陽人,當代作家,詩人,北方詩歌詩社創始人,《北方詩歌》雜志社,社長兼主編,《拉塔湖文學》雜志主編,微刊《北方經典詩歌》《拉塔湖文學》主編,《國家詩人地理,遼寧地理》主編,遼寧省作家協會會員,有作品見刊《詩潮》《詩林》《海燕》《鴨綠江》《校園文學》《中國詩界》《延河》等各級媒體。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