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先烈
——淺析趙瓊詩作《先烈》
作者:史映紅
看到軍旅詩人趙瓊詩作《先烈》,不少人應該與我一樣想起許多:想起先烈們堅毅果敢、篤定犀利的目光;想起他們氣吞山河、感天動地的事跡;想起他們剛毅決絕、沉著從容的最后一次轉身;還想起他們振聾發聵、撕云裂帛的話語:革命先驅李大釗說:“沖決歷史之桎梏,滌蕩歷史之積污”;革命先烈鄧中夏說:“人只有一生一死,要生得有意義,死得有價值”;革命先烈方志敏說:“我們是共產黨員,為革命而死,固無所怨,更無所懼”;革命先烈陳延年說:“革命者只有站著死,絕不下跪”;革命先烈蕭楚女說:“人生應該如蠟燭一樣,從頂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戰斗英雄黃繼光說:“男兒有決心在戰斗中為人民服務,不立功不下戰場”;“??招l士”王偉說:“81192收到,我已無法返航,你們繼續前進”。
也想起毛澤東主席在人民英雄紀念碑上親自創作、周恩來總理親自撰寫的碑文:“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斗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還想起著名作家魏巍在名篇《誰是最可愛的人》里幾句話:“親愛的朋友們,當你坐上早晨第一列電車走向工廠的時候,當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時候,當你喝完一杯豆漿,提著書包走向學校的時候,當你安安靜靜坐到辦公桌前計劃這一天工作的時候,當你向孩子嘴里塞著蘋果的時候,當你和愛人一起散步的時候,朋友,你是否意識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你也許很驚訝地看我:“這是很平常的呀”!是的,幸福的時光,甜蜜的日子,靜好的和諧,我想任何人不得不承認:這都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
一起品析第一節:“只是一門心思,要/過那道坎,翻那座山/明知,那是一片巖/自己,只是一滴水/卻堅信,身后/有無數與自己一樣的/水滴”,眾所周知,把中國歷史退回到一百多年前,封建王朝已經日落西山,負隅頑抗,垂死掙扎,困獸猶斗;各路軍閥連年混戰,龍爭虎斗,群雄逐鹿,永無寧日;西方列強耀武揚威,橫行霸道,趁火打劫,肆無忌憚。整個中國大地黎庶涂炭,赤地千里,民不聊生,暗無天日。這個時候,就出現了一丁點螢火蟲般的光亮,閃閃爍爍,明明滅滅,在暗夜里游走、尋覓,燈光飄搖,渴望照亮更廣闊的空間,進而想把整個中國照亮。也在這個時候,就出現了“一滴水”,它晶瑩剔透,又孤獨無依,但它要“過那道坎,翻那座山”,它要用愚公移山的精神,精衛填海的斗志,女媧補天的努力,方向明確,執拗前行,它“堅信,身后/有無數與自己一樣的/水滴”。魯迅先生在《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文里說:“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這些在黑暗里舉燈前行的人,這些孤單的、像“是一滴水”的人,就是“拼命硬干的人”,是“為民請命的人”,也是“舍身求法的人”,自然“是中國的脊梁”;這一節詩人比喻恰當而形象,喻指妥帖而適宜。
第二節:“明知道,腥風以及血雨/不可規避/還是做了一雙翅膀/去撥,蔽日的/烏云”,是的,很多時候,我們把一些天差地別的較量,稱作“飛蛾撲火”;把一些判若天淵的碰撞,稱作“以卵擊石”;把一些霄壤之別的戰斗,稱作“自不量力”。即便如此,總有一些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明知道,腥風以及血雨/不可規避”,還是癡心不改,踽踽獨行,勇毅向前。這些我們通常稱為先輩,后來大多稱作“先烈”的人,把逆行當作自己的生活,把斗爭當作人生的常態;把革命當作一生的追求,他們是一個群體之雕像,一個團隊之縮影,他們從不氣餒,永不妥協,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篤定向前;命運殘酷,他們報之以笑;生活嚴苛,他們報之以歌。
詩作尾聲,“是一粒塵土的覺悟/成就了一座江山的/屹立”,1930年,毛澤東主席曾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的,“繩鋸木斷,滴水穿石”“生如逆旅,一葦以航”“心之所向,素履以往”;正因為有那些舉燭奔跑的人,有那些暗夜敲鐘的人,因為他們有著“一粒塵土的覺悟”,最終“成就了一座江山的/屹立”;詩人十分注重對精神的關照,字里行間流露著追憶、恩義、敬慕和仰望,正如著名詩人峭巖所說:“趙瓊的軍旅詩已抵達一番新天地,他的詩嚴謹與力度共存、形象與意境共存、語言與詩意共存、總是呈現出于凈、利落、爽朗、鐵血,又富有哲理的詩意氣象”。
這首詩趙瓊追古思今,撫今悼昔,有著讓人欽佩的社會承載力和包容量,氣魄宏闊,情感飽滿,視角獨特,喻指確切,讓人意猶未盡。
先烈
作者:趙瓊
只是一門心思,要
過那道坎,翻那座山
明知,那是一片巖
自己,只是一滴水
卻堅信,身后
有無數與自己一樣的
水滴
明知道,腥風以及血雨
不可規避
還是做了一雙翅膀
去撥,蔽日的
烏云
是一粒塵土的覺悟
成就了一座江山的
屹立
是一群,長在江山崖頭的人
在初春這個日子里
挺身而出
把“先烈”這個詞匯
認作,自己的
名字……
作者簡介:
趙瓊,1966年生于晉南,空軍某部干部。著有詩集5部,其中《有一條河是向東流的》《走在春天的家門口》分別獲詩刊社“優秀詩集獎”(2001年)、第七屆空軍“藍天文藝創作獎”(2014年)。詩作散見《中國藝術報》《文藝報》《詩刊》《解放軍文藝》等,曾獲第二屆“科學精神與中國精神”詩歌大賽一等獎、第四屆國風文學獎、第九屆長征文藝獎等。
史映紅:男,70后,甘肅省莊浪縣人,筆名桑雪,藏族名崗日羅布;在西藏部隊服役21年;曾在《文藝報》《詩刊》《解放軍報》《青年文學》等發表各類作品1000余篇;出版詩集《西藏,西藏》等4部,傳記文學《吉鴻昌:恨不抗日死》等,評論集正在出版中;曾就讀魯迅文學院第19屆高研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
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