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巖畫,先輩心跡
——淺析趙文慧詩作《阿里巖畫》
作者:史映紅
我在西藏工作生活超過20年,故而,很多朋友常用羨慕的口吻說:“你在西藏那么久,應該角角落落都走遍了吧”?其實我有自己的單位,單位有單位的規定,不是說想去哪里就去哪里。就西藏而言,很多地方我并未去過,即便去過,也多是走馬觀花,匆匆而過。藏東門戶昌都我沒去過,一些景色奇絕之地,也是心向往之,比如著名的新石器遺址、曾出土大量石器陶器骨器的卡若遺址;比如鑲嵌在八宿縣的高山堰塞湖、美輪美奐的然烏湖;比如被譽為世界三大冰川之一、也是中國最大海洋性冰川的來古冰川;比如歷史悠久、原始手工、被列為國家非物質遺產的芒康鹽井鹽田等。
阿里,被譽為“世界屋脊”的屋脊,高原之上的高原,雖然內心向往,但也未曾涉足。“無阿里,不西藏”,高聳的阿里,遙遠的阿里,景點眾多,奇異獨特,比如傳說美艷、神秘莫測、觸達云端的岡若波齊;比如雪峰連綿、清透遼遠、碧波萬頃的瑪旁雍措及拉昂措;比如屹立山巔,遺址遍山,壯觀恢弘的古格王朝遺址;還有被譽為“高原奇觀,地球秘境,億萬年前的海底世界”札達土林等,常常回到我的夢鄉。
有人問探險者,為什么要登山?探險者回答:“因為山就在那里”。如果有人問我,為什么向往阿里?我會說:因為阿里就在那里,就在我心里。
一起品析趙文慧的詩《阿里巖畫》第一節:“是誰把心里話告訴了石頭/從指尖傳到心尖/穿過時空隧道說給你我聽”,一種歲月的滄桑感,一種歷史的厚重感,一種時空的匆促感撲面而來;連綿的群峰在,群峰之上的崖壁在,崖壁之上的石頭在,石頭之上的巖畫在,一筆一劃,一撇一捺,但那些“把心里話告訴了石頭”的身影呢?聚精會神,心無旁騖,橫平豎直,精描細刻,那些把靈感“從指尖傳到心尖”的畫師呢?
“語言在冰冷的石頭上若隱若現/太陽,月亮,動物,放牧……/還有一段故事從古老走來/多少朝朝暮暮/一塊巖石造就了一個家園/石頭長出一段祈愿,在風雪里/把六字真言誦讀了一遍又一遍”,我無緣見到阿里巖畫,但又很多次在西藏其它地方看到巖畫,懸崖峭壁或險峻陡坡處,峰回路轉處等,巖畫除了“太陽,月亮,動物,放牧”,還有天梯、佛像、六字真言、狩獵、祭祀等畫面;線條均勻,刀痕流暢,深淺適中,栩栩如生;多少人聲鼎沸、其樂融融的歡聚,多少依依惜別、難分難離的告別;多少分工明確、協同作戰的狩獵;多少肅穆莊重、場面隆重的祭祀;多少由衷的期許、美好的祈愿,濃縮于巖畫,都“在風雪里”,讓風讓雪讓雨讓電“誦讀了一遍又一遍”,吟誦了上百年、上千年。
“那抑揚頓挫的聲音仿佛就在耳畔/又仿佛回到了海水長大的年代/每一個線條緊緊攀附在巖石上/各自有各自的指向”,眾所周知,一個曾生活在地球之巔的民族,高寒缺氧,崖險谷深,風雪肆虐,冰霜如劍;在這里他們創造了人類生存的奇跡,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留下無數可歌可泣的傳說,留下諸多悲喜交集的故事。無容置疑,先輩飽受了高處的艱辛,極限的挑戰,自然的洗禮。特殊的地域環境,特殊的生活方式,造就了他們高貴的靈魂和高潔的氣質:不畏艱險,勇往直前,敬天憫人,求真向善。
大大小小的巖畫,粗細有致的線條,或繁或簡的勾勒,是先輩的事跡,是先輩的心聲,是先輩的理想,更是先輩的祈愿,在風中擲地有聲、“抑揚頓挫”;在耳畔呼呼作響,管瑟和鳴;“每一個線條緊緊攀附在巖石上”,攀附在高聳入云的阿里,攀附在一個民族的身上,像太陽一樣。
“人們走近它/試圖從每一個痕跡讀懂它的內心/深不可測的語言啊/比馬里亞納海溝還要深”,四季的更迭,時光的流逝,日月的交替,有時候在告別,有時候在重逢。即便有些圖案“深不可測”,即便有些符號“比馬里亞納海溝還要深”,但我們深信,先輩們一直期盼政通人和,惠風和暢,幸福安康;一直期許風調雨順,水草豐盛,六畜興旺。宋代名家嚴羽在《滄浪詩話》里言:“詩者,吟詠情性也。盛唐諸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通過趙文慧的詩,能感受到詩人對這片土地曾經生活的先輩的仰望,對他們創造出獨特文化的敬重,對先輩適應自然,改變命運,堅韌不拔和不屈不撓精神的謳歌。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主席高度重視文物保護工作,多次指示:“要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還指出:“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是的,高聳的西藏,神秘的阿里,撲朔迷離的古格王朝,莫衷一是的象雄古國,期待著人們去了解去探索去研究;阿里巖畫,這些“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就是最直接最有力的證據,愿我們保護好利用好。
阿里巖畫
作者:趙文慧
是誰把心里話告訴了石頭
從指尖傳到心尖
穿過時空隧道說給你我聽
語言在冰冷的石頭上若隱若現
太陽,月亮,動物,放牧……
還有一段故事從古老走來
多少朝朝暮暮
一塊巖石造就了一個家園
石頭長出一段祈愿 在風雪里
把六字真言誦讀了一遍又一遍
那抑揚頓挫的聲音仿佛就在耳畔
又仿佛回到了海水長大的年代
每一個線條緊緊攀附在巖石上
各自有各自的指向
人們走近它
試圖從每一個痕跡讀懂它的內心
深不可測的語言啊
比馬里亞納海溝還要深
那是時光打磨過的歲月
那是時代追尋過的足跡
那是目光凝聚過的生活
每一個人都能讀出自己的心聲
慢慢的,慢慢的一塊塊沉默的石頭
在新的時代唱出了嘹亮的歌聲
作者簡介:
趙文慧:女,青海共和縣人。現就職于阿里地委宣傳部。系阿里地區區歌《故鄉阿里》,革吉縣縣歌《美麗的革吉》,歌曲《相約阿里》的詞作者。愛好文學,詩歌、散文作品散見于人民日報數字傳播平臺,《西藏文學》《西藏日報》等刊物。
史映紅:男,70后,甘肅省莊浪縣人,筆名桑雪,藏族名崗日羅布;在西藏部隊服役21年;曾在《文藝報》《詩刊》《解放軍報》《青年文學》等發表各類作品1000余篇;出版詩集《西藏,西藏》等4部,傳記文學《吉鴻昌:恨不抗日死》等,評論集正在出版中;曾就讀魯迅文學院第19屆高研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
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