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之行與思
——閆生華散文《尋找太陽——西藏仰望》讀后
作者:常耀宗
太陽本在天上,何故尋找?西藏就是西藏,為什么仰望?好久以來,閆生華先生的大散文《尋找太陽——西藏仰望》似乎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召喚著我……
歌德說過:“優秀的藝術作品,無論你怎樣去探測它,都是探不到底的。”究實際,《尋找太陽——西藏仰望》的世界如一座神秘深奧的迷宮,讓人感到“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不妨說,這才是真正的藝術魅力!著者真誠地把自己艱難的思考遞交給了讀者,讀者在拜讀過程中接受了這種艱難,于是著者與受眾一起投入到了一個長久的思考的氣氛當中……
對西藏的頓悟,初始為一段思緒,感慨于某種情結。之后,將其轉變為思想行為訴求——遂有了《尋找太陽——西藏仰望》一文。
有景點就有旅游,有思維就有軌跡。西藏之行是一次尋根,是一次自省;西藏之行是一次行動,又是一種境界。拜讀中發現,西藏之行的內涵已在行進中悄然豐富并升華。西藏之行已成為一種文化之旅。西藏之行是陽光下的沉思,是情感的凝固和精神的超拔。
心有西藏,近在咫尺,于形而下,它存在于著者筆下;心無西藏,遠在天涯,于形而上,冥冥之中又隱現于靈魂和精神之氐。仰承于文章之博大之精深,因為文章的釋說已非同尋常。《尋找太陽——西藏仰望》已不拘泥于行為上的尋根拜祖和思想上的情感釋放,它就佛教源流追蹤西藏,從哲學角度思辯西藏,以文化層面詮釋西藏,賦予西藏乃更深更新的內涵,更高更遠的境界。揭開歷史,展現時代,西藏飽含了豐厚的文化底蘊,演繹了蕩氣回腸的文化大戲。閆先生在文中“多鏡頭”、“多角度”、“多層次”、“多襯染”的手法運用,洵為神乎技矣!
“尺幅之內,千里之外”,《尋找太陽——西藏仰望》探求的是西藏的宗教、哲學、習俗,彰顯的是文化的力量;探求的是西藏的現狀、未來,彰顯的是深層妙諦。例如,先生在文中明確指出:“……西藏的發展既要避免原始積累階級的野蠻,更要克服工業時代的無序,堅定地走自己的生態加文化之路……”。“……在和而不同的大文化背景下,應尊重文化多元,很好地保持藏文化仰于世俗之外的特質和特立獨行高撥超逸的個性……”從中可見,堅守品格,走好文化之路是著者對西藏前景的建言和告語。
拜讀《尋找太陽——西藏仰望》,難以釋懷。筆者有幸跟隨著者“免費”尋覓西藏,探尋文化,得到精神的感召,心靈的洗禮。就讓我們共同守望和珍藏那具有文化意味的人生背景地——西藏,它似是歷史的記憶、靈動的精神,又如文化的脈搏、生命的火花,牽引著我們漫步于西藏,徜徉于歷史與現代之間,采擷文化與情感的碎屑,心中構筑起一道特有的藏文化景觀。
太陽就在西藏的頭頂,太陽給了著者一束靈感之光,循著這光,尋找太陽,尋找光明,尋找人類最初的火,尋找旺盛的生命力,但尋找不是為了續一支香火,而是通過尋找中的發現,讓人了解我們這個民族在融合過程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刻內涵。光芒穿越千年,永恒的是文化。著者的目光相對清晰。而正是這種清晰,才使西藏顯現為西藏——著者行與思中的西藏。
[作者簡介]常耀宗,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內蒙古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察右前旗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