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特殊視角描述了一個大時代
——評《千帆過盡一書生——郭琦口述史》
作者:鐘海波
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史學家、教育家郭琦(1917年7月—1990年9月9日)是四川樂山人,青年時期曾就讀于成都師范學校和四川大學中文系,后又在抗大、魯藝、澤東青年干部學校和中央研究院、綏德師范等學校學習工作。在四川大學工作時,曾與著名學者朱光潛有交集。解放后,在西北局宣傳部任職,也曾先后主政陜西師范大學(1957年—1966年)和西北大學(1978年至1982年),大學工作總計達二十八年。郭琦校長的嘉言懿行有口皆碑,芳名遠播,他深受兩校師生的愛戴和尊敬。在去世前一年,即1989年,他留下了一千兩百七十分鐘的口述史錄音,最近由其孫郭彤彤整理成書:《千帆過盡一書生——郭琦口述史》。該書分上下兩編,上編《瑣記》回顧了他的童年和革命歷程,下編《大學》回顧和反思了他在大學工作的經歷。如題記中所言:在家國存亡之際,他以書為燈,追尋真理的路徑。在天翻地覆之時,他以德育人,播撒燎原之星火。大河東去,千帆過盡。一位中國知識分子的書生本色,印證了一個時代的赤子之心,該口述史表現了一位馬克思主義學者、教育家的心路歷程和精神境界,從一個中國教育的特殊視角展示了一個風云激蕩的大時代壯麗圖景。該書主要特點如下。
1、具有重要史料價值。《千帆過盡一書生——郭琦口述史》記錄了郭琦豐富的人生經歷,既有對他年青時所遇、所識、所交教育界諸多師友同儕及走上革命道路之后戰友、同志們的深情追憶,亦旁涉其家族數代淵脈、個人所受教育之背景、三十年代從事抗日救亡活動、繼而投入20世紀偉大的共產主義浪潮之中的心路記述;還有他從事小學、中等師范并教育行政單位工作經歷的回憶。有的地方敘述得十分具體細致,比如他說:我在陜北一共生活了十年,將近五年的時間都在上學,抗大、魯藝、毛澤東青年干部學校;在綏德師范教了三年多的書;在西北局機關工作也是大致上有三年,然后就進了城。語言或嚴肅、或幽默,在其張弛有度、妙趣橫生的敘述中,他描畫出了一幅幅從1920年代中期到1980年代中期,半個世紀中國教育領域的別樣畫卷,呈現出了郭琦在半個多世紀波譎云詭的中國教育大轉型、大變革時期,對以教育報國理想的追求與堅守,該口述史具有鮮明的時代印跡。
書中人與事物眾多令人目不暇接。郭琦口述史涉及許多歷史性人物,不少事重要歷史人物,如毛澤東,周恩來,葉劍英,張聞天,陳云,胡喬木,黃華,王實味,丁玲,魯藝的呂驥,冼星海,唐榮枚,鄭律成,徐以新,四川大學的朱光潛,蕭滌非,吳大猷,書法家舒同,其中也敘述了他與閻景翰切磋《師說》,保護寫了《為錢正名》的張維迎,支持《希望》雜志的歷史。
書中記載了王明:在我們大多數澤東青年干部學校的學生心里,當時最讓我們佩服得五體投地的是王明——王明不得了呀!不得了到啥地步?年輕人,從大后方來的青年知識分子,聽王明的報告,激動到喊王明萬歲,就像后來喊毛主席萬歲。我聽說魯藝的學生,為聽王明在女子大學的報告,步行幾十里,聽完報告回去,天都要亮了。1940年5月3日,澤東青年干部學校開學典禮,王明到會講話。他講啥呢?講《學習毛澤東》。《學習毛澤東》這個講話,著名得很,有過延安經歷的我們這一代人,沒有人不知道王明這個講話。
他出口成章,他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運用的嫻熟令人神往,是天才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我們這些年輕人認為王明是活馬列主義。這些回憶資料完全改變我們對王明的印象。
郭琦口述史記錄了豐富的歷史生活,特別關于延安文藝界的活動、整風運動及關于陜西師大、西北大學學校生活的資料都十分重要,書中還有大量珍貴的歷史照片。該口述史從個人視角敘述歷史,有豐富的細節,很真實,這是研究中國教育歷史的第一手材料。
2、展示了優秀教育領導者形象。郭琦校長是一位好領導。他有全局眼光,有戰略眼光,他十分重視科研。他說,要把師大辦成一流名校,就要力爭在全國有發言權。他初來師大時,師大的科研,實際上只有幾個人出東西,聶樹人、鄭哲民、王廷正、劉胤漢、史念海、霍松林,中年以高海夫為代表,馬家駿、劉學林,還有孫達人、何清谷、牛致功。在他倡導下,師大的科學風氣濃厚起來,產出的成果越來越多,影響越來越大。他認為,學報是一個學校的窗口,是科研水平的展現,人們了解大學,首先第一步是通過學報來了解,最直接了解你這個學校的水平,所以他親自抓學報。他說:在師大的時候,我四十歲,精力也好,還有當時的科研成果也不多,所以,基本上老師們的科研成果我都看。像朱寶昌的翻譯我全部都看了,甚至江弘基搞的魯迅語錄我都全看了。1958年到1963年,我做《人文雜志》主編,雜志編輯部移設到師大,作為師大的學報,稿子我每期都認真地看,我認為學報必須抓,科研成果要通過學報爭取擴大到全國去,按今天的說法,是提高知名度。師大學報在他的支持下辦得有聲有色。
他慧眼識才。西大本科生楊樂生經常逃課,去圖書館自學。輔導員給他反映情況,他召來楊樂生了解情況,和他談話,書中寫道:談下來,我發現楊樂生這個同學呀,還真是跑到圖書館看了些書,是個有想法的學生。至于他逃課的事情,我也不回避,批評了。但對他逃課的批評是建立在了解了情況、理解的基礎上,所以呢,到最后我和他也沒有個什么對立。他覺得楊樂生有獨立見解,不是不愛學習的學生,一方面批評教育,另一方面也尊重他的個性,并沒有處分他,后來楊樂生發展得很好,證明是個人才。這件事體現了一個教育家寬宏的胸懷和對學生的理解,也是他注重調查研究的工作作風體現。他尊重人才,謙躬下士。口述史記錄了他向散文家閻景翰學習寫作,與江隆基有交往的故事。他說:我從內心里很傾佩江隆基的這個人的作風,居高位而不驕其下,處困境而不降其志,令我敬重。除了有共產黨人的優秀品質之外,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書生本色也給我樹立了一個榜樣。
他懂理論,有思想。他看了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之后,覺得托夫勒的說法不準。針對托夫勒的兩本暢銷書,他寫了一篇文章《新技術革命與社會科學》發在《社科評論》上。在《新技術革命與社會科學》一文中,他既肯定了托夫勒的一些看法;同時也批評了托夫勒認為馬克思主義不靈了的觀點,他在文章中提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要用科學的態度去對待它。他的觀點得到普遍認同。
3、富有文學性。這部口述史語言樸素,結構合理,邏輯性強。它是平等對話,是敘舊,是往事漫記,在平易的敘述中坦露出敘述者人格,有親切感。口述史中提及不少舊事,且是漫談式的瑣憶,有故事和細節,也不乏很深刻的理性分析,是一個人的心靈史。書中敘述了祖上四代顯赫于清末民國,從四川讀書到延安十年,再到西安至壽終,大到與領袖、小到與學生的交集,事無巨細,侃侃而談,尤其是有許多鮮為人知的幕后故事,它堪稱一部文化大散文。口述史的文字生動活潑,很有表現力,如《延安》一節中有這樣的敘述:
毛主席來抗大,騎個馬,帶個警衛員就來了。有時候毛主席看起來像無意間來早了,會和人說兩句閑話。有一次報告做完了,他被人圍著問這問那的,沒機會點紙煙,在兜里摸火柴,摸了半天沒摸著,剛好曾凌站得離毛主席不遠,就湊上去,掏出他的打火機,給毛主席把煙點上。毛主席說,你這個打火機好得很,讓我看看。曾凌把打火機給毛主席。毛主席接過來,第一下沒打著,曾凌就給毛主席示范了一下,毛主席打著火,說,好東西。逗曾凌,把打火機往口袋里裝,曾凌一把搶過來。毛主席就笑他,說你這個人小氣了。曾凌一下子不好意思了,把打火機遞給毛主席說,送給毛主席。毛主席說和你開個玩笑,君子不奪人之美。這段描寫很有趣味。
口述史是近年來頗受關注的史學研究方法,口述歷史涵蓋的范圍非常廣泛,它既是一種搜集史料的方法,又是口述史料文獻,也是歷史學的分支學科。從學科角度看,口述史作為歷史學研究的方法之一,逐漸被廣泛地使用,并在社會學、人類學、民族學等學科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本部口述史由郭琦口述,郭彤彤撰寫,王仲生點評,語言流暢豐富,內容珍貴,書中提供了大量口述史料和圖像史料,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和教育意義。口述史的整理也體現出整理者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扎實的學術功底,整理者功不可沒。
作者簡介:鐘海波,陜西人,文學博士,現為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中國現代文學。中國茅盾研究會理事、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評價專家、《大西北文學與文化》副主編。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