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滄浪吟》試論馬富琳詩詞的藝術風格
作者:李華
由中華詩詞出版社二零零八年出版的《滄浪吟》一書,選錄了馬富琳早期詩詞作品230首,其中律詩202首,詞28首。馬富琳詩詞視野廣闊,題材廣泛,用字精堪,語言宏博,情景交融,形象鮮明,意境深遠,既有豪放派的 陽剛之美, 也有婉約派的陰柔委婉。他的詩詞好比一壇百年陳釀的老酒, 細細品味 ,才感到香醇無比 ,回味無窮。本文從四個方面 試論馬富琳詩詞的 藝術風格:
一,筆 力豪健, 雄渾壯闊 ,極富 藝術感染力
馬富琳詩詞 基調高昂, 瀟灑自然, 波瀾壯闊, 氣勢磅礴, 他善于運用比喻的手法 宣染氣氛,達到語出驚人的藝術效果。 如七絕 《毛澤東故居感賦》一詩:
一度潛龍百代功, 書生意氣化梟雄。
驚天盜得劉邦膽 ,倚劍戕蛇唱大風。
詩人大膽比喻,精確用典,形象生動地 概括了毛澤東一生的偉大功績 ,作者把毛澤東比作 漢高祖劉邦 ,是真龍天子,一代梟雄 。他有劉邦斬蛇舉義旗,身經百戰,平定天下的豪邁氣概,也有劉邦大風歌 所表達的 維護天下統一,解救天下勞苦大眾的豪情壯志 。最終使他成為 名垂千古的一代偉人。作者下筆重千鈞,略略數語 就把毛澤東心系天下, 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的偉大胸懷和豪邁氣概,展現的 一覽無余。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詩人創作視野廣闊 ,胸懷全局。善于運用 敘事抒情的手法 寫重大的題材作品 ,如《沁園春 .紀念抗日戰爭勝利 60周年 》一詞上闋:
八載風煙 ,水怒云橫,國恨家仇,痛心焚淚迸,族憂共慮,駒嘶人嘯,敵愾同仇 。情系炎魂,心牽夏鼎,后繼前突挺鉞勾。殺敵去,任 青春喋血 ,尸骨成丘。
詩人以豪邁驕健的筆力縱橫馳騁,把如火如荼的八年抗戰,我軍民為國家興亡浴血疆場寫的雄壯慘烈,波瀾壯闊,令人震奮。“殺敵去,任青春喋血,尸骨成丘。”辭情慷慨,語言豪壯,不假雕飾,直抒胸臆,洋溢著愛國激情。本篇即事感懷,是一曲慷慨激昂,熱情洋溢贊頌我軍民同仇敵 愾,前赴后繼,不怕犧牲精神的愛國主義戰歌。
馬富琳詩詞還善于運用 擬人化的手法,以豪放的語言,豐富的想象,通過寫景 敘事 借以抒發詩人的 情感。如七律《千年古榕》一詩:
日月精髓浸潤久, 滄桑無盡是生平。
峨冠舉蓋千年壽,濃蔭茹心百丈棚。
眼證澄江參世事,心叨冷月頌天聲。
此生合共山河守,再向千年續碧青。
全詩把寫景,敘事,抒情融為一體,把大榕樹 飽受陽光雨露滋潤 ,一生歷盡滄桑 ,碩大的樹冠 履蓋著大地 ,壽命也有千年,他見證了人世間多少滄桑和磨難 ,也贊頌了多少功績和祥和 。雄渾壯闊的場景 給人以奮發向上, 不屈不饒的 藝術感染力。
二,形象鮮明, 意境深遠, 極具 藝術想象力
馬富琳詩詞 想象豐富大膽,意境博大開闊,構思巧妙,色彩鮮明。他善于運用形象化的語言和出人意表的比喻加以渲染形容,從而增強詩的藝術魅力和自然美感。如七律《 松花湖秋色》一詩:
氣爽天高署盡時,松花冷汛復遲遲。
紅楓晚照江生火, 候雁南飛唳化詩。
瀲滟湖光推淺浪,空蒙山色掩虹枝。
家鄉最是金秋好,廩滿倉盈笑語癡。
詩中“江生火”,“唳化詩” ,作者以 形象生動的大膽 比喻, 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使意境更加鮮明深遠, 超出人們的想象, 給人以無限的回味空間。“瀲滟湖光推淺浪, 空蒙山色掩虹枝” 。此情此景 不能不讓我們聯想起蘇試的 “水光 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詩句 ,作者巧妙地 融鑄了名人名句, 豐富了詩的內涵,使 意境 更加優美,令 讀者仿佛 看到了一副 景色 壯美的山水畫, 體現了作者藝術匠心。
在馬富琳的詩詞中,我們隨處可見 他善于用典,以豐富的想象力增強意境的鮮明性 和表現力 ,留給讀者聯想和回味的余地。如七律《月亮山》一詩:
月亮村前月亮山, 半邊皓月半邊圓。
開天鬼斧凌霄落, 造物神功透壁懸。
曾惜嫦娥緣羿老, 無聞玉兔逐時觀。
誰如陽朔甲天下, 借得蟾宮不必還。
詩人對月亮山 的美妙神奇的風光景物 ,進行了生動的描繪 和盡情的想象,筆調優美 ,辭采飄逸。陽朔月亮山的“月宮”洞內多鐘乳石,有的狀如嫦娥,有的狀如玉兔,還有一棵桂花樹,與廣寒宮的神話相吻合。而且不同的角度觀看 月洞,步移景換 ,月隨人變, 顯現 圓月, 半月,眉月的不同景象, 如此惟妙惟肖地宛如明月高懸,真是天公造化, 也是陽朔風景的一絕。因此詩的轉結句有“誰如陽朔甲天下,借得蟾宮不必還”之句。詩人的絕妙之處在于頸聯兩句恰為此句作好了鋪墊:“曾惜嫦娥緣羿老,無聞玉兔逐時觀。”曾經惋惜嫦娥因為后羿妻憚老奔月而去,卻不曾聽說月宮里的玉免想見就能見到。而這月亮山卻作到了,因為那里的月亮日夜懸掛在那里,想見就可以隨時見到。作者通過引用神話傳說 ,使全篇 虛實相映,妙趣橫生,充滿了浪漫主義的色彩,讀之使人心曠神怡, 激發起對祖國 大好河山的無限向往 和熱愛之情。
馬富琳詩詞總能抓住事物的關鍵點,一語起到畫龍點 睛的效果,增強詩詞的藝術表現力。 如 七律 《巴黎羅浮宮蒙娜麗莎畫像感賦》一詩:
攝魂天尤入畫屏,流年五百夢頻仍。
曾陪皇帝敲韜略,復伴偷兒省亞平。
火煉雖圓富賈愿,天崩未晦麗人晴。
神仙不解嫣然笑,一襲青衣伴史凝。
達芬奇創作的《 蒙娜麗莎》畫像 ,數百年來 一直被譽為 最名貴的肖像畫, 它的美學價值 在于它在文藝復興時期 ,充分體現了人文主義思想,表現了舊時代的巨大思想蘊含和藝術造旨的驚人深度。因而幾個世紀以來人們對它永恒的魅力懷有持續不減的熱情。作者正是抓住這一重大題材,前六句精確敘述了畫像數百年的經歷和遭遇,尾聯是全詩點晴之筆。“神仙不解嫣然笑 ,一襲青衣伴史凝。”長期以來人們 一直對蒙娜麗莎神秘微笑莫衷一是,不同的觀者不同的時間去看感受似乎不同,有時覺得她笑的舒暢溫柔:有時又顯的很嚴肅:有時象是略含哀傷:有時甚至顯出譏嘲和揶揄。作者以十分精確的語言,把蒙娜麗莎令人琢磨不透,一直爭論不休的神秘微笑 概括的淋漓盡致,使她的形象更加鮮明 ,意境更加深遠,使神秘的微笑更加神秘化。
三,構思奇巧,情景交融,極富藝術表現力
馬富琳詩詞立意新穎,寓情于景,情景相生,跌宕有致,啟承轉合層次分明,韻味深遠綿長,表 情達意真切感人,具有極強的 藝術表現力 ,令讀者動容。如七律漓江三題 《漁趣》一詩:
麗水清清淡淡風,魚鳧作業正頻仍。
筏頭燈舉渾如豆,艙內鱗翻幾似星。
條爾凌波欺海豹,怡然弄漿浴天風。
回程一曲漓江調,始悔無緣向此生。
詩人以多彩的畫筆 ,從不同角度,不同 側面,生動地描繪了 漁民 捕魚的情景,“清清的江水, 微微的晚風, 魚鷹頻頻入水, 艙內錦鱗翻滾,小舟在江面穿梭, 漁民唱著悠揚的民歌。”作者描寫細膩,將人和景融為一體,靜中有動,意境優美,富有神韻,展現了一幅有聲有色,景色迷人的漓江水墨畫。 鏡頭 隨著小船移動 而不斷轉換,給人一種 闊遠的動態 美, 使讀者 有身臨其境心曠神怡的 自然美感。此篇看似寫景,實則抒情,是作者“始悔無緣向此生”的深情慨嘆。全篇寓含著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對祖國日益繁榮昌盛,人民安居樂業,過著幸福滿美生活的歌頌。
馬富琳詩詞 多為音調高昂,語言剛勁,氣魄恢宏,體現出瀟灑 狂放的寫作風格,但也有表現 抒情細膩,含蓄委婉,詞章綺麗之作,體現出典型的 婉約派風格。如[金縷曲.《 康熙王朝 》為孝慈仁皇后( 容妃)誄]一 詞:
神寄貂裘賦。孝慈仁,伏維尚饗,玉宮英姥,蕙質蘭心難自棄,靚麗清純狐妒。廿七載,廟堂朱戶。杏眼春江談吐老,縱天聰伴駕賢名著。仙袂動,眾凝步。
從來君側難長住。更何堪,龍威鳳犯,調乖言忤。三諫三謫城府淺 ,屢啖腥膻如故。 還冀甚,龍翔鳳翥。死后哀榮難與見,恨生生一場虛花誤。有道是,此天數。
詞的上半闋,作者以精煉的語言描繪了孝慈仁皇后,也就是容妃在宮中生活的情景,她聰明,美貌與智慧并存,三宮六院粉黛眾多唯獨她強烈地吸引著康熙對她的寵愛。下半闋是寫:伴君如伴虎,只因容妃為力保太子,而傳達了孝莊皇太后的懿旨,激怒了皇帝。在江山與容妃之間,康熙選擇了江山,將她逐出后宮為奴,最后刷馬桶時被馬桶砸死,死后 康熙追謚她為“ 孝慈仁皇后 ”。全詞敘事 ,抒情,議論 融為一體 ,表達了詩人對容妃深深的惋惜和同情, 作者通過精巧的構思, 將人物刻畫的十分逼真 ,并以超強的藝術表現力,寫出了容妃當年 深受天子恩寵 ,而后被冷落 兩者之間的強烈反差, 全詞充斥著悲慘凄涼的氣氛, 深刻地表現了封建社會 宮中女子的不幸遭遇,給人以無限的感慨。
四,用字精準 ,語言凝練,具有極強的藝術概括力
馬富琳詩詞用字用詞 精雕細刻 ,文字把握得十分準確,他的詩詞語言凝煉奇麗,形象生動超凡, 總給人一種出乎意料的感覺,可見其文學功底深厚。如七律《謁杜甫草堂》一詩中:
秋風不恤黎民意,
工部難驅安史兵。
詩句中“恤”和“驅”二字,非常貼切地把杜甫憂念國事 、同情百姓疾苦的情懷,概括得準確鮮明 :秋風不知道憐憫和同情百姓的疾苦 ,工部(杜甫)雖有憂國憂民之心,但也沒能力去平定安史之亂 。作者揮灑自如的駕馭語言的能力,讓讀者感到敬佩。又如七絕《柔柳》詩中:
但能拂得紅塵凈,
不使禪心鎖嫩寒。
詩句中的“拂”字用得非常巧妙,如同王安石《泊船瓜洲》一詩中 的“春風又綠江南岸”的 “綠” 字,王安石在斟酌此詞句時曾用過“到”,“過”,“入”,“滿”等十多個字,最后選定“綠”字,因為其它的字只表達春風的到來,卻沒有表現出千里江岸一片新綠 景物的變化 ,只有“綠”字 形象鮮活,春意盎然。上例中,作者把柔柳隨風飄動的自然景象 ,寓意為蕩滌驅除塵世間一切丑惡污濁的事物,還塵世間一片凈土,“不使禪心鎖嫩寒”。一個“拂”字 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 對人世間紛爭的厭惡。這里詩人不僅僅是煉字 ,也是在煉意。
馬富琳詩詞的藝術概括力非常超強,他善于用簡潔的文字 ,精煉流暢的 詩句 ,創造出情深境美 、氣勢磅礴的場景,極富藝術感染力。如五絕《記樂山四景》一詩:
舉目觀云海,緣梯上慧庭。
端冠瞻碩勒,掠岸捕濤聲。
詩人在一首四句的五言詩中,分別寫出四種景物:抬頭看山上云霧繚繞 ;順著石階向山頂攀登; 端正帽子仰視巨佛; 循著堤岸追逐濤聲觀看山下三江交匯波浪洶涌的壯觀景象。詩人高度形象地描繪出樂山風光的優美壯麗,直似開闊生動的四幅圖畫 ,非常和諧完美。全詩通篇對仗,極為工穩 ,展現了詩人錘煉詩歌語言的水平。
綜上,要而言之,馬富琳的詩詞壯闊豪邁 ,意境恢宏深遠,形象生動鮮明,蘊含豐富多彩, 語言精湛凝練 ,構思巧妙嚴謹,令人回味無窮。達到了一定的境界和較高的水準,馬富琳詩詞為傳承和宏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推動古曲詩詞在當今走向繁榮輝煌具有一定的貢獻。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