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輝:對百名詩人百余篇精美短詩的賞析
——“清哥在線”微信公眾號平臺上的詩歌點評(上)
(始于2016年4月)
沙輝
賞析背景及情況簡介:“清哥在線”微信公眾號平臺由彝族詩人王國清于2015年12月17日創建,2016年4月初彝族詩人、文學評論家沙輝加盟,主持賞析,同時也負責推薦“最美短詩”。該平臺旨在不分民族編發選者視野內所能掃描到的“精美短詩”,并向大家作推介。它相當于就是兩個彝族詩人眼中的新時代精美短詩選。為便于閱讀,本賞析內容分上、下兩部分(卷):迄今為止,從2016年4月到2023年4月的七、八年間(其間2020-2021年未開展)的賞析共計120篇、100名詩人,近6萬字(其中上卷59篇56人,下卷59篇51人,另有兩篇已推送的賞析文章因篇幅偏長未收錄在此而作為單篇評論收錄于沙輝個人評論集《給未來以歷史的回音》)。限于篇幅,所賞析原詩未收錄于此,大家可在“清哥在線”微信公眾號檢索(所賞析的詩人名)欣賞。
2016年
◎張艷梅|《活著或者死去》:在這個世界上,活著的人形形色色,有人雖然不排斥散淡,但天生就想奔忙于財富間;有人雖然不排斥金錢,但是生來懶散不為錢財奔波就圖個自在;有人天生看重物質享受給自己帶來的愜意,有人生來看重精神生活隨遇而安,也許有人真的不把生死放心上總能順其自然,也許有人總是在緊張著時間(生命)向死而生……而事物,而生命,而生活,一切,永遠不是既定的,很多時候,它們充滿悖論?;蛟S,矛盾統一與充滿悖論,才是世界的本相。我本人,像這兩首詩的作者,是一個總是喜歡想想生命、時間和人世間的生生死死的人,所以,遭遇這樣一首詩,我愿意與其一道,思考思考《活著或者死去》間的某種矛盾統一、與悖論。(公眾號2016年04月01日推出,推出時或許忘了配此賞析內容?)
◎蕭吾非吾|《忘了看自己(外二首)》(外二首《剛才想到哪里了》《一在二的骨子里》):蕭吾非吾的詩,有著某種形而上性,而這樣的形而上,來自于某種了悟,是真正的詩與思的結合。因而他的作品,帶給我們的是一種玩味,是打開一扇窗之時讓人感受到“另一種陽光”的存在。他的作品“透亮”而深意難測,形而上卻不艱澀,在彝族詩歌界,自有個性,是個“異數”。 (公眾號2016年4月12日推出)
◎小魚木語|《旗袍,以及身世(外一首)》(外一首《遇見》):世界可以籠統地說是由自我和自我所面對的一切構成的。小魚木語具有一雙審視的眼睛,并且這雙眼睛是詩人的眼睛,是帶有情感成分去審視的眼睛,她以這樣的眼睛審視自己、審視自己之外的一切。這包括今天她寫到的旗袍、自我、自我的名字、以及“遇見”,等。(公眾號2016年4月13日推出)
◎瑪莎|《這些天里,我一定要節省》(二戰時期納粹集中營一個12歲小女孩的詩):這不是詩,是從內心里流出來的記筆記一樣的心里話;這才是真正的詩,它是最真的、最誠的、從一個12歲孩子的內心深處自然流動而出的詩,是真正的渾然天成。本來,例如健康給人帶來的力量,例如思想和心靈的純潔給人帶來的純美,例如溫暖和善良心給人帶來的感召……美好的東西是不應該節省的,而是要“發揮”的、展現的,可是,在那樣的年代,能嗎?!可是,在那樣的情形下,要想擁有、“發揮”和展現這些美好的東西,唯有先進行“節省”、保證把它(們)保存下來!我是一個很感性的人,感性得一天天覺得是它(感性)害得我活得苦,——當我看到“這是二戰時期在希特勒集中營一個叫瑪莎的猶太小女孩寫的,寫下此詩時,她年僅12歲”的介紹時,我沒有看內容(只看到了題目),先就淚眼婆娑了:多么可恨的戰爭,多么殘酷的年代,多么可憐的孩子!所以,讓我們永遠記住這樣的詩,這樣的孩子,并且,控訴戰爭,控訴邪惡,控訴暴力!(公眾號2016年4月14日推出)
◎吉洛打則|《短詩三首》(《空》《靈》《頌》):吉洛打則兄弟,是一個多情又有著“文化思考”的年輕人。多年前,在西昌,在鹽源我家里,我幾次見過他與他交流時領略過他對民族傳統文化的“未來”的思考。在此處的詩里,除了讓我繼續領略到他對生養他的那片土地那個族群的深深暗戀與贊頌,更見出一種豪邁、深情和面對未來時的某種“堅韌與徹悟”心態。(公眾號2016年04月15日推出)
◎南人的詩歌|《鳥的自由(外二首)》(外二首《一個傻瓜去上?!贰豆桥啤罚?/strong>南人的詩歌,帶有敘事性,但他的敘事不同于別人:具有很強的小說性(即故事性),并且在這樣的詩性故事敘述中,不管是使人忍俊不禁的(《鳥的自由》),還是讓人啼笑皆非的(《一個傻瓜去上海》),抑或是使人唏噓感嘆的(《骨牌》),笑過、感嘆過之后,給人的卻是一種深深久久的思索。特別是《骨牌》一首,三個人物、三角形的關系、一段或隱或顯的戀情;友情、愛情交織,友誼、愛意錯綜;忍痛與割愛、取舍與犧牲互掐;眼淚與歡笑、疼痛與選擇交織;人性的拷問、愛之真諦的驗證混雜……在短短的15行字里,完備地不僅寫出了前面所說這些大容量的內容,還把“故事”的來龍去脈交代得清清楚楚,勝過15萬言,充分顯示出詩的“特異”性能。讓我很是喜歡。我要把它推薦給我的朋友們,特別是異性的朋友們——共賞;共品存在于人間(屬于我們的這塵世間)的無與倫比的情誼、愛意。(公眾號2016年4月16日推出)
◎楊薈|《飯局》:我越來越成為一個女性詩歌忠實的粉絲,特別是一些我所熟知女詩人的作品,對我而言簡直具有一種“品牌”效應。女性獨特而敏感細膩的精神世界在我看來更適合于與詩歌聯姻。今天這首由女詩人寫的詩,從“一只手碰杯另一只手緊握拳頭”,“一只眼應和另一只眼含淚”,“一只耳傾聽別人一只耳接受自我內心聲音”的精神上的暫時“分裂”到“等所有的繁華都戛然而止/一個人 用雙手/慢慢掏出 咽下的刺”的自我尋求“愈合”“復原”;從公共場所到私我空間;從“應和”到“自我療傷”,詩人通過對司空見慣的飯局描述,活生生刻畫出一些場景某些人的內在精神肖像。(公眾號2016年04月17日推出)
◎王志蓉|《暮色中的李莫愁》:詩寫得情感內斂,筆鋒老道、成熟,情感飽滿。透過“在砂鍋中沸騰”的“好聽的藥名”,透過“升騰的霧氣”“幻化成一張張破碎的臉”(其實是兩張臉),透過“陳舊的帷幕”兩個人在彼此療傷的情景,我們看到了如此“決絕”卻又“苦澀”“暗抑疼痛”的“破碎”的心,兩顆心。那么我問:縱然千難萬難、千辛萬苦、疲憊不堪,我們能夠選擇不愛嗎?!如果能夠選擇不愛,那么,什么才是真愛?——愛又是什么呢??。ü娞?016年04月18日推出)
◎古箏|《廢物外一首》 (外一首《一輩子》):對于鎖來說,打不開了它的半截鑰匙,是廢物;而對于失去了打開這扇門的權利、愛的人已經徹底對Ta收回了打開這扇門的權利(對Ta的心已徹底關閉)的人,又不知算不算廢物?!
人的一輩子其實還是挺長的,人世間許許多多“傳說中”的事,一個人在一輩子里大多都差不多會經歷和遇見。而許多時候,不是我們變了,不是我們的初心有了改變,而是生活本身起了變化,是預想中的“未來”真正來到面前時變了模樣,所以,真正成熟了的人不會輕易“無知無畏”地承諾,或者山盟海誓,因為他(們)知道那只是一紙隨時可以隨風而去的空文,“承諾一輩子,/就像拿不知在何處的江山,慷慨地/贈美人”,目的雖然美好,實現起來卻非一如想象。我們能做和應該做的,唯有把現在和未來的每一天都當作“最后一天”一樣,珍惜著去過,并且在內心里堅定地去下定自我的決心。(公眾號2016年04月19日推出)
◎楊角|《貓和狗不會有愛情(外一首)》(外一首《擁抱》):在相信“貓和狗不會有愛情”卻“寧愿相信它們的愛情是真的”的悖論中,彰顯出人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天性,和寧愿相信這種美好事物的存在的人性光輝。的確,世界的美好由我們的內心“產生”,美的真正源頭在于我們的內心。并且,只要我們愿意,一些并不那么美和好的東西,通過我們眼睛和心靈的“加工處理”,完全可以變成是很美和好的東西。這就是同樣的世界卻有著千萬種不同的身姿和顏色的原因所在。
你看,“像一件舊家具,擁抱這個詞/遺忘在角落已經很久了”的妻子,經歷了被困電梯的一場小小虛驚,便“回到家里,她一言不發,只緊緊地/抱住我”,并且“像初戀時一樣”。很多時候,我們不是不愛,也不是不想“像初戀時一樣”愛,而柴米油鹽的生活,奔忙操勞或者其它什么,遮蔽了我們的愛和我們詩意生活的心;但只要真正愛,方式不再重要,興許在不經意的瞬間,“像初戀時一樣”的愛就會席卷了愛的人! (公眾號2016年04月20日推出)
◎重慶子衣|《四月的杜鵑,你們并沒忘記》:歲月流轉,承載來了生命,也承載去了生命,很多時候,我們的生命就在這樣的輪回中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存在的“使命”,“活著”的使命。這首詩,雖也有著一定的“描述”色彩,也有盡力把“杜鵑”的意義進行“翻新”的追求,但是,從“這個世界,有時橫陳著閃電和風暴/有時潛伏著毒蛇和猛獸”之類對生命內涵之一、過程之一的描寫(遭遇“閃電”“風暴”和“毒蛇”“猛獸”幾乎就是生命的宿命),從“轉身之后,山高水惡/攀爬之上,天遠地闊”之類對生命空闊遼遠之性質的描寫(從生命的精神世界、內部世界來說,生命是“空闊遼遠”的),從詩人對“火紅”的歌贊,等等,——都引領我們不由得步入一條思索生命、思索生命存在價值的幽秘之路、哲思之路。(公眾號2016年04月21日推出)
◎慕白|《我把故鄉弄丟了》:看到這個詩題,我們可能都會自然想到著名詩人梁小斌的《中國,我的鑰匙丟了》。不過與梁小斌寫一代人的精神痛楚及對理想、信念的追尋不一樣,慕白寫的是艾青般對故土的深情。當我們讀到“其實故鄉就是一滴淚/懸掛在腮邊/欲落未落/是一顆糧食,梗在喉嚨里/難以下咽”的句子,我們便不再懷疑《我把故鄉弄丟了》的價值和意義,也不再擔心它這是否是膚淺的模仿寫作了。我們更多的只是沉浸在了它給我們帶來的濃濃故土之情里而忘記了拍手叫好。(公眾號2016年04月23日推出)
◎王國清|《我的羊只負責埋頭啃青》:王國清的詩歌,一直追求并抒寫著一些短小和靈動的事物,他的詩歌有一種平實之美,沒有穿金戴銀,他只是“如實”地抒寫了自己要么是瞬間、要么是縈繞于心靈的感悟。在這首《我的羊只負責埋頭啃青》也是如此,他抒寫了一種面對目前的“詩歌與江湖”的另一種心態,其詩語可以尋味。
就因有這樣的個性與特質,他主持的“清哥在線”平臺上所選用和分享的一些詩歌,都一直有短小精巧、干凈靈動的特點。
最后再一句,說到彝族詩人王國清,我便自然而然地又想起他的一舊作《試問三星堆,誰是我的王》,只看詩題,就給人以意味深長、情卷長風、懷古思今的濃濃民族情懷,可以堪稱他的代表作。(公眾號2016年04月24日推出)
◎魯娟《下午》:《下午》寫于2006年11月22日(創作日期標注見發星編《獨立》總第14期)。它短短6行58字,寫得溫婉可人,十分溫情;含蓄生動,精致雋永。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似乎都從那短短58個字里飽脹著要破裂而出,而尋求“美好”并一直為止而展現和表達是魯娟篤定的行為:詩人通過下午、陽光、鄉下、親戚、野蜂蜜、甘甜、花、盛開、念叨、長長、族譜這些很生活化的詞語,寫出了生活的一種溫馨、愜意,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和諧、融洽的情感相依、相靠的贊美之情:鄉下的親戚從“我”(詩人文筆精練,詩中并未出現“我”一詞)這里得到“認同感”(“正如那時他正在念叨/那些長長的族譜”);而“我”則從他那里得到了野蜂蜜,“舌頭接住久遠的甘甜/感覺一萬朵花在頭頂盛開”——“我”也從他那里得到了一種“溫暖”,一種在人與人之間獲得尊重的“溫暖”——他是因為“我”是他的親戚(也許是不遠百里地)才給“我”送野蜂蜜,“我”吃著感到比以前吃到的野蜂蜜還要“甜蜜”(“感覺一萬朵花在頭頂盛開”),因為蜂蜜里有親情,不然,以前為什么就沒有“感覺一萬朵花在頭頂盛開”呢?作者感覺的野蜂蜜的甜,三分之一緣自野蜂蜜的“的確甜”(物質享受的“甜”),三分之一緣自“下午陽光正好”(天氣以及環境的“甜”),另外三分之一緣自“他正念叨著長長的族譜”(人情給她帶來的“甜”),正是詩人對這三“甜”之感受抒寫,讓我們真切感受詩人精神世界的“玲瓏剔透”和她對“塵世美好”的時時感悟能力。
這首小詩,不僅是寫“幸福感”的精品力作,它同時在看似輕描淡寫間成功寫出了族人之間那種血濃于水的深情厚誼。所以說,這是一首描寫民族(彝族)風土人情的經典之作!也許外族人因為族別間生活習慣的隔膜,沒有我們這些族人那么深有感觸,反正我是讀得深有感觸感同身受。通過這樣的解讀,我們完全有理由說:沒有作為彝族人的“有心人”魯娟,就沒有這首完全可以成為彝族詩歌經典的《下午》!(賞析內容緣自沙輝評論《塵世的歌贊,精致的雋永》一文)(公眾號2016年04月25日推出)
◎霽虹|《一匹遠去的馬遠去了(組詩)》(《蹢腳舞》《太陽》《一匹遠去的馬》:今夜,讀著在不遠不近的會理的霽虹兄詩歌,他對民族、對弟兄姐妹的深沉之情的抒懷,讓我想起去年年底左右時他和我的魯院同學(班長)楊佳富在一起談詩飲酒而大醉中給我打來電話的情形。雖然我倆還未有機會彼此一見,但在那時刻,在家里接電話沒沾一滴酒的我也是醉了,一半為思念早便神交已久而在魯院建立深厚友誼的兄長,一半也為同樣慕名已久的霽虹兄在同我通話中的話語相投:或許,寫詩的人都這樣吧,如此“自作多情”。即便如此,我還是帶著在一種親切感中故意拉開閱讀時先入為主的情感的方式去進行閱讀,當我在霽虹兄的“指引”下看到“我們”的“妹妹”遠嫁他鄉:“一片土地/都被一種淡淡的憂傷/深情圍繞”,我也是不由得“英雄淚沾巾”;而當“有無數的靈魂/在月光里自由地飄蕩”之時,我們也會在自我的意念中“牽著我的兄弟的手/牽著我的情人的手”跳蹢腳舞,“把山撼搖/把地撼動”“在生命里鑄進了/野馬一樣奔騰的力量”。由此,我雖未見霽虹兄,但一個對自己的民族、對自己的弟兄姐妹胸懷深沉之大愛的彝子形象,便立在了那片永藏于自己靈魂深處的鄉土之上。(公眾號2016年04月28日推出)
◎格衣木乃 |《屋頂》:此詩我于2014年始見于由比曲積布主編的民刊《藍鷹》第三期,后來我在一篇應邀評論《藍鷹》第三期的長篇評論里專門提到了它。從我個人角度,這首詩歌是很難得的揉民族性于“無形中”這樣一首好詩。對我而言,在我的閱讀理解中,這首詩表達了什么呢?表達了詩人的一種回憶,一種回憶中的生活狀態和生活情境:大山里的生活,低矮的草屋,以及眾多(在此,我要強調這個“眾多”)的與此相關聯的生活和生活況味。而這樣的生活狀態和生活情境、這樣的生活和生活況味當然與彝族人曾經很普遍“大山里的生活,低矮的草屋”的生活狀態和方式密切相關。
在這首詩麗,“那里長滿了指甲和青草”“那些破繭而出的聲音/從一個屋頂傳到另一個屋頂”,這樣的句子深刻而藝術地強化了“彝人生活狀態”的意象和主旨描寫;“此刻,你用力拍打墻壁/墻壁傳來的疼痛感/就是它意義的全部所在”,而此刻,我要說,我們用心看這首詩,也會傳來某種疼痛感;“在草地和屋頂合租的上空”,讓我們一起“拿出火柴/點燃了這被夢擠滿的天空”。這首詩是我所最看重的彝族詩歌之一,被我認為是像魯娟的《下午》一樣,把詩人自己的民族(彝族)情深深藏于文字之下的被我稱之為彝族詩歌“新寫作”的代表性作品。如果讓我主編一本當下彝族詩歌經典作品集,我肯定選入這些作品。(公眾號2016年04月30日推出)
◎阿庫烏霧|《詩歌兩首》(《黑色無罪》《輕盈的信仰》):阿庫烏霧思想和作品的一些特征,在這里也有所“顯影”,比如“巫氣”,比如“神性”。而我一致認為他的最大特征與過人之處,就是他的批判精神。所以,這兩首詩給我的印象依然是:他盤坐于某座神秘高山,周圍是他思想的“巫氣”(犀利)繚繞,在這樣的氤氳狀態中,卻閃現出一道道靈光,撕破和照亮了現實(由物質和欲望構成)同樣霧霾重重的天空?。ü娞?016年05月02日推出)
◎普馳達嶺|《我拿什么來下酒》:都城北京與南高原,是詩人普馳達嶺永遠不變的兩個精神靠椅和坐標:一個(后者)是故土,一個(前者)是第二故鄉現在的家園;一個是深烙在心尖的精神記憶與依戀,一個是靚麗在“眼前”而實實在在地承載著自己的現實生活與美好的當下的、和時間一同與自己向后“漂移”著的那艘生命船。老實說,我對于詩人普馳達嶺的敬仰,不僅因為他的詩歌的“風采”,因為他對詩歌的“雙手合十”般的無比虔誠,更是因為他對自己當下所腳踏著生活著的京城和曾經那么熟悉如今依然如此眷戀的南高原的無限歌詠。這是為何?因為我覺得,他對京城的抒寫,代表著他對當下生活的無限熱愛,而他對南高原的歌唱,代表著他對歷史、對曾經、對民族的源于骨子里的熱愛和眷戀之情。如此豐富甚至顯得有點復雜的情感和與之相應并是具有深沉詩意的抒寫,我覺得不是一般的膚淺之人所能為?!段夷檬裁磥硐戮啤芬苍S是少有的他沒有直接對南高原進行意象書寫之作,但是,“景色總在遠處美麗 記憶在雪中凋零”,透過“冰天雪地的北京”,透過“冬天是春天出海的船”,我們又何嘗不能望見一個可以代表著溫暖、愛情甚至是美好記憶的“可以拿來下酒”的南高原呢?(公眾號2016年05月04日推出)
◎加主布哈|《十夜拾語:<第二夜>》:《十夜拾語》的題目來源:它是作者分別在十個晚上思索和創作的結果。它分十個小節?!姼杷磉_的是詩人心底里平時和生活中所無以言說的情感?!妒故罢Z》特別讓我欣賞的地方,是加主布哈作為一個對山地生活和民族情感十分豐富的彝族人,他藝術化的——就是說,他含蓄的而并非揭斯底里的、委婉的而并非咄咄逼人的——傳達出了自己心底里那份平時里無以言說的民族情感、民族意識和民族情結??梢哉f,他這里的一些詩句,非經歷了同樣的生活體驗者不能理解。而這樣的句子,對我來說,是絕對精彩的,如:“老虎立在祖母積雪的屋頂,眺望群山/……/我回到山寨,目睹馬廄懷上陰謀/小馬駒倒躺在地/餓鬼的長發遮擋了月光/今夜,讓祖先從我頭蓋骨上倒立吧”。
其中,“老虎立在祖母積雪的屋頂,眺望群山”之語,簡直精美絕倫,讓我玩味再三:熟悉彝族生活的人都知道,彝族人以前住在山上住的是瓦板房,低矮,有時候它就修在地坎下或者就傍著大巖石而修建,它與坎和巖石一般高。積雪時節,老虎或立或臥在與巖石一般高的“祖母積雪的屋頂”“眺望群山”,——這老虎,何等的氣勢!——這是何等讓人驚異驚悚又如此絕美的畫面!如果我是個畫家,絕對要把這個畫面形成于畫紙上。它以不動聲色不留痕跡的方式,傳達和挖掘出了一種很“民族”的東西:一種山地民族粗狂、野性卻又充滿蒼茫與無奈感的生活圖景。什么是具有民族味的詩歌作品?什么是具有開創性的民族元素的詩歌創作?我認為這就是!我總覺得,在新時期,要探索民族詩歌寫作的新路子,不能繼續換新鞋走老路。時代在變,美學意識、審美觀念在變,我們審視自己民族的方式、角度和對詩歌的閱讀期待心理也在變。有句話說“過度的熱情是可疑的”,不先入為主、不盛氣凌人,不濫抒情,不以民族“架子”來賣萌、不以民族“架勢”來排陣造勢,是當下彝族詩歌新手在學習寫詩時應該注意的。讓民族性隱形于其中,含蓄、高妙、深邃,富于理趣、玩味價值和審美意義的書寫,應該或者說可以成為當下一種值得探索的民族詩歌新的寫作。這比那些“炫族性”“炫身份”的、盡力地“出賣”自己淺白而被千萬人反復歌詠過的民族元素的,不知強上多少倍!
(摘自沙輝評論《“打工,就是扛著故鄉的胸脯去苦行”——對加主布哈詩歌《十夜拾語》的閱讀札記》一文)(公眾號2016年 05月09日推出)
◎吉狄馬加|《詩兩首》(《自由》《土墻》——摘自于《定笮彝風》詩歌專號):《自由》:正如對什么是詩歌的回答一樣,自由是一個內涵和外延都極其寬泛而難以三言兩語說清楚道明白的“概念”。因為寬泛,所以難以概括。奇妙的是,作者憑借詩人的天性,于含蓄靈動清逸的一種問答式結構和“敘述”體語言中,作出了精準的、深入內里的、沒有道破,卻有萬千釋義的充滿詩性的解讀與回答。
《土墻》:不僅是美妙簡潔的意象和寧靜曠遠的詩句韻味令人著迷,如“遠遠望過去/土墻在陽光下像一種睡眠”,更是那能夠穿越時空、跨越種族,似乎無時不在地縈繞于詩人精神世界的曠古大胸襟、人類情懷,自然地打開一種博大的氣場,輕易地打通時空暗道,隨時能夠點燃和敞亮閱讀者的內心和情感世界。而這,就是成為經典的象征。當讀到“因為當我看見那道墻時/我的傷感便會油然而生”,回望我們的歷史滄桑,回望我們曾經的真實生活圖景、生命體驗和祖先遠去的身影、歷史的真實,閱讀這樣充滿歷史的回放功能和情懷的詩歌,我們的內心不會無動于衷,而是不由得產生電流流過般嘩啦一聲響的震顫,為之動容。(公眾號2016年05月12日推出)
◎吉連成拉|《牧羊姑娘(外二首)》(外二首《凌晨的村莊》《一場暴雨》):吉連成拉的詩歌具有直擊現實的努力、思考和力度,他所關注的不是簡單和純粹的抒情,也不是簡單地發惱騷,他是勇敢地面對了生活、生存這樣的字眼。1、“收到工錢的父母臉上開著花/想著是一顆種子掉進肥沃的土地/提親的說媒的就像墻角的老鼠/從未有過的幸福隨時光流了一年”,讓人不知是該喜還是悲?!说恼嬲腋;蛟S就是生命的真正自由與自主。2、“我來的時候什么也沒發生/我走的時候什么也沒看見/只有幾只鳥在樹梢捧腹大笑”,生活,習以為常,讓我們對很多東西(如悲憫、同情、互助、自愛……)麻木了?還是讓我們對其視而不見?——人的初心、人對事物的新鮮感,或許是成為“人”的必須。3、“一條內衣落在窗外的樹枝上/誰也不去猜它經歷過的場面/窗臺上落滿灰塵的樹葉/像極了某個人的一生”,人間“秘密”在遠處、別處,也在近處、我處甚至就在我們內心。——如果人間沒有了“秘密”,一切“坦誠”如天地相見、相對,沒有了陰謀陽謀,沒有了當面一套背后一套之類,我覺得那應該是很美很美的。(公眾號2016年05月16日推出)
◎翟永明|《在古代》 :看到翟永明的名字,我就想到“中國當代最優秀的女詩人”這樣的概念(雖然對她的作品我讀得不是很多——而實力派的作家詩人就是如此,你無需閱讀太多也會感受到他的非同尋常),我就想起成都的”白夜“酒吧這個與詩人緊緊聯系在一起的名稱(雖然我沒有親臨過——我不是一個“愛走”的人,雖然也時時因為對重復生活有倦怠之意而對“新鮮”的遠方心向往之)。1984年翟永明組詩《女人》以獨特奇詭的語言與驚世駭俗的女性立場震撼文壇。在我的印象中,她的作品雖是”女性詩歌”卻并不顯得綿軟而給我以一定的硬實感?!对诠糯芬廊蝗绱?。它讓我深深思索一個問題:人與人之間的愛與情,應該是個什么樣子?或者換個角度說,對于詩歌創作,什么樣的表達方式,才是最可愛迷人和最適合于我們的愛和情的表達方式?(公眾號2016年5月18日推出)
◎王單單|《工廠里的國家(外二首)》(外二首《判一塊石頭死刑》《在昭通》):王單單的詩歌語言給人一種似近又遠的感覺,他在口語和日?;姓业搅俗屵@樣的口語和日常化語言與我們適當“拉開”距離的支撐點、發力點,以讓我們在這樣的似近又遠中感受到了詩歌的魅力、他的魅力特別是他的思考。這是很了不起的一種創作方式或者說是能力和修為。(公眾號2016年05月24日推出)
◎張漫青|《空虛不可戳穿(外三首)》(外三首為《天空》《安全》《把失敗搞大一點》:張漫青的詩歌顯得極其自然,自然得幾近于一個初學詩寫者,自然得純樸、似乎不見技法。然而,自然不是隨便,自然,是宇宙的本質,真正自然的事物,是世界的構成元素之一。(公眾號2016年5月28日推出)
◎馬海吃吉|《詩歌二首》(《彝人的木柜》《祭祀》):我雖然沒有系統讀過馬海吃吉的詩歌作品,但是,我以形成文字的方式點評他的詩歌不少于三次,就沖著這點,我也算是比較熟悉他的詩歌了。說老實話,我一直覺得,除了他的那種源自于骨魂的對民族情懷的抒寫精神,直到出現他的長詩《深山夜語》之前,他的詩歌作品不是最讓我嘆服的那類作品,“《深山夜雨》集中而成功地展現出了馬海吃吉作為一個思考多年、寫詩多年的彝族詩人的真實寫作水平,酣暢淋漓地抒發了他真實的內心世界、精神世界。這是一首具有大容量的、詩性十足的長詩,也是一首馬海吃吉自己的大制作、大作品,不管是從精神體量、思想深度,還是從藝術性上考量,它都是馬海吃吉目前集大成式的長篇力作?!保ㄒ娮驹u《真正的大山之子——由馬海吃吉的長詩<深山彝語>說開去》)。以我的角度來說,由此,可窺馬海先生創作之一斑矣。(公眾號2016年06月01日推出)
◎湯養宗|《午門》:“午門”是一個中國元素的詞,中國人講究“門”,連問路都是說的什么什么門,何況是皇宮里的午門,更具有沉甸甸的文化元素。湯養宗抓住這樣一個詞,通過一扇“小小”的午門,“縱觀”古今、歷史和“天下”,以一系列的具象描繪,通達詩人自我神思所能抵達處。(公眾號2016年06月07日推出)
◎孫阿木|《讓陽光曬干我的身份(三首)》(《草木》《清晨,我們或者去集市采集鮮花》《遙遠的詞》):我認為孫阿木是彝族年輕人中最有才華者之一,影視、音樂、詩歌等等藝術門類,他都在有所涉足,并且是很有“獨成一類”的意味的。我曾經評論他說他是我所了解的彝族詩人中最有后現代精神的一個,甚至可以稱得上“第一個彝族后現代詩人”,因而引起廣泛爭議。戲劇性的是,后來也有“外面”的人稱他為后現代詩人了。孫阿木的詩,屬于不好理解的那一類型。他慣常性使用的是類似于“你的椅子認出了你的臀部”這樣的反向性、逆向性的思維方式和語詞;是運用的“肢解中的拼湊”,即“解構中進行重組”,即孫阿木的詩歌是把生活進行碎片化、解構化、肢解化,然后提取其中他覺得最有價值和代表性的那一部分、那些詞語,再進行“重組”,而使其成為獨屬于他的那些思維模式、詩歌、那一片“詩人眼里的世界”。(公眾號2016年06月14日推出)
◎施施然|《我常常走在民國的街道上(外二首》(外二首《夜讀<紅樓夢>》《西單表妹》):讀《我常常走在民國的街道上》和《西單表妹》,我在一種很“受用”中,在結尾里心“咯噔”觸動了一下,然后心“軟”得不行。施施然的這些結尾真有小說里的“歐亨利式結尾”的魅力。(公眾號2016年06月18日推出)
◎敕勒川|《三匹馬在河邊飲水》:豐富的畫面感,動靜結合,遠近相生,有意境,有寓意,意寓互生。意蘊和寓意就在這畫面中,任爾解讀,任爾想象,任爾思索。(公眾號2016年06月24日推出)
◎吉狄兆林|《近作三首》(《我曾這樣消磨時間》《這一年》《我想撫摸你》):兆林兄是一個從文字間可以讓人輕易地嗅出他的幽默、嘻哈與智慧的人,他的口語化帶幽默與自我揶揄性的詩歌語言,成為“獨成一派”的兆林式詩歌語言,成為獨具一格的“這一個”。而可貴的是他的此種風格不是刻意追求的結果,而源自一種“天生”,是本性使然,是一種自然。許多東西,貴在自然,刻意便不美,詩歌亦然。吉狄兆林詩歌的另一可貴之處,是它不是只是幽默而幽默,只是自我調侃而調侃,而是從中見出骨子里某種甚至近于“頑固不化”的自我精神堅守,和他對“人性化”(從某一角度理解,這也即“精神自由”)這個詞的迷戀與追索,以及他對人生五味、況味的深切體悟。他以自己的“高貴”血液(為詩的血液、為人子的血液),“安于現狀現時”地站立和行走于他的大黑山、矮郎街,骨子里只有某種“鄙視”一切的傲氣、散淡心。而這些,都是當下“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這樣一個時代里所稀缺的。他的詩歌和人格的最大魅力,正因為它們是站立在了這樣的"基點”上的。(公眾號2016年06月27日推出)
◎千山松頌|《我站在風中聽自然的對白(三首)》(《致自己》《迷失》《愛》):千山松頌的詩歌,有著明顯的“青春期寫作”痕跡,是青春的躍動,成長中的思量:“多少的淚水孕育了/一條叫做成長的路”“只要是站在那里/雙腳不痛/那就是立足之地/只要是走在那里/雙腿輕輕/那就是適合自己的路”。
想強調一句,《致自己》是一首將敘述、抒情和哲思巧妙結合的好詩。(公眾號2016年07月06日推出)
◎舒羽|《最了解黑暗的是光(三首)》(《灰雀》《郁特里羅》《為愛命名——給女兒朵朵》):舒羽的詩,首先給我一種“沉實的思考”的力道和意味,讀她的詩,從字面上看不出是女性詩歌。她的這一風格,并不與她所生活著的白娘子傳奇的誕生地杭州西湖的陰柔和小家碧玉徹底一致,她的詩歌是沉實思考中有柔和,是柔和中的沉實思考,有種陰陽相生、剛勁與柔美互混的特別的味道。(公眾號2016年07月14日推出)
◎蘇建斌|《我的內心是一部水滸(外一首)》(外一首《西游記》):詩人在這里面對著或曰用詩歌面對著名著:《水滸傳》和《西游記》。相比之下,后一首即《西游記》寫得比《我的內心是一部水滸》漂亮:它緊扣這原著《西游記》相關內容,精彩之極地寫出一些人物(妖怪、觀世音、猴子、小鬼、悟空、高僧即唐僧)之間的微妙關系、“無奈人生”,在具有某種隱喻甚至是影射中發人深省。而《我的內心是一部水滸》這樣的題目原本是一個很好的“命題”,遺憾的是內文太過直接與直露,讓我們感覺作者是從內屋直沖而出而“喊叫”出了自己的意圖的,詩歌不是真的《水滸》,委婉含蓄也許是它所首要要求的,這層感受我們也可以直接在他寫得非常之成功的后一首《西游記》中得到驗證。(公眾號2016年07月23日推出)
◎和四水|《我向毛主席敬獻花籃(外二首)》(外二首為《取稿費》《火塘》):這三首詩,特別是前兩首,很具有場景性,故事性,把它們當作袖珍小說來看也無所不可,但在這樣的娓娓道來中卻給了我們一種深深的“信服”,使我們從內心自覺認同了他的生活“觀點”,而使其遠離了說教的意味。(公眾號2016年07月30日推出)
◎今古阿嘎|《花海不是海(外四首)》(外四首《父親與煙》《回家的路》《蘭花煙》《如山》):人活著,其實不需要弄得多復雜,但是我覺得不能不活得“有心”一些。就像今古阿嘎的詩歌,面向自己所能目擊的事物,面向自己周遭所能真切體驗的生活,面向生養自己的那片土地和那片土地上的父老們,真誠地活,真誠地體悟,真誠地抒寫。并且做得那么干凈、簡潔和用心。這樣,生活兩個字,便真真切切實實在在被書寫出來并嵌入了自己的生命力、生命里。這樣的生活,這樣的人生,值得羨慕與提倡。(公眾號2016年07月31日推出)
◎王國清|《不敢刪除標注為我的號碼》:生,死,懷和念;獲得,逝去,歸于永恒(永恒的生,永恒的死)。——這些是在人間悖論式輪回的“人生定律”。一個生命的逝去、一段真摯的人間情,終歸因各方面的原因難再續,或許只是必定在我們的心中懷念、永存。母為天下之最大,自古寫母親的詩文也不勝其數,而王國清的這首同樣是以紀念母親為題材的短詩,不空談,不大論,能從舊題材寫出新穎,道出人間真情,做到了以詩舒緩、紓解自我情感的淤結、淤堵?!堕_放的心胸》的作何杰米·彭尼貝克通過幸福實驗發現,運用抒寫來表達自己情緒的人國家健康。對于個人而言,這是我們從事寫作的最大的“意義”。
在本詩里,作者以“母親、電話號碼、手機、我”這四者間的關聯上去抒寫,寫唯有憑一串“冷和靜”了的號碼以及舊手機連通天地,遙寄對于母親的哀思,襯托出母親曾經如此鮮地活著、而今斯人不在的“反差”,以及由此給作者帶來的無奈、悲痛與懷念。這首詩,不弄玄虛,開篇即以“天堂”之類的詞點出內容與主題,后緊緊抓住“電話號碼”的維系情感,它干凈而簡潔。(公眾號2016年08月02日推出)
◎楊康|《一個土豆也是我的明天》:人在一無所有的時候,其實是擁有著一切的:“悲傷已經窮盡,那從此以后/就別再悲傷”,人在絕望的時候,其實也是最強大的時候:“想一想,還有什么可以止住眼淚/給我走向明天的希望”;人在最窮困潦倒的時候,其實也是最有斗志的時候:“一個土豆也是我的明天”。人是最有精神“彈性”的生物,最會置之死地而后生,我在想,是不是因為人的這一特性,人才最終成為了這個地球的王者?《一個土豆也是我的明天》是人的韌性和自強精神最好詮釋和書寫。(公眾號2016年08月08日推出)
◎吉克木呷|《這個夏天我們都在寫詩(外二首)》:要想做一個詩人,就是要“異于常人”,就是要在日常中發見常人發見不了的事物和情感的細微處、不同處。吉克木呷于平常事中把眼光和情感深入事物和情感的內部而使事物和情感無處遁形的特異本領讓我萬分驚訝。比如他在鄉村的玉米、辣椒、牧童、河流等夏天里一切都在蓬勃生長的事物比喻成是“這個夏天我們都在寫詩”的鮮活有味,比如他對“我站于樹下/伸手一觸及樹干/頓時蟬鳴四起/群鳥驚飛/透紅的小果子們/在葉子間一一露出頭來/那個爭先恐后的樣子/以為外公回來了”的神奇意象的捕捉,比如他的詩歌的具有濃郁鄉土和生活氣息,他的這些舉動,讓我對吉克木呷這個由平常和熟悉不過的姓氏(吉克)和名字(木呷)構成的陌生名字不得不側目。由此,雖然我對這個叫吉克木呷的人和作品無所了解,但是除了我覺得他需要在一些字詞的語法邏輯上值得注意和錘煉(比如“我是玉米和花椒樹之后/在土地上長出的第三行詩”和“而我正詩興大發寫第七行”間的語法邏輯是不是沒有問題?)之外,我可以負責任地說,他已經是或者必將是一個大有成就的詩歌寫作者。(公眾號2016年08月11推出)
◎安琪|《鞋子問題也是我的問題》:此詩是安琪女士首爾之行的詩作中我最喜歡的一首:短小,感性,包夾了擬人、寓言、童話的多層元素卻不事雕琢和夸飾,自然得猶如順口給人講個故事,自然得猶如與鞋子低語和表示歉意。詩人的悲傷,只有詩人自己能夠望見,安琪對雖然短暫卻也為生命構成中的一部分的首爾之行的留戀、紀念,安琪對雖然短促卻也為“曾經真正擁有”的一雙涼鞋的真誠致謝、感恩與留戀不舍,我以為卻不一定是人人可“感同身受”的了:這就是詩人的過人之處。俗話說棄若鄙履,安琪則反之,在精神世界。詩人就是如此感性的,感性得甚至匪夷所思不可理喻,然而,如若詩人不如此,也就不是詩人了!它充分敞露了安琪的活得很感性、“很精神化”的詩人秉性,和她時時“通靈”而與萬物靈魂相交、同世界萬物互為兄弟姐妹的慈愛情懷、精神特質。同時,它也再次“暴露”了安琪的“信神”主義。(公眾號2016年08月14日推出)
◎唐剛|《陀螺》:唐剛的《陀螺》,不得不讓我們相信:詩歌很多時候來源于對生活的思考和感悟,而并非閉門造車。《陀螺》以一種通俗易懂的表達,一些生活中的道理躍然紙上,并春雨般潤無聲地竄進我們心坎。(公眾號2016年08月21日推出)
◎燈燈《我的男人(外一首)》(外一首《那一年》):回到生活,回到口語,拒絕凌空蹈虛,拒絕艱澀隱諱,是當下許多詩人所自覺選擇的詩歌寫作道路?!段业哪腥恕贰赌且荒辍肪褪侨绱?。就像“他回來只做三件事——/把我變成他的妻子,母親和女兒”,如果能在簡單的、大眾化的語詞中找到深刻而雋永的詩情和詩意,何樂不為?(公眾號2016年08月30日推出)
◎吉時拉根|《火塘旁,聽雪融的聲音》:好詩有多種,其中之一種,是不管在語詞上還是在意境上都給人以眼前一亮的新鮮感。吉時拉根的這首《火塘旁,聽雪融的聲音》就是這樣一首好詩:語詞清新、簡煉、有味;面畫悠遠、有意境且意緒撩人,情景交融,畫面感強、意韻豐饒、情感濃郁而內收;又兼具民族性、地域性和民族情、地域情。在當下中國詩壇,我覺得有兩股詩寫風格占據主要流向,一是以書寫普適化價值和情感為要、代表著主流的時下所流行口語敘事化寫作,一是以地域性、民族性和抒情性為求的民族詩歌寫作,前者重敘事性,后者重抒情性。而我欣賞和所認為的中國詩歌最有前途和出路的是把敘事和抒情完美結合的寫作方式:抒情是詩歌的固有形式,完全拋棄抒情是背道而馳而行搶小說散文之類“飯碗”的行徑;一味追求抒情又嫌太過“赤裸”,以情蓋義會削弱詩歌的豐厚度和主旨表達,抒情太旺會有“咄咄逼人而人遠之”之可能性。所以我認為把抒情毫無跡象地揉之于敘事性書寫中,是最好的詩歌寫作風格追求,對于民族詩歌,在此基礎上揉之以民族性、民族情、地域性、地域情,是最好的、最能形成自我性的書寫方式。吉時拉根的這首詩,就是這樣的詩歌,“火塘”“雪”“支格阿魯”等語詞揉進了自已的民族性民族情和地域性地域情而又不“咄咄逼人”,同時也把自己濃郁的抒情色彩融合于對畫面的“敘述”中,在極強的畫面感中讓所抒之情隱于其中而又不是完全退于無。(公眾號2016年09月09日推出)
◎林冬倩|《海中晨曦(外二首)》(外二首《馬兒仨》《街頭編草藝人》):讀林冬倩的詩作,讓我們感知到她作為一個生活的有心人,不斷靠近生活本身、事物本身、靠近詩心和詩境的努力及收獲。她的詩歌是源于生活的,是從生活中發現詩的因子然后加以書寫,她的詩情是從生活中發生和闡發出來的,她不像有些人,是先有“情”再去尋找事件、素材和語詞,她是先有了“事件”、素材和生活內容產生了詩“情”才去尋找語詞和表達符號。她的詩歌語言差不多每首都明顯是以書面語為主兼雜以口語語詞的表達形式,但還沒達到成功的揉合,二者間尚有裂痕;應追求再疑煉和張力、內涵及韻味。(公眾號2016年09月11日推出)
◎莎瑪雪茵|《不曾放開那雙手,如今在何處握著思戀(三首)》(《天空》《雨打梨花深閉門》《茶緣》):莎瑪雪茵的詩是純正的詩,是自然之詩,帶著李清照般的某種哀怨和悲愴,又時時閃現出某種“古意”和古典的韻味。從莎瑪雪茵的詩中,我們可以時時感受到她那顆對完美的人間情誼、完美人生的追尋和堅貞精神;從這樣的精神表達中,我們也不難在心中感知到詩人是理想化的。如果說,世間還有純粹的理想化的人,那非詩人莫屬。而于生活,與現實,于煙火塵世,那些太完美甚至太唯心的絕對理想化的事物,永遠只是閃現于生活的虛空中,現實的遠方,煙火塵世的燈火闌珊處。
于是,詩人便走在了這樣一條自己與自己無始無終地“較勁”的路上?!短炜铡芬皇?,就是這樣的最好詮釋與例證。
《雨打梨花深閉門》一首,題目就直接應用的古詩詞里的句子,很有古意,而一句“不曾放開的那雙手/如今在何處握著思戀”,頗有一種讓人的心都“碎了”的感染力,情意全出,讓整首詩都“亮了”起來。《茶緣》一首也與《雨打梨花深閉門》類似,傳達出一種滿懷期望、期許與希望中又不無哀怨與傷感無奈的郁結的情結,一句“一首云禪心/忘卻人間萬種心”,即使是一個鐵石心的人,也不會不為之動容,生出“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的感嘆出來,而讓我們再次感知到詩人那顆古典和深閨式的對完美人間情堅貞不渝的向往和追尋心。(公眾號2016年09月18日推出)
◎阿諾阿布|《讓謊言在陌生的城市瘋長》(原題《布拉格之秋》):一致超喜歡阿布哥的詩歌,他是我的詩歌偶像之一:人有學識有閱歷,足跡浪蕩飄泊四方,善思善悟而能言善道;除去為政治游說的一面,他這個人頗有一點孔子之類諸子百家游歷四方的味道——他是現代版的一個“行吟詩人”。不管世人如何評價阿布和阿布哥的詩,我對他的浪跡天涯四方游歷又能夠“喋喋不休”地瀟灑勁、對他的“有思”而灑脫漂亮的詩歌心是心向往之的。
他的詩歌有一股學識味、瀟灑勁,抒情的勁道足,闡發的思考力度大,承載的人生旅程味濃,抒情而拒絕空洞地抒情,寫靈思妙想卻只忠實于自我的真實感想而與搜腸刮肚的所謂靈思妙悟毫不沾邊;語言自由、靈動、美妙、真實,巴心巴肝,貼心貼靈魂,表達自我悠遠情思以臻爐火純青、“毫無掛礙”之境。阿諾阿布的詩,是自由之詩、靈妙之詩、瀟灑之詩和有味之詩。一句話,阿諾阿布,人是瀟灑之人,詩是灑脫之詩。(公眾號2016年09月25日推出)
◎采荇|《秋事》:藝術講究“動”“靜”的相生、相得益章,詩歌也如是。這首《秋事》,就是“動”“靜”相生而相得益章的典范之作:蒼穹深邃,云被抹得寥寥無幾,太陽的光刺扎人的力度小了,地上匍匐著秋的魅影,人間的心情擱在日子上秋風無力掀動,地下卻在清倉騰庫,一群力量正在擦拭鐮刀。通過這樣的“壓縮”式閱讀,我們依然能讀出文字中顯示出來的秋的神韻:富足而靜謚遼遠,喜悅而安詳自然;一種靜謐中的生機、生動中的靜謚從字里行間自然溢出,悄悄浸潤了我們的每一寸感官以及心田;將秋事寫得靈動而藝術感自生,使四節八行的文字的質感十足、迷人,建造起了一個充滿韻味的詩意空間。(選自中國詩歌網“每日好詩”第41期,公眾號2016年10月04日推出)
◎海松(吉布依祖)|《問天深邃,問地厚重》(原題《九月》):看到清哥叫我點評點評的此詩時,正值十月的國慶假,農歷上的時節也剛好步入九月,我刻意翻了翻手機上的日歷,再過五天就是九月九日的重陽節了……還有,看到這個《九月》的題目,讀了里面的內容,我心里莫名浮出一種緬懷式的思緒;看到《九月》這個題目,我還想起了中學時代看的一部根據古龍同名小說改編的電視劇《九月鷹飛》,電視劇里主人公飄逸瀟灑的風度、超群灑脫的武功,天上地下,從來也沒有人知道他的“飛刀”在哪里,也沒有人知道刀是怎么發出來的。刀未出手前,誰也想像不到。加上華美的布景和迷人的江湖故事、關于愛的故事,這一切使人飄飄然似乎自己也脫胎換骨成了有故事并且武藝同樣高超的飄逸瀟灑之人,卻忘了自己是如此這般的凡夫俗子凡胎俗骨一個:它就是如此地使人愜意暢快之極?,F實里,時節步入九月,就已進入金秋,這于我這貧寒出身之人而言,不管是對于眼睛里的色彩還是肚子里的食源來說,都從心底對秋有著一種很深的特殊情感。——說了這許多,總而言之,九月對我個人而言,是一個“有故事”的月份,是一個有著“另類”情感的月份。
而我不知這首《九月》的作者和九月之間有著什么樣的故事,我只是從他的文字里,感知到他似乎也在九月里發生了一點什么“故事”,至少,我可以肯定作者對某一年的九月,產生過一種深深的情感,甚至是某種懷念式的情愫。一句“面對啞口無言/背對潸然淚下”,道出了古今中外多少人,面對人與人之間、人與時節之間的“那些事兒”時的相同遭遇!而也許,那樣的一個九月,連同那個九月里的天高之上的太陽、云淡之上的天空,和豐收大地上的一片金黃、落葉紛紛下的走向蕭瑟,以及一些人和事,一起“轉身”,一不小心都成為了“過去式”,而再值得留戀也只是變為了一種無奈:“愛或者不愛/要么痛 要么碎/但一定要轉身/要么面對 要么背對”。我還想插一句的是,不管我們那個時代(我相信作者和我同屬于一個時代)的武俠劇和武俠情結,還是不是當下年輕人的“童話”——評論者定義,武俠是成年人的童話——我知道當下是穿越劇、魔幻劇的時代,但我相信,不管時代追求的是什么“劇”,有個主題是“糾纏”著人類始終的,那就是愛。所以,《九月》一首里到底是藏著作者什么樣的故事,什么樣的關于愛的故事,這對于作者、我們和這首詩,都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它讓我們對九月有了感覺,有了感觸,有了感情,有了這如此多的留戀甚至某種人生無奈之下的唏噓感嘆和了然的自我感悟。讓我們一起在“問天 深邃/問地 深厚”的九月的富足和衰敗、遼遠和蒼茫中獲得珍惜,獲得愛的、生命的意義和真諦!(公眾號2016年10月06日推出)
◎加撒古浪|《我歡喜這翠綠而明亮的憂傷》(原題《酒后真言》):加撒古浪一致用干凈、簡潔、清爽、樸素和真摯的語言表達著自己同樣干凈、清爽和樸素而真摯的情感?!毒坪笳嫜浴罚鈴脑婎}上看,作者就采用了直截了當而非忸怩作態或者遮遮掩掩或者半遮半掩或者故作高深神秘的言說態度,他的此番行徑初初看來或者在不明就里和自以為是地一味追求所謂的“含蓄”者那里看來,也許是太過直接和太不“遮掩”了。殊不知,這也才足見了加撒古浪的純真、真誠和“可愛”。此詩以一種如上所說的語言和態度,表達出一種純真純情里帶一點憂傷的對所愛慕之人的戀與愛。并且,全詩中的意象都是極其清新、奇異、漂亮而迷人的:“酒后,心里只剩下空蕩,空空蕩蕩/自已,就像是屋后那座被遺棄的木屋/房門緊閉。心里的土墻卻搖搖欲墜/被雨淋濕的木條,漸漸腐朽/你就是那一場雨,我一直在深夜被你淋濕”“我急于在月黑風高的夜晚為你點燈”,好好品味吧,這都是些非常非常美妙的手法和意象,“我一直在深夜被你淋濕””“我急于在月黑風高的夜晚為你點燈”之類,多么漂亮!——也代表著非常美好的情愫和企求,讀來讓人唏噓,并為世間有這樣美好純真的情和人而慨嘆。(公眾號2016年10月12日推出)
◎牛玲莉|《我只想回歸肅靜專一做事(兩首)》(原題《白》《只想》):從這兩首詩作中可以看出,詩人牛玲莉是一個具有隱士精神或思想的人,她“大隱隱于心”。處于如今這樣一個年代,我覺得大隱不是隱于山林,也不是隱于市,而是隱于心。他(她)們超然于物外,他(她)們超然于紛爭、超然于爭權財奪名利,他(她)們就在我們身邊,就在他(她)們的一顆顆素潔的心,大隱隱于心。
詩人牛玲莉至少是有著這樣的精神訴求的,她的“只想”雖然也只是一種“想”,但畢竟有了這樣的“想”,便可讓我們感知作者是不想糾結、纏綿于一些不必要的事物的,詩人的處世之道是采取給人以寬容、忍讓的態度,有著一種樂觀、積極的心態,這在精神層面上便已是到了“另一處”。特別在她的那首《白》里,讓我更感受到牛玲莉的此種“隱士精神”的另一更高層次:那接近了超然于生死之外、唯精神的“美和永恒”為追求的思想境界。
其實,創作的過程就是一種思想上的自我修煉的過程,創作是自我的精神“救贖”,它是一種精神的自我“瑜伽”,創作是自我精神層次與境界的外化與物化的體現,同時也是自我思想修煉的有機組成部分,并且是作家詩人們自我思想修煉提升的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和手段。明白了這一點,我想應該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我們除去那些玩弄文字、玩耍文字之情形。(公眾號2016年10月19日推出)
◎秦宏|詩三首(《再一個八月里》《秋天》《勾勒》):秦宏的許多詩歌雖然還帶有一定的稚氣,但是也有不少讓人感覺很不賴的作品,比如《秋天》這樣的,品質、韻味、意象都很好,很讓人值得細細品味。由此我不懷疑秦宏是一個很不錯的詩歌苗子,如果他以后在“多往深處挖掘”這條路上努力,在用詞上、意象上、意境上、思想修為及其表達和“呈現”上多使力,不愁沒有進步和收獲。我們應該注意,詩不止是表情達意,詩還應往哲思、美學深層上開掘;詩應有節制,這節制具體體現在不是泛濫的讓淺白之情信馬由韁,而是力求轉換、跳躍、跨躍甚至出現某種“斷裂”,以讓詩意獲得盡可能大的空間,想象的空間,讓人思緒任意馳騁的空間;詩,不僅是承載自己的情緒馳騁,讓自己獲得抒情的快意和找到它的突破口,詩還應是點燃、“引誘”和打開別人的情緒、思考,從而使之走往無限大的空間去自我馳騁,它不僅是用情去點燃情,更應該是用“思”去點開、引出和點燃別人的“思”。詩是自我的日記,是自我的情感、思緒、精神和思想的秘密記錄,它更是最“煽情”的文字,是讓別人來“接受”自己(情感、思緒、精神和思想)的文字。我覺得,詩的“自我性”(內照)和“非自我性”(外化)的把握是一個成熟的詩寫者都會注意到的,也是初步嘗試詩寫者最應該注意的。(公眾號2016年10月27日推出)
◎詩小雅|《冬》:萬物萌動的春總是讓我們的思緒萌動,寧靜蕭瑟的冬也讓人“靜思”。這首冬不是單純的為了寫冬而寫冬,“冬”在這里是引領我們通往冥思之路的領路人。詞語抵達了事物的宏闊也抵達了事物的細微,抵達了事物的外部也抵達了事物的內部,我們的思維也如是。這是成功的詩歌,了不起的詩歌:它完成了詩歌的使命——引領你去抵達。(公眾號2016年11月08日推出)
◎大梁|《火車》:奇異的想象,反映出了時代里人的愛“走”愛“動”愛“流動”,以及其中的某種無奈與悲苦勞累。我的耳邊響起“為了生活,人們四處奔波”這樣的歌聲。繁華之下不盡歡歌?!涀×诉@個也就是從某種層面上明白了煙火人間生活的本質。(公眾號2016年11月28日推出)
◎倮伍拉且|《想念家鄉》《我的那座山》:倮伍拉且的詩,總是在一種清爽與親和中顯示自己情感的深沉、意緒的涌動、哲思的幽遠。在他的詩歌譜系,他對自然山水的抒情情有獨鐘并且矢志不渝,占有極其“顯赫”的位置??梢哉f,倮伍拉且的自然之戀是他豐厚的一筆人生精神財富,是它成就了他的自然山水詩,然后他的自然山水詩反哺了他的人生、成就和豐富了他的精神世界,使他的人生更見豐富與亮色。它們之間,是彼此成就的關系,因而更加彰顯了自身的意義與詩意。(公眾號 2016年12月03日推出)
◎吉時伍甲|《酒里故鄉(外二首)》:(外二首為《姆河拉達》《故鄉》):有一種詩歌,是以最純樸的語言表達一種最誠摯的情感,并且這種最誠摯的情感是一種“矢志不渝”和“根深蒂固”的情感,也即這是一種最為深沉的情懷。吉時伍甲的詩歌,就屬于這樣類型的詩歌,而他最矢志不渝和根深蒂固的情懷,是對故鄉的最深沉的情懷。對于故鄉的情懷,是人生中“最高尚”的情懷之一。在我的眼里,最高尚和崇高的人生情懷有三大情懷:母愛(仁慈、愛他人)、故土情(根源、宗源、來源)和愛情(愛己、愛生命)。胎兒時期,母親是我們的衣胞,以身體懷著我們,保護和滋養我們;我們出生以后,是故鄉滋養了我們,正所謂的衣胞之地;愛情是我們人生“最終”的心的歸宿,對于“精神至上”之人,它甚至高于生命而存在,這是從它們的“生發學”意義上的闡釋;而從它們的象征意義上來闡述的話,那么母愛、故土情、和愛情就可以是分別是這樣的關系:母愛-代表著仁慈、愛他人,故土情-代表著對于根源、宗源、來源的看重,愛情-代表愛己、愛生命。由此,對于吉時伍甲對故鄉的矢志不渝的反復吟詠,我理應表示出我的贊賞和敬意。(公眾號2016年12月19日推出)
◎加主布哈|《加主布哈短歌九則》(原題《他·遺言》):加主布哈的《他·遺言》,是一首內部張力大、語言內涵豐富、充滿對人生際遇、生死之思考的好作品!它不僅僅是語言層面上的,更是人生、生命思考意義上的。關于創作,我們所需要的,不僅就是這樣具有語言分量、內容分量的作品,我們更歡迎和需要如此具有審美分量、思想分量的作品,這才是有意義的寫作。寫作不是玩弄文字,更不是賣弄文字,寫作是“錘煉思想”,是“鍛打思想”,是開掘出另一片審美天地。一句話,寫作就是寫人生,就是寫生命、寫思想。只有那些帶著血肉的文字,才能進入血肉,進入時間的長河、記憶的長河。(公眾號2016年12月25日推出)
◎劉年|《蓮事》《喜馬拉雅山下的集市》《苜蓿花》:沒有系統讀過劉年的詩,零零碎碎加起來應該不超過十首,但是,他給我一個印象,就是他和他的詩歌是很“生活化”的。這在他成功發現和推舉女詩人余秀華這件實例上給了我更好的“例證”:在我看來,余秀華詩歌是最生活化的了。他這里的三首,除了《蓮事》稍微形而上些,《喜馬拉雅山下的集市》《苜?;ā罚瑥念}目聽來都很生活化,很接地氣。本來嘛,生活是永遠讓生命匍匐在地的場域,是我們人世間里最大的人生舞臺,從大到無邊無際的國際、宇宙間,小到關涉柴米油鹽的事情、一個小小的心理和情緒變化,無不與生活二字產生千絲萬縷的聯系??梢哉f,離開了生活的存在,是虛無的存在。(或許后臺忘了推送,查公眾號推出情況無果)
◎王海云|《生活可以這樣說》:王海云同志讓人羨慕!他讓人羨慕之處,不僅在于因為他擁有“一彎沒有拉緊的月色/……緊緊咬住又輕輕松開的火焰”和“最纏綿的春天”里的夜晚,擁有“安靜潮濕的女人”而她“矜持,柔軟”“有著大海般的情欲/深藍色的睡眠”,并且“一邊接納生活的風暴/一邊安放男人的疲倦”。更讓我們羨慕的是,憑借自己的才氣,如此溫暖人心的作品竟然產生于他之手而不是別的什么人:這真夠讓人嫉妒羨慕恨的!情愛(或者說性愛)詩,我在“讀首詩再睡覺”微信公眾號里讀到過一些,也似乎看到過一些大師寫的此類作品(幾乎所有的大師都寫過這樣的題材),雖然我都覺得很唯美含蓄很感人,但是對我來說我覺得王海云寫的比他們要“食人間煙火”一些,離我近些。——哦,請記?。骸渡羁梢赃@樣說》是說“生活可以這樣過”,“生活可以是這樣的”。同時也請記住,讓你所愛的人更美,讓你的生活更充滿情調、詩意!這讓我想起荷爾德林“充滿勞績,但人詩意地棲居于大地”的名句。面對生活,面對我們自己以及愛,讓我們一起努力吧!(或許后臺忘了推送,查公眾號推出情況無果)
◎弦 河|《與果無關,或是生命的脆骨》 :這首詩,題目與前面的內容讓我感覺平平,但是當我讀到“比死亡可怕的種子埋在墳墓”,讓我很是驚訝。此詩的獨步于語言和思維之奇崛山路的特點和優勢便越發明晰地顯示在了我面前,引我進入一種對生命、生活和其他若干事物深深地幽思?!氨人劳隹膳碌姆N子埋在墳墓”是因為一切事物在生之際,死已經掘開了墳墓在等待著!所以,“一只孤獨的鷹/它的視野總是孤獨”,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比死亡可怕的種子埋在墳墓”更是因為正如人們常說的“活著便已經死了”,所以,“當仰望的人不再仰望/翱翔便是另類”。就讓我們成為能夠寫出好詩、能夠在別人都“不再仰望”時,成為“翔翔便是另類”的人!(或許后臺忘了推送,查公眾號推出情況無果)
◎|安琪《涼山行》:“2016西昌邛海‘絲綢之路’國際詩歌周”絕對是涼山這塊古老而神性、詩性盎然的土地上迎來的自古以來最大一次詩歌盛典,它由來自世界各國的詩歌大腕們給她所帶來。它第一以空前盛大與高規格,打開胸懷擁抱了來自世界23個國家和國內各地的詩歌大牛百人團,同時也向他們真情展露了自己詩性的一面、傳奇的一面、蓬勃的和迷人的一面。我相信,此次盛會,于大涼山于與會的每一個人,都會在生活中、在靈魂里,嵌入了一枚永生難忘的記憶之幣,從而珍藏其中。
中國當今代表性女詩人之一安琪女士一氣呵成、73節的《涼山行》,就是此次活動的產物和收獲之一,也是上面所說記憶之幣中的一枚?!稕錾叫小芬砸粋€對涼山這塊秘境,對隱藏于涼山的每一個山頭、依附于涼山的每一棵小草的詩之神靈,對涼山的詩歌兄弟姐妹,“像養了24年的孩子”一樣“在心里存放了24年”之人、“闖入者”的眼光,對大涼山進行文化“大考查”,在讀來絲毫不使人覺得繁瑣和冗長的動情描繪與敘述中,對所寫對象的文化、民俗、風土、人物、情感,均有很好的揉入與展現,在簡練而不算長的篇幅里,以移步換位的手法,完成了對大涼山的大掃視,以詩的語言進行狀物言志記行,是大體量之作。它是神與神的交會下的產物,字字句句,源自獨屬于詩人自我的那顆滿是細膩、溫暖、多情以及情義的,看似柔弱,實則蘊藏大能量的心。
一句話,《涼山行》是詩人安琪與大涼山的詩歌神靈、詩歌兄弟和山水草木神交24年之久后的一次深情擁抱下的一首游記詩、紀念詩、“還愿詩”,同時又是一幅以一個“外來人”的眼光對大涼山進行詩意掃視的風物民俗畫,是“大家”手下的大手筆。安琪說,“傳奇之地必有傳奇發生”,縮小一下范圍說,詩性的土地必有詩歌傳奇在演繹,“通往美的旅途是漫長的/離開美的旅途,也是漫長的。只有美是/短暫的”,我相信,安琪女士以如此一首“脫口而出”般寫出的詩,讓她自己身上好動不居的詩歌神靈與大涼山上的神靈來了一次徹底的、盡情的交歡,使彼此間獲得了一次“生存意義”和生命本質下的詩歌之旅、靈魂之旅。(或許后臺忘了推送,查公眾號推出情況無果)
(上卷:59篇,56人)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