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小細節中隱藏的大世界
——《清明上河圖——細節中的風華》
作者:彭彥花
在燦若星空的中國畫著作中,有一幅名為《清明上河圖》的國寶級長卷,它的每一處小細節都隱藏著大世界的奧秘與美麗,從而吸引了歷代文人爭相解讀。而《清明上河圖—細節中的風華》一書中,作者杜恩龍采用微觀史的視角,用生活化的語言去解讀《清明上河圖》中的細節奧秘,用特寫鏡頭放大畫中的小細節般去研讀歷史故事,借助上百個精彩的細節描寫給讀者精神穿越般的感受,猶如重走了一趟汴京的大街小巷,再現了北宋時期都城東京繁榮的城市面貌,以及繁華背后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
真實是藝術的生命,也是細節的生命。杜恩龍除了敏銳的觀察力還有著豐厚的歷史底蘊做支撐,他從《清明上河圖》中小小一處遞鋪的場景,展開講述了南宋抗金名將岳飛被12道金牌召回臨安的故事中,遞鋪存在的身影和郵驛制度的前世今生。在宋代銅禁這一篇章中,作者看到十千腳店門口運送銅錢的獨輪車,講述了蘇軾一生兩次被罰銅的故事,并溯源文獻得到宋代因為銅短缺,貴族官員犯罪之后可以繳納銅用以抵罪的荒唐律例,批判其僅僅為了換取短缺的銅就犧牲掉了法律的嚴肅性,讓人無限感慨,畫中一處處看似尋常的細節場景背后,都有著沉重、真實的歷史生活做支撐。
書中,杜恩龍的幽默不經意地透露出來,他打趣說不知道張擇端究竟收了多少廣告費,以至于讓他從《清明上河圖》中發現了十幾種“植入式廣告”,比如孫羊正店的三處燈箱廣告、比如劉家香鋪門前的落地式廣告、比如趙太丞家、楊家應癥、王家紙馬等店名廣告……如今,這些“打廣告”的鋪面早已經消失了幾百年,但是這些廣告卻留存了下來,這便也是紙帛宣傳的力量。
光陰荏苒,不知不覺中《清明上河圖》已經流傳800余年,它躲過了水災,火災、冰災、蟲災,最終存世的這完整卻有殘損的畫卷,雖留下了無數時光的痕跡,也已經實屬萬幸。作者經過放大之后,一一查找出畫面中破損的地方以及造成破損的原因。這些歲月留下的破損痕跡和修補印記,無聲地訴說了這幅畫經歷過的滄海桑田,成為歷史文化傳承與發展的一個縮影。
自古便有“紙千年,絹百年”的說法,這幅繪制在宮絹上的《清明上河圖》看似柔弱,卻跨越了八百年不朽,成為文明的載體,承載著歷史信息,一代一代的流傳下去,給了大眾美不勝收的藝術享受,也給了后代文人墨客研讀遐想的空間。
作者簡介:彭彥花,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德州市作家協會會員。
本文由史映紅推介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