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昂的戍邊贊歌與尚待提升的文學表達
——評平措朗杰《里孜戍邊情》
作者:德倫?次仁央宗
平措朗杰的《里孜戍邊情》是一篇充滿激情與深情的散文,作者以親身經歷為我們描繪了西藏西部邊陲里孜戍邊的艱苦環境和戍邊人員的堅定信念,展現了一幅令人動容的戍邊畫卷。
一、優點
1. 真摯情感,動人心弦
文章情感真摯,作者毫不掩飾地表達了對戍邊工作的熱愛和對祖國的忠誠。從初到里孜時的新奇,到面對高海拔環境的不適,再到對戍邊責任的深刻理解,讀者能夠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內心的情感變化。尤其是文中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以及對守護祖國邊疆的堅定決心,這種情感的交織和沖突,使得文章更具感染力。“我們想象著家鄉的一草一木,感受到自己在心靈深處與親人的紐帶。雖然時光盡情流轉,卻無法斬斷我們之間的牽絆。正是這份牽絆,讓我們堅定了站在邊界的決心,牢記自己的責任。” 這樣的表述,讓讀者深切體會到了戍邊人員內心的柔軟與堅強。
2.主題鮮明,立意高遠
文章主題明確,緊緊圍繞里孜戍邊這一核心,突出了戍邊人員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作者通過描寫里孜的惡劣環境和戍邊人員的堅守,展現了他們為了國家的安寧和領土的完整,不畏艱難、無私奉獻的精神。“什么是移民警察的責任?將青春的血肉之軀融入祖國神圣的界碑,就是移民警察的責任;什么是移民警察的胸懷?承載 960 萬平方公里的寬度,就是移民警察的胸懷。” 這段文字直接而有力地表達了戍邊工作的神圣和重要性,使文章的立意得以升華。
3.畫面感強,引人入勝
作者在文中運用了豐富的描寫,為讀者展現了里孜的獨特風光和戍邊生活的場景,具有很強的畫面感。例如,“夜幕降臨,我站在高坡處看到,邊關的國門靜靜地敞開,如同一條燦爛的銀河穿越邊界,連接了兩個國家的心。” 這樣的描寫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能夠直觀地感受到里孜國門的莊嚴和神圣。此外,對戍邊人員在各種惡劣天氣下堅守崗位的描寫,也讓讀者對他們的艱辛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二、不足之處
1.語言表達略顯平實
盡管作者的情感真摯,但在語言表達上稍顯平實,缺乏一定的文學性和藝術性。文章中較多地使用平鋪直敘的敘述和直白的抒情,使得語言的表現力不夠豐富和生動。例如,“在這遼闊大地上,我們是共和國國門的守護者,我們是守望里孜的戍邊人。” 這樣的表述雖然直接明了,但在語言的韻味和感染力上有所欠缺。如果能夠運用更多的修辭手法、形象的詞匯和富有變化的句式,文章將更具文采。
2. 結構不夠嚴謹
文章的結構較為松散,缺乏清晰的脈絡和層次。在描述里孜的環境、戍邊人員的工作和內心感受時,沒有一個明確的邏輯順序,導致部分內容的銜接不夠自然,影響了讀者對文章整體的理解和把握。例如,在從環境描寫過渡到情感抒發時,顯得有些突兀,沒有很好地起到鋪墊和過渡的作用。
3.深度挖掘不足
在主題的挖掘上,文章還可以更深入一些。雖然作者強調了戍邊人員的責任和使命,但對于這種責任和使命背后的深層次原因,以及戍邊工作對個人和國家的長遠意義,探討得還不夠深入。如果能夠結合國家的安全戰略、民族的團結等方面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和闡述,文章將更具思想內涵和社會價值。
三、改進建議
1.提升語言藝術
作者可以多讀一些優秀的文學作品,學習其中的語言技巧和表達方式,注重詞匯的積累和運用,多使用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來增強文章的感染力。例如,“狂風像一頭兇猛的野獸,在這片土地上肆意咆哮,而戍邊的戰士們卻如堅定的磐石,紋絲不動。” 通過這樣的比喻,更能生動地展現戍邊人員的堅韌。
2.優化文章結構
在寫作之前,先構思好文章的框架,明確各個部分的主題和重點,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進行組織和安排。可以采用總分總的結構,先總體介紹里孜戍邊的情況,然后分別從環境、工作、情感等方面進行詳細描述,最后再總結升華主題。同時,注意段落之間的過渡和銜接,使文章更加流暢自然。
3.深化主題內涵
作者可以進一步研究和思考戍邊工作的相關問題,結合時代背景和國家發展的需求,從更宏觀的角度去探討戍邊的意義。可以通過引用相關的政策法規、歷史事件和專家觀點等,來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和深度。
四、總結
總的來說,平措朗杰的《里孜戍邊情》是一篇充滿正能量的散文,它讓我們看到了里孜戍邊人員的堅守和奉獻,感受到了他們的忠誠和擔當。雖然在語言表達、結構和主題挖掘上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但作者的真情實感和鮮明主題依然值得肯定。相信通過不斷的學習和努力,作者在今后的創作中能夠不斷完善,寫出更加優秀的作品,讓更多的人了解和關注戍邊人員的偉大激昂的戍邊贊歌與尚待提升的文學表達。
作者簡介:德倫·次仁央宗:西藏日喀則人,西藏大學文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曾在英國劍橋大學訪研。西藏作家協會會員,西藏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西藏倉央嘉措文化研究協會會長。著有《藏族文學簡史》《簡明現代藏、漢雙語教材》《西藏少數民族漢語教學的歷史與現狀研究》(合著)《亞桑志》等教材及專、譯著。系列童話《牧童》被翻譯成意大利文、英文和尼泊爾文。
本文由史映紅推薦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