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天該如何對待格律詩?
作者:丘樹宏
一直以來,不少詩歌界人士都在不斷探討中國古今詩歌創作問題,特別是該如何對待格律詩問題,有共識,有爭議,都很好,說明還有不少人在關心詩歌問題,詩歌的生命還在延續著。
就格律詩創作問題,有些個人體會,寫出來供大家參閱。
首先聲明一下,本人不想爭論,因為只是自己個人的想法,不一定對,更不敢對他人有任何的影響。再者,自己近古稀之年了,很多想法已經固化,也難以甚至是不想改變了。
我是與格律詩是有過勾連的,而且至今還在不斷“仿寫”。從讀初二開始學寫,那時候真的不知天高地厚,寫的每句七字或五字、一首八行,或者是每句七字或五字、一首四行,就冠以什么七律、五律、七絕、五絕,按照一個詞牌的字數、句數寫,就冠以什么詞牌。真實膽大包天!恢復高考后進入大學,有機會找書本自學了,竟然嚇出了一身冷汗:原來,格律詩是這么回事!原來,格律詩是那么難寫的啊!從此之后,一直到今天,我只能用現代漢語“仿寫”格律詩和宋詞,卻再也不敢冠以什么“律”“絕”和詞牌了。
中國的格律詩(包括宋詞)是中華傳統文化優秀中最優秀者,也是世界文學的一朵奇葩。世界一些國家也有“格律詩”之類的文體,我自己并沒有專門去涉獵,更缺乏研究,但我相信,基于漢語言和漢文字的獨特性,加上古代文人們千百年的鍛造和錘煉,中國的格律詩,一定是世界上藝術要求最為嚴格、最為完美的一種詩歌文體。這是中國文化最為寶貴的優秀遺產之一,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瑰寶。
然而,隨著時空的推移,滄海桑田,社會語言和語言社會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詩歌社會也同樣日新月異,現代人要學習、掌握古代格律詩的寫作,困難大大,問題多多。但無論如何,格律詩這個優秀文體卻必須保護、繼承、延續,甚至需要弘揚和發展。
怎么辦?
出路可能在兩條。
第一,將格律詩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范疇,實行制度化保護、繼承和發展。建議:一是在中學階段,或者更早一些,在學校開展格律詩基本知識的學習。凡高中畢業生,都必須了解和掌握格律詩的基本知識,鼓勵和支持有興趣者學習寫作,進入大學或社會后有志趣者可以自學升級。二是鼓勵和支持有興趣、有專長的人士認真研究格律詩并自我寫作,這些人是保護和延續典型的格律詩寫作的“薪火”,是傳承人。這些人的格律詩寫作,在藝術表現形式上可能已經毫無“創新”的任務,唯一的責任和使命,就是“守正”。因為就形式來說,中國格律詩的寫作,古人已經做得爐火純青,甚至可以說已經是空前絕后。另外,建議如果是拿出來社會上交流的格律詩,遣詞造句不要太深奧難懂,引經據典也不要太多、太偏僻,否則人家就看不懂,看不懂就沒有效果了。當然,寫出來僅僅是你自己欣賞,或者小圈子內分享,則另當別論。多年以前,曾經有一個寫格律詩十分了得的詩人,在一次會議上印發了他的一首格律詩,大家感覺詩歌確實寫得非常棒,但總共八句、五十六個字,讀下來我卻查了三次字典,卻依然沒有怎樣弄清全詩的意思。好尷尬!這種詩歌,當然是允許存在的,也是需要的,但真的只適合于小圈子內交流為好。
第二,鼓勵和支持更多的人學習和模仿古代格律詩的藝術手法,但不必拘泥其中太多的規矩,而且是運用現代漢語來寫。當然,這種作品,就不要冠以什么“律詩”“絕詩”,或者什么詞牌了。本人姑且將這種詩歌稱為“現代古典詩”。此外,我建議現代自由詩多多研究、學習、借鑒和利用中國古代格律詩的一些藝術手法,這樣做,個人認為是會大有好處的。目前中國現代自由詩的寫作,對比古代格律詩,優勢是自由,不足是太自由了,自由得都不像詩歌了。當然,從另一個角度講,格律詩的優點是形式要求嚴格,但不足是要求太苛刻了,因此才有了后來新文化運動的詩歌革命問題。
以上這兩個方面,應該是相向不悖的,而且應該是互為彰顯、互為促進,甚至是要互相尊重、互相融和的。
本人認為,就詩歌文本和形式來說,中國詩歌今后的發展情勢,可能是這么一種情況:第一類是古體詩歌,包括詩經體、古風體、樂府體、格律體、宋詞體、元曲體等;第二類是現代古典詩歌;第三類是現代自由體,這里面又包括能夠吸收古代詩詞,包括格律詩一些藝術風格和形式的現代自由體詩歌,以及完全西方化的現代自由詩。而應該大力鼓勵支持,甚至是積極推廣、廣泛普及的主流詩體,應該是第三類的前者,即能夠吸收古代詩詞,包括格律詩一些藝術風格和形式的現代自由體詩歌,也就是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現代自由體詩歌。這應該是中國現代詩歌最有前途、最有生命力的必然方向。
2024年9月2日于中山靈感走廊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