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到深處文自美
——品張魯平及她的《風雨·往事·故人》
作者:馬光增
文集《風雨·往事·故人》的作者張魯平是我大學同學,她來自亞圣孟子故里山東省鄒城市,自幼受到儒家思想和文化的熏陶,《三字經》《百家姓》《弟子規》《千字文》在學前已經爛熟于心。當時在班里,魯平給同學們的第一印象是:文靜靦腆,不多言多語,性格有點內向。她穿著樸素無華,做事腳踏實地,為人誠實謙遜,學習刻苦勤奮,課外時間她是圖書館里從不缺席的??汀?/p>
前年,剛剛榮退的魯平來電說,想整理一下自己十幾年來的隨筆、書信和已經發表過的文章結集成冊。我當即表示贊同,更為她感到欣慰。我很長一段時間從事新聞工作,外地采訪機會較多,與老師、同學們多有接觸,時斷時續地有所聽聞,還有報刊雜志特別是教育類報刊上,時常讀到魯平的教研論文和散文,或是宣介她的文章。魯平一九九五年獲得全國優秀教師榮譽稱號和獎章,二〇〇〇年被評聘為中學高級教師,二〇〇六年和二〇〇八年分別獲得泰山名師、泰山功勛教師等榮譽稱號。同時還是山東省青語會會員、泰安市作協會員等。她在耕耘講壇之余,撰寫叫徐教學論著兩部,編輯整理回憶錄一部,在國家級、省市級文學刊物上發表散文二十余篇。二〇一〇年魯平的兒子中央音樂學院畢業后留北京工作,她時常來北京居住,我們見面交談的機會相對較多??偟母杏X,魯平勤思好學,學有所獲,教有所成,筆耕不輟,文采斐然,是位內蘊豐富、謙恭溫雅的知性才女。
不曾想到的是,她卻要我為她的這本集子作序,這令我十分為難。按常理說,既然出書,既然作序,既然開頭,那就應該找一位有名氣、學養深厚的大人物潤墨。我作序,有點名不正言不順。但魯平說,自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自己的文章記寫的也是普普通通的人和事,沒有大肆張揚、轟動炒作的目的,更沒有必要拉大旗作虎皮包裝自己。于是,我盛情難卻地接受了這個本不稱職的任務。
《風雨·往事·故人》所輯文稿大體可分為親情友情鄉情的抒寫,有感而發的隨筆,名作讀后的評析,還有寫給兒子的書信等四類。概括而言,至少有以下令人稱道之處:
一是真情實感的傾心訴說。散文最不可缺少的要素是“真”,唯有“真”,才能吸引人、打動人,才能引發讀者的共鳴。書中每一篇文章無不吐露出作者發自內心深處的真情呼喚。無論是懷念父親、母親,憶述親戚、鄉鄰,或與兒子的書信,真情實意始終都充滿在字里行間?;貞浉赣H的文稿共計八篇,其中《我的父親》(六)(七)(八)回憶了父親人生的最后幾年,最能打動人心。她父親是一九五九年考取山東師范學院的老牌大學生。歷史卻給他開了個大大的玩笑,甚至是作弄了這位時代才子。先是支教鄉村中學,沒過三年就攤上了“文革”劫難。盡管她的父親曾是與日寇軍隊英勇作戰、經歷了槍林彈雨和生死考驗的“九死一生”者,但終因他“只專不紅”,文化高、學識高嗎,靠上了“臭老九”的邊兒,也終究沒有熬過那個瘋狂暴虐的年代,三十三歲就被折磨得早早離世,成為那個時代、那場運動的冤魂。讀到這些平實無華、真實記載的文字,我們為之淚下、哀痛。
《清明四月天》,是對母親的深切懷念。一個極其平凡又大字不識的農家婦女,曾遭丈夫冷落,又遇丈夫早逝,勤勞持家、寬厚隱忍,獨自撐起了她那殘損破敗的家。深切可感、平平實實的記述描寫卻給讀者帶來心如刀割,痛徹心扉的感受。
《美榮》記寫的是位農家女孩兒,聰穎勤奮,全年級學習第一名,是大家公認的“神童”“學霸”。因外婆家是“地主”成分,竟然沒有推薦她上高中的份兒,現在看來荒誕之極!后嫁入農門,再遭劫難,丈夫三十一歲因肺病離世。美榮靠丈夫留給她的唯一家產——一輛幾乎與她一樣高的大梁破自行車,走街串巷收廢紙、酒瓶子、破爛兒供孩子上學。如此供養出了一個大學生、一個研究生。感懷之余,讓我們對這個屢遭不幸的社會底層小人物美榮拍手稱慶。
《舅母》一文中,呈現在讀者眼前的是一位勤勞善良的下層勞動婦女形象。但命運總是捉弄人,她操勞一生,沒有生兒育女,視“我”和弟弟如己出,豆腐腦、熱豆腐吃得再多從不嫌多,臨走還要塞給“我”一打豆腐皮送給曾祖母吃。作者用質樸無華貼近魯西南生活的語匯,把善良仁慈、命運多舛、困頓一生的舅母形象真實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老憨嫂》則是二十世紀中后期“祥林嫂”式的一位人物形象,這位女性幾乎被哥嫂和瞎子丈夫折磨得近乎癡呆、瘋癲,遲鈍麻木的人們并沒有給予她多少同情與施舍。這也許是應該被救助而又無可奈何的那種人吧。正如魯迅所言:“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也正是作者深入骨髓的白描手法和深沉的文字給我們帶來了這樣的視覺形象和撼動人心的感應。
二是細膩生動的才女文筆。一篇篇幾千字的散文,吸引人的不僅是它的敘事,把故事娓娓道來的細膩而傳神的筆法功力更是不可或缺。
《麻子大爺——我的啟蒙老師》作者稱之為“最為難忘的人生恩師”。的確如此,在作者筆下,麻子大爺是位讀過私塾的“土秀才”,多才多藝。四書五經、唐詩宋詞等脫口而出。魯平從“麻子大爺”那里學到的知識,甚至遠遠超出了在校學習的內容范圍。生動細膩的文筆把“麻子大爺”的可愛可親、幽默智慧的形象立于眼前。
《阿翔紀事》敘寫的是一家三代人的生活和情感境遇,特別是對于婚姻愛情的不同面對方式。父親的背信棄義,甚至殘酷無情令人驚悸。慶幸沒有影響到阿翔,而阿翔則是胡適式的婚姻守護者,始終如一,忠誠不渝,父親的悲劇沒有在他身上重演。阿翔的可敬可愛之處正在于此。
唐代文學家白居易有傳誦千年的名言:“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正是童年時代的深刻印痕和改革開放以來的巨變反差,促使魯平以她豐厚的情感,敏捷的思維,真情的傾訴,細膩生動的文筆帶領讀者進入遙遠而又真切的歷史時空。
三是審美領悟的內心獨白。在真情實感的基礎上,散文之美還應該把作者心靈深處的體悟展現出來,把思想的火花綻放出來,讓讀者的思緒隨著作者的文字、語句、段落、篇章而感情起伏而凝神靜思,這便需要對于現實境遇,對于未來期許有著獨到的觀察、思考和表達。
《順與不順——寫給六十歲》既是寫給自己,也是寫給剛剛退休老人們的忠告,讓已屆老年的人們看到“夕陽無限好”的未來之美,創造之美。謹慎路途波折,且看且行且珍惜。
《我想做一個溫婉優雅的女子》是以第一人稱抒寫自己的內心禪語,其實也是對身邊女性的深情勸慰。流年荏苒,歲月崢嶸,人總是要老的。要活出精彩,活出價值,活得似一束茉莉,溫婉優雅,淡淡飄香。
《雨殤》是對大自然的描摹,也是作者內心世界的告白。望著窗外如煙如紗的春雨,作者帶給我們的卻是凄美的感受,空靈中有幾分哀怨,清澄中帶有幾分寒冷,但文字不可盡訴,情意不可盡表。細雨交織,苦樂相隨。美好的向往與企盼人皆有之,雖云美美與共而實則又美其所美不盡相同。
《游園驚夢》是作者坐于書房的美麗遐想與精神追求,使之沉醉其中。惟愿一生晴好,與志同道合者心意相通,心靈相知,彼此溫暖和幸福。
以上四篇散文,文筆靈動、柔美、清麗、風雅,直抵心扉,帶給我們美的享受。
本集中有幾篇文學賞評,亦可體現魯平獨到的審美情趣和人生感悟。
《女人花》是讀鮑平《等你握握我的手》的感想之作。劉媽與吳伯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草就的婚姻,直到吳伯落難之時,吳伯才認識到一生用心守候自己的是一位自己從未愛過的女人劉媽。
《問世間情為何物》是魯平讀金代著名文學家元好問《摸魚兒·雁丘詞》的賞評之作。借大雁殉情、生死相依,解讀了人世間忠貞愛情的美好情愫,字里行間可見作者品味高雅的審美觀念。
《再賞<教我如何不想她>》可以說既是一篇頗有功力的文學評論,也是一篇優美精致的抒情散文,在對現代白話文重要發軔人劉半農留學英國倫敦窮困潦倒、憂傷之時寫下的著名情詩《教我如何不想她》進行文學解析的同時,把作者獨到的內心感受和音樂的韻律之美融入詩歌的涵詠之中。循環往復,一唱三嘆,使詩人內心深處久久蘊涵著的相思之情如洪水決堤,奔涌而出,創新詩之先河。其發掘之精細,歌詠之悠長,當令莘莘學子如含甘飴?!吨翋鄱酀墓印肥菍ΜF代著名詩人徐志摩《再別康橋》的別樣而會心的理解,對詩作的“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 唯美主義風格作了恰如其分的賞析。
四篇賞評,視角獨到,語言精妙,似一枚透著清香可人的果子,讓人愛不釋手,不忍思歸。
四是入情入理的殷切心語。書信是傳遞信息、溝通感情的重要方式,書信體散文則更是一種或激情洋溢或發人深思的表達思想感情、傳遞內心情愫的文學樣式。古人對文章寫作有“以情緯文,以文被質”之論。作為一位生長在文化內涵深厚的孔孟之鄉而又埋頭讀書、嚴謹修身的知識女性,寫給兒子的十一封家書,可謂是一位厚道善良、學養深厚的母親對所生所養所摯愛的子女發自心靈的深情喚醒。書信(一)至(十),記寫的是兒子從幼兒園到小學、中學、大學乃至工作后的成長歷程,但從作者給兒子一點點一滴滴的回憶中可以讀出父母和長輩們的舐犢情深和殷切希冀,其中講述祖輩們的人生經歷也是藉此作為兒子今后發展成長的精神財富。(十一)則是作者面對家事與兒子推心置腹的交流,可謂拳拳之心,殷殷之情。書信之中古代詩詞、名言警句、歷史掌故信手拈來,融入文中自然熨貼,其語言文字既純真樸實又文質彬彬。對于我們做家長或是即將做家長的讀者來說,可謂難得的育子教科書。俗話云:“養兒育女寧付千兩萬貫,福佑后代莫貪寸針尺線。”惟有如此,方能賡續家庭美德,贏得親友贊評,以至純潔家族血脈,強盛民族文化。魯平的家信應當說是傳承詩書耕讀、勤儉持家、勤奮敬業優秀傳統文化之美文。統觀其書信,言語合乎人情,論事合乎理性,與時合乎法則,與世順乎人心,堪稱敘事論理合情重義之文,文以載道不過如此而已!我們既把魯平的信札當作家書來讀,更把它當作如泣如訴的心語美文欣賞。
全書讀來,作者的謀篇布局的能力和駕馭文字的功底實屬可圈可點。篇篇文章,以情入文,以情入理?;蚴歉概椤⒛概?、母子情、師生情,或是親情、友情、愛情,都是促人向善,讓人共鳴,甚至催人淚下的。對待社會、家庭、子女,都會讓人發現其閃光點,悟到警醒處。當然,也許該書有的篇什內容還顯得有些單薄尚需充實,有些文句尚需進一步雕琢,甚或某些觀點尚有一己之見的偏頗,但文無盡善盡美,不必苛求。
也許有一天當你拿到這本看似尋常的文集,靜下心來細細品讀之時,你會發現有意想不到的收獲,但愿。
2024年五.一 于北京
張魯平簡介:
張魯平,1961年11月11日生,山東省鄒城市人。大學本科學歷。泰山學院附中高級教師,泰山名師,泰山功勛教師,全國優秀教師。山東省青語會會員,曲阜孔子研究院學會會員,泰安市作協會員等。論著兩部,回憶錄一部,在國家級省市級文學月刊上發表散文二十余篇,教學論文更是不計其數。近期,她將散文隨筆類文字結集成書---《風雨·往事·故人》。
馬光增
山東省濱州市陽信縣商店鎮馬騰霄村人
先于山東教育學院(現齊魯師范學院)中文系畢業
后于山東大學古典文學碩士研究生畢業
先短暫留校,旋任陽信三中、陽信一中教師、縣委新聞科長
后供職于新華社山東分社、《人民日報.海外版》、《經濟日報.農村版》等報媒
現創辦北京今日采風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北京領新傳媒有限公司,并任董事長兼總經理
作為資深媒體人,
在從事新聞工作過程中,記寫了大量消息、通訊等,另其報告文學、散文、詩歌等作品散見于各類報刊雜志
在地方史志等古籍史學方面也有所研究
現居北京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