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淳樸的語言抒寫家國情懷
——軍旅作家胡驥散文論
作者:鐘海波
胡驥出生在陜北高原,他有陜北漢子的剛正、威嚴、大氣和熱情。他從軍校學員成長為一名軍官,常年戍守邊疆,現(xiàn)已退役。胡驥熱愛文學,筆耕不輟,特別是退役以來,創(chuàng)作了大量具有西部特色散文作品,其作品風格獨特,影響較大。胡驥散文的主要內(nèi)容和藝術(shù)特點如下。
從題材內(nèi)容看,他的散文主要有三個類型:一、軍旅生活回憶,二、陜北民間生活描寫,三、鄉(xiāng)情和親情書寫。新疆地處西北邊陲,面積遼闊,資源豐富,風光綺麗,民族眾多。自漢朝以來,新疆就是中國神圣領(lǐng)土的一部分。胡驥散文不少篇什從回憶的角度描寫邊疆風情與邊地文化,表達對邊疆的無比熱愛之情和一個軍人甘愿為國盡忠獻身的赤忱之心。作者在《新疆筆記》中寫道:三十多年的邊地生活,到底留下了什么?留下了年輕人的青春和夢想,留下了對祖國邊防的忠誠和熱愛,留下了對各民族人民的真摯感情,留下了對新疆壯美河山的無限眷戀。盡管有時低迷頹廢,有時平淡如水,但一想到為祖國邊疆的安全和社會的穩(wěn)定貢獻了自己的青春年華,貢獻了自己所有的聰明和才智,心中就會產(chǎn)生由衷的喜悅和欣慰。祖國西部邊疆的安全、穩(wěn)定和發(fā)展有自己的貢獻,這也許就是三十多年來邊地生活最主要的價值。……邊疆的安全穩(wěn)定,個人的幸福平安,這也是我們即將離邊時最大的心愿。作者還如數(shù)家珍地描寫西部花兒、蒙古族歌舞、藍色的哈達、馬奶酒、蒙古包、馬頭琴、酥油茶,眷戀之情溢于言表。《邊城的日子:從伊犁到梨城》深情回憶了北疆生活:到了庫爾勒,到了美麗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到了孔雀河畔,到了博斯騰湖,到了馬蘭基地,到了巴音布魯克大草原;走過了巴州的山川河流,走過了梨城的大街小巷,走過了鐵門關(guān)周圍的所有團場。忘不了在和靜的大街上,尋覓蒙古、回族當?shù)厝罕娤矏鄣拿朗澈湍腔t柳綠的男男女女;忘不了和碩縣巨大的葡萄廣場,一幅幅銅板雕塑畫記錄和碩特蒙古輝煌的奮斗歷史;忘不了初冬樹葉落光的的季節(jié),在和碩縣郊農(nóng)家樂半片蒙古包里,大碗喝酒大塊吃肉,欣賞草原歌舞,聆聽憂傷馬頭琴曲《歸來》;忘不了庫爾勒滿天的飛雪中,與朋友們吃遍了一家一家的火鍋美食.....作品表達對邊疆的眷戀,對邊疆文化的喜愛。這類散文還有《寧靜的高原》《又見北地雪飄時》《昭蘇印象》《與槍桿子的緣分》等。第一類型作品回憶新疆軍旅生活,謳歌為國戍邊的邊防軍人,體現(xiàn)出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
第二類作品敘寫陜北歷史文化、民間生活。陜北是中華民族的發(fā)祥地這一,文化積淀深厚,民風淳樸。作者生于斯,長于斯,對這片厚土懷著摯愛,他用自己的筆抒寫這種情感。這一題材的作品有《陜北人的宗法思想和宗教觀念》《陜北高原的神鬼崇拜文化》《陜北人的名字稱謂文化》《陜北人的窯洞情結(jié)》《陜北人的家長里短》《陜北人的兒女情長》《陜北人的人情門戶》《陜北人待客那些事》《陜北高原的五谷豐登》《陜北人的六畜興旺文化》《陜北人的婚嫁》《陜北人的喪葬文化》《陜北人的集市生活》《陜北人的菜籃子世界》《陜北高原的瓜果世界》《家鄉(xiāng)的冬雪》《過年之際》《陜北高原寺廟宗教文化走筆》等,這類散文地域色彩濃厚,如《冬暮寒天》:陜北高原雖然立春了,可真正的春天還遠遠沒有到來。上到山頂極目遠眺,到處還是黃茂茂、灰禿禿的茫茫高原,強勁的西北風一陣緊過一陣,滿山二坬看不到一個人。走到向陽的高原畔,向溝底半山腰的人家望去,遠遠看到后圪槽一條溝十來戶人家,每家每戶門窗上貼著紅對聯(lián)、紅窗花,掛著五顏六色的紙燈籠。胡文治二爺邊窯的門前,聚集著十幾個男人在玩耍,只聽見一陣陣“五五五、六六六”跌色子的吆喝聲。這個時間段是農(nóng)民最幸福的時候,年后才一個星期,家家戶戶早上蒸饃饃、炒肉菜、熬米湯。再如,《陜北高原的自然天候物象》:春天是一個美好的世界,莽莽的黃土高原經(jīng)過冬季漫長的嚴寒生活,終于迎來了山醒水活的春天世界,高原上的人們伸伸懶腰,漸漸開始動彈生活了。春雨天 驚蟄過后,陜北大地一天天解凍了,地上的荒草攤里一天天冒出綠芽。此時,一場春雨來臨,雖然天氣也十分陰冷,大多數(shù)人還穿著棉衣棉褲,可受苦人閑不住了。“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在這樣的天氣里,人們告別了冬天的懶散閑適生活,腿腳漸漸勤快起來,突出表現(xiàn)在跑得快、耕種忙。作品飽含深情描寫家鄉(xiāng)的生活,透過文字可以看出作者對故土眷眷之情。
還有一類描寫鄉(xiāng)情、寫親情。胡驥是一個多情重義的人,他重親情、重鄉(xiāng)情,這在作品也有反映。他的這類散文主要有《父親的眼淚》《讓天邊的夕陽再次映上我的臉龐》《受苦人的理想世界》《懷戀那片土地》《我的村莊》《想起黃土地就流眼淚》《不了的延安情》《榆林是一個帶香氣的名字》《西安印象》《北方的草地,北方的河》《茶坊》《再讀“椿樹峁”》等。《想念父親》是其中之一,這篇散文表現(xiàn)親情,十分感人:1972年、1973年在鄉(xiāng)中學當民辦老師時,父親一副教師身份打扮。印象中父親留個分頭,每天梳得光光燙燙,穿著制式的藍色中山裝,一派知識分子打扮,生打猛人們壓根都想不到他以前一直是農(nóng)民。平時講話客氣,見了村人笑容可掬,問長問短。別人對他也十分尊敬……該作用淳樸深沉的語言表達對父親的敬愛之情,文字有催人淚下的力量。《回陜北老家省親》一文也表現(xiàn)了這種深情。“7日上午與大妹商量先到佟家坬大山上給外婆去燒紙。又是好幾年沒拜祭了,看到外婆的墳地蒿草覆蓋,墳堆掩沒在雜草之中孤零荒涼,我心中有說不出的酸楚和哀傷。”寥寥幾筆道出自己內(nèi)心的感受,寫出對外婆的無盡思念和懷念,感人至深。
胡驥散文在形式上比較注重藝術(shù)錘煉。這種藝術(shù)追求主要表現(xiàn)在結(jié)構(gòu)安排及語言運用等幾方面,如散文《懷戀那片土地》以村民四季生活為線索組織結(jié)構(gòu),展示了幾幅畫面:1.開春在即,父親和隊里的社員都在飼養(yǎng)室那里摞糞,在牛羊圈里掏圈的掏圈,在院子里摞糞的摞糞。2.在家里門窗前,母親坐在凳子上正縫補著什么衣裳,針線時常在頭頂上劃拉一下,一穿一扯縫補著衣物。3.夏天來了,天氣一天比一天熱,山里二外到處都是綠格茵茵的,基本的菜蔬如嫩南瓜、葫蘆、豆角、夏洋芋、芹菜、菠菜都可以吃了。4.秋天和冬天生活。但全篇重點描寫秋天和冬天的生活情景:秋天隨著一場一場的雨水來臨了,高原上滿山二洼都是忙碌的收秋人,路遠的地方種的洋芋開始抱了,為了節(jié)省時間生產(chǎn)隊在地頭上給每家每戶分,幾十斤、上百斤倒在地頭畔,由各家各戶組織人力往回背運。于是,從半后響或?qū)W生娃娃們放學以后,男女老少,或遠或近,到處都是彎腰爬背往回背洋芋的人。……不經(jīng)意冬天來了,灰蒙蒙的天空開始飄些散雪花子,山里二外到處光禿禿的,一道溝里只有路邊早已掉光葉子的柳樹稍子被風吹得來回擺動,夾雜雪花的風頭子掃在臉上有些生疼,大多數(shù)人都窩在家里,時不時看到從窯洞里出來抱柴禾或倒柑水的婆姨女子,不遠處上峁子居住的幾家人家煙叢中冒出了裊裊飲煙,是開始做晚飯還是灶火里煨些柴火燒炕曖窯。還有一些人沒什么事情跑到單身寡居的半老漢窯里,或拉話說古朝,或打平伙吃點肉丁丁飯。作品線索清晰,貫穿全文,做到“形散神不散”。
胡驥散文語言淳樸,情感深沉、真摯,文氣充沛。胡驥一些散文語言典雅,如《懷戀那片土地》中寫道:那片土地,那個村莊的人大概一年四季就是這么周而復始生活著。歲月靜好,生命輪回,語言有文人散文特點。但在寫到家鄉(xiāng)風物的時候,他運用許多方言,如,陰麻圪倒、綠格茵茵、動彈、受苦人、生打猛、光光燙燙、冬暮寒天。這樣的語言描寫陜北風土人情、自然風光,民俗文化,地域特色鮮明,鄉(xiāng)土氣息濃郁。作品中典雅的書面語言與活潑的方言土語做到很好結(jié)合,語言雅俗共賞,整體上具有淳樸和自然美的特點。
在散文中,作者喜歡運用排比句式,以增強作品的感染力,如:不知不覺在邊疆生活三十多年了。近日從天山南坡和碩特蒙古的瑪尼堆旁,突然想到在即將離邊東歸之時,這些年來邊地生活到底在精神世界留下了什么?也許是天山南北廣茅無垠的大漠戈壁,也許是博格達峰終年的皚皚白雪;也許是塔里木河兩岸那延綿千里的胡楊林,也許是伊犁河岸那萬花綻放的青青草原,也許是巴音布魯克草原那九曲十八灣的天鵝湖;也許是大機關(guān)數(shù)十年晝夜爬格子的苦行僧生活,也許是葉城到阿里219國道上那漫長的缺氧穿行;也許是13個世居民族燦爛絢麗的文化,也許是6700多公里邊防線上日夜為祖國站崗放哨的邊防戰(zhàn)士。(《新疆筆記》)這樣的語言運用使得作品充滿激情。
注重捕捉生活細節(jié),善于抓拍生活畫面,這也構(gòu)成了胡驥散文的藝術(shù)特色和美學風格。
成長在陜北黃土高原,長期戍守邊疆,這樣的生活經(jīng)歷賦予胡驥有別其他作家的題材趨向。個人性情及所接受的文學教育又使他采用了獨特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方式。總之,胡驥散文具有自己鮮明獨特的風格,在西部散文中具有重要地位。祝愿胡驥在未來能夠創(chuàng)作出更多更好的佳作!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quán)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