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意與自然的深情相擁
——評彭桂蕓《巴丹吉林,只為觸摸你的溫度》組詩
作者:邢云(內蒙古)
《巴丹吉林,只為觸摸你的溫度》這組詩如同一幅徐徐展開的畫卷,帶著讀者走進巴丹吉林沙漠那片神秘而壯美的天地。
從創作背景來看,作者或許是被巴丹吉林沙漠那震撼心靈的獨特景觀深深觸動,帶著對大自然的敬畏與向往,踏上這片土地,在體驗與感悟中創作了此詩。
從寫作手法上看,詩人善用比喻。如將“巴丹湖”比作“沙漠的眼睛”,又形容其為“天空遺落的碧玉”,這種比喻手法極為精妙。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把巴丹湖比作沙漠的眼睛,一下子就點出了巴丹湖對于沙漠的重要意義,仿佛透過它可以洞察沙漠的靈魂;而“碧玉”的比喻則生動形象地刻畫出巴丹湖在沙漠中的珍貴與獨特,使湖泊的純凈和美麗躍然紙上。
同時,詩人還運用了擬人的手法,“那片林,那片葦蕩,何以如此葳蕤茂盛,在干涸的大漠,縱情描摹綠色的眉峰”,賦予葦蕩以人的動作,“縱情描摹”一詞用得極為巧妙,展現出葦蕩的生機與活力,仿佛它是一位丹青妙手,在沙漠中盡情揮灑綠色的筆墨;“一粒沙,也會舉起馬頭琴,唱一曲悠揚動人的長調”更是將沙子擬人化,賦予其演奏音樂的能力,讓沙漠的事物變得鮮活靈動,使整個沙漠充滿了浪漫的藝術氣息,令人不禁為詩人的奇思妙想拍案叫絕。
從詩歌的意象來看,豐富且極具特色。“潔白的羊群”“偶有老鷹”“散落的雙峰駝”構建出了沙漠中獨特的生態圖景。潔白的羊群體現出一種寧靜的田園之美,偶有老鷹飛過則增添了沙漠的野性與空曠,而雙峰駝那不驚不擾的神態,體現出沙漠生靈的和諧之美。
這些意象組合在一起,仿佛是一首無聲的沙漠交響曲。而“巴丹湖”宛如沙漠的眼睛,那“純凈、浩瀚”的湖水,被形容為“天空遺落的碧玉”,周圍“廣袤與柔軟”的景致相互依存,“葦蕩”在干涸的大漠中描繪出綠色的希望,這些意象將沙漠的剛柔并濟展現得淋漓盡致,讓讀者看到沙漠不只是一片荒蕪,也有著溫柔與生機的一面。
在情感表達上,詩人的情感是熾熱而深沉的。從開篇“以匍匐的姿勢,貼近沙的溫度”開始,到“觸摸沙的溫度,傾聽沙與沙碰撞的鳴響”,這一系列的動作描寫無不體現出詩人對這片沙漠的敬畏與向往。
這種情感不是浮于表面的,而是深入骨髓的,仿佛詩人與沙漠之間有著一種神秘的精神共鳴。
走進沙漠,就像回到家園,在巴丹吉林廟前,詩人感受到的莊嚴與寧靜,讓塵世的紛擾一一退場,這種對自然的親近感和歸屬感貫穿始終,使讀者能深刻地感受到詩人在沙漠中尋找到了心靈的棲息地。
從結構上,詩歌條理清晰,層層遞進。從出發時的期待,到途中對沙漠生靈、沙漠之眼巴丹湖、沙漠植被的描寫,再到對巴丹吉林廟的感悟,最后登上沙峰,將巴丹吉林沙漠的全貌展現于眼前。
這種結構就像一場沙漠之旅,帶著讀者一步一步深入沙漠的核心,從不同角度讓讀者感受到沙漠的神奇與壯美,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詩的語言優美且富有張力。“搜羅所有美妙的詞語,都不及感嘆號來得洶涌、猛烈”,這樣的表述形象地傳達出巴丹吉林沙漠帶給人的震撼。
詩人以一種直白而有力的方式,表達出語言在大自然的壯美面前的無力感,同時也側面烘托出沙漠景色的壯觀是超乎想象的。
整首詩以巴丹吉林沙漠為載體,將自然景觀與詩人的情感完美融合,通過多樣的寫作手法,引領讀者領略沙漠的壯美風光,感受大自然的無窮魅力,讓我們仿佛也置身于那片神奇的金色沙海之中。
詩人對沙漠的描寫不僅僅是外在景觀的描繪,更是一種對沙漠精神的挖掘和歌頌,讓我們對巴丹吉林沙漠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附:《巴丹吉林,只為觸摸你的溫度》組詩
巴丹吉林,只為觸摸你的溫度
彭桂蕓(內蒙古)
一
那一次,是情感的烙印牽引我
走進巴丹吉林沙漠腹地,以匍匐的姿勢,貼近沙的溫度
而今,追溯記憶的脈絡,心中的沙漠依然滾燙
二
金秋,午后,一行人
從巴丹吉林鎮出發,從戈壁越野到沙漠越野
原本,想要認領沙塵的肆虐
卻沒想到,好客的沙塵讓出了一片藍天
時空靜謐,潔白的羊群自由自在
偶有老鷹貼著地面,犀利飛過
散落的雙峰駝,不驚不擾地凝望著我們
它似乎知道,這里也是我的家園
三
我想寫下巴丹湖,寫下這片沙漠的眼睛
這是瞭望世界的窗口,從純凈、浩瀚,通向煙火深處
這一湖淡水,在大沙山的懷抱里
宛若天空遺落的碧玉,穿越亙古,晝夜生輝
我想寫下眼睛周圍的廣袤與柔軟
是如何柔情曼妙,相依相守的
我想踏著黃沙、青草,走上棧道
看絲絲微風,又是如何揉碎湖心的清波
我還詫異于
那片林,那片葦蕩,何以如此葳蕤茂盛
在干涸的大漠,縱情描摹綠色的眉峰
四
牧馬人從來不是擺設,像一只飛雁
在沙海翱翔
途經的檸條、霸王、白刺、駱駝草
毫無顧忌地點綴、渲染橄欖綠的色彩
只是,珠峰還遠
熱切的心已經迫不及待了
停下馬達,放開腳步,在時間的靜止里
觸摸沙的溫度,傾聽沙與沙碰撞的鳴響
五
二百多年,守護的人換了一代又一代
巴丹吉林廟依然清雅、莊嚴,傲然肅立
在沒有一道車轍的古老時光里
誰來解讀,建造它時的秘密與艱難?
爬上對岸高高的沙山
傳說中住在廟海子的仙女,輕裹藍紗,風姿綽約
靈動的美,讓沙漠也屏住了呼吸
天上的云朵,也沉醉得掉進了湖里
掬一捧清涼的泉水,回甘之間,細沙沉落
塵世的種種一一退場
藍天是你的,白云是你的,沙漠、海子也是你的
而你,融合成了巴丹吉林的一片沙、一湖水
繁華鬧市,不見,亦不念
六
這是一片神奇的所在,流動的沙海
越往高處,沙粒越細膩柔軟
心中的必魯圖沙峰
刀鋒一樣的脊線,蜿蜒伸向云端
步履,在沙的淪陷中迂回,前進
身心越來越輕巧和低矮
越來越貼近,沙的溫度與高度
從仰望到俯瞰,從撫摸到震撼
一路沙海沖浪,所見的沙山、大沙山、高大沙山
以及其間,因風蝕而形成的低丘和平沙洼地
還有散于沙群之間的海子,都披著夕陽的萬道金光
以無以倫比的壯美,盡收于眼眸之間
七
巴丹吉林,上帝裁剪的金色綢緞
迤邐,起伏,莽莽蒼蒼
搜羅所有美妙的詞語,都不及感嘆號來得洶涌、猛烈
在這里
一滴水,也會濡濕干涸的枯草,煥發新芽
一粒沙,也會舉起馬頭琴,唱一曲悠揚動人的長調
一峰駱駝,可以引領我,回到魂牽夢繞的家園
【彭桂蕓簡介】彭桂蕓,醫務工作者。內蒙古文藝評論家協會、阿拉善盟作家協會會員,阿拉善左旗作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阿拉善盟評論家協會副秘書長,作品散見各報紙和網絡平臺。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