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落之石,草原之魂
——評張瑞芳詩歌《遺落的石頭》
作者:邢云(內蒙古)
在這首詩中,詩人以細膩的筆觸和獨特的視角,為我們展現了賀蘭草原上那些遺落的石頭所蘊含的獨特魅力與深刻意義。
詩的開篇,大小不一的戈壁石在雨期的包裹中開出各色的花,這種奇特的景象瞬間抓住了讀者的視線。石頭的堅挺與草芽的柔嫩相互映襯,點綴著空寂的廣袤草原,成就了獨特的石園。這里,詩人巧妙地運用對比的手法,凸顯出自然中剛與柔的和諧共生。
“秋天的雨,淋漓出新鮮的煙火/新的苔蘚長在了季節的反面”,此句充滿了詩意的張力。秋雨帶來的不僅是清新的氣息,更是一種對季節的反轉和思考。苔蘚在季節的反面生長,象征著生命的頑強與不屈,與遺落的石頭一起,構成了一幅充滿生命力的畫面。
“只有這些石頭在這樣的境遇/與草尖貼近,與戈壁共生/它們流失在草原,在等待下個季節的跳躍”,石頭與草原、戈壁的緊密聯系,表達了它們對這片土地的眷戀和堅守。它們在等待下一個季節的跳躍,暗示著希望與未來,給人以無盡的遐想。
詩的后半部分,“微涼的風搖曳著,一直往里走/蔥郁還在,青草也綠,遠山旖旎”,描繪出了草原的美麗景色,盡管稍微來晚了一季,但戈壁原本想要的樣子依然存在。這里體現了詩人對自然的熱愛和對美好事物的珍惜。
“站在季節的盡頭,醒了遺落的夢”,作為結尾,給人一種深沉的感慨。遺落的石頭仿佛是一個個被遺忘的夢,在季節的盡頭被喚醒,引發讀者對生命、自然和時間的深刻思考。
總的來說,這首詩以遺落的石頭為線索,通過對草原景色的描寫,展現了自然的美麗與生命的頑強。詩人的語言優美,意境深遠,讓讀者在閱讀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力量。
附:
遺落的石頭
張瑞芳(內蒙古)
賀蘭草原印入眼簾的是一些大小不一的戈壁石,
在雨期的包裹中開出各色的花
它們的堅挺和草芽的柔嫩,點綴空寂
這一片廣袤,成就了石園
遠處、近處,
秋天的雨,淋漓出新鮮的煙火
新的苔蘚長在了季節的反面
有的和過去重合,有的印記在側邊
只有這些
石頭在這樣的境遇與草尖貼近,
與戈壁共生它們流失在草原,
在等待下個季節的跳躍
草原的模樣不那么清晰了
深刻的,是這一季
順著山水沖刷和流落的那些石頭
微涼的風搖曳著,一直往里走
蔥郁還在,青草也綠,遠山旖旎
一切都是戈壁原本想要的樣子只是,
稍微來的晚了一季
站在季節的盡頭,醒了遺落的夢
張瑞芳:內蒙古文藝評論家協會、內蒙古詩詞學會、阿拉善盟作家協會、阿拉善盟詩詞學會會員,阿拉善左旗作家協會副主席,阿拉善文化文學藝術研究會秘書長。文學作品散見于報紙、雜志和網絡。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