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行者
——評劉振興山水畫的意蘊表達
作者:王發賓
畫家劉振興,在文化和旅游部藝術人才庫也算是一位小有名氣的畫家了。他的作畫生涯已有四十年了。近日我在草原遇見他時正在創作一幅反映北疆文化的大型山水畫。交談中感到他的創作構思和筆墨情感已不同凡響了,因為,他的構思設想在很大程度上已經觸碰到事物內在規律的呈現與意境的巧妙表達了,并能生發出一個鮮活的新生事物。這個新生事物既能啟迪人們向上、向善、向著美好未來發展的精神指向,又能拓展人們的思維想象,所以說他的構思已經走上了藝術之路。從他的畫面上能夠看出黑白、陰陽、反正在天地之間相互發展的矛盾規律和彼此制約的生成關系,筆墨的色彩體現出了北疆的遼闊與厚重。
一、畫面清晰,妙機其微
從畫面的層次上可以清楚地看出劉振興山水畫的遠景和近景前后挪移的時空變化與意境追求,也能看出景物相互呼應與攀比的牽絲連帶,用著墨的深淺、干濕、濃淡來調節人與自然之間的情感溫度,是劉振興繪畫藝術漸變漸新的畫風特點。南朝齊梁時期謝赫在畫論中強調了氣韻生動和骨法用筆,從劉振興云卷云舒的氣流中能感受到他應用六法的筆墨往來與心靈洗滌以及叩問人間真、善、美的內涵。使人的感悟能從低谷走向高峰,從庸俗走向高尚;一股正氣像早晨紅紅的陽光撲面而來,散發出蓬蓬勃勃的生機,使人們仿佛看到了山中若隱若現的一位道士、仙人。暗喻的神韻處處散發著藝術魅力,從每一株草到每一塊山崖的縫隙都能明顯地感受到神秘而又帶著人間煙火的若即若離的奇特氣息和美妙感受。幾個月沒見了,他的畫掘出了很大的草原亮點和北疆神韻,除了能看出遠大的氣勢,還能看出一種豐富的民族語言和畫境的高大感悟,細細品味中國山水畫的藝術效果就漸漸地走進了畫中,領悟他筆墨背后深藏的意境。
二、體現傳統,凝練涵養
中國山水畫是最能體現中華民族寬廣博大的胸懷及與大自然天人合一的高超智慧。人性的表達自古就是中國畫的核心思想,也是畫家必須追求的高度,古老的畫論特別強調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理論闡述的重要性。劉振興繼承了古老的傳統技法,并且沿著北疆文化的藝術特點開拓了筆墨之上的繪畫意境,惟妙惟肖地體現了意和道的入畫機理,在他的繪畫中這方面的思考與延展能看得出很多,比如他去年創作的那幅“陰山下的阿媽”逼真的選題是提著奶桶的阿媽在晨光迎來新的一天,手握乳頭的阿媽把一片一片白云擠進奶桶,藍天在阿媽的手中飄動,銀發閃動的微風和撒歡的羔羊追逐著草原的晨光,黃牛掄起犄角搖著頭發出哞哞的歡呼,馬兒打著響鼻騰起前蹄發出一串撕裂長空的鳴叫,晨霧飄成一條銀色的哈達獻給陰山的群峰,氈房里煮熟的奶茶環繞著深情的等待,忽然傳來一聲悠揚的長調,一輛吉普車駛來,遠山和近景展現的如此深情,而且與新時代的氣息結合得很緊,濃濃地體現了北疆人民團結奮斗的廣闊情景,筆墨的語言恰到好處地把創作意境和民族精神的弘揚及他個人藝術的追求融合在了一起,這是很不簡單的一件事情。他的筆墨語言與整體效果的搭配也很不錯,有一種文化的涵養凝練在畫面中,這是中國畫當前很看好的一個方向。有些人的畫很花哨,卻體現不出文化的內涵,遠看氣勢很大,近看給人一種乏味的感覺。中國畫不僅要看畫面的整體效果,更要看精神的涵養,所以精神內涵在藝術語言的表達中是唯一絕對的,是決定整個畫面和畫家成敗的。劉振興畫家在這方面還是領悟到了其中的奧秘,所以他的畫,既有遠看磅礴之氣,又能經得起近看的微觀提煉。這都體現了他澄懷觀道、入古出新的深刻造詣。
三、洞察豁達,思考深邃
一幅畫要打動人,首先是情感和格局的宏觀協調,然后引導你進入內在的本質探尋,水從哪里來,流到哪里去,和山川、草木、日月是什么關系,烘托出一種什么意境。發展的走向是什么,追求的什么,從哪里體現出來,有沒有交代清楚,形成沒形成相互依存的內在規律。在微小的細節中發生了哪些變化,傳遞了什么精神,深藏著何種玄機,告訴人們一個什么道理,啟發了你哪些智慧,等等。這些古人的才智與人品深藏在每一個看山是山,看山又不是山的讀者心中,在空與色的恍惚之中感悟時間和空間的情感變化,觸動一次靈感的變化,完成一次心靈的飛躍。他樂于從人類、宇宙、自然、歷史多維度進入更高一層的意境表達,在膽與識的處理上也是十分難得的。他師古不泥古,既能用“最大的功夫打進去,”又能用“最大的勇氣打出來。”自由地進出于古人和今人之間,取人之長補己之短,逐漸在法與法之中打開了一條來去自由的通道,獲得了“無法之法為大法”的通天之法。在創作中他敬畏自然理解自然,從自然中來又回到自然,把山水畫成中華民族的精神標識。他既有匠人千錘百煉的筆墨功底,又有藝人移動山河的偉大胸襟,在自然與技法中融入情感的追求。比如劉振興老師畫山,不只是畫出山的外形,而更要體現出山的氣勢,以一種雄偉壯闊的構圖展現山脈的巍峨,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磅礴力量。他的畫不僅能體現山川美景、幽情趣事,而且又能揭示人類高大形象的精神偉岸和宗教哲學的源頭詮釋。
四、蘊含激情,蕩漾詩意
一個畫家能把激情很含蓄地隱藏進畫中,又能讓讀者從畫面中讀出蘊含激情和蕩漾詩意的感覺,就是一個成熟的畫家了。劉振興的畫很細膩地從他的筆墨里體現了這一點,比如他的山石,既看不出什么皴法,也看不到什么折帶,但你能感覺到這個巨大的山峰、峭壁仿佛熱情地向你招手,仿佛要和你述說一段人類的歷史,浩浩蕩蕩引領群山而來,揭秘封存已久的古老驚嘆,煙云般地蕩漾詩意,給人一種既親切又震撼的感覺,這是非常難得的一種意境表達。他不是套用某種程式,或把某種筆法、墨法、皴法拿來使用,而是從整體上把握,點、線、面,從黑白、光色的對比中渲染傳統文化的深邃韻味和熾熱的情感,寄托中華民族的偉大情懷和天人合一的哲思。從技法角度看,用筆用墨是關鍵。通過豐富多變的筆墨,來表現山石的質感。恰當地描繪出北疆文化的渾厚與博大,很好地展現出北方山石的剛硬與雄強。用墨的濃淡干濕,巧妙地增加了畫面層次感,制造出縹緲的意境。這樣的畫面才是動人的,才能將藝術與時代的發展相融合,體現一個畫家的責任與使命。從客觀景物的描繪中寄托人的主觀情感。詩意地“緣物寄情”是畫家人品和文化的修養體現,也是繪畫藝術發展的主流,畫家顯意次象重神輕形的意境表達永遠是山水畫的靈魂。
一個藝術家在幾十年的藝術創作過程中,能夠錄入中國文化部藝術人才庫,而且他的成果能被大家認可,這是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了。劉振興畫家既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功底,又有很高的領悟能力,在匠與藝的提升過程中舉一反三地攀登繪畫藝術的高度。所以他的畫既接地氣又通靈性,彰顯了新時代蓬蓬勃勃的藝術生機和人民幸福生活的北疆文化表達,我們衷心祝愿他在日后的創作中取得更大的成績。
作者簡介:王發賓,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書畫家協會會員。中國詩歌協會、中國散文學會、內蒙古作家協會、內蒙古評論家協會、內蒙古書法家協會會員。1980年開始文學創作。作品散見于《內蒙古日報》《解放軍報》《解放軍文藝》《人民日報》《人民文學》《詩刊》《星星》《綠風》《詩林》《海燕》《散文詩》《散文選刊》《草原》《神劍》《延河》等。出版詩集《戰士的心在燃燒》《藍色的庫庫和屯》《一顆,滋潤大地的雨滴》《天山獨庫公路》。作品多次在全國詩歌大賽征文中獲獎。
本文由史映紅推介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