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謹實用 雅俗共賞
——評張志春的民俗著作《春節簡史》
作者:鐘海波
民族文化主要由精英文化和民間文化組成。中國傳統節慶文化屬于民間文化,它也是我們民族文化的重要根脈之一。中國傳統節慶文化蘊含著中華各民族的深厚情感,是各民族集體及文化認同的重要載體。它是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是中華各民族的精神財富。節慶活動表現了中華各民族人民的豐富多彩的生活內容,表達了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與愿望,節慶文化對增進各民族認同具有重要意義。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為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期間,全國上下舉國歡慶,處處洋溢著歡樂和諧的氣氛。千百年來,人們使年俗慶祝活動變得異常多姿多彩。春節文化也是民俗研究熱點之一。關于春節的論著不在少數,主要論著有北京師范大學民俗學系主任、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蕭放著的《春節》及學者劉仁文、(德)李碧雅的《春節》等。中國民俗學會理事張志春教授的新著《春節簡史》也是論述春節的著作,其風格、個性獨特。
嚴謹扎實,豐富內涵。本書通過田野調查和文獻考證,探討了春節源頭所在,介紹春節期間全國各地種種習俗、儀式、活動、物品并綜合展示了春節在海外的傳播狀況。閱讀本書,我們會知道春節不單單是除夕夜闔家團聚和大年初一的拜年活動,而是從冬至、臘八、祭灶、除夕,直至破五、人日、元宵節的整個慶祝過程,期間的每一個節點都關聯著中國人2000年來的文化傳承與情感寄托。該書學術性較強,觀點正確,引用文獻資料豐富,論述詳實,治學態度嚴謹。無疑,這是一本嚴謹實用、能夠系統介紹研究春節文化的專著,該著對于我們詳細了解春節文化極有幫助。
體例合理,結構完整。該書結構縱橫交叉,縱向軸上順次論述了春節的系列節日進行過程:從冬至始,由臘八、祭灶、除夕、大年初一、破五、人日,直至元宵節終;橫向軸論述每一小節的來歷、演變及風俗與禁忌,如關于臘八節的來歷及發展演變,書中寫道:臘八節首先起源于原始社會的臘祭,據說始于神農時代。秦漢時期,有明確記載。書中引用東漢應劭《風俗通》中的話:“《禮傳》曰:‘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蠟,漢改曰臘。’臘者,獵也,因獵取獸祭先祖也。或曰臘接也,新故交接,狎獵大祭以報功也。”(第16頁)臘八這一天,人們要喝臘八粥,有的地方吃臘八面。書中進一步論述了臘八節與道教、佛教的關系關系。著作還細致介紹了除夕、大年初一、元宵節的儀式,全書詳略得當,重點突出。
雅俗共賞,通俗易懂。《春節簡史》語言流暢,充滿詩意,有趣味性,如書中描寫窗花:“一幅幅或剪或繪的窗花,嫩葉似新出,花朵如初放,春天的氣息似乎從這里彌漫開來,蝴蝶陶醉于蓊蓊郁郁的芬芳,鳥兒歡悅于天高地闊的響晴。年味兒也是從窗花里溢出來的嗎?……搭眼一看,那一朵朵窗花,從剪刀所剪、彩筆所繪起,便像注入了神秘神奇的精靈,似日升東方、鳥唱枝間,天地間一瞬間都活泛起來了,熱鬧起來了。即便是窗外雪花紛飛,居室卻也是紅鮮翠嫩,鳥鳴蝶舞,百花盛放,一派熱鬧祥瑞之氣。”(第67頁)書中插入6幅精美插圖,如明代李士達所繪《歲朝村慶圖》,描繪吳中過大年的情景;清院本《十二月令圖冊》之《正月觀燈》,描繪正月十五鬧元宵的盛況。《春節簡史》通俗易懂,圖文并茂,雅俗共賞,既具有學術性,也具有普及性。
習近平在論述關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問題時說:“在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要結合新的實際發揚光大。”(習近平2020年9月28日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張志春教授的《春節簡史》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該著對弘揚傳統文化,提高文化自信,增強民族認同方面可以發揮重要作用。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