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城市傳記書寫 構筑城市“前史”形象
作者:盧楨
結識楊潤忠老師,還是通過他的公眾號“老羊鏟史”。他曾說,愛家鄉,就要愛家鄉的歷史,作家筆下的承德,正浸潤了他的情感與記憶。他擅長用筆觸輕盈的文字講述熱河的民間故事,發掘這片土地上曾經發生的點點滴滴,結合民間視角與史家眼光,為承德的精神品格賦予可視可感的優美形體。自2021年起,楊潤忠先后出版了歷史文化散文集《來的都是客》和《銅壺煮三江》,里面匯集了清朝帝王木蘭秋狄、避暑山莊國寶尋蹤、熱河歷史文化鉤沉、承德市民風俗探析等板塊,以精彩紛呈的短文妙語,立體構筑了人文承德的鮮活形象。憑借對家鄉的深厚情感和新聞工作者的敏銳眼光,楊潤忠繼續深入掘進承德的抗戰史與革命斗爭史,以詩家的浪漫與史家的嚴謹,成就了新作《烽火連三月》,為家鄉奉獻了一部厚重的文化著作。
文集由詩得名,已然成為楊潤忠的寫作習慣。這本《烽火連三月》自是出自杜甫的《春望》,而“國破山河在”的情境,則指向日寇鐵蹄踐踏之下的承德淪陷史、人民群眾可歌可泣的英雄抗爭史,以及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承德解放史。涉及重要的歷史節點與事件,作者均有所觀照。如熱河淪陷的細節真相、日軍細菌部隊的累累罪行、避暑山莊外的諜影風云、灤平長山峪的阻擊戰役、國共之間的承德鐵路爭奪等等,都被納入本書的敘事線索,由點到線乃至到面,支撐起一部恢宏的戰時背景下的承德史。
多年在新聞一線工作的經驗,使得潤忠老師保持了對細節的敏感度,因而往往能夠從切近今人生活的小故事、微事件入手,抽絲剝繭般浸入歷史的深處,為我們揭開塵封的畫卷。或許是從小便在鐵路邊長大的緣故,我對這本書的閱讀,正始于潤忠老師對承德鐵路的敘述。他寫到20世紀90年代的一個夏天,幾個外國人在承德的軍事禁區拍照,經過了解,方知它們是蒸汽機車愛好者,在此蹲守承鋼專線的火車通過。這條鐵路起先由侵華日軍修建,后幾經重建,采取了三臺機車推動一列火車的牽引形式,形成了世界鐵路史上的奇特景觀,由此才引起各國鐵路愛好者的關注。同時,這又是一條命運多舛的鐵路,幾十萬熱河勞工在日軍監工下修筑鐵路,工作環境極為艱苦,而日軍又以這條鐵路線作為侵略承德的工具,給當地人民帶來了災難。到了國共承德會戰期間,中共熱河鐵路局組織了“破路”行動,以拆毀鐵路的方式延緩了國民黨軍隊對解放區的進攻,展現了承德為解放戰爭勝利做出的貢獻與犧牲。行至新的世紀,源于現代城市綜合布局的需要,最終這條鐵路被拆除。一條并不漫長的鐵路,卻承載了作家獨特的城市記憶,成為他敘寫承德的一個有意義的載體。
面對歷史的格局變化與城市的現代發展,當下很多作家產生了身份的游移感和歷史的缺失感。他們嘗試考量城市過往的歷史,還原城市的文化身份,表達一種震驚性和創傷性復合的體驗。從楊潤忠的創作而觀,作家個體的身份焦慮和歷史缺失并非其寫作的源發點,他對承德的書寫,更多是基于一種聯系城市的彼時與此在,力求打通古今的對話意識。戰時背景和歷史記憶中的承德形象走上前臺,通過六和塔、萬法歸一殿、“棺材樓”等地標符號,展現出建筑空間內潛隱著的承德被占領期間的血淚記憶。諸多文化的細節,引發作家深入其中,追索、重構“老承德”的形象。他以建構歷史的方式闡述現實,發掘承德這座城市的文化脈絡,尤其是將著眼點落實在對“承德人”的塑造上,打通了建構地方性人文傳統的根脈。
匯合散文的抒情記憶,新聞的速寫手法,文史之間的互證策略,楊潤忠回歸了戰爭年代的承德歷史語境,他在歷史記憶的鉤沉中參悟承德人的精神形象,特別是承德軍民抗擊日寇侵略、尋求民族解放所展現出的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既找尋到承德人的文化魂魄,又為今日的承德人文精神建構奠定了基石。正是在灤平縣長山峪,日軍遇到了中國軍隊第一次正規的抵抗;七七事變后,被擊斃的第一個日本將軍也是在豐寧;受毛主席接見的“小八路”在承德犧牲;還有令熱河人驕傲的抗日將領黃守中、演繹真實版“潛伏”的傳奇英雄毛粒民、現代“花木蘭”郭俊卿……凡此種種,不一而足。作家自覺找尋、梳理著承德英雄兒女的抗爭故事,集中觀照這種革命精神在歲月時空中的流變與傳承,燭照承德人的命運變遷。
精確辨析楊潤忠的承德書寫,我們發現,他揚棄了將歷史過度傳奇化或虛化的手法,而是靈活運用著自身的在地體驗和歷史經驗,力求跳脫出已經形成的對事件或人的固定描述,潛心扎入歷史的根系之中,謀求傳奇與紀實的話語平衡。他強調史料意識,注重對不同材料的分辨與歸納。在敘述某些歷史事件時,作者往往不會輕易作出判斷,而是陳列各類與此相關的材料,讀者觀之并加以比對,便能切近歷史的真相。借助《清一統志·承德府》《承德市志》《直隸省兵要地志》《近代日本對華軍事諜報體系研究》《熱河淪陷目擊記》《承德解放戰爭史料選》等厚重的一手文獻,潤忠老師仔細甄別這些地方史志,理性爬梳承德的興衰軌跡。既有從微觀入手,對承德火車站前兩只石獅子的來源之揭示,對承德第一次建立考場的經過之論析,對李劫夫在承德創作《忘不了》《義勇軍進行曲》初稿成于熱河抗戰等史料的發掘,又有一種強勢貫入的史家精神,堅持實事求是,正本清源,將一些以訛傳訛的說法一一校正。如傳言中百余名日本騎兵輕松占領承德的說法,作家便極不認同。他列舉諸多史料,認定日軍發動侵占熱河的戰役時,出動了“九一八”事變以來規模最大的空軍力量,是一場立體化戰爭,方才造成我方雖英雄抵抗,卻仍難以抵御的戰局。這種實事求是的歷史態度,很大程度上修正了現有敘述的謬誤,也使人跳脫出對歷史形成的簡單化判斷,彰顯了承德人民乃至中國人的精氣神。
讓躺著的歷史站起來,讓沉寂的歷史鮮活起來,這是楊潤忠的初心,也是其寫作的原動力。值得注意的是,作家敘寫歷史的態度是嚴謹的,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對詩性元素的拒絕。他時常從自身的知識分子文化立場出發,回望承德與承德人的關系變遷,合理推想歷史事件,為承德書寫注入了詩性想象的基因,使文本的思想性與歷史性相得益彰。例如寫到白鳳翔時,這位人物當過土匪、東北軍將領,是抗日英雄也曾因詐降日軍而蒙上漢奸的罵名。在處理像他這樣存在歷史爭議的人物時,作家試圖從人物具有的多重身份出發,如將領、兒子、父親等,塑造多重身份背景下的人物形象,試圖還原一個立體的、復雜的人,而不是去講述那些毫無缺點的完美英雄的故事。此般對人性和歷史的深邃理解,使得他的寫作富有張力和彈性,兼具歷史的廣度與人性的深度。
整體而觀,以《烽火連三月》等作品形成的承德系列書寫已成規模。從當前的文學發展方向上看,楊潤忠的寫作一方面對應了扎根文化現實,建構地方文脈,講好中國故事的精神文化現代化發展路徑;另一方面,從更為宏觀的意義上說,楊潤忠銜接了當前世界文學注重城市傳記書寫,構筑城市“前史”形象的寫作潮流。他筆下的承德,已經成為具有人格化特征的獨特生命體,熔鑄了承德人的自豪感與自信心,推進了承德文化形象的歷史建構。在城市傳記寫作已成熱點的今天,我們也期待著楊潤忠老師繼續為我們寫下關于承德的大書。
作者簡介:盧楨,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文系副主任,中國現當代文學教研室主任,入選天津市宣傳文化“五個一批”人才,天津市作協簽約作家。主要從事中國新詩研究,城市文學研究。曾在荷蘭萊頓大學、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訪學。主要學術兼職:中國聞一多研究會副會長,天津市解放區文學研究會副秘書長天津市寫作學會理事。主持國家級以及省部級科研項目多項,已在《文學評論》《文藝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文藝爭鳴》《當代作家評論》《南方文壇》等刊物發表論文百余篇,出版學術專著5部,主編文化類著作5部,出版文學旅曾獲《當行隨筆集<旅行中的文學課>代作家評論》年度優秀論文獎、“揚子江詩學獎”。
老羊鏟史新書《烽火連三月》上市,南開大學盧楨教授為其作序,稱其“為家鄉奉獻了一部厚重的文化著作。”
新書《烽火連三月》在南營子大街新華書店、桃李街匯文書店、藍島大廈西側路瞧書吧、雙灤元寶山幾何書店有售。
歡迎選購。
作者:盧楨
來源:老羊鏟史
https://mp.weixin.qq.com/s/iUd2Gb5vQiw35pqEhYA6E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