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心墨意
——論詩書畫的筆墨關系
作者:王發賓
自古以來,詩與畫就是一對孿生子,不管有意無意寫詩作畫,意境跟著筆墨就躍然紙上了。這是中國傳統藝術所顯現的魅力所在,也是東方文化的根脈,文以載道就在于此,所以研究中國畫必須提高傳統文化的水平。文化涵養高,畫的意境表達就會突破時空而跳出,獲得奇妙的詩意表達了。詩畫藝術存在于水墨的行筆變化之中,并有其共同的屬性和差異的詭秘;二者互為制約又相輔相成,這恰恰是詩畫藝術互通的基礎和欣賞的前提,也是它們各領風騷的獨到之處。賞析一幅書畫,觀者就會從畫面中生發意境詠出詩文,自然就與外界的事物和生活中的人物聯系起來,此時就可從畫中產生出無限的想象,詩和畫的蘊含之美就成為你抒發情感的筆墨要素了。藝術思維和審美追求亦趨向同一化,這便實現了以詩入畫和以畫入詩的意境之美了。
一、筆墨藝術的詩意體現
賓虹認為,氣韻的體現常常在筆墨之外,還在于“誦古今之書,睹古人之跡”。古人把讀書看作是藝術的根基,任何藝術沒有文化做后盾是不可能走遠的。古人的審美追求是意境,是景物的情感表達,從而漸入格物,打開事物與人的心靈通道。正所謂“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物與人在一個頻率中穿越,詩與畫的氣韻隨之而產生。畫的韻律追求是詩歌的流動性、情感性和變換的時空性。詩是窮極畫面的感染力和層次的深遠性,要從山水中顯現出人的情感表達和事物的生命特征,人在物中,物在人中。人與物的融合使畫面不在畫面之中,而是在畫面之外。詩詞承接了繪畫的想象和思維的延展,在畫筆的深度探討中不斷發展。
世界上的藝術,技法是第一手段,如果沒有技法意境就無從談起。中國畫無論是寫意畫還是山水畫,脫離了謝赫六法是無法進入詩意的。六法中最關鍵的是筆墨的勾勒和著色的相互推進,筆墨勾勒當屬骨法用筆和皴擦點染了,著色是生成詩意的關鍵形態。詩與畫的水墨關系在古人那里是非常講究的,他們對用筆和用墨是很謹慎的,但也有其獨特的墨分五色、筆立厓頭的大膽探索,對水與墨所產生的淡雅與飄逸和渾然天成的無限想象劈開了一條不斷生發新意的藝術途徑。拓展了藝術的表現空間,使藝術家在創作時能夠更加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這種自由的提升有助于藝術家突破傳統束縛又回歸于傳統的承接,創造出獨具個性的帶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創新性作品。
筆墨藝術是將水和墨的暈染發揮到極致的一個過程;當然詩意的表達是所有藝術的靈魂,像一朵白云被清水暈染后飄起的藍天,漸漸呈現出絢爛的層次和遼闊的曠達;水和墨的加減又能把層次拉近或推遠,形成一種前后呼應,內外依附,情感渲染的廣袤空間。墨色的變化又將詩的節奏和意境融入筆端,起伏跌宕的情景交融逐漸地將讀者帶入詩的遠方,悠悠然將其意境在畫中生成,像泉水汩汩涌出。情感的升華追逐著那朵進山的白云,仿佛行者帶給一座山的感動,以及感動后的玄思妙想。此時也許能聽到山川的內心跳動,像砰砰擊響的鼙鼓,開戰的長矛,奔騰的駿馬,沖鋒的號角。眼前是黃土飛揚的戰場和氣吞山河的景象;又像寺院平靜的毫無聲息,淡雅的靜默幽深,這些都是畫家營造水墨暈染和皴擦推進詩意的形成。體現不出詩意的畫是下乘的畫。只有水墨便顯空靈,只有筆墨的藝術出現詩文才會有意境的尋找,只有皴擦暈染亦可駕馭時空,水墨是生成萬象的根本,用好水墨是畫家在精神世界里點燃的一盞明燈。缺乏詩意的畫,像一根枯藤,頹廢荒誕,死氣沉沉,所以用好水墨是畫家思辨的哲理提升和詩意表達的索引。詩意通過文字描繪景象,抒發情感;而繪畫則是用線條、色彩、渲染等視覺元素傳達畫面所表達的意境。蘇軾稱之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皆出此意。
二、書畫與詩歌的冥冥之意
在傳統文化里古典詩詞有其獨特的修辭手法,比如對仗、排比等對繪畫構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畫家往往從構圖中追求對稱、均衡,與格律詩中的修辭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為繪畫的色彩運用提供了靈感。畫家通過色彩對比來切割時空,同時增加了畫面的意境氛圍。在運筆時追求節奏感和韻律感,使畫面的形象更加生動傳神。詩意的表達為之深遠逼真。書畫與詩詞都是言情達志的物象。看一幅畫,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他的構圖和筆墨,構圖和筆墨常常與詩的意境相生;文人畫一般不是作者題寫了詩,就是作者想起了詩或別人為他題寫了詩。從構圖的框架中能看到水墨暈染的物態與詩意傳遞的聯想過程,漸漸帶領讀者走進一個新的時空,生成無限的想象,產生出可觸摸的細節。此時讀者就會進行深入詳細的觀察,看一筆一墨、一字一句地韻味如何流動在筆墨之間,產生的筆墨與節奏是否合拍,與詩的平仄能否合律。再看筆墨的骨感與暈染有無正大運筆的厚重感和著色渲染的深邃老辣,水墨的行走有沒有詩意,從細小的草木、魚蟲的生存狀態中看詩歌與書畫的內在關系。這種共同的技術使得書畫與詩歌在表達上有了相似的美學追求。無論是通過筆墨的運用還是色彩的搭配,都在追求一種美的表達和意境的營造?。意境是畫家通過對詩句的深入理解和感悟將文字中的指向轉化為畫面的形象,在繪畫視覺上得以融合。把意境上升到思想的感情層面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生活閱歷來完成。也就是說為畫題詩比詠物詩更具有一種前瞻性和含蓄性,也是對畫家藝術構思進行的一次再創作。它不但要準確體會物象中的詩意,還要深刻領會畫面背后的所指與能指的情趣吐露,所以就更難以把握和表述了。意境是一幅畫展現給觀眾最直接的視覺體驗,畫面一旦有了詩意,就可為觀者帶來更多的審美體驗了。如,齊白石的《蛙聲十里出山泉》就是根據清代詩人查慎行的詩句而創作出來的,通過精湛的筆墨勾勒出了物象的神意,充分體現了“大象無形”“形神兼備”的審美追求,這與詩歌表達作者的情思不謀而合,并將中國畫的筆墨技法提升到了靈感的高度,產生冥冥之意。
三、意境與書畫的互容互補
中國書畫最講究意境,意境是詩書畫互補的磚瓦,是提升畫意的橋梁,是畫面意境不斷加深的生長土壤。推進書畫作品的深遠意境還有一枚能囊括天地的印章,印章的使用在畫面搭配中如畫龍點睛,在最隱秘的地方或最空曠的地方蓋上一枚紅印章,像神秘之處透出的一縷晨光,吉祥開啟了紅彤彤的想象。一幅畫有了獨特的藝術表達,使人能在看畫中賞詩,讀詩中賞畫,充分享受詩畫畫藝術的表達之美。詩與畫的表達既有不同點,又有共同點,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南宋吳龍翰說:“畫難畫之景,以詩湊成;吟難吟之詩,以畫補足。”詩歌與書畫的水墨關系不僅體現在它們共同追求的意境上,還體現在它們表達方式上的相似性和互補性。這種關系使得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詩歌、書畫等藝術形成了相互融合、互鑒促進,共同構成了獨特的中華傳統文化,為筆墨藝術注入了新的活力。詩書畫都是精神活動和審美表現的藝術結晶,都需要精密的藝術構思和天才的幾何設計,把人的情感和事物的規律融入筆墨之中,表達出一種生活之上的物外之意,情外之境。將藝術要素展現出超凡的靈性體驗和神秘的物化感悟,藝術家的任務就是如何揭示并實踐這二者的結合。
一首好詩和一幅好畫,給人的享受則是各有千秋的,有的像一壇老酒,既醉人又難忘,有的像一臺大戲演繹著人生的哲理;詩像云,畫就像雨,融在一起就是金玉合璧了,既有不同的內核展現,又有相同的融入澆鑄。詩和畫又像一雙能說話的眼睛,左眼說詩文中的書畫,右眼吟書畫中的詩文。使畫家所畫的畫,所寫的字,所題的詩都富有作者的人格魅力和學識修養。畫面表現出的藝術都是他們心靈升華后的情愫反映,都是來自生活對美的追求。如果沒有生活的啟發,書寫出的詩或畫出的畫必然是無精打采的呆板的。如果創作時沒有強烈的美感探求,也必然使讀者索然寡味,興致掃地了。是的,要想使一幅畫同時具備豐富的詩意表達和畫韻的神圣展現,必須有一定的道德修養和文學陶冶,方能體現出下筆如有神的高超之妙。
四、詩書畫的情感傳遞
詩書畫都是精神活動的審美展現和藝術傳遞,都需要用高超的筆墨關系來推進韻味、意境、節奏、變化等藝術展現的要素。隨著人們審美需求的不斷提高和形式的多樣化,詩歌與繪畫的應用也在不斷地拓展。詩書畫被廣泛應用于生活藝術領域,好多商品也插上了詩書畫的翅膀,飛入平常百姓家,從觀賞走向實用,從使用走向觀賞,逐漸相互推動著詩書畫進一步的發展。從而為人們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藝術氣息和文化底蘊。從創作途徑和藝術構思而言,取向都有不同,有的側重于畫,有的側重于詩,但都是互補映襯,最終的目的是一致的。詩書畫互為生發,相互促進。詩書畫的藝術家都希望在“象外”“言外”取得更高的藝術成就。繪畫中的筆墨對應于詩句,并與時間和空間有關,如四季的更替72候的變化和沖擦染色等都有關。其詩歌和繪畫同樣要以豐富而奇特的藝術想象作為自己創作的生命力。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以詩人海子的那首《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為例,“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喂馬、劈柴、周游世界\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這首詩采用大寫意的手法,勾勒出了一幅普普通通的生活場面,用活生生的形象點綴出一幅幅畫面,短短幾句話說出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然而這種場面背后的深層哲理是繪畫無法說出的,只能通過詩的語言來完成,這就是畫中有詩而畫不能代替詩,詩中有畫而詩不能代替畫的詩畫相生相克的奇妙之處,他們像太極生成兩儀,也像三生萬物,滲透在詩書畫印之中,相互傳遞著事物生生不息的內在規律。所以中國傳統文化的修養是提高書畫家藝術水準的必經之路,無傳統文化的深厚修養就無法抵達詩書畫的創作高峰。
五、筆墨的藝術創新
在藝術創作中,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創新途徑,藝術家們在不斷探索詩書畫與現代元素相結合的過程中,創作出具有時代特色的書畫作品。縱觀歷史,無論是優秀的書畫家還是杰出的詩人,大多都具備豐富的學養和文人的胸襟與情懷,這也是文學藝術家的安身立命之根本;藝術家要有廣泛的學識和對人生、社會、事物敏銳的洞察力,才有捕捉靈感的能力和超越自我表達的鮮活語言,包括對歷代先賢的創作經驗和教訓的深刻理解,以及對技法的把握和熟練運用,由此而形成自己獨特的創作風格。這不僅要有創作的天賦、高尚的情懷,還要有中華傳統文化長期浸潤自身的陶冶和風雅頌的文人理想。從其藝術風格所取法則營造境界也都有著明顯的區別和意境的想象,這些現象都值得深入研究。融合現代元素藝術家們在當代藝術創作中,不斷探索將詩詞與繪畫和現代元素相結合的創新途徑。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和新型材料,創作出具有時代特色的詩詞繪畫作品,為傳統藝術注入了新的活力。
吳冠中有句名言:“筆墨當隨時代”,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審美需求的多樣化,詩詞與繪畫的應用領域也在不斷拓展。它們不僅被廣泛應用于更多的藝術領域和其他生活方面。并融合傳統工筆畫的三礬九染十八描的技法,用大寫意的筆墨根據畫面需要的特殊設色,進行構圖和留白突破對詩歌深層次的意境探索。創作出適應新時代人們生活中追求快捷的超現實的,有前瞻性的,能轟動一時的,有經濟效益的快餐作品,然后將這些作品在長期的實踐中擁抱傳統的推陳出新,形成屬于當代有傳承價值的藝術作品。幾千年來,歷代畫家與詩人創造的作品不僅表達自己的情志,還積累了異曲同工的情懷。在老子和莊子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繪畫理論中創作出與時代相匹配的新作品,結出新果實。
作者簡介:王發賓,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書畫家協會會員。中國詩歌協會、中國散文學會、內蒙古作家協會、內蒙古評論家協會、內蒙古書法家協會會員。1980年開始文學創作。作品散見于《內蒙古日報》《解放軍報》《解放軍文藝》《人民日報》《人民文學》《詩刊》《星星》《綠風》《詩林》《海燕》《散文詩》《散文選刊》《草原》《神劍》《延河》等。出版詩集《戰士的心在燃燒》《藍色的庫庫和屯》《一顆,滋潤大地的雨滴》《天山獨庫公路》。作品多次在全國詩歌大賽征文中獲獎。
本文由史映紅推介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