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讀《春柳湖》,每讀必有悟
作者:彭珍慧
《春柳湖》(全四部)
說起《春柳湖》,我應該是他的第一批讀者,而且是第一批讀者中,最先通讀的,我還是第一個在書旗小說網站發表讀后感的。
早在2017年底,我像以往一樣,習慣性地走進漢壽新華書店淘書。書架醒目位置擺放的《楊遠新文集》吸引了我的眼球。因為我知道作者是漢壽人,此前陸陸續續讀過一些他的作品,而且很喜愛他的創作風格,總是用家鄉話講家鄉故事,令我感到特別親切。
于是我當即購買了一套《楊遠新文集》(18本)。回到家里,便迫不及待地打開,沒有讀詩歌、戲劇,也沒有讀散文、報告文學,也沒有讀評論,把偵探小說、偵探紀實也放置一邊,首先閱讀長篇小說《春柳湖上》,這是用在文集中的名字。收入文集的并不是全部,只有上中冊,篇幅100多萬字。我日夜兼程,讀完上中冊,余興未盡,還想讀下冊。
真是想什么就來什么。此時已是2018年春暖花開的季節。書旗小說開始連載《春柳湖上》,并登載了楊遠新身著警服的大幅照片,簡直英氣襲人,霸氣懾人。
《春柳湖》作者楊遠新
書旗小說網對《春柳湖上》的介紹,我覺得畫龍點睛,恰到好處:
這是一部反映中國淡水漁業百年變遷的史詩小說。通篇充滿了強烈的懸疑氛圍。年過半百的作者“我”被省公安廳派到西洞庭湖畔的龍壽縣出任副縣長兼縣公安局長。上任伊始就遇上一起人命案。春柳湖漁村原任黨支部書記黃春江,在上縣看望新上任的公安局長之后,返回漁村的路上溺水身亡。是意外?是謀害?公安局長組成專案班子深入偵查。整個偵探過程回放了黃春江堅持連家漁船改造,實現陸上定居,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傳奇人生之旅。展示出春柳湖漁民以改革為動力,擺脫貧困,建設現代化新漁村,過上幸福美好生活的巨變過程。
網絡版與文集中的版本相比較,人物和故事更加精彩,語言更賦家鄉韻味,用道地的家鄉話,講鮮活的家鄉故事。連載的日子里,我是每天必讀,從未落下。
我注意到評論欄里,書友們紛紛寫評論:
“書友121574396”評論:“這本書是我看過最好看的書。”
“書友121555822”評論:“每個人的口味不同,能做到這點就是好書。”
“書友121737965”評論:“很好看,超喜歡。”
于是,我也跟貼評論:
一、作者對全文的總體布屬別出心裁。《春柳湖》以黃春江書記從縣城回家,在路過“兩水一堤”時失蹤的“命案”開篇設懸念。以偵破此案展開故事情節,無形中牽引著讀者的思維,往下看、再往下看。
二、作者以偵查破案為線索,對黃春江在幾十年的生活、工作和斗爭中“得罪”過的人,逐一調查研究、排除篩選。每個嫌疑人在作者筆下一一亮相,自然引出一個個鮮活生動的人物與故事,吸引讀者往下看。
三、恰到好處地運用插敘。介紹屈原、楊幺等歷史人物與春柳湖漁民有關的故事情節,豐富了文章的內涵,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和感染力。追述黃春江十余歲成為孤兒,由義父黃經海(地下黨員)收養,義父教他捕魚習武,帶他見帥孟奇、詹樂平等地下革命領導人,使讀者讀著讀著,如遇“別有洞天”的驚奇感,也豐富了黃春江的成長要素與經歷。
四、文中運用的大量方言俗語,特別符合每個人物的身份、情景及氛圍。使讀者情不自禁的,或喜悅、或憂郁、或感動、或氣憤、或熱淚盈眶、或捧腹大笑……
2021年11月,作家出版社出版《春柳湖》(全四部),我又是第一時間購買了一套。當我打開時,才知道楊遠新、陳雙娥、楊一萌一家三口,為創作大部頭《春柳湖》,兩代人苦苦拼搏了五十年。
我再次打開閱讀,又有了新的感悟。
春柳湖在洞庭湖西岸,沅水注入洞庭湖的入口處,緊鄰漢壽縣城西。楊遠新20多歲風華正茂時,曾被縣領導派往春柳湖漁村“蹲點”(當時干部下基層工作的簡稱)10年,與漁民們同吃同住同勞動。故對春柳湖漁村的方方面面非常了解。
解放前,春柳湖的漁民憑借“連家漁船”(即:以漁船為家),長年在春柳湖上捕魚為生。漁民及家人被血吸蟲病和洪水奪去生命者、被漁霸、日寇逼死殺害者,葬滿了春柳湖岸的“絕代堤”。《春柳湖》的主人公黃春江書記,全家九人,到解放前有8個親人葬在絕代堤。
新中國成立后的幾年,黨中央發號召:走集體生產的社會主義道路。就春柳湖漁村來說,就是要“改造連家漁船,實行陸上定居”。即:筑堤圍垸,修漁池,填屋場,建住房、建學校等,天氣好時上船捕魚,收工上岸有屋休息,遇暴風雨、洪災在家休息、侍弄漁池。這是史無前例的為漁民造福的偉大創舉。
《春柳湖》就是記敘:黃春江書記帶領一班人,領導全村漁民戰天斗地、排除萬難,實現“改造連家漁船、定居陸上定居”夢想的故事。
作者憑借豐富的寫作素材,高超的寫作技能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嘔心瀝血,寫出了長達240萬字膾炙人口的巨著《春柳湖》。就內容題材及所反映的主題,政治性、勵志性強,但文中少有空洞的政治口號及說教,而是用濃郁的家鄉話,以鮮明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故事情節及火熱的生活場景吸引讀者、感染讀者。
讀完這本巨著,我似乎在春柳湖渡過了那幾十年不平凡的歲月,認識了書中那些人,與他們一起經歷了那些事,久久地沉浸在故事中。
2024年2月28日于龍陽古城
作者彭珍慧近照
【作者簡介】:彭珍慧,女,漢族,1945年農歷正月出生,湖南漢壽人。漢壽詩詞學會、漢壽作家協會、常德作家協會、中華詩詞學會、世界漢詩協會、中國國際文藝家協會會員。畢業于湖南桃源師范(四年制),工作期間參加了漢語言本科函授學習、湖南教育學院中文本科函授學習。中學一級教師(鄉中學沒有中學高級職稱指標)。長期擔任初中畢業班班主任兼語文教學。曾多次被評為優秀班主任、優秀教師。退休后常居北京,給兒女料理家務,閑遐練習寫作。創作的散文《龍脊寨》《望鳥巢》《參觀韶山滴水洞》《觀看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以及律詩《端午祭屈原》、新詩《蘆溝橋放歌》等,先后獲得各種獎項,并因此參加了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辦的頒獎典禮及研討會。創作的《中國之夢·故鄉之夢》刊登在《影響中國·感動世界》大型畫冊上,全球發行。2022年7月1日,作家網發表《<春柳湖>讀后感》,獲得讀者好評。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