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下一個雨季
——讀《雨殤:王曉波詩歌選集》
作者:郝俊
廣東詩人王曉波的詩歌作品大多呈現出辭約旨豐、情綿意深的審美特征。他的詩歌選集《雨殤》,較為集中的體現了這一特點。讀其詩,能夠感覺到一種細密持久的滲透與幽深宛轉的纏綿,同時也體現了作者拂袖生風的情致和落筆成雨的詩才?!队隁憽吩娂陕宸颉⒎邱R、葉延濱、吳思敬、商震、劉荒田、霍俊明和楊慶祥等海內外“老、中、青”詩歌名家聯袂推薦閱讀,由此可見詩集有著不同一般的精彩和可讀性。
王曉波精于短詩,擅長將敘事糅合在抒情之中,這種“敘事”看似波瀾不驚、平淡無奇, 實則簡練有力,前面的“敘事”往往是一種藝術地“儲備”,或者說是在“蓄勢”,等待最佳的“抒發”時機,讓熟知的情感透出一線意想不到的光芒,產生令人驚詫和震撼的表達效果。例如一首寫母愛的《菩薩》,“鄉間千年傳說,到禪城祖廟祈福/能給五行缺水的人添福 消災//返鄉前,母親誠心去了一趟祖廟/添了香油請了開光佛珠//念珠至今在我手腕,已近十年/穿連念珠的繩子斷了數次//每次我將這念珠串起佩戴手腕/總覺自己被一尊菩薩攙扶”。 這類詩不是通過語言上的炫技,引發新奇之感,作者是用質樸的語言在“講述”, 讓語意逐層推進,就在讀者的情緒被觸動之初,即刻收筆。不難想象,詩人在穿連斷線的念珠時百感交集的情形甚或熱淚盈眶的激動。很顯然,這里的“念珠”就是母子情深的見證。母親對兒子來說,就是塵世中的“菩薩”,佛法無邊,母愛亦無邊。我相信,大多讀者的閱讀體驗都會覺得這是一首沉甸甸的詩,是一首需要致敬的詩。這首詩將道德意義上的善和詩藝表達上的美融為一體,讓一種高貴的善良充實了詩意的美,使善念在審美中久存。
如果說“敘事”加“抒情”帶來的含蓄是作為一種風格或者“方法論”而存在,那么,古典主義就是王曉波在創作中有意識地營造出來的一種情調,這一點或體現在形式上,或體現在題材上,又或二者兼有。在《母親,是一種歲月》一首詩中,每一節的第一行都以“光芒一再向我涌來”作為開頭,表達上承襲了復疊循環的句式,起到了一唱三嘆、情長意遠的效果,《另一種鄉愁》《喚醒》等詩也是如此?!肚甑脑鹿狻贰稏|籬》《漢字》則是在題材上標注出詩人自身理解的古典主義,如《東籬》一詩既寫陶潛,又在某種程度上折射出詩人自己內心沖淡平和、超邁越俗的逸趣。當然,詩人的這種超脫,不是靠消極避世得來,詩人的幸福不是依靠在外部世界中無休止地索取,而是通過返回自身,通過豐富和侍奉自己的心靈獲得一份自足的寧靜。
詩人葆有一份淡泊,是對于功利而言的,對于愛情,卻有著熾熱的渴盼。情詩,也是王曉波詩作中濃墨重彩的一筆?!断嘈艕矍椤穫鬟_了一種執著的信念;《江南》強調了命運之繩才是牽引愛情的肯綮所在;《焰火》似乎在宣告愛情才是生命的源點,是永不泯滅的活火……詩人的感情非常豐富、敏銳,特別是那些令人動容的細節在瞬間得以把握和表現, 讓讀者看到了一個純粹美妙、猶如夢境的情感世界??梢哉f,詩人對于情感的體驗和表達都表現了一種“懷舊”,這些詩是提煉過的,濾掉了破壞意境的“雜質”,有意屏蔽了諸多現實因素對愛情的沖擊、影響和考驗,堅持用一種“固執的溫柔”造夢,這是一種選擇,也是一種權利。
這本詩集中,有少數幾首是突破詩人以往風格的作品,長詩《雨殤》是一首憂慮之作, 反思之作。詩人引用李時珍“地氣長為云,天氣降為雨”之言作為題記,說的正是自然界相合化生、消長升降的自然規律,只有遵“道”守“法”,才能順應天地萬物的本然狀態運行發展。詩人在開篇寫工業污染帶來的環境問題,意在說明脫離了文化基底的“技術”介入必然導致生態破壞,“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如果不是導向人的價值,恐怕難以避免“純潔的雨水”成為“鑲嵌地球的最后一滴清澈眼淚”。值得贊賞的是,詩人除了擔憂,還有憧憬,同時表現出樂觀的信念:“云開霧散粲然一笑,頷首 向天/天高云闊 在遠方 彰顯燦爛的光芒”,的確,“技術”的“在場”并非意味著人性的“缺席”,只要“技術”時刻閃爍人性的光輝,一定會通過合理利用自然資源,讓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和生活環境得到保護和改善 ,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目的。
我認為,《雨殤》這首詩的標題作為書名,有一種特別的用意,這首詩可以視為作者創作歷程中的一個轉折點,讓“大問題”進入關注視域,體現了詩人的現實擔當和理想情懷。我們期待王曉波在今后的創作中,進一步豐富表現手法,特別是探索能夠凸顯當下人們的生活節奏和精神狀況的表現手法,讓現實生活在內心世界中得到更加強烈的沖擊和更為深沉的積淀,而后借助其超逸的詩才,在自己潛心耕耘的詩歌天地里,醞釀下一個雨季。
2017年12月30日中午,在臺北洛夫寓所,洛夫、方明二位老師正在閱讀《雨殤》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