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舊鄉,在詩的山河中
——論王曉波詩集《山河壯闊》中的生命意識
作者:張清清
在科學興盛的時代,人們對于大自然的驚奇程度已愈來愈弱,世界的兒童期已離我們遠去,想象力的世界正因為科學知識的驅魅而失去了原有的活力,科技和城市化的發展正在切斷我們與自然、宇宙生命之間的臍帶,這也就帶來了理性時代詩性回歸的問題。從原型批評的角度看,生活中的一切意象都能傾聽到遙遠的原始人類社會的古老回響。“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碑斶@些意象在詩歌的王國里升起浮現,人類的共情便穿越了時間的長河,當我們望著那一輪象征著永恒的月,我們望見的一切心緒都能與古人尋到共鳴,而這共鳴也是我們與生命之源的共振,是我們對人類舊鄉的回望。詩性的回歸之路是對整個人類童年時期的追憶。
廣東詩人王曉波的詩集《山河壯闊》就如同一場尋訪舊鄉之旅。這是一部生命的詩集,愛的詩集,搏動著強烈的生命意識。生命意識是人對自我價值和生命終極意義的思考和反思,是體察萬物,關照萬物的胸襟。王曉波的詩歌有中國古典詩詞的意境,而中國古典詩詞就隱藏著深刻的生命事實?;ㄩ_花落,門掩黃昏,雨打芭蕉……只有詩人般敏感的心靈方能洞察到生命的細節,時空四季之流變。“物色之動,心亦搖焉”,若沒有一顆具有生命意識的心靈,哪怕物色千變萬化,看山便還是山。在王曉波的詩的山河里,生命體驗、生命思考、生命策略融為一種“大生命意識”而使其詩歌散發出舊鄉爐火般的溫暖。
一、生命體驗——萬物皆有深意
詩歌集名為《山河壯闊》,然而王曉波大多數的詩歌卻并非豪放奔涌的壯闊,而是充滿了生活的細枝末節,婉約內斂,這正是一種向內省察的姿態。這種姿態是中國哲學、美學、詩學的傳統,不同于西方主客二分的哲學思想,中國更強調“天人合一”,正如梁漱溟先生所說,中國人“是回到自己的生命上”。
“體驗,和觀察相反,它是向內的心理活動,是通過向內而最終在更高層次上感悟外在世界,力圖把握宇宙和人生、把握最高本體的思維活動方式和心理活動方式。”[1]王曉波的詩歌切入口常常是小的,是再熟悉不過的日常生活,語言質樸清新。在現代詩的寫作中,若詩人沒有注入自己的情感,沒有情境相融,強行將未加工的日常語言披上詩歌的形式,便會淪為無味的詩行堆砌。在王曉波的詩歌世界中,日常生活具有一種禪意,充盈著自然之美,靜默之美。比如在《漣漪》這首詩里:
一夜不停的雨
說了些什么
晨曦闃靜無聲
湖邊的柳枝
低首無言
風來了
啁啁啾啾
灑我滿面
一對翠鳥比翼掠過
驚愕柳浪
無語聞鶯
湖面泛起陣陣漣漪
這首詩的畫面是生活中常見的,寂靜的湖邊楊柳低垂。然而詩人賦予了這首詩靜謐的生命的沉思感。“闃靜無聲”“低首無言”“無語聞鶯”,看似無聲的空間卻處處是自然的低語,一夜的雨聲,風掠過的聲音,翠鳥的啾鳴更是有“月出驚山鳥”的韻味。這些聲音沒有打破全詩靜謐的氛圍,反而增添了生命的流動,如湖水的漣漪一般蕩漾在詩人的身體里。
人類,尤其是工業化之后的人類喜歡在大自然中尋求安慰和暫時的解脫,不只是因為可以撤離城市的噪音和喧擾,更因為山水草木靜默無言的陪伴,人在草木之中并非寂寞的個體。王曉波的這首《冬春書簡》中寫:
山坡金黃翻滾似濤
十萬朵葵花背光而坐
山風低聲呼喚,浩瀚
有一種回響,令人
無法抗拒
這里的意象有一種壯美在其中,不同于《漣漪》一類詩的優美靜謐。不論是視覺上金黃的葵花海洋亦或是聽覺上山風低沉的呼嘯,都可以抽象出一種“大”美于其間,個體在這浩瀚的自然之美面前顯得單薄渺小,一種原始自然崇拜的情感便被喚醒,這種力量感是一傾而下的,令人“無法抗拒”。但這種“無法抗拒”不單純由于強弱的對立,更是一種生命的相互吸引,是來自宇宙生命的古老呼喚。
在與山河草木、萬物生靈對話的過程中,詩人是孤獨而圓滿的。王曉波的詩中是杜鵑、荷花、茉莉與玫瑰的繁花錦簇,是螞蟻、蝴蝶、蜻蜓的微小向上的生命,是大海、藍天、四季的廣闊。王曉波以詩人的心靈看到“萬物裸露在外的善良”,他是寂靜的記錄者。這種體驗最終升華為對生命的贊歌,也使他的詩歌擁有了一顆澄凈的內核,就像在《萬物皆有深意》中詩人許下的心愿:
陽光,正在青綠上吹拂撒野
相看兩不厭,滿眼疊翠山巒
我愿和你是那一灣清澈透明的溪水
二、生命思考——唯有死亡無法錯過
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寫道:“人,無論是人類或個人,一旦降臨于斯世,便被拋出如本能一樣恒常既定的狀態,墮入動蕩不定、開放無拘的境遇之中,其間僅有一點是確定不移的:過去以及未來的盡頭——死亡 ?!鄙诔錾c死亡的區間中展開,當藝術家面對這樣一個已知卻又未知的生命結局,便引發了對生命價值的終極思考。死亡在文學的世界生發出許多的主題:歲月的流逝、虛無的體驗、蒼茫的歷史感……在死亡迫近的憂懼中,詩人也在領悟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王曉波的詩具有澄凈自然之美,卻并非淺俗地停留在美的表象里,他的澄凈奠定在對生命真相的審視基礎上。詩人熱愛生命并非因為他看見了生命明媚的一面,而是選擇在生命的黑暗里走向黎明的光。“人生本是白紙一張/不透光的紙/正面光亮燦爛/背面陰暗隱晦”這是《真相》開頭的一節,哲理性的詩句凝練地道出詩人對人生的看法。全詩最后一節有多個“其實”并置,透出低沉悲觀的真相——人生到處是錯誤、悔嘆,人情淡泊,世態炎涼,人們說著“自己敢于亮出來的/漂亮話”,因為人們都有所欲求,在人際網中常常言不由衷。但最后詩人對這些蠅營狗茍給予了宣判,指出了真相:唯有死亡無法錯過。
疾病是死亡的爪牙,常常奪取生命的尊嚴,露出生命狼狽不堪的一面?!队鲆姟肥窃娙藢懡o留醫的老父親的詩,命運猝不及防地向詩人露出獠牙,疾病面前,人是無力的,不論是自己的疾病或是親人的疾病,如詩人所描述的“一腳踩空”“從山巔急墜懸崖”?!赌且粡埻纯嗯で哪槨防铮娙烁菢O力渲染了生命的脆弱,生死別離的絕望痛苦。這種對生命晦暗一面的表現來自于詩人對生命的珍視,在詩人寫給姐妹樓的挽歌里,想到在911事件中死去的人,心胸抽搐疼痛。強烈的共情讓詩人更敏感地體味到死亡的可怖。
由死亡經常會聯系到匆匆而逝的歲月?!皻q月鋒利無比/明晃晃”詩人感到這把刀正“一節節切我”“歲月靜好,卻易催人老”“歲月無語,朝陽起又落”……這種對歲月滄桑易逝的感慨是所有人的共同經驗,生命美好卻終會凋零,這種生命意識既讓人體會到虛無感,又令人珍惜現下的每一寸光陰。
“唯有死亡無法錯過”是王曉波對生命的思考,對生命真相的揭示。人生短促的愴痛襲來,不僅有恐懼和悔恨的心理,更有個體生命價值的自我關照。
三、生命策略——愛意萬千
鐵凝說:“文學最終是一件與人為善的事情”,偉大的文學作品總是蘊藏著作者對人性的希望,對生活的期盼也正是這種文學觀的印證。即使在思考后看到生命晦暗的一面,王小波給出的生命策略仍然是“愛意萬千”。這種愛是親情、愛情、友情,是對生命質樸的熱愛。
王曉波詩中的愛意是內斂而有韻味的,飽滿的情感融于其中。如《余生》的最后一節:
一盞燈,一扇門
有了開啟
突然之間有了余生
詩中的意象是極簡的,“一盞燈”“一扇門”雖然簡單卻象征了一個溫馨而穩定的歸宿,一種包容的力量,余生也只有在這扇門的開啟后才突然出現,因為愛的包容為生命提供了延續和生長的空間,“突然”寫出了豁然開朗的明媚,這扇門也是心上的窗口,開啟便會有光。
愛意在王曉波的詩里是“用一屋子的寧靜去聆聽/你的音韻笑容”,是柴米油鹽,是只要“與你靜處塵世一隅”。這不僅讓人想到顧城的《門前》,那種美好是超功利性的純真。將對生命的愛意藏于當下的人生里,不去想未來和過去,只是立于生命的此刻。王曉波的詩也具有這般恬靜的氣息,不論是對自然生靈的描寫,還是對生活細節的詩意刻畫。
山河壯闊,萬千愛意蘊藏其中。對生命的體驗、思考,以及充滿愛意的生命面向使王曉波的詩歌具有一種感人的力量。他的詩歌保留著質樸的深情,盈蓄著生命之源。在王曉波詩的山河里,是逐漸異化的人們所遺忘的舊鄉。(作者單位:華南農業大學中文系)
注釋:[1]王先霈.中國古代詩學十五講.北京大學出版社。
書名:山河壯闊 作者:王曉波 出版發行:暨南大學出版社
(注:京東、淘寶、當當網、亞馬遜、中國圖書網網上書店,新華書店公開發售)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