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主題詩歌的藝術突破
——評郁東的“新新詩”《在青山古樹下聽鳥鳴》
楊迪斯
郁東的這首《在青山古樹下聽鳥鳴》是一首融合生命哲思與教育詩學的悼亡之作,極具藝術感染力,通過對一位鄉村教師的深情追憶,構建了一個融合教育精神、自然意象與生命哲思的詩歌世界。
一、主題立意:教育精神的詩性升華。突破了傳統悼亡詩的私人化敘事,將個體記憶升華為對教師群體的集體禮贊;通過“人民教師”的定位,賦予詩歌鮮明的時代特征和社會意義。該詩創新性地將教育過程隱喻為自然生長,實現“樹人”與“樹木”的意象同構,從個體悼念到群體禮贊,詩歌以“啟蒙”為核心,將教師的影響從“孩子”擴展到“一山一山的樹”,賦予教育以自然生長的力量。詩人通過“古栗”“青松”等意象,既象征教師的堅韌與智慧,也暗喻其精神在學生生命中的延續。特別是“寫詩的自強者普應杰/如今用孩子的心在寫詩”一句,巧妙點出教育如何塑造人的靈魂,使受教者終身受益。詩中“你的人民的教師”這一稱謂,賦予逝者以時代重量——他不僅是“普老師”,更是千千萬萬扎根鄉土、燃盡自己的教育者的代表,將普耀昌老師的形象升華為中國鄉村教師的集體縮影。
二、意象系統的藝術建構。植物意象群:“古栗——青松——桃李——梨花”形成生命輪回的隱喻鏈;“肺葉上開出帶血的桃花”堪稱神來之筆,將職業病的殘酷轉化為凄美的藝術形象;“竹笛”的引入為詩歌增添民謠般的韻律美。礦物意象(粉塵/金礦/煤礦)構成殘酷而崇高的對照,教師“體內堆積的粉塵”與“知識的金礦”形成驚心動魄的悖論,直指鄉村教育者“春蠶到死絲方盡”的生存實相。書寫工具意象(粉筆/紅墨水/毛筆)串聯起文明傳遞的線索,“用紅墨水把曲折的路修直”,將批改作業的日常升華為精神引渡的象征,將批改作業的細節詩意化,隱喻教育對人生的矯正與指引。詩人將教師比作“斑花古栗”(沉淀的智慧)、“挺拔青松”(人格的標高),又將學生喻為“一山一山的樹”,形成教育生態的完整圖景。最精妙的是“合抱大樹樁”與“梨花”的意象組合——腐朽與新生的辯證,既暗喻生命終結,又昭示精神傳承,而清明時節的“梨花雪”更將悼念之情升華至純凈之境。
三、語言藝術的創新突破。醫學語言的詩歌化改造:“醫生懷疑你是開煤礦的”的黑色幽默;“帶血的桃花”對病理現象的審美轉化;時空結構的精心設計:從“八十一年的人生”到“清明的風”的時間跨度;從“桂花亭”到“山野”的空間轉換;聲音意象的巧妙運用:
“聲聲慢地呼喚”實現視覺到聽覺的通感;復沓的“普老師”呼喚與飄散的梨花形成聲畫蒙太奇,在傳統招魂儀式與現代影像美學間建立通感。
四、文化精神的當代詮釋。對“桃李滿天下”傳統意象的現代解構:“云驛桃李”的動態化處理,“帶血的桃花”的悲劇性升華。清明詩詞側重哀戚,此詩卻以“春鳥悠長的竹笛”作結,將祭奠轉化為生命能量的傳遞,與華茲華斯“痛苦中仍有歡愉”的浪漫主義哲思暗合。書法美學的詩化,“方方正正中國字”不僅是書寫規范,更成為人格象征,使漢字文化基因獲得當代詩歌表達。
這首詩完成了悼亡詩從私人情感向公共記憶的轉化,實現了教育主題詩歌的藝術突破,構建了具有東方美學特質的意象體系,為新時代教師形象的詩歌書寫提供了典范。這是一首兼具思想性、藝術性和時代性的優秀詩作,在當代教育題材詩歌中具有標桿意義。這首詩最動人處在于,它讓讀者看見:真正的教師不會逝去,他們只是化作春天竹笛的韻律,繼續在無數蘇醒的種子里歌唱。它不僅是寫給普耀昌老師的挽歌,也是一曲獻給所有“人民教師”的贊歌。此詩可貴處在于,將教師悼詩寫出地質層般的沉淀感——既有粉筆灰堆積的生命厚度,又有古樹年輪般的文化深度,更難得的是保持了悠長竹笛般的清新語感。
附作品
在青山古樹下聽鳥鳴
——致一位人民教師
郁東
你啟蒙的何止是孩子
是一山一山的樹
枝干上長著斑花的古栗
朝向天空的挺拔的青松
寫詩的自強者普應杰
如今用孩子的心在寫詩
你是他心里永恒的記憶
在村莊,你用粉筆和教鞭
啟蒙漢語拼音和阿拉伯數字
桂花亭的木窗外遙遠的城市
用紅墨水把曲折的路修直
用毛筆寫方方正正中國字
教書育人,云驛桃李
醫生懷疑你是開煤礦的
體內那么多粉塵堆積
在肺葉上開出帶血的桃花
你把知識的金礦
一點點積聚分享給學生
莘莘學子把你刻在心里
八十一年的人生之路
合抱的大樹樁上
一枝梨花潔白的雪
在清明的風中
飄向山野
聲聲慢地呼喚
普老師
普老師
耀昌先生
你的人民的教師
青山古樹下春鳥悠長的竹笛
2025年4月7日,于桂花亭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