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肉豐滿事關小說品相
——談《黃河英雄兒女傳》的環境描寫
王政
人物和情節是構成小說的主要元素。喜歡看小說的人都有被正在閱讀的小說情節和人物命運吸引的手不釋卷的印象,可見情節和人物對一部小說的至關重要。但是,小說光有情節和人物就會顯得干巴,在一定程度上情節也難以推進,這就需要適當的環境描寫,增加情節和人物的真實感,提高讀者閱讀的體驗感。畫龍點睛的環境描寫還可以起到烘托氣氛、伏筆鋪墊、輔助主題、提高感染力的作用。
如果說故事情節和人物關系是小說的骨架,環境描寫可以說就是小說的血肉,至少是構成小說血肉的重要組成部分。
之所以想到這個話題,是因為最近重讀澄城教師作家郭軍平的長篇小說《黃河英雄兒女傳》,讀到小說情節推進中,穿插的環境描寫,引起了我對小說環境描寫的思考,也為《黃河英雄兒女傳》中恰到好處的環境描寫拊掌贊嘆。
比如這部小說的開頭部分,狙擊手郭飛潛伏在密林中,“山間風景如畫。郁郁蔥蔥的草木散發著陣陣清香,高大的樹木遮天蔽日,隱藏在叢林中的小鳥時不時發出清脆的鳴叫。”這么美好的山中景色多么令人心曠神怡,然而主人公郭飛卻無暇欣賞,更重要的是,這么美好的環境此刻卻籠罩戰火銷煙中。作者一開始就用這樣的環境描寫,交代了主人公所在的環境,用優美的自然環境反襯戰爭的殘酷,激起讀者對戰爭的反感。
小說第六節,郭飛對特務連下達了擊落中條山上空日軍飛機的命令后,作者沒有直接寫士兵們如何擊落敵機,而是宕開一筆,描寫起自然景觀來:“這天中午,天瓦藍瓦藍的,白云在長空漂浮,小鳥在空中歌唱,山上的樹木郁郁蔥蔥,充滿了生機。”這段優美的自然環境描寫同樣起到反襯作用。在國土遭受外地侵擾的非常年月,如此美好的天空卻難以保持她的美好,而且要遭受侵略者飛機的肆虐。這樣的描寫看似對自然環境的贊美,實質是作者對戰爭的控訴。
在牛頭嶺,郭飛與韓城兄妹偶遇匯合消滅敵人后,作者寫到“林子里頓時安靜了下來。夏蟲唧唧,的和鳴聲不斷地吹進耳膜。晚風輕輕地吹著,送來了花草的陣陣清香……”這段文字讓我想到了魯迅小說《故鄉》里的一段話: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一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魯迅先生這段景色描寫,給我們描繪了少年閏土生長生活的環境,烘托出童年生活的美好。《黃河英雄兒女傳》中這段環境描寫與之有異曲同工之妙。小說中主人公與敵周旋,槍聲不斷的緊張情節到這里有所緩和,郭飛得到了援助,戰斗力增強,作者描寫安靜和美的環境襯托出主人公此時此刻輕松愉悅的心情。讀者讀到此處心情也為之放松。
同樣在小說第六節,作者在描寫了天空中藍天白云的美好景象后,又寫到五月的山上,到處一片蔥綠,遠處鶯鶯塔若隱若現的景色。面對美景,想到作為軍人沒能阻止大好山河淪為倭寇之手的悲壯,郭飛和玉茹竟然吟起了詩。作者通過這段環境描寫和主人公吟詩對句的描寫,看似閑筆,實則表現了郭飛等陜西冷娃軍人的報國之心和鐵骨柔腸,主人公的人物形象也通過這段環境描寫得以更加有血有肉。
類似的自然環境描寫在這部小說中還有很多。除過自然環境的描寫,小說中還有蒲州古城普救寺、鶯鶯塔,以及日偽政權控制下的街市等人文環境的描寫,包括風陵渡、黃河大鐵牛、蒲州遺址與楊貴妃的傳說、失而復得的蒲坂大地初秋景色的描寫等,無不使故事發生的背景、情節的推進、人物形象的塑造等更有真實感、現場感,使讀者有如身臨其境,更使小說骨肉豐滿。
散文創作中有閑筆一說,就是在文章中由此及彼寫一些題外但很趣味的東西,看似與文章主題關系不大,但卻有內在聯系,更重要的是可以舒緩節奏,給讀者帶來閱讀的愉悅。小說創作的環境描寫和散文的閑筆有類似文學效果,甚至比散文更重要。可以說環境描寫如果恰到好處,有助于小說的血肉豐滿,決定著小說的品相。
郭軍平老師是散文高手,在出版了好幾部散文作品集之后,潛心醞釀,打造出這部描寫陜軍冷娃熱血抗戰的長篇小說力作。他把對散文的理解和把握很好地運用到了這部小說中,決定了這部小說骨肉豐滿,情節推進蕩氣回腸,人物形象個性鮮明,整個作品品相不俗。
小說出版后受到各方好評,得到賈平凹等各位文學大咖重磅推薦,尤其是作品出版三年,依然熱度不減,2025年成功入選黃河流域公共圖書館智庫服務聯盟主辦的“帶一本好書回家過年”閱讀征文活動,再次收到各方關注,就是最好的證明。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