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褶皺處的詩意辯證
——淺析咚妮拉姆詩作《未來之夢》
作者:史映紅
仔細品讀咚妮拉姆的《未來之夢》,能感到一種出乎意料的時空壓縮術,詩人將互聯網與刀耕火種、唐朝詩歌與電腦、恐龍霸權與鳥類飛翔、三疊紀聲帶與月球藍調等看似毫無關聯的意象加以堆疊并置,構建出一個多維度的詩意宇宙。這首詩的魅力不僅在于詩人無拘無束、天馬行空的想象力,更在于其通過時空錯位所展現出的辯證思維,在文明的銜接和物種的興替處,在科技的飛躍中,揭示出存在與本質的悠長詰問。
詩歌開篇以“互聯網隨wifi穿越到/刀耕火種的時代”,制造了時空褶皺。這種技術文明與原始社會的隔空碰撞,打破了線性史觀之桎梏。當“玩石頭是快樂潮流”時,互聯網這種當代最復雜的產物在最簡單的生存方式中反而顯得針鋒相對和格格不入。詩人敏銳地捕捉到技術進步與人類本真之間的悖論,暗示文明演進的吊詭性和荒誕性,那就是科技越發達,人類發明越復雜,可能離最初人類本真之快樂就越遠。
“唐朝以詩的角度/電腦是神仙的禮物”,進一步深化這種文明辯證;在詩歌的黃金時代,當下最普遍的電腦被視為神跡;而在數字時代,唐詩的輝煌又成為難以企及的文化高峰。這種相互神圣化暗示了每個時代都有其不可替代的價值核心,任何簡單的進步論都包含文明的復雜性。詩人通過時空錯位巧妙地消解了“原始與現代的等級”,讓不同時代的文明成果在詩意的空間里平等對話,坐而論道。
詩歌第二段轉向物種演化的宏觀視角:“恐龍曾霸道多少個世紀/未料后裔鳥兒自由飛翔”。昔日的陸地霸主以飛翔的形式延續生命;這種演化奇跡被詩人延伸至聲學想象:“若三疊紀的聲帶,藍調在月球上”,遠古生物的發聲器官與現代音樂樣式在外太空不期而遇,舊雨重逢,創造出穿越數億年的藝術共鳴。當“地球人輕盈著硅基翅膀”時,生物進化與科技進化在詩意中合二為一,碳基生命與硅基技術達成了某種融合。
在時空的縱橫捭闔后,在歲月的遠交近攻下,詩歌結尾轉向哲學思考:“明天怎會表白/尚不理解的現在”。這兩句充滿張力的詩句揭示了人類認知的根本困境——未來永遠在重新詮釋現在,就像現在不斷詮釋過去。咚妮拉姆將這種認知的遞歸性置于“宇宙自強不息”的宏大背景之下,最終以“萬物借著光芒告別黑暗”完成了一次從具體到抽象的詩意飛躍。
詩作《未來之夢》最動人的是它將“種種的幸與不幸”都視為時空長河中的平等碎片。恐龍滅絕是鳥類飛翔的前提,刀耕火種的單純可能反襯互聯網時代的焦慮。咚妮拉姆通過夢境般的時空折疊告訴我們:所謂進步從不是單向的,每個時代的得失都將在更大的時空尺度上被重新評估,再度考量;這種非線性的歷史觀和存在觀,讓《未來之夢》成為一首關于文明本質的深刻寓言。
未來之夢
作者:咚妮拉姆
互聯網隨wifi穿越到
刀耕火種的時代
玩石頭是快樂潮流
唐朝以詩的角度
電腦是神仙的禮物
恐龍曾霸道多少個世紀
未料后裔鳥兒自由飛翔
若三疊紀的聲帶,藍調在月球上
地球人輕盈著硅基翅膀
明天怎會表白
尚不理解的現在
宇宙自強不息
萬物借著光芒告別黑暗
未來之夢,碎片在昨曰
種種的幸與不幸
作者簡介:
咚妮拉姆:原名連小慧:筆名,湖南人在西藏工作。中國詩歌學會會員,西藏作協會員,拉薩市作協理事,漢壽縣作協會員,出版詩集《素心行走》《青稞時光》《初見歡喜》,陜西精短小說簽約作家。
史映紅:男,70后,筆名桑雪;在西藏部隊服役21年;曾在《文藝報》《詩刊》《解放軍報》《青年文學》等發表各類作品1000余篇;出版詩集《西藏,西藏》等4部,傳記文學《吉鴻昌:恨不抗日死》等,評論集正在出版中;曾就讀魯迅文學院第19屆高研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
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