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歷史的春秋筆法
——長篇小說《黃河英雄兒女傳》讀后感
文/楊大琪
為了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澄城縣作家協會于4月份就發出了征文啟事,明確要求熱愛文學寫作的人士以“銘記歷史 踔厲奮進”為主題,圍繞英雄事跡、歷史事件、家國情懷、時代啟示等展開創作,展現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激勵新時代奮進力量。
澄城中學主辦的《古徵文學》雙月刊,也在5月份發出了與作協基本一致的征文通知。
有幾名退休老干部老黨員按照征文要求,寫了好幾篇革命回憶錄,在紅5月里正進行校正時,得到了一個令澄城老少爺們歡欣喜慶的好消息,那就是澄城中學語文高級教師兼任澄城作家協會副主席和《澄城文學》刊物執行主編、《古徵文學》主編的郭軍平這位54歲的作家,于2022年之前奮力筆耕所完成的反映國共合作、全民抗戰25萬字的長篇小說《黃河英雄兒女傳》,于2022年正式出版之后熱了一陣,小說似乎又沉寂了三年,實際上是其熱度在顯著提升,作品于2025年迎春時節呈現出“爆紅”態勢走紅于黃河南北。
作品走紅的征象不少,這里僅舉兩例:
一是黃河流域九省圖書館聯合舉辦了“帶一本好書回家過年”的閱讀與征文活動,《黃河英雄兒女傳》位列其中。
二是中共澄城縣委宣傳部發出文件,通知黨政部門閱讀這部抗戰小說。
小說作者郭軍平在21世紀初,緊密結合教學所寫的三百篇散文,匯集為三大本《詩意語文》散文集,榮獲了杜鵬程文學獎。
有志于新時代文學教育事業的他筆耕不輟,利用寒暑假,深入到秦晉豫三省黃河沿岸采風尋史,滿懷著緬懷抗戰先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在他40多歲正值青春年壯的歲月耗時四年,發奮寫出了這部以陜西軍民為主人公的長篇小說。
小說2022年出版問世后,老少讀者們爭相閱讀。澄城有老讀者連續兩遍后,認為這部小說的文學價值,可以與上世紀50年代的《新兒女英雄傳》和《呂梁英雄傳》相提并論,互為媲美。
50年代出版的這兩部小說,還有更多作家寫抗戰的文學作品,為廣大讀者所喜愛。這些優秀文學作品對于黨中央所決定并且已經全面形成于神州大地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之下國民黨與共產黨的第二次合作抗擊日本侵略軍這一重大歷史基本沒有寫入,或者只是輕描淡寫擦邊球式地只寫了一點而已。
尊重歷史真實的作家郭軍平,能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將他所采訪所收集挖掘出的抗戰史實,以不可忘卻遺漏的春秋之筆和端正的文學態度,在小說中將國共合作全民抗戰、兩軍聯合并肩作戰、共同抗擊外敵侵入作為小說的主要內容和故事情節,將國共兩軍聯合起來共同抗敵這一民族大義在小說中全篇貫穿,使之成為小說的主旋律、正能量和閃光點,從而使這部小說不僅填補了“無有陜西軍民抗戰的文學作品”這一文壇上的空缺,而且使這部作品成為真實大寫國共合作、共同抗戰的典范佳作!
熟悉中國當代歷史的人們都知道:孫中山先生所創建的國民黨內,有革命的愛國的左派還有中間派和反動派。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左派代表人物有宋慶齡、廖仲愷、鄧演達……二次國共合作即抗戰時期國民黨內有堅決抗日的愛國派,還有中間派,也有親日派即投降派。
郭軍平在小說中所寫的英雄兒女,有民族英雄、千古功臣楊虎城將軍麾下的戰友孫蔚如將軍所率領的原西北軍的將士,他們在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滔滔黃河秦晉豫三省交界處,聯合了中共陜南游擊隊和民間抗日武裝,在黃河岸上組建了國共合作的軍事組織——抗日民團,共產黨人葉劍為政委,國軍的軍官郭飛為團長,為了抵抗日寇企圖侵入三秦寶地,抗日民團在戰略上以攻為守,收復了黃河東岸上已經被日寇侵占的蒲州等地,在戰術上運用毛澤東主席所強調的游擊戰、運動戰,聯合打了一個漂亮仗。
小說中所寫抗戰故事的時間跨度是1938年至1940年。這兩年正是日寇最為囂張大舉進攻的烽火歲月。英雄的共產黨的指戰員們和國民黨中的愛國將士,團結如一人毫無畏懼地與日寇、漢奸、土匪及國民黨反動派英勇搏殺。抗日民團以毛主席的《論持久戰》為指導思想,以共產黨人葉劍政委為主心骨,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愛國主義詩詞來挺起指戰員們的脊梁和風骨,以中國古代和近代愛國將領和巾幗英雄為榜樣,展現了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
小說作者對于國軍中包括原西北軍堅定于國共合作團結抗戰的指戰員以歷史的真實給予了贊美和肯定,此中的主要歷史人物有衛立煌上將、孫蔚如司令、趙壽山軍長、孔從洲師長、郭飛團長……
對于郭飛團長這位抗日英雄和女共產黨員韓曉梅,還有國軍戰地女記者孫玉茹之間愛情上的糾葛,小說作者能將男方寫得具有男子漢大丈夫的英雄氣概,將曉梅寫為對英雄的摯愛和崇拜,將孫玉茹寫得識事明理,大有巾幗之風。
神槍手郭飛與女共產黨員韓曉梅在抗日烽火中結為伉儷,有讀者說這是人生終身大事在家庭生活方面的國共合作,還有中共黨員韓誠與馬玉蘭的結合,有孫玉茹對于葉劍的敬佩與思戀……
小說的最后一章《隕難》與《尾聲》,寫的不是大勝利、大歡樂、大團圓的結局,而是真實地寫出了國共兩黨的抗戰英雄們在保家衛國戰爭中英勇地為國捐軀。
讀者們的閱讀心理是不想看到英雄的犧牲,但作者要遵照歷史的真實不能將烈士寫成健在者。正是基于成千上萬民族精英包括無名英雄用寶貴的生命,才贏得了抗戰的勝利和新中國的誕生與和平。
本文筆者雖然年已耄耋,于老眼昏花中將小說再為認真細讀,看書中多有中華優秀詩詞和英雄典故的再現,作者在現實主義寫作中將浪漫主義手法也運用得游刃有余。
近多年以來的年輕人對于長篇小說的閱讀不是熱衷而是少讀甚至不讀。筆者將這部力作推薦給一名曾有文學夢和作家夢的年輕人,他卻說沒有時間閱讀,又說將這部小說應當拍制成電影和電視劇后他才閱讀。
此年輕人所言,倒也代表了廣大讀者和觀眾們的心愿與期待。謹此寫出,敬請文壇的領導們思考斟酌。
偉大而苦難的中國人民,如今置身于和平建設并且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曾經在1941年5月6日上午遭受日機轟炸以致傷亡慘重的澄城人民,至今不會忘記日寇侵略者的血海深仇,永遠緬懷國共合作抗戰中悲壯捐軀的國軍將士和八路軍新四軍中的英雄烈士,深切懷念郭軍平小說中英雄兒女的原型人物。
總括而言,祖籍黃河灘移民澄城縣的郭軍平,在黨和人民的培養下,成長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和優秀的小說作家,他能以忠于歷史忠于抗戰史實的創作原則,用文學藝術的筆觸,奮力寫出了以國共合作、全民抗戰的這部精品佳作、典范力作,為讀者展現了當年黃河岸上國共合作的抗日民團,在共產黨人葉劍為政委的堅強領導下英勇作戰,粉碎了日寇很想攻入潼關的企圖,從而保衛了抗戰的大后方即大西北和大西南的歷史事實。
讀古思今,熱愛和平、善良純真的中國人民,面對當今國內形勢有所聯想,有人期望第三次國共合作的形成,切望國共兩黨團結起來,徹底粉碎臺獨分裂勢力,使臺灣寶島盡早回歸大陸,勝利地完成祖國統一大業。
郭軍平這部小說于2025年春開始走紅之際,有文學評論者對此書多有點贊,其中有中共澄城縣委黨研室評論家紅帆、澄城作協主任白冬玲女士和作協副秘書長耿華陽,還有一名退休老人在文學評論中,認為這部小說與紅色澄城老根據地的革命精神一脈相承,是一曲用生命譜寫的民族壯歌,是黃河咆哮中的陜西冷娃的史詩,是以中華民族精神詩性的藝術筆觸著重構寫了黃河英雄兒女的精神世界,是很有才華的作家郭軍平為文壇推出的一部典范佳作。
作者簡介:楊大琪,渭南作家協會會員,澄城作家協會理事,澄城詩詞協會理事。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